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马是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男儿三项竞技之一。早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蒙古先民们便驯养了野马,将其广泛运用于驾车、征战、运输等方面;到公元前9世纪时,已经发明了鞍、嚼子、笼头、绊子等马器具,对乘马技术的掌握已经相当娴熟。
赛马活动在蒙古族传统的体育运动中占有重要位置,马在蒙古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以狩猎、游牧作为基本生产方式的蒙古人来说,马是蒙古人的“翅膀”,是狩猎生产和牧业生产的重要生产工具,又是出门行路的交通工具。在古代战争中,马给军队提供了极强的机动能力。骑兵可以疾袭,也可以速退,马可以代人之劳,负粮草、运军用品。由于马的这些重要作用,马与蒙古人之间建立了特殊的感情。爱马和善骑成为蒙古族的优良传统。在蒙古族英雄史诗中英雄的坐骑被看作是英雄的益友和伴侣。因而蒙古族素有“马背民族”的美称。据彭大雅《黑鞑事略》记载:蒙古人“孩时绳束以极,终之马上,随母出入,三岁,以索维之鞍,俾手有所执,从众驰骋,四、五岁,挟小弓短矢,及其长也,四时业畋”。由于上述习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赛马活动逐渐成为蒙古族的一种特殊体育运动。
蒙古族牧民从小成长于马背之上,精通于骑术、善于驯服烈马是优秀男子的重要标志。蒙古族赛马大体上可分为快马赛和走马赛两大类别。除此之外,蒙古人还要依据参赛马的岁数和性别,进行不同的赛事。如:二岁马赛和儿马赛等。赛马活动通常是在祭敖包、那达慕大会或一些民间节日时与搏克、射箭比赛同时进行,也可单独进行。人数无限制,少则十几人,多则百余人。快马由少年儿童乘骑,走马则由成人乘骑。进行快马比赛时,一般要选择精于乘骑、聪慧灵敏、镇定勇敢、勤学善记、谦虚谨慎、听从教导的,体重在30公斤~40公斤,年龄居于9岁~14岁间的少年为赛手。比赛以草原为赛场,直线赛跑,通常为25公里~35公里。终点往往要设于那达慕会场等观众汇集之处。参赛马匹要由经验丰富的“乌亚其”(吊马师)经过精心挑选、调养和训练方可参加竞赛。比赛时赛马一律不备鞍辔,骑手不穿靴袜、身着彩衣,头戴带有镜子的花帽或五彩绸巾骣骑于马背。同样,参赛骏马的额毛、尾巴也要加以装饰。开赛前“乌亚其”要领着乘骑骏马的骑手入场列成纵队,而后在年长的“赫纳格其”(裁判员)的带领下顺时针(顺太阳绕转的方向)绕起点三圈,蒙古语称“查查尔·鄂日格胡”。之后,要走到起跑线附近纵队排列,等待比赛开始。此时,由歌手唱起赞歌——“图门乃·鄂赫”(意为万马之母),并伴以“亨古”曲调,为马匹和赛手助威。“赫纳格其”(裁判员)用哨子或小旗发出指令,赛手们则立刻策马扬鞭,风驰电掣,竞相追赶,以到达终点的次序排列名次。第一个到达终点的赛马被冠以美称“图门乃·鄂赫”,获得前五名的赛马要接受马奶洗礼,并被冠以美称“艾日根·塔布”,意思是接受了马奶洗礼的五匹骏马。蒙古人将最后到达终点的赛马称之为“阿拉坦·散达里”,即金凳子(比喻其步伐沉重),用幽默诙谐的赞颂词解释其迟来的原由,并祝愿它在将来比赛中跑得像黄羊一样快。对“阿拉坦·散达里”赞颂和鼓励,体现出了蒙古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之情。赛马这一传统活动已列入中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
赛马是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男儿三项竞技之一。早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蒙古先民们便驯养了野马,将其广泛运用于驾车、征战、运输等方面;到公元前9世纪时,已经发明了鞍、嚼子、笼头、绊子等马器具,对乘马技术的掌握已经相当娴熟。
赛马活动在蒙古族传统的体育运动中占有重要位置,马在蒙古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以狩猎、游牧作为基本生产方式的蒙古人来说,马是蒙古人的“翅膀”,是狩猎生产和牧业生产的重要生产工具,又是出门行路的交通工具。在古代战争中,马给军队提供了极强的机动能力。骑兵可以疾袭,也可以速退,马可以代人之劳,负粮草、运军用品。由于马的这些重要作用,马与蒙古人之间建立了特殊的感情。爱马和善骑成为蒙古族的优良传统。在蒙古族英雄史诗中英雄的坐骑被看作是英雄的益友和伴侣。因而蒙古族素有“马背民族”的美称。据彭大雅《黑鞑事略》记载:蒙古人“孩时绳束以极,终之马上,随母出入,三岁,以索维之鞍,俾手有所执,从众驰骋,四、五岁,挟小弓短矢,及其长也,四时业畋”。由于上述习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赛马活动逐渐成为蒙古族的一种特殊体育运动。
蒙古族牧民从小成长于马背之上,精通于骑术、善于驯服烈马是优秀男子的重要标志。蒙古族赛马大体上可分为快马赛和走马赛两大类别。除此之外,蒙古人还要依据参赛马的岁数和性别,进行不同的赛事。如:二岁马赛和儿马赛等。赛马活动通常是在祭敖包、那达慕大会或一些民间节日时与搏克、射箭比赛同时进行,也可单独进行。人数无限制,少则十几人,多则百余人。快马由少年儿童乘骑,走马则由成人乘骑。进行快马比赛时,一般要选择精于乘骑、聪慧灵敏、镇定勇敢、勤学善记、谦虚谨慎、听从教导的,体重在30公斤~40公斤,年龄居于9岁~14岁间的少年为赛手。比赛以草原为赛场,直线赛跑,通常为25公里~35公里。终点往往要设于那达慕会场等观众汇集之处。参赛马匹要由经验丰富的“乌亚其”(吊马师)经过精心挑选、调养和训练方可参加竞赛。比赛时赛马一律不备鞍辔,骑手不穿靴袜、身着彩衣,头戴带有镜子的花帽或五彩绸巾骣骑于马背。同样,参赛骏马的额毛、尾巴也要加以装饰。开赛前“乌亚其”要领着乘骑骏马的骑手入场列成纵队,而后在年长的“赫纳格其”(裁判员)的带领下顺时针(顺太阳绕转的方向)绕起点三圈,蒙古语称“查查尔·鄂日格胡”。之后,要走到起跑线附近纵队排列,等待比赛开始。此时,由歌手唱起赞歌——“图门乃·鄂赫”(意为万马之母),并伴以“亨古”曲调,为马匹和赛手助威。“赫纳格其”(裁判员)用哨子或小旗发出指令,赛手们则立刻策马扬鞭,风驰电掣,竞相追赶,以到达终点的次序排列名次。第一个到达终点的赛马被冠以美称“图门乃·鄂赫”,获得前五名的赛马要接受马奶洗礼,并被冠以美称“艾日根·塔布”,意思是接受了马奶洗礼的五匹骏马。蒙古人将最后到达终点的赛马称之为“阿拉坦·散达里”,即金凳子(比喻其步伐沉重),用幽默诙谐的赞颂词解释其迟来的原由,并祝愿它在将来比赛中跑得像黄羊一样快。对“阿拉坦·散达里”赞颂和鼓励,体现出了蒙古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之情。赛马这一传统活动已列入中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