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末期,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地区开始派学生前往墨尔根城(今黑龙江省嫩江县)就读,这种教育形式在呼伦贝尔盟出现自办的学校之前,延续近200年。
这一时期,喇嘛教教育在呼伦贝尔盟牧区发展起来,成为呼伦贝尔盟历史上特殊的教育形式。“寺庙即学校,宗教即教育”的现象在呼伦贝尔盟牧区持续近一个半世纪,并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18世纪清政府向呼伦贝尔盟岭西地区大量移兵驻防,人口增多。清光绪三年(1877)达斡尔部在南屯(今鄂温克旗巴彦托海镇)设私塾。1882年呼伦贝尔副都统在海拉尔设立了一处官学,为民族小学,这是呼伦贝尔盟最早的学校教育。此后,岭东岭西私塾不断增多。
进入20世纪后,呼伦贝尔盟教育有一次较大的发展。1902年后,中东铁路学校迅速兴建,相继在呼伦贝尔盟境内自满洲里到扎兰屯沿线创办7所小学,专门招收俄国铁路员工子弟,办学条件大都很好,并教授部分劳动技术课,与中国旧式学校教育迥异。
1905~1911年,先后创办公办小学和民办小学,在呼伦贝尔盟历史上着名的“蒙文官学”“石屋学堂”“河北小学”等亦建于这一时期。这些学校已具有新式学校的性质。同时呼伦贝尔盟设立劝学所,政府开始行使教育管理职能。
民国初年,黑龙江省大力推行移民招垦政策,大批垦荒者流入呼伦贝尔盟,当时的布特哈地区人口剧增,学校也迅速增加,到1920年,布西已有学校9所,其中8所为公立。岭西地区由于民国初年的战乱,许多学校被迫停办,20年代初学校才发展起来,官学占据主要位置。海拉尔办起了呼伦贝尔盟第一所中学—呼伦贝尔蒙旗学校(现海拉尔第一中学的前身),还出现了女子学校、回族学校和俄国侨民学校。牧区新巴尔虎两翼的各旗衙门和部分苏木衙门开始创办季节性游牧学校,1930年蒙系四翼八旗总管各有小学1所。
1932年,日本侵略者侵占呼伦贝尔盟后,进行奴化教育,实行所谓“抑汉扬蒙”政策,抑制汉族教育的发展,发展民族教育,实行“分而治之”。这一时期,学校数量和规模都有较大发展。1937年,呼伦贝尔盟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兴安师范学校从齐齐哈尔迁入。到1945年8月呼伦贝尔盟已有学校近200所,中学基本以职业教育为主,小学也加进职教内容。此外,还有农业中学、职业中学等,基本上为半工半读性质。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后,呼伦贝尔盟的大部分学校因战乱而停办,战火平息后学校陆续开学。这一时期的学校实行解放区的教育制度,对旧教育制度进行改造。
1949年10月,全盟有小学354所,中学2所,平均每万人口中有小学在校生852.8人,初中在校生26.5人(不含苏侨学校)。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学校依此开始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后来又结合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进行爱国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教育,在知识分子中进行思想改造。教育以苏联为楷模,从教育思想、学制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基本上都仿效苏联。
这一时期,为尽快提高工农干部和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以适应工作需要,全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识字运动,举办不同层次的工农业余学校和干部文化补习班。幼儿教育自1950年创建第一所正规幼儿园后稳步发展。全盟已有3所中等专业学校,即:扎兰屯师范学校和新建的扎兰屯农牧学校、扎兰屯林业学校。
同时,呼伦贝尔盟加大教育投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1957年全盟教育投资已达232.6万元,比1950年增长了8.3倍。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时期,全盟各地兴办了大批职业和农业中学、校办工厂,实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有许多学校基本放弃了文化课教学。进而发展为教育系统的“拔白旗”“插红旗”,批判“反动学术权威”的群众运动,教育质量下降。教育事业盲目发展,滥建学校,不切实际地提高教育层次。期间建立的“呼伦贝尔盟师专”和“呼伦贝尔大学”相继在调整中撤消。
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教育事业进行整顿,纠正了“大跃进”时期“左”的错误。1962—1965年,在贯彻全日制中小学工作条例过程中,呼伦贝尔盟教育开始健康发展。
各级政府采取倾斜政策发展少数民族教育。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成立后,各旗都办起了民族学校,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办起初中,莫旗还办有高中,民族地区的乡、苏木都有了小学,牧区设寄宿制学校,民族教育初具规模。国家为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提供助学金,鄂温克、鄂伦春族中小学生的膳食供给基本由国家承担。民族教育的质量逐年提高,与其他学校的差距逐步缩小。
这一时期呼伦贝尔盟的教育规模适当,学校布局合理,教育质量进入全区先进行列。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教育事业遭到历史性的破坏,呼伦贝尔盟的各级各类学校处于停课状态,教师和学生大多数参加运动。1968年以后,学校根据中共中央“复课闹革命”的指示,开始复课,但教学注重政治内容,文化课学习很不正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呼伦贝尔盟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对于教育事业中不适应社会需要的部分进行了改革。
