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没有1所高等农业院校。1952年,随着全国农业院校院系调整,在呼和浩特市成立了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1960年改名为内蒙古农牧学院。至1990年,农牧学院已拥有9个系、15个专业,是一所以培养本科生为主,适当招收研究生,实行多种形式、多层次办学的综合性农业院校。1978年,哲里木畜牧学院成立,设畜牧等5个专业,是一所以培养牧业技术人才为主,招收本科生与专科生并重的农牧业高等院校。截至1990年,两校共培养研究生23人,本科生9000余人,专科生4500余人。其中农学、植保、果树、蔬菜等专业大专毕业生共计3000余人。此外,1960年,扎兰电农牧学校曾一度改为扎兰屯农牧专科学校,除办中专外还办有大专班,1963年,学校仍改名为扎兰电农牧学校,大专班停招。1975年,在全国“学朝农”浪潮中,赤峰农牧学校改为昭乌达农牧学院,招收工农兵大专班,1978年大专班停办。
一、内蒙古农牧学院
1.学校沿革
1952年7月,党中央教育部决定,将河北农学院、平原农学院、山西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和有关专业合并搬迁至呼和浩特,于1952年11月17日正式成立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初期仅有畜牧、兽医两个专业,全校共有教师131名,其中教授、副教授8名,在校学生545名。1958年增建农学系和农水系,下设农学、植保、土化、果树蔬菜和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并在畜牧系增设了草原专业。同年底,内蒙古呼和浩特农牧学校、农干校、牧干校并入畜牧兽医学院。1960年又增设农牧业机械化系,设农牧业机械修理、农牧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两个专业,开办了农机专修科,并将农学系的植保、果树蔬菜划出成立植物保护系。1960年,经自治区人委(60)蒙教办自字第580号文件批准,自1960年9月5日,学校易名为内蒙古农牧学院。1962年,内蒙古水电学院的农田水利系并入农牧学院,农学系的土化专业停止招生。1963年,畜牧和兽医两系开始招收研究生。1964年植保系并入农学系,新招学生实行半农半读。1966年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1965年10月,全院共有5个系和10个专业,教职员517名(其中教师343名),在校学生1700余名。
“文化大革命”中,1971年,内蒙古林学院并入农牧学院,建立林学系。1972年部分专业招收工农兵大学生。1974年,畜牧专业开始招收蒙语授课班。1975—1976年,在全国“学朝农”的影响下,学院一分为四,农学系迁至巴彦淖尔盟,成立巴彦淖尔盟农学院,农机系、农水系迁至乌兰察布盟,成立乌兰察布盟农牧学院,学校被肢解,教学设备损失严重。
“文化大革命”后,学院恢复建制。1977年恢复招收本科生,1979年,恢复招收研究生。1978年,林学系撤消,恢复内蒙古林学院,农学系原果树蔬菜专业分设果树和蔬菜两个专业。农水系增设地下水开发与利用专业。1980年,增建草原科学系。1981年,建立农牧业经济管理系,下设牧业经济管理专业,1983年,增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1983年12月,成立党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内蒙古农牧学院分院。1985年l月,内蒙古农牧业干部学校并入农牧学院,在土默特右旗原校址建立大专层次的以培养农牧业职工中学师资为主的分院。至1992年建校40周年时,学院设有畜牧、动物医学、草原科学、农学、园艺、农牧业工程、水利工程、农牧业经济管理、食品工程等9个系21个专业,有16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校生逾3000人,少数民族学生占25%以上。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教师681人,教授30人,副教授161人,讲师273人,少数民族教师占教师总数29%左右。学院共培养毕业生1.5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占21%,硕士研究生238人。
农牧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十分注意民族教育,畜牧、草原、兽医专业都设有蒙语授课班,“七五”期间共编译出版蒙古文教材22种,自编4种。至1990年上述3专业蒙古语授课班共毕业学生832名,为新疆、甘肃等省区培养蒙古族学生161名。学院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校园占地65公顷,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附属教学场站占地80公顷,实验室77个,研究室15个,藏书42万册,中外期刊1400余种,固定资产5000余万元。
