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于中国中原地带的中医中药,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北传至今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区。传统的中医药教育主要靠家传、带徒来实现,它和中医药临床医学的发展同步,可以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医药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
一、中医药传统教育
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医药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别具特色、且延续时间最长的传统教育形式主要有三种:家传、带徒和私淑。
1.家传
辽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韩匡嗣、韩德冲父子所在的家庭,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区已知的最早的著名中医学世家。韩匡嗣因医术高明,辽朝的皇后待之如亲子。韩匡嗣的儿子韩德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为人诊治疾病,常常只凭察言观色(望诊),就能知道所患疾病根源之所在。
清代中后期就在呼和浩特地区远近闻名的李氏“三空”接骨世家,是中医北传内蒙古地区后,一个靠家传形式,使其先人的正骨技术,在内蒙古地区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的一个典型。仅从来呼和浩特地区定居算起,李家世代相传的正骨术已经传承了八代。过去一直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李家的历代传人均为男性,且以长子最为声名远扬。
时至今日,以往的封建传统及家规被逐步摒弃,李氏“三空”接骨世家拥有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代女接骨医生,并开始面向全社会广收弟子,以便使其祖传的接骨技术能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区行医的名老中医,有许多人的精湛技术来源于家传。除上述韩李两家的韩匡嗣、韩德冲父子,李浩元、李枝父子等外,有金元时代的成无己,许国祯、许扇父子,晚清民国时期的王恪三、李即升,以及当代的刘济民、张鑫、王治安、邓占元、白之炯、张汉卿、竺友泉、李忠昌等,都出身于名医世家。
2.带徒
包头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带徒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地区之一。1954年,该市就有两名中医经组织同意带了3名徒弟。到1958年,该市的中医徒弟已由1956年底时的20人,增加为26人。为了加强对中医带徒工作的领导,1959年初,包头市卫生局召开了一个有中医老师和中医徒弟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各方面对中医带徒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规定:带徒的中医老师必须是从医多年,有一定临床经验和中医理论水平的老中医;中医徒弟必须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热爱中医事业、自愿学习中医的男女青年。师徒双方要自愿结合,签订合同,经所在单位同意,报市卫生局批准。与此同时,包头市卫生局对中医徒弟的待遇和学习时间也作了明确规定,中医徒弟第一年每月发18元生活补贴,第二年每月发20元生活补贴,以后以此类推,最多每月28元。1959年3月,包头市卫生局对1956年前的中医徒弟进行了首次中医徒弟出师考试,20名考生有4名考试合格,被批准出师,并被评定为中医师,工资待遇按大学专科毕业对待。这一年,包头市又新招中医徒弟90名,其中45名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社会青年,8名是离职学徒的在编初、中级卫生人员。剩下的37名是不脱产的在职医务人员,自愿学习中医,但本职工作又不允许离职学习。后来的实践证明,让中医带不脱产的学徒这种做法是不成功的。
举办中医徒弟学习班,让中医带徒这种传统的医学教育形式步入现代学院教育的殿堂,可以说是中医教育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一个创举。196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与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联合举办了一期有16名学员参加的中医徒弟学习班。该班的学员每天上午集中在教室学习中医理论课,下午走出课堂各自跟随自己的老师到中医门诊或病房临床伴诊。类似的中医徒弟学习班在全区不少地区都举办过。
包头市在1960年2月该市兴办的中医学校开学之际,集中了青山、昆都仑、东河等三个市区的50名中医徒弟也来到中医学校随班上课,重点学习了《中医学概论》《中药学概论》《中医诊断学》《汤头》《针灸》课程。暑假后,中医学校的学生继续上课,中医徒弟返回各单位跟师学习,每日半天临床,半天自学,每周定期集中授课2—3个半天。
1960年,自治区卫生厅颁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药带徒弟办法》,1963年,又对此《办法》进行了修订。其中,对有关师徒条件、学习期限、学习内容、生活待遇和出师考试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中医带徒工作相继在全区各盟市展开。至1965年,全区约有1800多名中蒙医学徒出师。
