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令德(1905—1985),原名杨正堂,字令德,汉族,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人。
杨令德于民国10年(1921)春,考入归绥中学就读,参加过归绥学生的反帝爱国活动。因反对文言文和校长专制,曾两次被开除学籍。
民国14年(1925),中共党员蒋廷松在包头创办《西北民报》,杨令德被聘为编辑兼记者。他先后担任《绥远日报》编辑、《绥远党报》《通俗日报》《绥远社会日报》总编辑和《绥远民国日报》副刊编辑。民国20年(1931),被聘为《大公报》驻绥远记者。民国23年(1934),创办了“绥远新闻社”。
杨令德在30年代即成为绥远省进步的新闻战士,在他编辑的报纸副刊上,曾开辟了《火坑》《十字街头》《塞原》《洪荒》《新女性》等文艺副刊,宣传反帝爱国,宣传新文化,在绥远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民国25年(1936)11月,在着名的绥远抗战中,杨令德与《大公报》着名记者范长江一道,深入战地采访,迅速报导了百灵庙抗战大捷这一震动中外的消息。斯诺的《西行漫记》出版后,杨令德将上海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上发表的《西行漫记》的片断译成中文,以“记者司奴与毛泽东会见记”为标题,刊载在《绥远西北日报》副刊上。为此,杨令德被开除公职。
民国27年(1938)初,杨令德把外甥袁尘影送往延安陕北公学学习。1943年,邓宝珊将军赴重庆述职时,杨令德以邓宝珊私人秘书身份随同前往。路经延安,会见了毛泽东、朱德、贺龙等中共领导人,参观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杨令德为停止内战实现和平,奔走于绥远、北平之间,他还与绥远地方政界进步人士一同组织了“绥远和平促进会”。1949年9月19日,杨令德与董其武将军等39人联合发表绥远和平起义通电,走上了人民革命的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令德历任绥远省中苏友好协会副总干事、绥远省政协副秘书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苏友好协会副秘书长、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自治区政协副秘书长、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1985年10月21日,杨令德病逝。
杨令德(1905—1985),原名杨正堂,字令德,汉族,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人。
杨令德于民国10年(1921)春,考入归绥中学就读,参加过归绥学生的反帝爱国活动。因反对文言文和校长专制,曾两次被开除学籍。
民国14年(1925),中共党员蒋廷松在包头创办《西北民报》,杨令德被聘为编辑兼记者。他先后担任《绥远日报》编辑、《绥远党报》《通俗日报》《绥远社会日报》总编辑和《绥远民国日报》副刊编辑。民国20年(1931),被聘为《大公报》驻绥远记者。民国23年(1934),创办了“绥远新闻社”。
杨令德在30年代即成为绥远省进步的新闻战士,在他编辑的报纸副刊上,曾开辟了《火坑》《十字街头》《塞原》《洪荒》《新女性》等文艺副刊,宣传反帝爱国,宣传新文化,在绥远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民国25年(1936)11月,在着名的绥远抗战中,杨令德与《大公报》着名记者范长江一道,深入战地采访,迅速报导了百灵庙抗战大捷这一震动中外的消息。斯诺的《西行漫记》出版后,杨令德将上海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上发表的《西行漫记》的片断译成中文,以“记者司奴与毛泽东会见记”为标题,刊载在《绥远西北日报》副刊上。为此,杨令德被开除公职。
民国27年(1938)初,杨令德把外甥袁尘影送往延安陕北公学学习。1943年,邓宝珊将军赴重庆述职时,杨令德以邓宝珊私人秘书身份随同前往。路经延安,会见了毛泽东、朱德、贺龙等中共领导人,参观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杨令德为停止内战实现和平,奔走于绥远、北平之间,他还与绥远地方政界进步人士一同组织了“绥远和平促进会”。1949年9月19日,杨令德与董其武将军等39人联合发表绥远和平起义通电,走上了人民革命的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令德历任绥远省中苏友好协会副总干事、绥远省政协副秘书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苏友好协会副秘书长、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自治区政协副秘书长、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1985年10月21日,杨令德病逝。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