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势力逐步在内蒙古地区扩张,各地区教堂林立。清光绪九年(1883),罗马教廷将蒙古划分为东蒙古、中蒙古、西南蒙古三个教区,派三主教分理各区教务。绥远地区教务分属于中蒙古、西南蒙古教区。赤峰地区教务属东蒙古教区。被法国遣使会、圣方济会、比利时圣母圣心会以及英国和瑞典耶稣教会派遣到内蒙古地区的传教士,将兴办教会学校作为传教布道的重要手段和阵地。教会学校不断增加。教会办学形式多样,有以招收教徒子女为主的全日制学校,也有以教徒(成年人)为对象,在农闲季节以补习班形式办学的,还有以教友为对象的男学和女学。女学多以修女住宅或婴孩院为基地,修女除照看婴孩外,还兼任女教友的文化教师。学校的规模不等,教学及管理亦各异。
一、学校(学堂)设置
(一)天主教会办学校(学堂)
1.全日制学校。清光绪六年(1880),萨拉齐厅二十四顷地办起具有教会性质的明德小学。清光绪十四年(1888),传教士在地广人稀的内蒙古地区创办短期书房,又称“要理学校”。绥远地区有男校34处、女校19处,学生共794名。至1906年,各地区要理学校发展到173处,学生4088名,其中女校78处,学生2000名。要理学校教学用教会要理课本,作为读书识字的入门。绥远地区最早的公学校(相当于中学)是由要理学校升格或合并而成的,大多数中学都是在高等小学的基础上渐渐增加班次而形成的。如萨拉齐厅小巴拉盖公学院就是如此演化而来的。清光绪九年(1883),二十四顷地和小巴拉盖建教堂时,已创办学校1处,称天主教学堂。后来学堂发展,设中学部,并于光绪三十年(1904)将学校改为公学院,教学分为男校部和女校部。嗣后,男校部成为“培英学校”,女校部名为“启秀女中”。各公学校在教学中引进体现近代西方社会特征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的废除为新式学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教会学校在内蒙古地区的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公学校的创建与发展。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中蒙古、西南蒙古两地教区新增公学校5处,学生157名,其中女校1处,学生34名。这一时期公学设立的目的是造就师资、培养未来的传教士。
随着中华民国政府《壬子—癸丑学制》的颁发和执行,在内蒙古地区的教会学校进入规范化、正规划的轨道,即各教堂设立初级小学、区公所设立高级小学,各教区则设中等学校。民国元年(1912),天主教在固阳城内创办天主教小学堂,后改为圣公小学。到民国24年(1935),教会学校在绥远地区已有了较大进展,不但学校的数量和就学人数大为增加,而且已有一批基础好的要理学校升格为公学校。
1935年中蒙古、西南蒙古教区学校学生统计表
抗战胜利后,绥远教区总堂除其原有崇德小学外,另在总堂东侧兴建了男女同校的恒清中学。该学校起初专收教会学生,嗣后也招收非教徒学生。这所中学当时有几个外国神甫当教员,专门讲授近代科学知识,因而吸引了一些爱好外语和数理化的学生。
内蒙古地区的教会学校主要集中在西部的包头(土默特右旗二十四顷地)、河套(临河、磴口)地区和东部的昭乌达盟(赤峰县、敖汉旗)地区。规模较大、办学时间较长的学校主要有:
三盛公小学清光绪六年(1880)建立的天主教三盛公小学(今磴口县),分设男、女校,建校初期有学生30余人,学制6年。男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升入小修道院继续学习,一部分回家务农。女校学生毕业后,如自愿守贞节者即由教会保送至小修道院。学校行政由教堂神甫掌握,办学经费由教会支付。民国13年(1924),女校改名为三盛公女子高级小学校,主要吸收河套地区各教堂初级小学毕业的女学生,学生由50人增至近百人。该校校舍及教学设备完善,学生全部寄宿,学费、书费由教会借给,设有专职修女负责管理。女校毕业的学生如愿深造,经教会批准,保送宁夏师范或归绥公教医院学习,为教会培养师资和医务方面的中、高等专业人才。
