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仁海(1918—1985),1918年8月出生于通辽县,蒙古族。他自幼勤奋好学。1934年,考入奉天师范学校,毕业后任通辽县师范附属小学教员。1939年,考入新京(今长春)工业大学土木科。1943年,毕业后任伪兴安总省交通厅职员。1945年,日军投降后,他返回通辽。1947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历任辽北省第一堤工处主任、内蒙古西辽河水利局长、内蒙古农牧部水利局长、内蒙古水利厅副厅长等职。
早在参加正式革命工作之前,辽北省人民政府曾请徐仁海参加抢修西辽河大桥的工作,并任副指挥。他带领民工日夜奋战,完成修复任务,受到人民政府的表彰。
哲里木盟(今通辽市)首府通辽位于西辽河右岸,地势较低,曾多次被淹而受灾。1948年7月,西辽河又泛滥成灾,危及通辽城关。时任辽北省第一堤工处主任的徐仁海,见情况万分紧急,来不及测量定线,就用望远镜测视插标定线,同群众抢筑大堤10余华里。经过7昼夜奋战,挡住洪水,使通辽城区脱险。
1949年汛期,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连续出现洪峰,堤防多处溃决,淹没农田200余万亩,受灾人口近30万。时任西辽河水利局局长的徐仁海心情十分沉重。他经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提出对西辽河分流方案(即引西拉木伦河入台布根河,下连新开河),实施后收到重大的防洪和灌溉效益。1949年,洪水过后,徐仁海带领工程技术人员沿河考察走访,决心根治水害。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制定出以柳、苇、木、石为主要材料,修筑丁坝与顺坝相结合、透水丁坝与土丁坝相结合、整险丁坝与囊沙坝相结合、截湾与改河相结合、整险护岸与筑堤相结合等方法,收效良好,哲里木盟各地一直在应用。徐仁海和工程技术人员还完成西辽河、新开河、教来河、和东辽河等主要河流堤防的规划设计。1950年,全面实施竣工,为全盟抗洪防汛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哲里木盟属半干旱地区,十年九春旱。从1951年秋至1953年末,徐仁海带领水利技术人员调查研究,总结变害为利用河水灌溉的经验,先后开辟开鲁县西安村、科尔沁左翼中旗三合堂、通辽县余粮堡等多处灌区,有力地调动全盟人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徐仁海还把哲里木盟发展灌溉的经验推广到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和昭乌达盟(今赤峰市)。他组织群众开发利用地下水,发展农田井灌和牧区水利,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1954年1月,徐仁海调任内蒙古水利厅任副厅长兼总工程师,仍念念不忘西辽河的治理。1958年,他组织技术力量制定西辽河灌区规划,然后坐阵红山水库工地指挥,苦战3年。当工程基本完成时,遇到1962年,“7·26”特大洪水,红山水库蓄洪13亿立方米,发挥巨大威力。水库工程完成后,受到国家水利部的赞扬。
1977年恢复工作后,徐仁海回水利厅(局)分管科研和职工教育工作。为了总结经验,他先后写出《应用细沙混凝土于农田水利工程建筑物》《井沟结合改良盐碱地》《利用爆破处理细沙液化应用于坝基处理》等着作,还翻译一些珍贵的技术资料。1980年以后,他深入哲里木盟各地考察,为实施西辽河灌区规划而奔波,并提出许多建议。1983年,组织人员制定根治柳河规划。1985年9月初,他在通辽主持东北四省区旱田灌溉经验交流会议。之后,因心脏病突发于9月16日逝世,终年67岁。
徐仁海(1918—1985),1918年8月出生于通辽县,蒙古族。他自幼勤奋好学。1934年,考入奉天师范学校,毕业后任通辽县师范附属小学教员。1939年,考入新京(今长春)工业大学土木科。1943年,毕业后任伪兴安总省交通厅职员。1945年,日军投降后,他返回通辽。1947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历任辽北省第一堤工处主任、内蒙古西辽河水利局长、内蒙古农牧部水利局长、内蒙古水利厅副厅长等职。
早在参加正式革命工作之前,辽北省人民政府曾请徐仁海参加抢修西辽河大桥的工作,并任副指挥。他带领民工日夜奋战,完成修复任务,受到人民政府的表彰。
哲里木盟(今通辽市)首府通辽位于西辽河右岸,地势较低,曾多次被淹而受灾。1948年7月,西辽河又泛滥成灾,危及通辽城关。时任辽北省第一堤工处主任的徐仁海,见情况万分紧急,来不及测量定线,就用望远镜测视插标定线,同群众抢筑大堤10余华里。经过7昼夜奋战,挡住洪水,使通辽城区脱险。
1949年汛期,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连续出现洪峰,堤防多处溃决,淹没农田200余万亩,受灾人口近30万。时任西辽河水利局局长的徐仁海心情十分沉重。他经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提出对西辽河分流方案(即引西拉木伦河入台布根河,下连新开河),实施后收到重大的防洪和灌溉效益。1949年,洪水过后,徐仁海带领工程技术人员沿河考察走访,决心根治水害。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制定出以柳、苇、木、石为主要材料,修筑丁坝与顺坝相结合、透水丁坝与土丁坝相结合、整险丁坝与囊沙坝相结合、截湾与改河相结合、整险护岸与筑堤相结合等方法,收效良好,哲里木盟各地一直在应用。徐仁海和工程技术人员还完成西辽河、新开河、教来河、和东辽河等主要河流堤防的规划设计。1950年,全面实施竣工,为全盟抗洪防汛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哲里木盟属半干旱地区,十年九春旱。从1951年秋至1953年末,徐仁海带领水利技术人员调查研究,总结变害为利用河水灌溉的经验,先后开辟开鲁县西安村、科尔沁左翼中旗三合堂、通辽县余粮堡等多处灌区,有力地调动全盟人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徐仁海还把哲里木盟发展灌溉的经验推广到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和昭乌达盟(今赤峰市)。他组织群众开发利用地下水,发展农田井灌和牧区水利,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1954年1月,徐仁海调任内蒙古水利厅任副厅长兼总工程师,仍念念不忘西辽河的治理。1958年,他组织技术力量制定西辽河灌区规划,然后坐阵红山水库工地指挥,苦战3年。当工程基本完成时,遇到1962年,“7·26”特大洪水,红山水库蓄洪13亿立方米,发挥巨大威力。水库工程完成后,受到国家水利部的赞扬。
1977年恢复工作后,徐仁海回水利厅(局)分管科研和职工教育工作。为了总结经验,他先后写出《应用细沙混凝土于农田水利工程建筑物》《井沟结合改良盐碱地》《利用爆破处理细沙液化应用于坝基处理》等着作,还翻译一些珍贵的技术资料。1980年以后,他深入哲里木盟各地考察,为实施西辽河灌区规划而奔波,并提出许多建议。1983年,组织人员制定根治柳河规划。1985年9月初,他在通辽主持东北四省区旱田灌溉经验交流会议。之后,因心脏病突发于9月16日逝世,终年67岁。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