到1987年,仅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以中医带徒弟方式培养出的中医学员,出师者就有656名。其中,仅当时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的宁城县、喀喇沁旗、巴林左旗、敖汉旗、克什克腾旗和阿鲁科尔沁旗等几个旗县区,1978—1984年,举办八期中医学徒班,招收学员272名。
1991年,开展的全国500名中医专家学术继承工作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2名中医专家被批准为继承对象。2名徒弟于1994年通过了国家组织的严格考核,圆满结业。
在1997年,全国开展的第二批500名中医专家学术继承工作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又有10名中蒙医专家被批准为继承对象。16名徒弟亦于2000年通过了国家组织的严格考核,结业出师。
2003年1月,在全国开展的第三批500名中医专家学术继承工作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又有10名中蒙医专家被批准为继承对象。所带的15名徒弟正在学习继承之中。实践证明,中医带徒这种学术继承方式,是可以作为学院教育的一种补充长期存在。
3.私淑
私淑,就是现在常说的自学成才。赤峰市翁牛特旗著名中医李振亚,就是从学生时代起就刻苦攻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靠私淑从一个普通医学生成长为知名中医专家的。
从1956年起步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医函授教育,到1987年,共招收函授学员9116名。函授教育是一种以自学为主的教育形式。
二、中医药院校教育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现代中医药高等学院教育,是从1958年内蒙古医学院创办中医系开始起步的。
1.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
校址设在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医学院,是中国少数民族最早成立的一所高等医药院校。
1958—2005年,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中医专业,共招收中医专业学生2821名(其中包括从1965年开始,不定期地举办的一些中医药专业的大专班招收的学生),并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医界开始拥有了自己的中医研究生。内蒙古医学院中医本科专业学制五年,其课程与教材,均按全国中医高等院校有关门类、科目设置。既有中医药基础理论课、临床课,也安排有西医药基础及临床课程。
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在刚刚建立时,实行的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内蒙古中蒙医研究所和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内蒙古医学院中医本科从开办伊始,教学、科研、临床师资力量都比较雄厚,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从1958年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创建到2005年47年间,中医专业毕业生共2821人。
1958—2005年内蒙古医学院中医专业入学和毕业学生表
表10-1
注:包括2000年后学校自主招生数。
2.中等中医药院校教育
除1960年,包头市卫生局委托该市所属的中医院创办过一所中医学校外,内蒙古地区基本没有单独设立过专门的中医药中等教育院校。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本地区培养的中医药中等专业人才,基本上都是通过在全区各中等医疗卫生学校内设置中医中药专业,或者委托内蒙古医学院等高等医学教育学院校承担培养任务完成的。
包头市中医学校举办的中医中等教育,原定学制为5年,由于人员编制、教学经费和固定校舍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开办一年零八个月后,1961年9月停办。招收的学员自愿转入包头市卫生干部训练班成立的中医班继续学习,1964年,完成学业后,有25人通过了毕业考试。
包头市和原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昭乌达盟等许多盟市的卫生学校,相继举办过一些中医中药中等专业教育,为当地培养了一些“养得起、留得住、用得上”的中医药专门人才。包头市卫生学校受包头市卫生局委托,多次为该市培养了数十名中医中级人才。昭乌达盟卫生学校(原赤峰卫生学校)继1973年举办了一期有43名学员的中医班后,又于1983年举办了第二期中医班。由该校毕业的中医药专业毕业生数以百计。
1960年,与内蒙古中蒙医研究所联合举办过一期有16名学员参加的中医徒弟学习班。1965年,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又举办了一期专门培养中医中级人才的中医专科班。面向社会招收的20名学员,经过三年的学习于1968年毕业。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正规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第一批中医药中等教育毕业生。
1986—1996年,全区14所中等卫生学校,共招收和培养了中、初级中医药专业人才776名。其中,中医士604名,中药士172名。1996—2005年,全区中等专业卫生学校共培养中初级中医药专业人员7151名。其中,大部分为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和中医医士以及少量中药和推拿针灸专业人员。
1996—2005年全区中等中医药院校培养中医学生情况表
表10-2
注:包括2000年后学校自主招生数。