三盛公公学院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盛公小修道院东迁,其原址扩建为三盛公公学院,招收河套地区各教堂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陕北三边、银川等地的学生也来此求学,学制为3年,学生约70人。学生毕业后,如自愿报名修道,经教会批准,保送二十四顷地小修道院学习,其他未能进入小修道院者,则由教会择优聘用为各堂的小学教员。民国11年(1922),三盛公小修道院恢复后,三盛公公学院由三盛公迁往太安镇(今陕坝镇),改称横舟高级小学校,继而改名为陕坝公学院,曾一度附设初中班,全校共6个班,学生120人,教职员6人。学校经费由教会支付。民国21年(1932)改名陕坝私立普爱小学,民国24年(1935)正式备案,分内校、外校两处,设四、五、六年级3个班,招收河套地区各教堂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每班30人,共90人。学生全部住宿。学费每年7银元,教材使用国家统一课本。民国35年(1946),由中国神甫刘静山担任院长,学制仍为六年,隔年招生。1951年,学校停办,校舍由三盛公完全小学占用。1957年,该校舍改建为磴口县第一完全小学。
圣公小学民国元年(1912),归化城天主教创办天主堂小学,后改名为“圣公小学”(旧城小学前身)。由天主教堂的修士、修女兼任教师,学生很少,当时学校规定“凡入学者修学期满时,一律升入高一级教会学校”。
天兴泉小学清光绪十二年(1886)建立。民国15年(1926),磴口建县后称为天兴泉初级小学,4个班,复式教学,有教员1人,学生40余人。
东堂小学清光绪十三年(1887)建立时设1个班,学生20人,教员杜锦堂,后发展为全日制初级小学,四年级毕业后,入渡口堂高级小学。
渡口堂初级小学清光绪三十年(1904)建立,分男女两校。初期属于成人夜校,设备极其简陋,土房土炕,因该校为新教徒和望教者而设,故既学教会要理,也学《三字经》《百家姓》。民国2年(1913),渡口堂夜校改为渡口堂初级小学,开设国文、算术等课程,学制为4年。民国29年(1940),改为高级小学,学制6年,男女校仍然分设,共有学生300人,是1949年之前磴口县小学中规模最大、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
补隆淖尔小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立,分男女两校。民国29年(1940),发展为全日制小学,男女校各设一至四年级4个班,学生近百人。校长由本堂神甫兼任,男校教员2人,女校由修女兼任教师。
民国31年(1942),宁夏教区所有天主教办的中小学,一律冠以“明正”二字。直到1949年,天主教在磴口县办有三盛公明正中学(小修道院)、三盛公明正中心小学、渡口堂明正中心小学、补隆淖尔明正中心小学和三盛公女子明正高级小学以及东堂明正初级小学、天兴泉明正初级小学。1951—1952年,这些学校先后由磴口县人民政府接管,改为三盛公完全小学、渡口完全小学、补隆淖尔完全小学、东堂普小、天兴泉普小。
另外,河套地区还有其他小学。如:建于民国4年(1915)的太和镇小学(设在今杭锦后旗永胜乡的天主教堂内),共8个班,有学生250人、教员4人。民国7年(1918)建立的女校,4个班,有学生40人、教员4人;大发公小学,设在太熙镇(今杭锦后旗团结乡),初期只设2个班,有学生40人、教员2人;圣家营子小学,4个班,有学生10人、教员2人;黄羊木头小学(设在今临河市黄羊木头乡),4个班,有学生25人、教员2人;建于民国5年(1916)的乌兰淖尔小学,4个班,初期有学生12人、教员2人;建于民国6年(1917)的王亮滩小学,2个班,有学生30人、教员1人;建于民国8年(1919)的三道桥小学,设在平治村,4个班,有学生30人、教员1人;建于民国12年(1923)的太安镇女子小学,一至四年级,共4个班,有学生50人、教员4人,由教会修女担任。上述各教会学校于1935—1938年呈请备案,教会小学均称“××普爱小学”,至1951年均由人民政府接管。
