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况
2009年,全校教职工2 707人,其中专任教师1 473人;全日制在校生22 25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25人、硕士研究生3 274人、本科生15 399人、预科生282人、专科生2 373人、继续教育脱产生191人、留学生409人)。共录取全日制新生7 140人(其中,研究生1 354人、本科生4 679人、专科生900人、留学生207人)。全年共授予博士学位30人、硕士学位988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2 859人,高职生(专科)毕业678人,成人教育学生毕业1 883人,共授予学士学位2 762人、双学士学位407人。
学校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一级学科自治区重点学科,18个二级学科自治区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64个本科专业、12个双学士学位专业;2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基地)。
学校设有21个学院和1个公共教学部,校园总占地面积42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6亿元,图书馆藏书204万册。
重点建设
圆满完成“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的编制和论证工作,按照重点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3大类、8个二级项目、33个三级项目,科学安排3.55亿元建设资金,签订建设项目责任书,并进行了中期检查。迎接财政部“党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评估专家组对学校4个建设项目的评估,共获得实验室项目资助700万元。
学科建设
认真抓好争名进位行动计划的落实,根据2008~2010年学科建设综合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对学科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取得阶段性成绩。完成一级学科学位点建设规划,新增历史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获准EMBA授予权。
人才队伍
全年共引进和接收各类人员8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5人),与5位院士签订双聘合作协议,聘任校外知名专家、教授8人,有15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有1个研究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为自治区首个入选团队;2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优胜奖、2人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称号、5人获得自治区“人才开发基金”项目资助、3人获得自治区青年科技奖。新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科技委委员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共有144名教职工通过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其中,正高级28人,副高级81人,中级47人,初级2人。
教育教学
切实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基地和实验、实习、实训环节的建设,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出台《关于鄂尔多斯学院、满洲里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2009年,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新增自治区级品牌专业5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4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8门;出版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有1项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6项成果获得自治区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成果获得自治区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人获得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30个项目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项目资助经费92.7万元。学校评选出校级品牌专业6个、精品课程22门、教学团队7个、教学名师奖10名。组织开展第七批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项目立项工作,共批准100个项目,投入经费19.9万元,共有359名本科生参与,占本科生总数的19.2%。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制订《内蒙古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及筛选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启动研究生创新计划。完成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新增博士生导师10名,硕士生导师29名。加强学位论文管理,有1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
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授课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和预科生教育,积极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加强了高职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工作,认真做好干部自主选学培训工作。
科技工作
2009年共获准科研项目359项,其中国家级49项、省部级151项、横向项目45项、其它114项,获准经费13 441.5万元。出版著作88部,发表学术论文991篇,被SCI、EI、ISTP、SSCI检索216篇,获得专利2项,鉴定、登记成果1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3项科技成果入选2009年内蒙古十大科技新闻。新增6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研制成功蒙古文自动转化系统,自主研发耶里巴文献管理集成系统,成功克隆出国际优质品质肉牛,通过精原干细胞移植技术成功获得世界首批供体绵羊后代,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含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转基因克隆牛和国内首例体细胞克隆绒山羊。围绕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重点地组织一批特色鲜明的科研项目,如“准格尔旗扎萨克衙门蒙古文档案”、“内蒙古大中型牧场生物沼气综合利用研究”等。组织科技人员先后赴包钢集团、乌兰察布市等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启动合作研究项目49项。学校作为专家派出单位,获得6项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有18位专家学者被自治区科技厅列入首批自治区企业科技特派员。全年举办或承办高水平学术会议49次,其中国际学术会议12次,国内学术会议37次。
对外合作与交流
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学校与俄罗斯阿斯塔拉罕国立大学、吉尔吉斯共和国外交学院等6所高校签署校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与俄罗斯卡尔梅克国立大学合作建立的孔子学院正式揭牌;与台湾台南大学、世新大学和国立清华大学签订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积极拓宽引进国外智力渠道,共引进或聘任29名外籍专家。全年共有319名教师和科研人员出国进修、交流,接待学术访问、考察的外宾212人。
积极开展国内合作与交流。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创办的满洲里学院、鄂尔多斯学院、创业学院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积极落实与北大合作协议相关工作;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政府合作筹备成立内蒙古大学附属中学。以乌兰察布市为试点,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切实加强签约项目落实工作。建成校友会网站及校友数据库。
留学生教育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2009年学校被批准为自治区首个“孔子学院奖学金”接受院校,有2名留学生在全区首次获得中国政府“优秀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共有来自蒙古国、俄罗斯、美国等16个国家的615名留学生在我校学习。
管理工作
继续深化学院综合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后勤改革,同时,修订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在学生管理、临时用工、集中采购、资产管理、监察、审计等方面建立了规范的程序,初步建立起适应高等教育新形势、适合建设高水平大学需要的新型办学体制。
学生工作
2009年学校共有179名学生被评为自治区级三好学生、179名学生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学生干部,186名学生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毕业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组织了近60支新型社会实践团队,取得了良好效果。
