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2000年的50多年中,人口增长经历了两个大的历史时期,即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长期持续猛增到逐步转变为有计划的缓慢增长。
1.1949~1973年人口总量变化情况
(1)深刻的社会变革:
1947年11月~1948年10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1951~1952年在自治区西部地区也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农民在这场土地改革中分得土地。据兴安盟和纳文慕仁盟9个旗县的不完全统计,农民在这场土地改革中,分得土地445万多亩,每人平均分得15亩左右。绥远省150万农业人口,有136万农民分得1132万多亩土地,平均每个农民得土地8.23亩,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地区,平均每个农民分田10多亩。除土地之外,广大农民还分到了必要的耕畜、农具、房屋和粮食等财物。分得土地的农民喜气洋洋,生产积极性分外高涨,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1952年全区粮豆作物总产量达69.7亿斤,比1947年的36.9亿斤增长了88.9%,这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农区进行土地改革的同时,在牧区进行了废除封建特权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改革,但牧区的情况比较特殊,在牧区的民主改革中,党和国家从牧区的特点出发,制定了“不斗不分不划阶级,牧主,牧工两利以及保护和发展畜牧业”的政策,到1952年末,全区牲畜总头数达到1332万头,比1949年增长67.1%,比1946年增长109.3%,扭转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业长期下降的趋势。
从1953年开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进入了“一化三改”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时期。
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区,一般经过了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和高级农业合作社,牧区一般经过了互助组和初级形式的牧业社,从1958年9月开始,自治区各地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从1955年下半年开始,不少地方出现了强迫命令、急躁冒进的现象。初级农业社本来是适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应该稳定下来,使广大农民适应这种变化了的生产关系,发展农业生产,但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急于改变生产关系,发展高级农业社,特别是在牧区,直到1958年7月才完成初级形式的牧业社,更应该稳定一个时期,但1958年下半年,很快把全区1.1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682个人民公社,牧区人民公社化运动也于当年9、10月间开展起来,到1959年1月,就将2000多个初级形式的牧业社,合并成152个人民公社,仓促实现了牧区人民公社化。
从1959年开始,自治区对人民公社运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顿,特别是从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六十条以后,对人民公社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整顿,基本刹住了各种歪风,纠正了工作中的错误,改变了农村人民公社所有制结构,调整了公社的规模,调整了核算单位和分配关系,加强了对生产队的领导。牧区由152个公社调整为245个,每社平均户数为由原来的770户变为481户。在农村,实行了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础的所有制,在牧区,多数公社实行公社、生产队两级管理,两级核算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保护和激发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从1962年开始,全区农牧区生产又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2)发展中的工农牧业经济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发展前途广阔。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几乎没有现代工业。1949年的时候,全区只有7个小型电厂,7个小型面粉厂,1个煤矿和1个半机械化的毛织厂,加上700多个规模很小,设备落后的手工业作坊,工业总产值只有0.68亿元。
1949年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经济建设,特别是现代工业的建设,在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国家投巨资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建设了一批大型、特大型重点企业,包头钢铁联合公司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包钢是1957年动工兴建,1958年以后,焦炉、高炉、平炉相继建成,1959年,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1959年建成投产的包头铝厂是内蒙古第一座现代化的有色金属冶炼厂,与此同时和相继建成了包头糖厂、一机厂、二机厂、呼和浩特第一毛织厂和第二毛织厂等大型现代化企业。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资源非常丰富,20世纪50~60年代,相继建成了包头、海勃湾、乌达等大型煤矿。到1965年底,自治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9.02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18.34亿元,增长26倍多。工业产品从无到有,成倍增长,到1965年钢产量达34万吨,生铁产量51万吨,成品钢材1.76万吨,铝产量2.4万吨,原煤产量806万吨,发电量12.55亿度,水泥3.06万吨。
这一时期,农牧业经济也有了快速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牧业经济是自治区当时的最主要经济,但粮食作物产量很低,农业总产值不高,1949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只有6.0亿元,到196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14.53亿多,增长142.16%。粮食产量1949年为42.5亿斤,到1965年达到76.4亿斤,增长79.76%;牲畜总头数1949年年末为879.8万头,到1965年年末达到3335.4万头,增长279.10%。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大型、特大型工业企业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落户,必然需要大量的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而自治区过去在这方面的人才,几乎是一张白纸,于是从老工业基地的东北等全国各地的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成千上万的来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支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边疆建设。内蒙古的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社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3)这一时期人口总量的变化状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