清光绪十六年(1890),有两名比利时籍的天主教徒进入鄂尔多斯境内(今达拉特旗)传教并在小淖村筹建教堂,同时开办教会学校(人称“堂学”)。19世纪末,有3名比利时籍天主教徒在准格尔旗境内开设教堂两处,开始传教,发展教徒,而且逐渐波及鄂托克旗。到民国25年(1936),鄂尔多斯境内有高级小学2所(达拉特旗小淖、鄂托克旗城川各一所)。此后,准格尔旗在军窑子、程奎海子、二十四顷地、达拉特旗新民堡等地相继建立教堂,招收教堂附近的村民和教徒子女,办起了教会学校。
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教会学校主要有:
华峰学校民国9年(1920),由比利时神甫以赤峰天主教会筹款建成教会学校一所,校址在今赤峰二道街天主教堂东院,是赤峰地区教会学校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好、唯一的两级小学。学校初名“圣若汉伯尔格满公学”(因以圣若汉伯尔格满为主保而得名),由比利时神甫任校长。民国19年(1930),改由中国神甫任校长,并改校名为华峰学校。民国21年(1932),增设高级班,校名改为私立华峰完全小学校。学制六年(四、二制),学校设校长1名,训育主任、文牍、会计、庶务各1名。民国21年(1932)设立校董会,由董事5人组成。教师均为天主教徒,多是1人兼教数科(每周20节~30节课)。建校初期,学生均为教徒子弟。改为两级小学后,兼收教外男生。民国28年(1939)增设女子部。学生多来自赤峰县东、西别列沟,翁牛特旗毛山东、苦力吐、头分地、二分地、三分地等农村,学生达500余名,民国34年(1945)学生增至700余名。学校经费较充足,来源于教会或募捐。学校占地十余亩,有房33间,分设教员办公室、教室、自习室、寝室、餐厅、厨房、动植物和矿物标本室、文物陈列室,备有简单的理化教学设备。民国36年(1947),学校解散。
东山英华初级小学校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天主教外国神甫就到赤峰县东山(今马架子)常驻传教。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建成马架子天主教堂,遂于每年冬季组织教友参加经书学房(当时是季节性的),以学习《圣经》为主,识字为辅。人称“圣经学堂”。由神甫任教,不收学费。民国初,改为常年办的学校。学堂神甫改任校长。学生30余名。学习民国规定的教科书和《圣经》,兼学珠算、书法。民国11年(1922),定名为私立英华初级小学校。本堂神甫任校长。设4个年级,分为两个复式教学班,学生60余名,多为教友子弟。民国23年(1934),学校更名为平民初级小学校。民国28年(1939),由大别列沟村公所接管,改为村立东山国民学舍。学校开始全部使用伪满政府统编的国民学校课本。民国21年(1932)以前的毕业生,凡教友子弟多报考朝阳松树嘴子天主教堂办的高等小学校;民国26年(1937)后,毕业生多报考赤峰天主教堂办的华峰优级学校。毕业生经深造后,有1人成为赤峰天主教堂神甫,有1人成为东山天主教堂神甫,另有2人成为其他教堂的神甫。
敖汉旗驿马吐天主教堂学校驿马吐天主教堂学校建于民国6年(1917),设有男学房和女学房。办学有较强的季节性。农闲时上课,学生可来校住宿,不收学费,并供膳宿;农忙时则停课。每年来校学习的男生40人~50人,女生20人~30人。学校经费由赤峰主教府拨发,教堂20余亩土地的收入作补充。民国34年(1945),学校解散。
敖汉旗育仁国民学校建于民国9年(1920),原名明一小学,后改名为毓英小学,民国26年(1937)改名为育仁国民学校。学校设男学房和女学房。初期,只招收教友子弟,民国24年(1935)后兼收邻村教外子弟。学生100余名。初期,只有教师1人,为复式教学。民国29年(1940)扩建后,有教师2人,4个年级分为一、三和二、四两个复式班。伪满时期,开设有日语课程。民国34年(1945),学校停办。
敖汉旗宝国吐发来甸子教公所学校宝国吐发来甸子教公所学校由北票十八台天主教堂于民国14年(1925)主持修建。有男女学堂4间,招收本村及邻村教徒子女,免费入学。学生可在学校食宿,农忙时可回家参加劳动生产,农闲时再回校学习。学校使用公立小学的教材进行教学,并有许多宗教活动。每周讲《圣经》1次,星期日做“礼拜”,听神甫或牧师宣讲基督教义。一年要进行4次瞻礼,圣诞节则全校停课参加活动。1949年后并入公立学校。
