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箭是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男儿三项竞技之一。在蒙古族男儿三项竞技中,射箭的历史要远远早于搏克和赛马。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蒙古先民们便学会了制造简单的弓箭,猎杀野兽。蒙古高原随处可见的岩画遗存中,就有很多手持弓箭狩猎野兽的场面。后来,弓箭又运用于战争,成为冷兵器时代蒙古人最佳的武器,为蒙古人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蒙元时期,蒙古族最著名的弓箭射手为成吉思汗的侄子移相哥。1224年,蒙古西征花剌子模国,为了庆祝胜利,蒙古西境的不哈速只忽举行了一场由蒙古全体贵族参加的射箭比赛。也松哥在这次比赛中射下了矢中三百三十五虞(约1000米)的射程,并获得成吉思汗降旨刻碑之殊荣。这段历史被详细记录在了额尔古纳河畔所发现的《成吉思汗石铭文》之上。13世纪意大利使者柏朗·嘉宾在《柏朗·嘉宾蒙古行纪》中叙述道:“每个战士至少必须带下列武器:弓二张到三张,其中至少有一张好弓,三个装满箭的大箭筒” “铁制的箭头极锐利,跟双刃宝剑似也,两面都消尖了。在他们的箭筒内常放有一把磨尖箭头用的锉子。”
近代,射箭已成为蒙古人强身健体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在祭祀敖包或那达慕大会时进行。大致分为骑射和步射两大类。骑射以射法及靶的形制不同还可分为射吊靶、射竖靶、射平靶(又称帽子靶)、射球等种类。步射,同样可以射法及靶的形制细分,与前者大致相同。蒙古语称射箭手为“苏日沁”。传统的射箭比赛中参赛的“苏日沁”要通过一定的考核方可参赛,要做到技能过关、身体健康等。靶的距离,成年男子为22.5丈(约75米)、女子18丈(约60米)。少年儿童在8~18岁期间,可在少年组比赛,规定其靶的距离为男孩每大一岁加1.2丈(约4米)、女孩每大一岁加0.9丈(约3米)。蒙古族射箭比赛对于弓箭的样式、重量、长度、拉力均无任何限制。因地域的差别规则有所区分,但最普遍的一种是规定每人射九箭,分三轮射出,以中靶箭数多少取胜负。
骑射:射手骑马持弓箭沿跑道边跑边射。跑道通常为85米长,沿跑道设三个靶位,间距25米。跑道中心线与靶位相距2米。第一个靶为彩色方形布袋,第二个为白色方形布袋,第三个为彩色三角形布袋,袋内装有毛絮。头两个靶位于射手的左侧,第三个位于右侧。参赛的射手身着民族服装依次上场,于起跑线前待令,发令后即刻策马急驰,同时抽箭、瞄靶、射出。赛况甚为精彩。
立射:最为常见的射箭方式。其规则为射手站立于指定点,静射距其20米远处的固定靶,射中为胜。依据箭靶的不同,立射又分为射柳叶、射皮索、射月亮靶等几种类型。还有一种比赛为比射远而不比射中、比气力而不比功艺的远射比赛。射柳叶原为鲜卑人秋季大祭时举行的一项活动,后由契丹人发展为祈雨仪式。无疑,民间竞技与宗教仪式是须臾不可分开的,射柳叶或柳枝的射柳活动已成为北方民族富有文化蕴涵的一项民间竞技。射月亮靶比赛由古代蒙古人比射牛皮活动演化而来。月亮靶的制作方法为,将整牛皮割成宽1寸许的若干皮条,在皮条中间夹放毛毡,再将其卷曲成5个圆月状环,捆结成直径大约有0.4米的圆形箭靶,5个圆环分别涂成红、绿、白、蓝、黄五种颜色,悬拉于两棵树间。在蒙古地区箭靶可谓各色各样,其规则也相互不一。牧民对射箭比赛情有独钟,对射技精湛的射箭手更是羡慕不已,射手射箭的同时,观众还会以有节奏的曲调吟唱“兀海” “兀海”,以示加油助兴。根据“兀海”的曲调和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散巴仁·兀海” “巴依仁·兀海” “奈金·兀海”等。
“散巴仁·兀海”:散巴仁为“箭靶的”意思,当箭射中靶后众人以低缓、平和的声调吟唱兀海,以示射手已射中箭靶。
“巴依仁·兀海”:巴依仁为“喜悦的”意思,当射手射中箭靶后众人以欢快的声调吟唱兀海,以示祝贺。
“奈金·兀海”:奈金为“朋友的”意思,当队友(团体赛时)或竞争者(个人赛时)准备射箭时,赛手与众人一起吟唱兀海为其助兴,以示增进友谊,共享喜悦之意。
蒙古族有对射箭比赛中获胜的选手要赐予“莫日根”称号的传统,根据比赛规模、获胜的表现等有“骁勇的莫日根” “神奇的莫日根”等不同的冠名。