校园文化建设富有特色。开展第二十二届“青年科技文化艺术节”、第七届“学生社区文化节”、“学生社团节”等文化艺术活动,调整了学生学术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在全区第六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3项,优秀奖8项,获得“挑战杯”。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赛区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34项;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被授予校级优秀组织奖。在全国高教社杯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3项,赛区一、二等奖各2项;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项;在自治区ACM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中获一、二等奖及优秀奖,团体总成绩位列第二。艺术学院师生在多个专业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如“百灵合唱团”和“潮尔乐团”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均荣获一等奖。
切实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为学生成才提供了保障。2009年为15 350人次学生累计发放勤工助学补助、特困补助和各类奖助学金1 677.85万元。完成申报1 704人共计810万元国家助学贷款任务,为600余名学生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240万元,为1 95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办理了绿色通道入学手续。
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调整学生就业工作奖励办法,设立8个就业工作创新项目,设置就业指导课为必修课,开展第三届职业规划节,组织编写《足迹——内蒙古大学优秀毕业生访谈》一书,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2009年,学校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为75.14%,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6.81%,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3.80%。
基本建设
圆满完成南校区一期工程建设,目前已形成占地面积1 283亩、建筑面积30.58万平方米的南校区,彻底解决了多年来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今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切实做好新建教职工住宅建设的相关工作。
图书文献
科学合理调整南北校区图书馆机构设置和文献资源,启动新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全年预定中外文新书25 651种/76 038册,到馆图书18 435种/54 394册;接收赠书726种1 352册。开展CALIS联合目录数据上载、古籍文献回溯建库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文旧期刊联合目录建库工作,加强馆藏光盘资料数据库建设和馆际间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学校“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共完成各类查新报告290项。
学报与出版
2009年出版图书357种,其中新版图书227种,重版重印130种;发行内外版图书5 000万码洋。高质量地完成全年学报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圆满完成“纪念创刊50周年”学报专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同时出版学报50年目录索引光盘及宣传画册。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第三次被评为“中国北方优秀期刊”。
人 物
金海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叶新铭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杨贵生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特古斯被评为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先进工作者、曹瑞被科技部授予“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十周年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雷立钧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青格勒图、刘洋获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学校荣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称号。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被授予“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源自《内蒙古年鉴·2010卷》
概 况
2009年,全校教职工2 707人,其中专任教师1 473人;全日制在校生22 25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25人、硕士研究生3 274人、本科生15 399人、预科生282人、专科生2 373人、继续教育脱产生191人、留学生409人)。共录取全日制新生7 140人(其中,研究生1 354人、本科生4 679人、专科生900人、留学生207人)。全年共授予博士学位30人、硕士学位988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2 859人,高职生(专科)毕业678人,成人教育学生毕业1 883人,共授予学士学位2 762人、双学士学位407人。
学校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一级学科自治区重点学科,18个二级学科自治区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64个本科专业、12个双学士学位专业;2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基地)。
学校设有21个学院和1个公共教学部,校园总占地面积42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6亿元,图书馆藏书204万册。
重点建设
圆满完成“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的编制和论证工作,按照重点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3大类、8个二级项目、33个三级项目,科学安排3.55亿元建设资金,签订建设项目责任书,并进行了中期检查。迎接财政部“党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评估专家组对学校4个建设项目的评估,共获得实验室项目资助700万元。
学科建设
认真抓好争名进位行动计划的落实,根据2008~2010年学科建设综合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对学科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取得阶段性成绩。完成一级学科学位点建设规划,新增历史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获准EMBA授予权。
人才队伍
全年共引进和接收各类人员8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5人),与5位院士签订双聘合作协议,聘任校外知名专家、教授8人,有15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有1个研究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为自治区首个入选团队;2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优胜奖、2人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称号、5人获得自治区“人才开发基金”项目资助、3人获得自治区青年科技奖。新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科技委委员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共有144名教职工通过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其中,正高级28人,副高级81人,中级47人,初级2人。
教育教学
切实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基地和实验、实习、实训环节的建设,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出台《关于鄂尔多斯学院、满洲里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2009年,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新增自治区级品牌专业5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4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8门;出版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有1项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6项成果获得自治区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成果获得自治区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人获得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30个项目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项目资助经费92.7万元。学校评选出校级品牌专业6个、精品课程22门、教学团队7个、教学名师奖10名。组织开展第七批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项目立项工作,共批准100个项目,投入经费19.9万元,共有359名本科生参与,占本科生总数的19.2%。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制订《内蒙古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及筛选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启动研究生创新计划。完成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新增博士生导师10名,硕士生导师29名。加强学位论文管理,有1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