林西县大营子私立培仁小学民国6年(1917),林西城北大营子天主教堂由四平主教府拨款办起公学1所,有1名教师、20名学生。民国21年(1932),将原公学改为大营子私立培仁小学。校长1名,教员3名,学生85名。学制定为6年。除文化课外,兼学《圣经》《天主经》等。民国23年(1934)发展到6个年级3个教学班,学生146名,教员增至5人,其中教徒4人,成为林西县教区规模最大的教会小学。该校除招收教徒子女外,兼收部分教外青少年。教学计划按伪满文教部统一规定执行,另外开设宗教课。民国24年(1935),增设婴儿班1个,有男女婴儿25名,在校食宿,设保育员4名。民国27年(1938),伪林西县公署封闭了大营子教堂,将培仁小学改为林西县大营子村立国民优级学校。
圣经学坊民国29年(1940)以后,赤峰天主教堂先后在赤峰县东、西部的沙水坡(今水地乡山水坡村)、朝阳沟(今水地乡)和初头朗等地建天主教公所。公所于每年冬季组织青少年教友学习,以学习《圣经》为主,兼顾识字,练习珠算。统称“圣经学坊”。
翁牛特旗毛山东天主教堂于民国3年(1914)由外国传教士建小学1所。林西县东边墙天主教堂于民国9年(1920)建男女校舍16间。房身天主教堂于民国13年(1924)建男女校舍各9间,男女学生近百名。六分地(今赤峰郊区太平地乡)天主教堂于民国19年(1930)建初级小学1所,招收学生20余名,1个教学班,4组复式教学。本堂神甫兼任校长,教师1名。除官方规定的初小课程外,加授“教理”和《圣经》。1949年以后,这些学堂除改为公办小学者外,均先后停办。此外,阿荣旗有天主教堂附设小学校3所,其中女子小学1所;共有学生65名,其中女生20名,有教师3名。
2.短期班。以成人教徒为对象的短期班在农闲季节办学,以学《圣经》为主,识字为辅。清光绪三年(1877),喀喇沁中旗(今宁城县)在那拉不流(今二龙镇)建天主教堂,教堂设育婴院和男、女小学各1所。
天主教正式教堂多设有男、女两部。女学多以贞女住宅或婴孩院为基地,贞女除照看婴孩外,还兼任女教友的问答教师或文化教师。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势力逐步在内蒙古地区扩张,各地区教堂林立。清光绪九年(1883),罗马教廷将蒙古划分为东蒙古、中蒙古、西南蒙古三个教区,派三主教分理各区教务。绥远地区教务分属于中蒙古、西南蒙古教区。赤峰地区教务属东蒙古教区。被法国遣使会、圣方济会、比利时圣母圣心会以及英国和瑞典耶稣教会派遣到内蒙古地区的传教士,将兴办教会学校作为传教布道的重要手段和阵地。教会学校不断增加。教会办学形式多样,有以招收教徒子女为主的全日制学校,也有以教徒(成年人)为对象,在农闲季节以补习班形式办学的,还有以教友为对象的男学和女学。女学多以修女住宅或婴孩院为基地,修女除照看婴孩外,还兼任女教友的文化教师。学校的规模不等,教学及管理亦各异。
一、学校(学堂)设置
(一)天主教会办学校(学堂)
1.全日制学校。清光绪六年(1880),萨拉齐厅二十四顷地办起具有教会性质的明德小学。清光绪十四年(1888),传教士在地广人稀的内蒙古地区创办短期书房,又称“要理学校”。绥远地区有男校34处、女校19处,学生共794名。至1906年,各地区要理学校发展到173处,学生4088名,其中女校78处,学生2000名。要理学校教学用教会要理课本,作为读书识字的入门。绥远地区最早的公学校(相当于中学)是由要理学校升格或合并而成的,大多数中学都是在高等小学的基础上渐渐增加班次而形成的。如萨拉齐厅小巴拉盖公学院就是如此演化而来的。清光绪九年(1883),二十四顷地和小巴拉盖建教堂时,已创办学校1处,称天主教学堂。后来学堂发展,设中学部,并于光绪三十年(1904)将学校改为公学院,教学分为男校部和女校部。嗣后,男校部成为“培英学校”,女校部名为“启秀女中”。各公学校在教学中引进体现近代西方社会特征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的废除为新式学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教会学校在内蒙古地区的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公学校的创建与发展。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中蒙古、西南蒙古两地教区新增公学校5处,学生157名,其中女校1处,学生34名。这一时期公学设立的目的是造就师资、培养未来的传教士。