射箭是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男儿三项竞技之一。在蒙古族男儿三项竞技中,射箭的历史要远远早于搏克和赛马。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蒙古先民们便学会了制造简单的弓箭,猎杀野兽。蒙古高原随处可见的岩画遗存中,就有很多手持弓箭狩猎野兽的场面。后来,弓箭又运用于战争,成为冷兵器时代蒙古人最佳的武器,为蒙古人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蒙元时期,蒙古族最著名的弓箭射手为成吉思汗的侄子移相哥。1224年,蒙古西征花剌子模国,为了庆祝胜利,蒙古西境的不哈速只忽举行了一场由蒙古全体贵族参加的射箭比赛。也松哥在这次比赛中射下了矢中三百三十五虞(约1000米)的射程,并获得成吉思汗降旨刻碑之殊荣。这段历史被详细记录在了额尔古纳河畔所发现的《成吉思汗石铭文》之上。13世纪意大利使者柏朗·嘉宾在《柏朗·嘉宾蒙古行纪》中叙述道:“每个战士至少必须带下列武器:弓二张到三张,其中至少有一张好弓,三个装满箭的大箭筒” “铁制的箭头极锐利,跟双刃宝剑似也,两面都消尖了。在他们的箭筒内常放有一把磨尖箭头用的锉子。”
近代,射箭已成为蒙古人强身健体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在祭祀敖包或那达慕大会时进行。大致分为骑射和步射两大类。骑射以射法及靶的形制不同还可分为射吊靶、射竖靶、射平靶(又称帽子靶)、射球等种类。步射,同样可以射法及靶的形制细分,与前者大致相同。蒙古语称射箭手为“苏日沁”。传统的射箭比赛中参赛的“苏日沁”要通过一定的考核方可参赛,要做到技能过关、身体健康等。靶的距离,成年男子为22.5丈(约75米)、女子18丈(约60米)。少年儿童在8~18岁期间,可在少年组比赛,规定其靶的距离为男孩每大一岁加1.2丈(约4米)、女孩每大一岁加0.9丈(约3米)。蒙古族射箭比赛对于弓箭的样式、重量、长度、拉力均无任何限制。因地域的差别规则有所区分,但最普遍的一种是规定每人射九箭,分三轮射出,以中靶箭数多少取胜负。
骑射:射手骑马持弓箭沿跑道边跑边射。跑道通常为85米长,沿跑道设三个靶位,间距25米。跑道中心线与靶位相距2米。第一个靶为彩色方形布袋,第二个为白色方形布袋,第三个为彩色三角形布袋,袋内装有毛絮。头两个靶位于射手的左侧,第三个位于右侧。参赛的射手身着民族服装依次上场,于起跑线前待令,发令后即刻策马急驰,同时抽箭、瞄靶、射出。赛况甚为精彩。
立射:最为常见的射箭方式。其规则为射手站立于指定点,静射距其20米远处的固定靶,射中为胜。依据箭靶的不同,立射又分为射柳叶、射皮索、射月亮靶等几种类型。还有一种比赛为比射远而不比射中、比气力而不比功艺的远射比赛。射柳叶原为鲜卑人秋季大祭时举行的一项活动,后由契丹人发展为祈雨仪式。无疑,民间竞技与宗教仪式是须臾不可分开的,射柳叶或柳枝的射柳活动已成为北方民族富有文化蕴涵的一项民间竞技。射月亮靶比赛由古代蒙古人比射牛皮活动演化而来。月亮靶的制作方法为,将整牛皮割成宽1寸许的若干皮条,在皮条中间夹放毛毡,再将其卷曲成5个圆月状环,捆结成直径大约有0.4米的圆形箭靶,5个圆环分别涂成红、绿、白、蓝、黄五种颜色,悬拉于两棵树间。在蒙古地区箭靶可谓各色各样,其规则也相互不一。牧民对射箭比赛情有独钟,对射技精湛的射箭手更是羡慕不已,射手射箭的同时,观众还会以有节奏的曲调吟唱“兀海” “兀海”,以示加油助兴。根据“兀海”的曲调和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散巴仁·兀海” “巴依仁·兀海” “奈金·兀海”等。
“散巴仁·兀海”:散巴仁为“箭靶的”意思,当箭射中靶后众人以低缓、平和的声调吟唱兀海,以示射手已射中箭靶。
“巴依仁·兀海”:巴依仁为“喜悦的”意思,当射手射中箭靶后众人以欢快的声调吟唱兀海,以示祝贺。
“奈金·兀海”:奈金为“朋友的”意思,当队友(团体赛时)或竞争者(个人赛时)准备射箭时,赛手与众人一起吟唱兀海为其助兴,以示增进友谊,共享喜悦之意。
蒙古族有对射箭比赛中获胜的选手要赐予“莫日根”称号的传统,根据比赛规模、获胜的表现等有“骁勇的莫日根” “神奇的莫日根”等不同的冠名。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