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音海尔瓦庙,位于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哈音海尔瓦苏木,始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清朝赐名“广益寺”。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五年(1666),一位从西藏来传教的喇嘛,在镶黄旗兴建了一座庙宇,称“马王庙”。建庙后,得到当地王公、富户资助,牧民也不断送子弟到庙里当喇嘛。十余年后,该庙僧众已有五六十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商都马群总管云东将该庙情况上奏朝廷,康熙十分赞赏,赐庙名“广益寺”,并赐给一尊五十两重的哈音海尔瓦银佛。自此,该庙称“哈音海尔瓦庙”。该庙经清康熙、乾隆年间几次扩建,到18世纪末,已有相当规模。此后,光绪年间又有过两次大的扩建。经再度扩建后,寺庙更加宏伟壮观。扩建后寺庙僧众最多时达2000余人。
哈音海尔瓦庙,原建规模较大。该庙有大小殿堂18座、庙仓5座、喇嘛住宅500余间。主要殿堂有朝克沁殿、却日殿、洞阔尔殿、门巴殿、拉希殿等;庙仓有卓特巴仓、赖玛禳仓、洞阔尔仓、门巴仓、却日仓。此外,寺庙还设有研究天文、哲学、历法、医学等学科的5个拉桑(喇嘛教学部),5个拉桑分别为卓特巴拉桑、赖玛禳拉桑、洞阔尔拉桑、门巴拉桑、却日拉桑。
哈音海尔瓦庙内藏有七世达赖喇嘛赐给的佛教法规《扎雅格》经,及乾隆赐予的蒙古文《丹珠尔》经。此外,还藏有大小佛像、塑像、画像、雕刻、刺绣、图案画等各种宗教文物、工艺品达数千件。
1988年,在哈音海尔瓦庙旧址上恢复庙宇,仍称“广益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