随着中华民国政府《壬子—癸丑学制》的颁发和执行,在内蒙古地区的教会学校进入规范化、正规划的轨道,即各教堂设立初级小学、区公所设立高级小学,各教区则设中等学校。民国元年(1912),天主教在固阳城内创办天主教小学堂,后改为圣公小学。到民国24年(1935),教会学校在绥远地区已有了较大进展,不但学校的数量和就学人数大为增加,而且已有一批基础好的要理学校升格为公学校。
1935年中蒙古、西南蒙古教区学校学生统计表
抗战胜利后,绥远教区总堂除其原有崇德小学外,另在总堂东侧兴建了男女同校的恒清中学。该学校起初专收教会学生,嗣后也招收非教徒学生。这所中学当时有几个外国神甫当教员,专门讲授近代科学知识,因而吸引了一些爱好外语和数理化的学生。
内蒙古地区的教会学校主要集中在西部的包头(土默特右旗二十四顷地)、河套(临河、磴口)地区和东部的昭乌达盟(赤峰县、敖汉旗)地区。规模较大、办学时间较长的学校主要有:
三盛公小学清光绪六年(1880)建立的天主教三盛公小学(今磴口县),分设男、女校,建校初期有学生30余人,学制6年。男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升入小修道院继续学习,一部分回家务农。女校学生毕业后,如自愿守贞节者即由教会保送至小修道院。学校行政由教堂神甫掌握,办学经费由教会支付。民国13年(1924),女校改名为三盛公女子高级小学校,主要吸收河套地区各教堂初级小学毕业的女学生,学生由50人增至近百人。该校校舍及教学设备完善,学生全部寄宿,学费、书费由教会借给,设有专职修女负责管理。女校毕业的学生如愿深造,经教会批准,保送宁夏师范或归绥公教医院学习,为教会培养师资和医务方面的中、高等专业人才。
三盛公公学院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盛公小修道院东迁,其原址扩建为三盛公公学院,招收河套地区各教堂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陕北三边、银川等地的学生也来此求学,学制为3年,学生约70人。学生毕业后,如自愿报名修道,经教会批准,保送二十四顷地小修道院学习,其他未能进入小修道院者,则由教会择优聘用为各堂的小学教员。民国11年(1922),三盛公小修道院恢复后,三盛公公学院由三盛公迁往太安镇(今陕坝镇),改称横舟高级小学校,继而改名为陕坝公学院,曾一度附设初中班,全校共6个班,学生120人,教职员6人。学校经费由教会支付。民国21年(1932)改名陕坝私立普爱小学,民国24年(1935)正式备案,分内校、外校两处,设四、五、六年级3个班,招收河套地区各教堂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每班30人,共90人。学生全部住宿。学费每年7银元,教材使用国家统一课本。民国35年(1946),由中国神甫刘静山担任院长,学制仍为六年,隔年招生。1951年,学校停办,校舍由三盛公完全小学占用。1957年,该校舍改建为磴口县第一完全小学。
圣公小学民国元年(1912),归化城天主教创办天主堂小学,后改名为“圣公小学”(旧城小学前身)。由天主教堂的修士、修女兼任教师,学生很少,当时学校规定“凡入学者修学期满时,一律升入高一级教会学校”。
天兴泉小学清光绪十二年(1886)建立。民国15年(1926),磴口建县后称为天兴泉初级小学,4个班,复式教学,有教员1人,学生40余人。
东堂小学清光绪十三年(1887)建立时设1个班,学生20人,教员杜锦堂,后发展为全日制初级小学,四年级毕业后,入渡口堂高级小学。
渡口堂初级小学清光绪三十年(1904)建立,分男女两校。初期属于成人夜校,设备极其简陋,土房土炕,因该校为新教徒和望教者而设,故既学教会要理,也学《三字经》《百家姓》。民国2年(1913),渡口堂夜校改为渡口堂初级小学,开设国文、算术等课程,学制为4年。民国29年(1940),改为高级小学,学制6年,男女校仍然分设,共有学生300人,是1949年之前磴口县小学中规模最大、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