2.农业有关系、专业概况
农学系建于1958年,下设农学、植保、土化、果树蔬菜4个专业,1962年首届毕业农学49名,土化38名,果蔬23名,植保43名。至1990年,农学系与园艺系共培养本科生2318名,专科生603名,研究生31人。其中农学本科生843名,专科生206名,研究生19名;土化本科生138名,专科生55名;植保本科生640名,专科生128名,研究生1名;果树本科生212名,专科生91名,研究生3名;蔬菜本科生181名,专科生123名,研究生8名,园艺专业本科生304名。另外,农机专业共培养本专科生1000余人,农牧业经济专业培养本专科生800余人。
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农学专业建立初期有副教授2人,讲师5人,助教20人。1990年有教授4人,副教授11人,讲师18人,助教7人。
土化专业1959年仅有讲师2人,助教14人。1990年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6人,助教1人。
植保专业1959年副教授2人,讲师1人,助教9人。1990年教授2人,副教授10人,讲师8人,助教4人。
果树专业1959年仅有助教5人。1990年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助教3人。
蔬菜专业1959年讲师l人,助教3人。1990年教授l人,副教授2人,讲师7人,助教4人。
学院注意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至1990年农学各专业在甜菜丰产高糖栽培技术;蔬菜控温快速育苗配套技术与设施;玉米抗冷机理及育种研究等方面均取得多项重大成果。
二、哲里木畜牧学院
1976年5月,在全国“学朝农”高潮中,中共吉林省委决定,将吉林农大30%教师(147名)、物资、设备划拨到哲里木盟(当时哲里木盟属吉林省),与哲里木盟农牧农机校合并成立哲里木农牧学院,由通辽市区迁到哲南农场办学。1977年4月招收社来社去大专班学员189名。1978年初,中共吉林省委决定恢复吉林农业大学,原划拨的教师、物资全部迁回长春,哲里木农牧学院也同时迁回通辽原校址。197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哲里木畜牧学院正式成立。下设畜牧、兽医、草原和牧机4个专业。1979年招收畜牧、牧机两个专业本科生73人。1980年招收畜牧、兽医、作物3个专业。1981—1982年,作物专业停招。1980年10月,自治区文教办公室决定学院缓建,实行两个过渡,即从中专往高校过渡,由旧校址向新校址过渡。1984年10月学院迁至通辽市西拉木伦大街新校址。
1985年后,学院办学规模逐步扩大。1986年增设了4个专科师资班,扩大了专科招生比例,在校生达1100人。1987年牧机专科恢复招生,同年增设淡水渔业专业。1988年扩招自费生,在校生达1300人,为建院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年。1989年后停招自费生,每年招生数稳定在350人,其中本科150人,专科200人。至1990年,共毕业本科生1129人,专科生894人。其中作物专业本科毕业生162人,专科毕业生207人;淡水渔业专科毕业生162人;牧机专科毕业生210人。
1987年学院评定了12名副教授,100名讲师,8名实验师,62名助教。1990年又评定了37名副教授。学院先后选送一批青年教师赴国内外深造,到1991年底已有7名研究生毕业回校从教,1位获日本酪农学园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
学院占地总面积53.3公顷,其中校园20公顷,建筑面积达34 160平方米,总投资为145万元。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44个,教学仪器设备2845台,藏书16万册。学院附设兽医院、牧草和农作物栽培实验场、气象站、畜牧实验站、渔类养殖场、牧机实习工厂以及农场、印刷厂等教学实习基地。1985年,在科左中旗腰力毛都苏木建立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基地,之后又在珠日河牧场、开鲁县东风职业高中建立了生产实习基地。至1990年有教职工493人,其中专任教师221人,副教授以上49人,讲师97人,助教53人。
