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拉西(1887—1967),1887年,出生于哲里木盟(今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满金敖屯一个贫苦的蒙古族奴隶家庭。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当地有名的马头琴手,使色拉西自幼对马头琴产生浓厚的兴趣。9岁时,他开始学习演奏。
14岁时,色拉西开始给牧主放牧,但每天仍带上马头琴。19岁时,他到莫力庙当庙丁,并拜马头琴手仁钦为师。不久,他开始流浪艺人的生活,靠演奏马头琴糊口。他演奏的大多是蒙古族民歌,还创作《那仁格日勒》等曲目。42岁时,他流浪到察哈尔、锡林郭勒地区,接触传统马头琴演奏法,进一步提高演奏技巧,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1949年,色拉西被选到内蒙古文工团任演员时已经62岁。他仍以高昂的热情刻苦钻研演奏技巧,提高艺术水平。他演奏的优秀曲目有《巴音》《荷云花》《天上的风》《雁》《穆色烈》《诺力格尔玛》《兄嫂》《秀英》等。
1950年,色拉西随内蒙古文工团进京参加国庆演出活动,见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他演奏的《穆色烈》等名曲,风格独特,技艺高超,轰动首都舞台。1953年,他到内蒙古各盟市及沈阳、鞍山等地演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1954年,他应聘到东北音乐专科学校任教一年,曾用马头琴为德、法专家的钢琴、小提琴演奏配器。1955年,全区文艺汇演,他演奏29首民间乐曲,荣获一等奖。1957年9月,他被聘为内蒙古艺术学校教员,不仅传授自己独特的“科尔沁演奏法”,还讲授“泛音演奏法”“单音演奏法”“土尔扈特演奏法”“五变音演奏法”等,培养一批民族艺术人才。
1962年,色拉西从事马头琴演奏艺术65周年,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内蒙古舞蹈家协会和内蒙古艺术学校联合举办庆祝大会。为继承色拉西马头琴演奏艺术,内蒙古歌舞团和艺校的桑都冷、敖特根巴雅尔、包金山、舍丹、阿民乌日图、达瓦、西日莫正式拜色拉西为师。
色拉西于1967年7月14日去世。生前,他曾任中国音乐舞蹈家协会理事、内蒙古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内蒙古文联副主席等职。
色拉西(1887—1967),1887年,出生于哲里木盟(今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满金敖屯一个贫苦的蒙古族奴隶家庭。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当地有名的马头琴手,使色拉西自幼对马头琴产生浓厚的兴趣。9岁时,他开始学习演奏。
14岁时,色拉西开始给牧主放牧,但每天仍带上马头琴。19岁时,他到莫力庙当庙丁,并拜马头琴手仁钦为师。不久,他开始流浪艺人的生活,靠演奏马头琴糊口。他演奏的大多是蒙古族民歌,还创作《那仁格日勒》等曲目。42岁时,他流浪到察哈尔、锡林郭勒地区,接触传统马头琴演奏法,进一步提高演奏技巧,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1949年,色拉西被选到内蒙古文工团任演员时已经62岁。他仍以高昂的热情刻苦钻研演奏技巧,提高艺术水平。他演奏的优秀曲目有《巴音》《荷云花》《天上的风》《雁》《穆色烈》《诺力格尔玛》《兄嫂》《秀英》等。
1950年,色拉西随内蒙古文工团进京参加国庆演出活动,见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他演奏的《穆色烈》等名曲,风格独特,技艺高超,轰动首都舞台。1953年,他到内蒙古各盟市及沈阳、鞍山等地演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1954年,他应聘到东北音乐专科学校任教一年,曾用马头琴为德、法专家的钢琴、小提琴演奏配器。1955年,全区文艺汇演,他演奏29首民间乐曲,荣获一等奖。1957年9月,他被聘为内蒙古艺术学校教员,不仅传授自己独特的“科尔沁演奏法”,还讲授“泛音演奏法”“单音演奏法”“土尔扈特演奏法”“五变音演奏法”等,培养一批民族艺术人才。
1962年,色拉西从事马头琴演奏艺术65周年,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内蒙古舞蹈家协会和内蒙古艺术学校联合举办庆祝大会。为继承色拉西马头琴演奏艺术,内蒙古歌舞团和艺校的桑都冷、敖特根巴雅尔、包金山、舍丹、阿民乌日图、达瓦、西日莫正式拜色拉西为师。
色拉西于1967年7月14日去世。生前,他曾任中国音乐舞蹈家协会理事、内蒙古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内蒙古文联副主席等职。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