开始于中国中原地带的中医中药,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北传至今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区。传统的中医药教育主要靠家传、带徒来实现,它和中医药临床医学的发展同步,可以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医药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
一、中医药传统教育
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医药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别具特色、且延续时间最长的传统教育形式主要有三种:家传、带徒和私淑。
1.家传
辽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韩匡嗣、韩德冲父子所在的家庭,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区已知的最早的著名中医学世家。韩匡嗣因医术高明,辽朝的皇后待之如亲子。韩匡嗣的儿子韩德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为人诊治疾病,常常只凭察言观色(望诊),就能知道所患疾病根源之所在。
清代中后期就在呼和浩特地区远近闻名的李氏“三空”接骨世家,是中医北传内蒙古地区后,一个靠家传形式,使其先人的正骨技术,在内蒙古地区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的一个典型。仅从来呼和浩特地区定居算起,李家世代相传的正骨术已经传承了八代。过去一直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李家的历代传人均为男性,且以长子最为声名远扬。
时至今日,以往的封建传统及家规被逐步摒弃,李氏“三空”接骨世家拥有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代女接骨医生,并开始面向全社会广收弟子,以便使其祖传的接骨技术能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区行医的名老中医,有许多人的精湛技术来源于家传。除上述韩李两家的韩匡嗣、韩德冲父子,李浩元、李枝父子等外,有金元时代的成无己,许国祯、许扇父子,晚清民国时期的王恪三、李即升,以及当代的刘济民、张鑫、王治安、邓占元、白之炯、张汉卿、竺友泉、李忠昌等,都出身于名医世家。
2.带徒
包头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带徒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地区之一。1954年,该市就有两名中医经组织同意带了3名徒弟。到1958年,该市的中医徒弟已由1956年底时的20人,增加为26人。为了加强对中医带徒工作的领导,1959年初,包头市卫生局召开了一个有中医老师和中医徒弟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各方面对中医带徒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规定:带徒的中医老师必须是从医多年,有一定临床经验和中医理论水平的老中医;中医徒弟必须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热爱中医事业、自愿学习中医的男女青年。师徒双方要自愿结合,签订合同,经所在单位同意,报市卫生局批准。与此同时,包头市卫生局对中医徒弟的待遇和学习时间也作了明确规定,中医徒弟第一年每月发18元生活补贴,第二年每月发20元生活补贴,以后以此类推,最多每月28元。1959年3月,包头市卫生局对1956年前的中医徒弟进行了首次中医徒弟出师考试,20名考生有4名考试合格,被批准出师,并被评定为中医师,工资待遇按大学专科毕业对待。这一年,包头市又新招中医徒弟90名,其中45名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社会青年,8名是离职学徒的在编初、中级卫生人员。剩下的37名是不脱产的在职医务人员,自愿学习中医,但本职工作又不允许离职学习。后来的实践证明,让中医带不脱产的学徒这种做法是不成功的。
举办中医徒弟学习班,让中医带徒这种传统的医学教育形式步入现代学院教育的殿堂,可以说是中医教育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一个创举。196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研究所与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联合举办了一期有16名学员参加的中医徒弟学习班。该班的学员每天上午集中在教室学习中医理论课,下午走出课堂各自跟随自己的老师到中医门诊或病房临床伴诊。类似的中医徒弟学习班在全区不少地区都举办过。
包头市在1960年2月该市兴办的中医学校开学之际,集中了青山、昆都仑、东河等三个市区的50名中医徒弟也来到中医学校随班上课,重点学习了《中医学概论》《中药学概论》《中医诊断学》《汤头》《针灸》课程。暑假后,中医学校的学生继续上课,中医徒弟返回各单位跟师学习,每日半天临床,半天自学,每周定期集中授课2—3个半天。
1960年,自治区卫生厅颁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药带徒弟办法》,1963年,又对此《办法》进行了修订。其中,对有关师徒条件、学习期限、学习内容、生活待遇和出师考试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中医带徒工作相继在全区各盟市展开。至1965年,全区约有1800多名中蒙医学徒出师。
到1987年,仅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以中医带徒弟方式培养出的中医学员,出师者就有656名。其中,仅当时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的宁城县、喀喇沁旗、巴林左旗、敖汉旗、克什克腾旗和阿鲁科尔沁旗等几个旗县区,1978—1984年,举办八期中医学徒班,招收学员272名。