从建院至1990年,共培养本专科生2000余人,函授专科生269人。受自治区农委委托,举办3期全区贫困旗县领导干部培训班,培训8个盟市、18个旗县的173名领导干部。培养其他代培生326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没有1所高等农业院校。1952年,随着全国农业院校院系调整,在呼和浩特市成立了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1960年改名为内蒙古农牧学院。至1990年,农牧学院已拥有9个系、15个专业,是一所以培养本科生为主,适当招收研究生,实行多种形式、多层次办学的综合性农业院校。1978年,哲里木畜牧学院成立,设畜牧等5个专业,是一所以培养牧业技术人才为主,招收本科生与专科生并重的农牧业高等院校。截至1990年,两校共培养研究生23人,本科生9000余人,专科生4500余人。其中农学、植保、果树、蔬菜等专业大专毕业生共计3000余人。此外,1960年,扎兰电农牧学校曾一度改为扎兰屯农牧专科学校,除办中专外还办有大专班,1963年,学校仍改名为扎兰电农牧学校,大专班停招。1975年,在全国“学朝农”浪潮中,赤峰农牧学校改为昭乌达农牧学院,招收工农兵大专班,1978年大专班停办。
一、内蒙古农牧学院
1.学校沿革
1952年7月,党中央教育部决定,将河北农学院、平原农学院、山西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和有关专业合并搬迁至呼和浩特,于1952年11月17日正式成立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初期仅有畜牧、兽医两个专业,全校共有教师131名,其中教授、副教授8名,在校学生545名。1958年增建农学系和农水系,下设农学、植保、土化、果树蔬菜和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并在畜牧系增设了草原专业。同年底,内蒙古呼和浩特农牧学校、农干校、牧干校并入畜牧兽医学院。1960年又增设农牧业机械化系,设农牧业机械修理、农牧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两个专业,开办了农机专修科,并将农学系的植保、果树蔬菜划出成立植物保护系。1960年,经自治区人委(60)蒙教办自字第580号文件批准,自1960年9月5日,学校易名为内蒙古农牧学院。1962年,内蒙古水电学院的农田水利系并入农牧学院,农学系的土化专业停止招生。1963年,畜牧和兽医两系开始招收研究生。1964年植保系并入农学系,新招学生实行半农半读。1966年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1965年10月,全院共有5个系和10个专业,教职员517名(其中教师343名),在校学生1700余名。
“文化大革命”中,1971年,内蒙古林学院并入农牧学院,建立林学系。1972年部分专业招收工农兵大学生。1974年,畜牧专业开始招收蒙语授课班。1975—1976年,在全国“学朝农”的影响下,学院一分为四,农学系迁至巴彦淖尔盟,成立巴彦淖尔盟农学院,农机系、农水系迁至乌兰察布盟,成立乌兰察布盟农牧学院,学校被肢解,教学设备损失严重。
“文化大革命”后,学院恢复建制。1977年恢复招收本科生,1979年,恢复招收研究生。1978年,林学系撤消,恢复内蒙古林学院,农学系原果树蔬菜专业分设果树和蔬菜两个专业。农水系增设地下水开发与利用专业。1980年,增建草原科学系。1981年,建立农牧业经济管理系,下设牧业经济管理专业,1983年,增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1983年12月,成立党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内蒙古农牧学院分院。1985年l月,内蒙古农牧业干部学校并入农牧学院,在土默特右旗原校址建立大专层次的以培养农牧业职工中学师资为主的分院。至1992年建校40周年时,学院设有畜牧、动物医学、草原科学、农学、园艺、农牧业工程、水利工程、农牧业经济管理、食品工程等9个系21个专业,有16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校生逾3000人,少数民族学生占25%以上。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教师681人,教授30人,副教授161人,讲师273人,少数民族教师占教师总数29%左右。学院共培养毕业生1.5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占21%,硕士研究生238人。
农牧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十分注意民族教育,畜牧、草原、兽医专业都设有蒙语授课班,“七五”期间共编译出版蒙古文教材22种,自编4种。至1990年上述3专业蒙古语授课班共毕业学生832名,为新疆、甘肃等省区培养蒙古族学生161名。学院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校园占地65公顷,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附属教学场站占地80公顷,实验室77个,研究室15个,藏书42万册,中外期刊1400余种,固定资产5000余万元。