全盟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分类要求,盟、旗市两级政府和各大企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按地区、分阶段、有步骤地组织普及初等教育工作。1985年海拉尔、满洲里等5个旗市普及了初等教育,到1989年全盟13个旗市全部通过自治区政府的普及初等教育验收,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打下了基础。
1980年国务院批转《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后,呼伦贝尔盟开始了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大力发展农职业中学,调整压缩普通高中,增加职业高中。农村牧区的“三加一”(三年加一年)初中也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
1978年,成立呼伦贝尔盟工农牧教育委员会,将职工教育和农牧民教育纳入了系统的文化技术学习轨道,形成了成人教育体系。通过扫盲,全盟15岁~40岁的文盲的比例降至6%。农牧民在旗市、乡镇苏木、村嘎查三级文化技术扫盲网络中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直接为农牧业生产服务。全盟有13万多名职工完成了文化补课,合格率为81.7%;有6万多人参加了技术补课,合格率达84.3%。此后开展了大规模的职工岗位培训,全盟有6万多人参加培训,许多职工接受了大中专学历教育或专业合格证书教育。
呼伦贝尔盟执行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的原则,加大民族教育投入和管理力度,全盟牧区和民族乡基本实现了“两主一公”(以寄宿为主、助学金为主的公办学校)。根据盟行署的决定,将牧业四旗5所高中的4所改办成初中,只保留鄂温克族中学;取消海拉尔一中的初中班,将其改为纯高中,招收牧业四旗的初中毕业生。1989年,调整后的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海拉尔一中蒙古语授课上线人数达81人,比1985年的23人增长了2.5倍。
企业办学一直在呼伦贝尔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林业、煤炭、铁路、农垦系统筹。企业办学的教育经费完全自行承担,教育工作接受地方的指导。企业办学拥有各种层次的学校,包括中师、中专、技工、职业学校、电大分校等。1989年企业办小学占全盟小学总数的35%左右,中学占47%左右。地方、企业办学形成合力。
1980—1984年,全盟建立4所高等学校。
到1989年,呼伦贝尔盟已有各级各类学校2230所(含幼儿园、成人中专、成人中小学),在校生66 328人,教职工44 178人,形成了覆盖全盟的教育网络。从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层次齐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少数民族教育贯穿于各层次、各门类的教育中,构成了布局比较合理,结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17世纪末期,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地区开始派学生前往墨尔根城(今黑龙江省嫩江县)就读,这种教育形式在呼伦贝尔盟出现自办的学校之前,延续近200年。
这一时期,喇嘛教教育在呼伦贝尔盟牧区发展起来,成为呼伦贝尔盟历史上特殊的教育形式。“寺庙即学校,宗教即教育”的现象在呼伦贝尔盟牧区持续近一个半世纪,并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18世纪清政府向呼伦贝尔盟岭西地区大量移兵驻防,人口增多。清光绪三年(1877)达斡尔部在南屯(今鄂温克旗巴彦托海镇)设私塾。1882年呼伦贝尔副都统在海拉尔设立了一处官学,为民族小学,这是呼伦贝尔盟最早的学校教育。此后,岭东岭西私塾不断增多。
进入20世纪后,呼伦贝尔盟教育有一次较大的发展。1902年后,中东铁路学校迅速兴建,相继在呼伦贝尔盟境内自满洲里到扎兰屯沿线创办7所小学,专门招收俄国铁路员工子弟,办学条件大都很好,并教授部分劳动技术课,与中国旧式学校教育迥异。
1905~1911年,先后创办公办小学和民办小学,在呼伦贝尔盟历史上着名的“蒙文官学”“石屋学堂”“河北小学”等亦建于这一时期。这些学校已具有新式学校的性质。同时呼伦贝尔盟设立劝学所,政府开始行使教育管理职能。
民国初年,黑龙江省大力推行移民招垦政策,大批垦荒者流入呼伦贝尔盟,当时的布特哈地区人口剧增,学校也迅速增加,到1920年,布西已有学校9所,其中8所为公立。岭西地区由于民国初年的战乱,许多学校被迫停办,20年代初学校才发展起来,官学占据主要位置。海拉尔办起了呼伦贝尔盟第一所中学—呼伦贝尔蒙旗学校(现海拉尔第一中学的前身),还出现了女子学校、回族学校和俄国侨民学校。牧区新巴尔虎两翼的各旗衙门和部分苏木衙门开始创办季节性游牧学校,1930年蒙系四翼八旗总管各有小学1所。
1932年,日本侵略者侵占呼伦贝尔盟后,进行奴化教育,实行所谓“抑汉扬蒙”政策,抑制汉族教育的发展,发展民族教育,实行“分而治之”。这一时期,学校数量和规模都有较大发展。1937年,呼伦贝尔盟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兴安师范学校从齐齐哈尔迁入。到1945年8月呼伦贝尔盟已有学校近200所,中学基本以职业教育为主,小学也加进职教内容。此外,还有农业中学、职业中学等,基本上为半工半读性质。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后,呼伦贝尔盟的大部分学校因战乱而停办,战火平息后学校陆续开学。这一时期的学校实行解放区的教育制度,对旧教育制度进行改造。
1949年10月,全盟有小学354所,中学2所,平均每万人口中有小学在校生852.8人,初中在校生26.5人(不含苏侨学校)。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学校依此开始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后来又结合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进行爱国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教育,在知识分子中进行思想改造。教育以苏联为楷模,从教育思想、学制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基本上都仿效苏联。