从1949年的608.1万人,到1957年底,全区人口达到了936.0万人,增加人口327.9万人,增长53.92%,平均每年增长人口约40万,在这个阶段中,人口增长最多的年份是1950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68‰,增加人口51.8万人,其次是195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60‰,增长人口53.6万人,八年中自治区自然增长人口约174.29万人,占增加人口总量的53.15%,迁入人口,使人口总量增加153.61万人,占增加人口总量的46.85%。
第二阶段(1958~1960年):
从1958年开始,自治区人口增长迅速,到1960年,人口总量达到了1191.1万人,人口总量增加了255.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约85万人,大大超过了前八年每年平均人口增长的速度,1958年净增人口50.1万人,增长速度为5.35%,其中自然增长人口约19.6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47‰,1959年增加人口76.4万人,增长速度为7.75%,其中自然增长人口20.2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77‰,1960年净增人口128.6万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净增人口最多的一年,年人口增长率为12.10%,其中,自然增长人口22.52万人,自然增长率为19.99‰。
第三阶段(1961~1962年):
1961年自治区人口总量为1163.1万人,较上一年人口总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28万人,成为自治区建立后唯一人口负增长的年份。人口总量与1960年相比,下降了2.35个百分点,这一年人口总量剧减与全国其他省、市、区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其他地区的人口总量减少是人口自然变动造成的,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人口总量减少,则是由于迁移变动造成的。1961年全区人口迁入与迁出相抵后,迁移变动净减少43.67万人。该年尽管是自然灾害严重的一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仍为13.31‰,增加人口15.67万人。
1962年内蒙古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29.14‰,自然增长的人口达34.02万人,总人口只增长8.7万人,迁出人口占了很大的比重,净迁出人口25.32万人,净迁移率为-21.69%。
第四阶段(1963~1973年):
这阶段自治区人口增长同上几个阶段有了很大的不同,迁移人口大量减少,11年中,由于迁移原因增加的人口只有53.53万人,平均每年净迁入人口增加5.35万人,只占总人口的3.29%,这一时期人口增长主要是自然增长,迁移影响是很小的。
1963~1973年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口发展的高峰时期,与前几个阶段不同的是人口基数越来越大,人口增长的数量越来越多。
1963~1973年共增长人口435.7万人,平均每年增长人口39.60万人,远远超过了上几个阶段每年纯增的人口数量。每年纯增人口最高的年份是1971年,纯增人口64万人,当然这64万人口中,由于迁移净增的人口为27.3万人,自然增长的人口为36.67万人,1969年,这年纯增人口为49万人,其中自然增长的人口36.97万人。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分析,10年中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在22‰以上,最高的是196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达32.80‰,1965年为30.72‰,196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13‰,最低的年份是197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也是24.08‰。
2.1974~2002年人口总量的变化状况
(1)社会条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着重点转向了经济建设,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实际出发,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自治区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到2000年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比1973年自治区社会总产值增长134.68亿元,增长了15.95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52亿元,比1973年增长12.05倍,第二产业增加值552.00亿元,增长15.30倍,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96亿元,比1973年更是成倍的增长。
(2)1974~2002年人口总量变动状况
从20世纪70年代起党和国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到1973年人口猛增的势头开始得到一些控制,如1974年全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为17.48‰,是1962年以来的最低点,以后均逐年下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7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87‰,是1962年以来的最低点,1974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了20‰以下,以后各年均是下降的趋势。从人口总量的变化状态来看,197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口总量达到了1705.2万人,比1949年增加人口增加1097.1万人,增长80.41%,平均每年增长3.21个百分点。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国家在统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人口问题放在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中通盘考虑研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人口数量猛增的势头,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也得到了逐步地控制,到1978年全区总人口达到1823.4万人,比上年增长25.3万人,就年度增加的人口数量来看是1962年以来的最低一年,从1974年之后,增加的人口数量都在逐年减少中。到1980年全区人口达到了1876.5万人,比上年增加24.7万人,比1973年年增长人口减少23.5万人,减少95.14%。
20世纪90年代之后,自治区的人口增长一直是缓慢下降的趋势。
199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口达2162.5万人,比1989年增长40.32万人。从1978年以来,自治区每年纯增的人口数量再没有超过30万人,均是20多万人,但1990年增长的人口达40.32万人,主要是包括了从1982年以来各年漏报的人口数。
200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口达2375.54万人,比上年增加13.62万人。比1990年增加人口212.99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1.29万人,每年增加的人口速度大大降低了,特别是从1997年之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年增人口降到20万以下,1997年为19.06万,1998年全年增加人口下降为19.22万人,1999年全年增长的人口下降为17.04万人,2000年全年增长的人口下降为13.6万人,2001年,全年增长的人口更少,只有1.95万人,到2002年全年增长的人口降到1.1万的更低水平。
