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鲁太平鼓舞最早分布在通辽市西部开鲁县各镇场,现在集中在开鲁镇。太平鼓舞约在200多年前由辽宁的彰武、朝阳等地传入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后流传到开鲁等地,成为蒙古族、满族、汉族民众共同喜爱的民间娱乐性舞蹈之一。开鲁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流行的太平鼓舞主要是以农民为主的庭院娱乐和广场祭拜舞蹈。太平鼓舞是以鼓和鼓鞭为道具,与舞相结合的一种表演形式。以不同的鼓谱和舞蹈动作表现不同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用舞蹈动作表现问安、庆安,用舞蹈语言表达祝福、交流情感的问安互拜场面;二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摘棉花、压棉花、弹棉花、捎谷子的劳动场面;三是表现踢毽子、扑蝴蝶、逗狮子等娱乐场面;四是用形象的“赶马”动作来表现再见的结束场面。经过多年的演变,现存的太平鼓原始鼓谱有10余种,击鼓方式、队形变化形式达20余种。
开鲁太平鼓舞以其古朴、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简洁明快的鼓谱和节奏,富有劳动生活的动感和贴近生活的内容,简单易行的舞蹈动作等艺术特点赢得当地群众的广泛欢迎。2009年,通辽市开鲁县成功申报其为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开鲁太平鼓舞最早分布在通辽市西部开鲁县各镇场,现在集中在开鲁镇。太平鼓舞约在200多年前由辽宁的彰武、朝阳等地传入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后流传到开鲁等地,成为蒙古族、满族、汉族民众共同喜爱的民间娱乐性舞蹈之一。开鲁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流行的太平鼓舞主要是以农民为主的庭院娱乐和广场祭拜舞蹈。太平鼓舞是以鼓和鼓鞭为道具,与舞相结合的一种表演形式。以不同的鼓谱和舞蹈动作表现不同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用舞蹈动作表现问安、庆安,用舞蹈语言表达祝福、交流情感的问安互拜场面;二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摘棉花、压棉花、弹棉花、捎谷子的劳动场面;三是表现踢毽子、扑蝴蝶、逗狮子等娱乐场面;四是用形象的“赶马”动作来表现再见的结束场面。经过多年的演变,现存的太平鼓原始鼓谱有10余种,击鼓方式、队形变化形式达20余种。
开鲁太平鼓舞以其古朴、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简洁明快的鼓谱和节奏,富有劳动生活的动感和贴近生活的内容,简单易行的舞蹈动作等艺术特点赢得当地群众的广泛欢迎。2009年,通辽市开鲁县成功申报其为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