这一时期,为尽快提高工农干部和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以适应工作需要,全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识字运动,举办不同层次的工农业余学校和干部文化补习班。幼儿教育自1950年创建第一所正规幼儿园后稳步发展。全盟已有3所中等专业学校,即:扎兰屯师范学校和新建的扎兰屯农牧学校、扎兰屯林业学校。
同时,呼伦贝尔盟加大教育投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1957年全盟教育投资已达232.6万元,比1950年增长了8.3倍。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时期,全盟各地兴办了大批职业和农业中学、校办工厂,实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有许多学校基本放弃了文化课教学。进而发展为教育系统的“拔白旗”“插红旗”,批判“反动学术权威”的群众运动,教育质量下降。教育事业盲目发展,滥建学校,不切实际地提高教育层次。期间建立的“呼伦贝尔盟师专”和“呼伦贝尔大学”相继在调整中撤消。
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教育事业进行整顿,纠正了“大跃进”时期“左”的错误。1962—1965年,在贯彻全日制中小学工作条例过程中,呼伦贝尔盟教育开始健康发展。
各级政府采取倾斜政策发展少数民族教育。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成立后,各旗都办起了民族学校,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办起初中,莫旗还办有高中,民族地区的乡、苏木都有了小学,牧区设寄宿制学校,民族教育初具规模。国家为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提供助学金,鄂温克、鄂伦春族中小学生的膳食供给基本由国家承担。民族教育的质量逐年提高,与其他学校的差距逐步缩小。
这一时期呼伦贝尔盟的教育规模适当,学校布局合理,教育质量进入全区先进行列。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教育事业遭到历史性的破坏,呼伦贝尔盟的各级各类学校处于停课状态,教师和学生大多数参加运动。1968年以后,学校根据中共中央“复课闹革命”的指示,开始复课,但教学注重政治内容,文化课学习很不正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呼伦贝尔盟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对于教育事业中不适应社会需要的部分进行了改革。
全盟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分类要求,盟、旗市两级政府和各大企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按地区、分阶段、有步骤地组织普及初等教育工作。1985年海拉尔、满洲里等5个旗市普及了初等教育,到1989年全盟13个旗市全部通过自治区政府的普及初等教育验收,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打下了基础。
1980年国务院批转《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后,呼伦贝尔盟开始了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大力发展农职业中学,调整压缩普通高中,增加职业高中。农村牧区的“三加一”(三年加一年)初中也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
1978年,成立呼伦贝尔盟工农牧教育委员会,将职工教育和农牧民教育纳入了系统的文化技术学习轨道,形成了成人教育体系。通过扫盲,全盟15岁~40岁的文盲的比例降至6%。农牧民在旗市、乡镇苏木、村嘎查三级文化技术扫盲网络中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直接为农牧业生产服务。全盟有13万多名职工完成了文化补课,合格率为81.7%;有6万多人参加了技术补课,合格率达84.3%。此后开展了大规模的职工岗位培训,全盟有6万多人参加培训,许多职工接受了大中专学历教育或专业合格证书教育。
呼伦贝尔盟执行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的原则,加大民族教育投入和管理力度,全盟牧区和民族乡基本实现了“两主一公”(以寄宿为主、助学金为主的公办学校)。根据盟行署的决定,将牧业四旗5所高中的4所改办成初中,只保留鄂温克族中学;取消海拉尔一中的初中班,将其改为纯高中,招收牧业四旗的初中毕业生。1989年,调整后的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海拉尔一中蒙古语授课上线人数达81人,比1985年的23人增长了2.5倍。
企业办学一直在呼伦贝尔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林业、煤炭、铁路、农垦系统筹。企业办学的教育经费完全自行承担,教育工作接受地方的指导。企业办学拥有各种层次的学校,包括中师、中专、技工、职业学校、电大分校等。1989年企业办小学占全盟小学总数的35%左右,中学占47%左右。地方、企业办学形成合力。
1980—1984年,全盟建立4所高等学校。
到1989年,呼伦贝尔盟已有各级各类学校2230所(含幼儿园、成人中专、成人中小学),在校生66 328人,教职工44 178人,形成了覆盖全盟的教育网络。从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层次齐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少数民族教育贯穿于各层次、各门类的教育中,构成了布局比较合理,结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