1949~2000年的50多年中,人口增长经历了两个大的历史时期,即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长期持续猛增到逐步转变为有计划的缓慢增长。
1.1949~1973年人口总量变化情况
(1)深刻的社会变革:
1947年11月~1948年10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1951~1952年在自治区西部地区也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农民在这场土地改革中分得土地。据兴安盟和纳文慕仁盟9个旗县的不完全统计,农民在这场土地改革中,分得土地445万多亩,每人平均分得15亩左右。绥远省150万农业人口,有136万农民分得1132万多亩土地,平均每个农民得土地8.23亩,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地区,平均每个农民分田10多亩。除土地之外,广大农民还分到了必要的耕畜、农具、房屋和粮食等财物。分得土地的农民喜气洋洋,生产积极性分外高涨,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1952年全区粮豆作物总产量达69.7亿斤,比1947年的36.9亿斤增长了88.9%,这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农区进行土地改革的同时,在牧区进行了废除封建特权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改革,但牧区的情况比较特殊,在牧区的民主改革中,党和国家从牧区的特点出发,制定了“不斗不分不划阶级,牧主,牧工两利以及保护和发展畜牧业”的政策,到1952年末,全区牲畜总头数达到1332万头,比1949年增长67.1%,比1946年增长109.3%,扭转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畜牧业长期下降的趋势。
从1953年开始,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进入了“一化三改”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时期。
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区,一般经过了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和高级农业合作社,牧区一般经过了互助组和初级形式的牧业社,从1958年9月开始,自治区各地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从1955年下半年开始,不少地方出现了强迫命令、急躁冒进的现象。初级农业社本来是适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应该稳定下来,使广大农民适应这种变化了的生产关系,发展农业生产,但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急于改变生产关系,发展高级农业社,特别是在牧区,直到1958年7月才完成初级形式的牧业社,更应该稳定一个时期,但1958年下半年,很快把全区1.1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682个人民公社,牧区人民公社化运动也于当年9、10月间开展起来,到1959年1月,就将2000多个初级形式的牧业社,合并成152个人民公社,仓促实现了牧区人民公社化。
从1959年开始,自治区对人民公社运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顿,特别是从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六十条以后,对人民公社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整顿,基本刹住了各种歪风,纠正了工作中的错误,改变了农村人民公社所有制结构,调整了公社的规模,调整了核算单位和分配关系,加强了对生产队的领导。牧区由152个公社调整为245个,每社平均户数为由原来的770户变为481户。在农村,实行了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础的所有制,在牧区,多数公社实行公社、生产队两级管理,两级核算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保护和激发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从1962年开始,全区农牧区生产又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2)发展中的工农牧业经济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发展前途广阔。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几乎没有现代工业。1949年的时候,全区只有7个小型电厂,7个小型面粉厂,1个煤矿和1个半机械化的毛织厂,加上700多个规模很小,设备落后的手工业作坊,工业总产值只有0.68亿元。
1949年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经济建设,特别是现代工业的建设,在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国家投巨资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建设了一批大型、特大型重点企业,包头钢铁联合公司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包钢是1957年动工兴建,1958年以后,焦炉、高炉、平炉相继建成,1959年,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1959年建成投产的包头铝厂是内蒙古第一座现代化的有色金属冶炼厂,与此同时和相继建成了包头糖厂、一机厂、二机厂、呼和浩特第一毛织厂和第二毛织厂等大型现代化企业。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煤炭资源非常丰富,20世纪50~60年代,相继建成了包头、海勃湾、乌达等大型煤矿。到1965年底,自治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9.02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18.34亿元,增长26倍多。工业产品从无到有,成倍增长,到1965年钢产量达34万吨,生铁产量51万吨,成品钢材1.76万吨,铝产量2.4万吨,原煤产量806万吨,发电量12.55亿度,水泥3.06万吨。
这一时期,农牧业经济也有了快速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牧业经济是自治区当时的最主要经济,但粮食作物产量很低,农业总产值不高,1949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只有6.0亿元,到196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14.53亿多,增长142.16%。粮食产量1949年为42.5亿斤,到1965年达到76.4亿斤,增长79.76%;牲畜总头数1949年年末为879.8万头,到1965年年末达到3335.4万头,增长279.10%。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大型、特大型工业企业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落户,必然需要大量的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而自治区过去在这方面的人才,几乎是一张白纸,于是从老工业基地的东北等全国各地的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成千上万的来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支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边疆建设。内蒙古的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社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3)这一时期人口总量的变化状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