补隆淖尔小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立,分男女两校。民国29年(1940),发展为全日制小学,男女校各设一至四年级4个班,学生近百人。校长由本堂神甫兼任,男校教员2人,女校由修女兼任教师。
民国31年(1942),宁夏教区所有天主教办的中小学,一律冠以“明正”二字。直到1949年,天主教在磴口县办有三盛公明正中学(小修道院)、三盛公明正中心小学、渡口堂明正中心小学、补隆淖尔明正中心小学和三盛公女子明正高级小学以及东堂明正初级小学、天兴泉明正初级小学。1951—1952年,这些学校先后由磴口县人民政府接管,改为三盛公完全小学、渡口完全小学、补隆淖尔完全小学、东堂普小、天兴泉普小。
另外,河套地区还有其他小学。如:建于民国4年(1915)的太和镇小学(设在今杭锦后旗永胜乡的天主教堂内),共8个班,有学生250人、教员4人。民国7年(1918)建立的女校,4个班,有学生40人、教员4人;大发公小学,设在太熙镇(今杭锦后旗团结乡),初期只设2个班,有学生40人、教员2人;圣家营子小学,4个班,有学生10人、教员2人;黄羊木头小学(设在今临河市黄羊木头乡),4个班,有学生25人、教员2人;建于民国5年(1916)的乌兰淖尔小学,4个班,初期有学生12人、教员2人;建于民国6年(1917)的王亮滩小学,2个班,有学生30人、教员1人;建于民国8年(1919)的三道桥小学,设在平治村,4个班,有学生30人、教员1人;建于民国12年(1923)的太安镇女子小学,一至四年级,共4个班,有学生50人、教员4人,由教会修女担任。上述各教会学校于1935—1938年呈请备案,教会小学均称“××普爱小学”,至1951年均由人民政府接管。
清光绪十六年(1890),有两名比利时籍的天主教徒进入鄂尔多斯境内(今达拉特旗)传教并在小淖村筹建教堂,同时开办教会学校(人称“堂学”)。19世纪末,有3名比利时籍天主教徒在准格尔旗境内开设教堂两处,开始传教,发展教徒,而且逐渐波及鄂托克旗。到民国25年(1936),鄂尔多斯境内有高级小学2所(达拉特旗小淖、鄂托克旗城川各一所)。此后,准格尔旗在军窑子、程奎海子、二十四顷地、达拉特旗新民堡等地相继建立教堂,招收教堂附近的村民和教徒子女,办起了教会学校。
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教会学校主要有:
华峰学校民国9年(1920),由比利时神甫以赤峰天主教会筹款建成教会学校一所,校址在今赤峰二道街天主教堂东院,是赤峰地区教会学校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好、唯一的两级小学。学校初名“圣若汉伯尔格满公学”(因以圣若汉伯尔格满为主保而得名),由比利时神甫任校长。民国19年(1930),改由中国神甫任校长,并改校名为华峰学校。民国21年(1932),增设高级班,校名改为私立华峰完全小学校。学制六年(四、二制),学校设校长1名,训育主任、文牍、会计、庶务各1名。民国21年(1932)设立校董会,由董事5人组成。教师均为天主教徒,多是1人兼教数科(每周20节~30节课)。建校初期,学生均为教徒子弟。改为两级小学后,兼收教外男生。民国28年(1939)增设女子部。学生多来自赤峰县东、西别列沟,翁牛特旗毛山东、苦力吐、头分地、二分地、三分地等农村,学生达500余名,民国34年(1945)学生增至700余名。学校经费较充足,来源于教会或募捐。学校占地十余亩,有房33间,分设教员办公室、教室、自习室、寝室、餐厅、厨房、动植物和矿物标本室、文物陈列室,备有简单的理化教学设备。民国36年(1947),学校解散。