1991年,开展的全国500名中医专家学术继承工作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有2名中医专家被批准为继承对象。2名徒弟于1994年通过了国家组织的严格考核,圆满结业。
在1997年,全国开展的第二批500名中医专家学术继承工作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又有10名中蒙医专家被批准为继承对象。16名徒弟亦于2000年通过了国家组织的严格考核,结业出师。
2003年1月,在全国开展的第三批500名中医专家学术继承工作中,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又有10名中蒙医专家被批准为继承对象。所带的15名徒弟正在学习继承之中。实践证明,中医带徒这种学术继承方式,是可以作为学院教育的一种补充长期存在。
3.私淑
私淑,就是现在常说的自学成才。赤峰市翁牛特旗著名中医李振亚,就是从学生时代起就刻苦攻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靠私淑从一个普通医学生成长为知名中医专家的。
从1956年起步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医函授教育,到1987年,共招收函授学员9116名。函授教育是一种以自学为主的教育形式。
二、中医药院校教育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现代中医药高等学院教育,是从1958年内蒙古医学院创办中医系开始起步的。
1.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
校址设在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医学院,是中国少数民族最早成立的一所高等医药院校。
1958—2005年,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中医专业,共招收中医专业学生2821名(其中包括从1965年开始,不定期地举办的一些中医药专业的大专班招收的学生),并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医界开始拥有了自己的中医研究生。内蒙古医学院中医本科专业学制五年,其课程与教材,均按全国中医高等院校有关门类、科目设置。既有中医药基础理论课、临床课,也安排有西医药基础及临床课程。
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在刚刚建立时,实行的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蒙医医院、内蒙古中蒙医研究所和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内蒙古医学院中医本科从开办伊始,教学、科研、临床师资力量都比较雄厚,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从1958年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创建到2005年47年间,中医专业毕业生共2821人。
1958—2005年内蒙古医学院中医专业入学和毕业学生表
表10-1
注:包括2000年后学校自主招生数。
2.中等中医药院校教育
除1960年,包头市卫生局委托该市所属的中医院创办过一所中医学校外,内蒙古地区基本没有单独设立过专门的中医药中等教育院校。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本地区培养的中医药中等专业人才,基本上都是通过在全区各中等医疗卫生学校内设置中医中药专业,或者委托内蒙古医学院等高等医学教育学院校承担培养任务完成的。
包头市中医学校举办的中医中等教育,原定学制为5年,由于人员编制、教学经费和固定校舍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开办一年零八个月后,1961年9月停办。招收的学员自愿转入包头市卫生干部训练班成立的中医班继续学习,1964年,完成学业后,有25人通过了毕业考试。
包头市和原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昭乌达盟等许多盟市的卫生学校,相继举办过一些中医中药中等专业教育,为当地培养了一些“养得起、留得住、用得上”的中医药专门人才。包头市卫生学校受包头市卫生局委托,多次为该市培养了数十名中医中级人才。昭乌达盟卫生学校(原赤峰卫生学校)继1973年举办了一期有43名学员的中医班后,又于1983年举办了第二期中医班。由该校毕业的中医药专业毕业生数以百计。
1960年,与内蒙古中蒙医研究所联合举办过一期有16名学员参加的中医徒弟学习班。1965年,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又举办了一期专门培养中医中级人才的中医专科班。面向社会招收的20名学员,经过三年的学习于1968年毕业。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正规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第一批中医药中等教育毕业生。
1986—1996年,全区14所中等卫生学校,共招收和培养了中、初级中医药专业人才776名。其中,中医士604名,中药士172名。1996—2005年,全区中等专业卫生学校共培养中初级中医药专业人员7151名。其中,大部分为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和中医医士以及少量中药和推拿针灸专业人员。
1996—2005年全区中等中医药院校培养中医学生情况表
表10-2
注:包括2000年后学校自主招生数。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