从1949年的608.1万人,到1957年底,全区人口达到了936.0万人,增加人口327.9万人,增长53.92%,平均每年增长人口约40万,在这个阶段中,人口增长最多的年份是1950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68‰,增加人口51.8万人,其次是195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60‰,增长人口53.6万人,八年中自治区自然增长人口约174.29万人,占增加人口总量的53.15%,迁入人口,使人口总量增加153.61万人,占增加人口总量的46.85%。
第二阶段(1958~1960年):
从1958年开始,自治区人口增长迅速,到1960年,人口总量达到了1191.1万人,人口总量增加了255.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约85万人,大大超过了前八年每年平均人口增长的速度,1958年净增人口50.1万人,增长速度为5.35%,其中自然增长人口约19.6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47‰,1959年增加人口76.4万人,增长速度为7.75%,其中自然增长人口20.2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77‰,1960年净增人口128.6万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净增人口最多的一年,年人口增长率为12.10%,其中,自然增长人口22.52万人,自然增长率为19.99‰。
第三阶段(1961~1962年):
1961年自治区人口总量为1163.1万人,较上一年人口总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28万人,成为自治区建立后唯一人口负增长的年份。人口总量与1960年相比,下降了2.35个百分点,这一年人口总量剧减与全国其他省、市、区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其他地区的人口总量减少是人口自然变动造成的,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人口总量减少,则是由于迁移变动造成的。1961年全区人口迁入与迁出相抵后,迁移变动净减少43.67万人。该年尽管是自然灾害严重的一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仍为13.31‰,增加人口15.67万人。
1962年内蒙古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29.14‰,自然增长的人口达34.02万人,总人口只增长8.7万人,迁出人口占了很大的比重,净迁出人口25.32万人,净迁移率为-21.69%。
第四阶段(1963~1973年):
这阶段自治区人口增长同上几个阶段有了很大的不同,迁移人口大量减少,11年中,由于迁移原因增加的人口只有53.53万人,平均每年净迁入人口增加5.35万人,只占总人口的3.29%,这一时期人口增长主要是自然增长,迁移影响是很小的。
1963~1973年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口发展的高峰时期,与前几个阶段不同的是人口基数越来越大,人口增长的数量越来越多。
1963~1973年共增长人口435.7万人,平均每年增长人口39.60万人,远远超过了上几个阶段每年纯增的人口数量。每年纯增人口最高的年份是1971年,纯增人口64万人,当然这64万人口中,由于迁移净增的人口为27.3万人,自然增长的人口为36.67万人,1969年,这年纯增人口为49万人,其中自然增长的人口36.97万人。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分析,10年中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在22‰以上,最高的是196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达32.80‰,1965年为30.72‰,196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13‰,最低的年份是197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也是24.08‰。
2.1974~2002年人口总量的变化状况
(1)社会条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着重点转向了经济建设,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实际出发,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自治区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到2000年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比1973年自治区社会总产值增长134.68亿元,增长了15.95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52亿元,比1973年增长12.05倍,第二产业增加值552.00亿元,增长15.30倍,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96亿元,比1973年更是成倍的增长。
(2)1974~2002年人口总量变动状况
从20世纪70年代起党和国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到1973年人口猛增的势头开始得到一些控制,如1974年全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为17.48‰,是1962年以来的最低点,以后均逐年下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197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87‰,是1962年以来的最低点,1974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了20‰以下,以后各年均是下降的趋势。从人口总量的变化状态来看,1974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口总量达到了1705.2万人,比1949年增加人口增加1097.1万人,增长80.41%,平均每年增长3.21个百分点。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国家在统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人口问题放在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中通盘考虑研究,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的人口数量猛增的势头,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也得到了逐步地控制,到1978年全区总人口达到1823.4万人,比上年增长25.3万人,就年度增加的人口数量来看是1962年以来的最低一年,从1974年之后,增加的人口数量都在逐年减少中。到1980年全区人口达到了1876.5万人,比上年增加24.7万人,比1973年年增长人口减少23.5万人,减少95.14%。
20世纪90年代之后,自治区的人口增长一直是缓慢下降的趋势。
199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口达2162.5万人,比1989年增长40.32万人。从1978年以来,自治区每年纯增的人口数量再没有超过30万人,均是20多万人,但1990年增长的人口达40.32万人,主要是包括了从1982年以来各年漏报的人口数。
200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口达2375.54万人,比上年增加13.62万人。比1990年增加人口212.99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1.29万人,每年增加的人口速度大大降低了,特别是从1997年之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年增人口降到20万以下,1997年为19.06万,1998年全年增加人口下降为19.22万人,1999年全年增长的人口下降为17.04万人,2000年全年增长的人口下降为13.6万人,2001年,全年增长的人口更少,只有1.95万人,到2002年全年增长的人口降到1.1万的更低水平。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