东山英华初级小学校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天主教外国神甫就到赤峰县东山(今马架子)常驻传教。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建成马架子天主教堂,遂于每年冬季组织教友参加经书学房(当时是季节性的),以学习《圣经》为主,识字为辅。人称“圣经学堂”。由神甫任教,不收学费。民国初,改为常年办的学校。学堂神甫改任校长。学生30余名。学习民国规定的教科书和《圣经》,兼学珠算、书法。民国11年(1922),定名为私立英华初级小学校。本堂神甫任校长。设4个年级,分为两个复式教学班,学生60余名,多为教友子弟。民国23年(1934),学校更名为平民初级小学校。民国28年(1939),由大别列沟村公所接管,改为村立东山国民学舍。学校开始全部使用伪满政府统编的国民学校课本。民国21年(1932)以前的毕业生,凡教友子弟多报考朝阳松树嘴子天主教堂办的高等小学校;民国26年(1937)后,毕业生多报考赤峰天主教堂办的华峰优级学校。毕业生经深造后,有1人成为赤峰天主教堂神甫,有1人成为东山天主教堂神甫,另有2人成为其他教堂的神甫。
敖汉旗驿马吐天主教堂学校驿马吐天主教堂学校建于民国6年(1917),设有男学房和女学房。办学有较强的季节性。农闲时上课,学生可来校住宿,不收学费,并供膳宿;农忙时则停课。每年来校学习的男生40人~50人,女生20人~30人。学校经费由赤峰主教府拨发,教堂20余亩土地的收入作补充。民国34年(1945),学校解散。
敖汉旗育仁国民学校建于民国9年(1920),原名明一小学,后改名为毓英小学,民国26年(1937)改名为育仁国民学校。学校设男学房和女学房。初期,只招收教友子弟,民国24年(1935)后兼收邻村教外子弟。学生100余名。初期,只有教师1人,为复式教学。民国29年(1940)扩建后,有教师2人,4个年级分为一、三和二、四两个复式班。伪满时期,开设有日语课程。民国34年(1945),学校停办。
敖汉旗宝国吐发来甸子教公所学校宝国吐发来甸子教公所学校由北票十八台天主教堂于民国14年(1925)主持修建。有男女学堂4间,招收本村及邻村教徒子女,免费入学。学生可在学校食宿,农忙时可回家参加劳动生产,农闲时再回校学习。学校使用公立小学的教材进行教学,并有许多宗教活动。每周讲《圣经》1次,星期日做“礼拜”,听神甫或牧师宣讲基督教义。一年要进行4次瞻礼,圣诞节则全校停课参加活动。1949年后并入公立学校。
林西县大营子私立培仁小学民国6年(1917),林西城北大营子天主教堂由四平主教府拨款办起公学1所,有1名教师、20名学生。民国21年(1932),将原公学改为大营子私立培仁小学。校长1名,教员3名,学生85名。学制定为6年。除文化课外,兼学《圣经》《天主经》等。民国23年(1934)发展到6个年级3个教学班,学生146名,教员增至5人,其中教徒4人,成为林西县教区规模最大的教会小学。该校除招收教徒子女外,兼收部分教外青少年。教学计划按伪满文教部统一规定执行,另外开设宗教课。民国24年(1935),增设婴儿班1个,有男女婴儿25名,在校食宿,设保育员4名。民国27年(1938),伪林西县公署封闭了大营子教堂,将培仁小学改为林西县大营子村立国民优级学校。
圣经学坊民国29年(1940)以后,赤峰天主教堂先后在赤峰县东、西部的沙水坡(今水地乡山水坡村)、朝阳沟(今水地乡)和初头朗等地建天主教公所。公所于每年冬季组织青少年教友学习,以学习《圣经》为主,兼顾识字,练习珠算。统称“圣经学坊”。
翁牛特旗毛山东天主教堂于民国3年(1914)由外国传教士建小学1所。林西县东边墙天主教堂于民国9年(1920)建男女校舍16间。房身天主教堂于民国13年(1924)建男女校舍各9间,男女学生近百名。六分地(今赤峰郊区太平地乡)天主教堂于民国19年(1930)建初级小学1所,招收学生20余名,1个教学班,4组复式教学。本堂神甫兼任校长,教师1名。除官方规定的初小课程外,加授“教理”和《圣经》。1949年以后,这些学堂除改为公办小学者外,均先后停办。此外,阿荣旗有天主教堂附设小学校3所,其中女子小学1所;共有学生65名,其中女生20名,有教师3名。
2.短期班。以成人教徒为对象的短期班在农闲季节办学,以学《圣经》为主,识字为辅。清光绪三年(1877),喀喇沁中旗(今宁城县)在那拉不流(今二龙镇)建天主教堂,教堂设育婴院和男、女小学各1所。
天主教正式教堂多设有男、女两部。女学多以贞女住宅或婴孩院为基地,贞女除照看婴孩外,还兼任女教友的问答教师或文化教师。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