2.农业有关系、专业概况
农学系建于1958年,下设农学、植保、土化、果树蔬菜4个专业,1962年首届毕业农学49名,土化38名,果蔬23名,植保43名。至1990年,农学系与园艺系共培养本科生2318名,专科生603名,研究生31人。其中农学本科生843名,专科生206名,研究生19名;土化本科生138名,专科生55名;植保本科生640名,专科生128名,研究生1名;果树本科生212名,专科生91名,研究生3名;蔬菜本科生181名,专科生123名,研究生8名,园艺专业本科生304名。另外,农机专业共培养本专科生1000余人,农牧业经济专业培养本专科生800余人。
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农学专业建立初期有副教授2人,讲师5人,助教20人。1990年有教授4人,副教授11人,讲师18人,助教7人。
土化专业1959年仅有讲师2人,助教14人。1990年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6人,助教1人。
植保专业1959年副教授2人,讲师1人,助教9人。1990年教授2人,副教授10人,讲师8人,助教4人。
果树专业1959年仅有助教5人。1990年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助教3人。
蔬菜专业1959年讲师l人,助教3人。1990年教授l人,副教授2人,讲师7人,助教4人。
学院注意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至1990年农学各专业在甜菜丰产高糖栽培技术;蔬菜控温快速育苗配套技术与设施;玉米抗冷机理及育种研究等方面均取得多项重大成果。
二、哲里木畜牧学院
1976年5月,在全国“学朝农”高潮中,中共吉林省委决定,将吉林农大30%教师(147名)、物资、设备划拨到哲里木盟(当时哲里木盟属吉林省),与哲里木盟农牧农机校合并成立哲里木农牧学院,由通辽市区迁到哲南农场办学。1977年4月招收社来社去大专班学员189名。1978年初,中共吉林省委决定恢复吉林农业大学,原划拨的教师、物资全部迁回长春,哲里木农牧学院也同时迁回通辽原校址。197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哲里木畜牧学院正式成立。下设畜牧、兽医、草原和牧机4个专业。1979年招收畜牧、牧机两个专业本科生73人。1980年招收畜牧、兽医、作物3个专业。1981—1982年,作物专业停招。1980年10月,自治区文教办公室决定学院缓建,实行两个过渡,即从中专往高校过渡,由旧校址向新校址过渡。1984年10月学院迁至通辽市西拉木伦大街新校址。
1985年后,学院办学规模逐步扩大。1986年增设了4个专科师资班,扩大了专科招生比例,在校生达1100人。1987年牧机专科恢复招生,同年增设淡水渔业专业。1988年扩招自费生,在校生达1300人,为建院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年。1989年后停招自费生,每年招生数稳定在350人,其中本科150人,专科200人。至1990年,共毕业本科生1129人,专科生894人。其中作物专业本科毕业生162人,专科毕业生207人;淡水渔业专科毕业生162人;牧机专科毕业生210人。
1987年学院评定了12名副教授,100名讲师,8名实验师,62名助教。1990年又评定了37名副教授。学院先后选送一批青年教师赴国内外深造,到1991年底已有7名研究生毕业回校从教,1位获日本酪农学园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
学院占地总面积53.3公顷,其中校园20公顷,建筑面积达34 160平方米,总投资为145万元。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44个,教学仪器设备2845台,藏书16万册。学院附设兽医院、牧草和农作物栽培实验场、气象站、畜牧实验站、渔类养殖场、牧机实习工厂以及农场、印刷厂等教学实习基地。1985年,在科左中旗腰力毛都苏木建立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基地,之后又在珠日河牧场、开鲁县东风职业高中建立了生产实习基地。至1990年有教职工493人,其中专任教师221人,副教授以上49人,讲师97人,助教53人。
从建院至1990年,共培养本专科生2000余人,函授专科生269人。受自治区农委委托,举办3期全区贫困旗县领导干部培训班,培训8个盟市、18个旗县的173名领导干部。培养其他代培生326名。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