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授课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和预科生教育,积极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加强了高职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工作,认真做好干部自主选学培训工作。
科技工作
2009年共获准科研项目359项,其中国家级49项、省部级151项、横向项目45项、其它114项,获准经费13 441.5万元。出版著作88部,发表学术论文991篇,被SCI、EI、ISTP、SSCI检索216篇,获得专利2项,鉴定、登记成果1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3项科技成果入选2009年内蒙古十大科技新闻。新增6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研制成功蒙古文自动转化系统,自主研发耶里巴文献管理集成系统,成功克隆出国际优质品质肉牛,通过精原干细胞移植技术成功获得世界首批供体绵羊后代,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含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转基因克隆牛和国内首例体细胞克隆绒山羊。围绕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重点地组织一批特色鲜明的科研项目,如“准格尔旗扎萨克衙门蒙古文档案”、“内蒙古大中型牧场生物沼气综合利用研究”等。组织科技人员先后赴包钢集团、乌兰察布市等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启动合作研究项目49项。学校作为专家派出单位,获得6项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有18位专家学者被自治区科技厅列入首批自治区企业科技特派员。全年举办或承办高水平学术会议49次,其中国际学术会议12次,国内学术会议37次。
对外合作与交流
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学校与俄罗斯阿斯塔拉罕国立大学、吉尔吉斯共和国外交学院等6所高校签署校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与俄罗斯卡尔梅克国立大学合作建立的孔子学院正式揭牌;与台湾台南大学、世新大学和国立清华大学签订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积极拓宽引进国外智力渠道,共引进或聘任29名外籍专家。全年共有319名教师和科研人员出国进修、交流,接待学术访问、考察的外宾212人。
积极开展国内合作与交流。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创办的满洲里学院、鄂尔多斯学院、创业学院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积极落实与北大合作协议相关工作;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政府合作筹备成立内蒙古大学附属中学。以乌兰察布市为试点,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切实加强签约项目落实工作。建成校友会网站及校友数据库。
留学生教育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2009年学校被批准为自治区首个“孔子学院奖学金”接受院校,有2名留学生在全区首次获得中国政府“优秀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共有来自蒙古国、俄罗斯、美国等16个国家的615名留学生在我校学习。
管理工作
继续深化学院综合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后勤改革,同时,修订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在学生管理、临时用工、集中采购、资产管理、监察、审计等方面建立了规范的程序,初步建立起适应高等教育新形势、适合建设高水平大学需要的新型办学体制。
学生工作
2009年学校共有179名学生被评为自治区级三好学生、179名学生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学生干部,186名学生被评为自治区级优秀毕业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组织了近60支新型社会实践团队,取得了良好效果。
校园文化建设富有特色。开展第二十二届“青年科技文化艺术节”、第七届“学生社区文化节”、“学生社团节”等文化艺术活动,调整了学生学术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在全区第六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3项,优秀奖8项,获得“挑战杯”。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赛区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34项;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被授予校级优秀组织奖。在全国高教社杯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3项,赛区一、二等奖各2项;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项;在自治区ACM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中获一、二等奖及优秀奖,团体总成绩位列第二。艺术学院师生在多个专业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如“百灵合唱团”和“潮尔乐团”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均荣获一等奖。
切实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为学生成才提供了保障。2009年为15 350人次学生累计发放勤工助学补助、特困补助和各类奖助学金1 677.85万元。完成申报1 704人共计810万元国家助学贷款任务,为600余名学生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240万元,为1 95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办理了绿色通道入学手续。
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调整学生就业工作奖励办法,设立8个就业工作创新项目,设置就业指导课为必修课,开展第三届职业规划节,组织编写《足迹——内蒙古大学优秀毕业生访谈》一书,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2009年,学校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为75.14%,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6.81%,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3.80%。
基本建设
圆满完成南校区一期工程建设,目前已形成占地面积1 283亩、建筑面积30.58万平方米的南校区,彻底解决了多年来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今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切实做好新建教职工住宅建设的相关工作。
图书文献
科学合理调整南北校区图书馆机构设置和文献资源,启动新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全年预定中外文新书25 651种/76 038册,到馆图书18 435种/54 394册;接收赠书726种1 352册。开展CALIS联合目录数据上载、古籍文献回溯建库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文旧期刊联合目录建库工作,加强馆藏光盘资料数据库建设和馆际间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学校“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共完成各类查新报告290项。
学报与出版
2009年出版图书357种,其中新版图书227种,重版重印130种;发行内外版图书5 000万码洋。高质量地完成全年学报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圆满完成“纪念创刊50周年”学报专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同时出版学报50年目录索引光盘及宣传画册。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第三次被评为“中国北方优秀期刊”。
人 物
金海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叶新铭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杨贵生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特古斯被评为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先进工作者、曹瑞被科技部授予“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十周年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雷立钧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青格勒图、刘洋获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学校荣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称号。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被授予“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源自《内蒙古年鉴·2010卷》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