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鼓乐班(俗称“鼓房子”),是专为民间婚丧娶嫁礼仪演奏乐曲的一种行业。清代后期流入塞外,归化城的职业鼓乐班形成,距今约有200年的历史。
呼和浩特市(以下简称呼市)的鼓乐班也同内地各省鼓乐班一样,奉明朝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为祖师爷。每逢农历正月初五,八月十五日,各鼓乐班内都要设香案,摆供上香。由班主率领本班鼓乐艺人给祖师爷叩头敬香,祈祷祖师爷保佐鼓乐艺人们一年平安,生意兴旺。
呼市的鼓乐班通常以8人为一班。而“猱狮” “昌盛” “德盛”等有名的字号班则常有2~3班人手,分头演奏。8人中以3人司击乐,以5人司弦管乐。在鼓乐班的集体演奏中,以吹奏“唢呐”的为主角。在婚丧嫁娶礼仪的演奏中,除了因红白事宴的不同而吹奏悲喜格调不同的曲牌外,一般都是由东家来点奏二人台、秧歌或晋剧的某些剧目。在演奏戏曲剧目时,由挑尖子的唢呐担任主唱。其它乐器均为伴奏。
呼市的民间鼓乐班,基本上是共和体制的自由组合体。通常由班主一人主班(班主也就是挑尖子的艺人),其他艺人自愿加入。入班的艺人在班主的主持下,由大伙按照其所司乐器的重要程度和演奏艺术水平来评定份儿(即工资)。
每年冬春两季,民间婚丧嫁娶者较多。新年、旧年、农历正月十五、二月二等重要的传统节日中,鼓乐班也多被雇用去演奏,可谓鼓乐行的旺季。但在夏秋两季中,鼓乐行一般无买卖可做。有名的艺人便去戏班搭班演出,以求维持生计,一般艺人则到农村去打短工。
鼓乐班受雇演奏,主要是娶嫁或殡丧两种事由。鼓乐行中把娶嫁的称作红事宴,殡丧的称作白事宴。但无论“红” “白”事宴,鼓乐班的演奏总是以击乐开始。然后接上管弦乐,行话叫作安鼓。安鼓之后,即是鼓乐班的传统曲牌将军令、得胜鼓。两支曲牌完毕,再按“红” “白”事宴演奏不同的乐曲。一般每天需吹奏3~4场。每场3~4小时,因而,鼓乐艺人们未到老年便积劳成疾,咳嗽哮喘,患肺病者甚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间鼓乐艺人被称作鼓匠或吹鼓手,社会地位低下。每当受雇演奏时,特别是冬季,无论是多么寒冷的天气,他们都只能在东家的院落中或是牲畜圈中围着一堆火演奏。喝水只准使用大碗,当地有“鼓匠的茶——大碗茶”之说。
鼓乐行传入塞外后,很快形成它特有的演奏艺术流派和浓厚的地方色彩,为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所喜爱。故从清代至民国初年,鼓乐行业在归化城相当兴盛。相传在清代,归化城中就有猱狮、义盛、东伍盛、西伍盛等鼓乐班。猱狮班在清末时,还置办起迎娶新娘用的玻璃花轿和发丧出殡时抬棺用的棺罩(俗称杠),同时兼作杠房铺生意,被称作字号班。
民国初年,呼市的鼓乐班发展到9班。是归化城鼓乐行全盛时期。民国18年(1929)到抗日战争爆发,由于天灾兵祸,归化城中的鼓乐行曾一度衰败。
抗日战争胜利后,呼市鼓乐行再度复行。一些倒闭的鼓乐班又重新开张。数年之间,归化城中的鼓乐班便发展到12家,仅归化城大召西夹道,便有昌盛、德盛、义盛等4家鼓乐班。归化城外农村中的无字号庄户班更是不计其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破除封建迷信活动中,鼓乐艺人纷纷转业改行,有的艺人返回农村种地兼作鼓乐买卖。也有的鼓乐艺人加入戏剧团体工作。至此,归绥市内便没有 “鼓乐班”这一行业,但当时在农村中仍有鼓乐活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村中的庄户班也不复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庄户鼓乐班在农村又盛兴起来,并不时受雇于市内的个别人家。
自“鼓乐班”流传至呼市后,演奏技艺精湛的名艺人为数不少。而后起之秀却要首推“二毛”(曹志文)、“三白子”(张文亮)。他们不仅精通鼓乐班的传统演奏艺术和曲牌,而且还精通晋剧、二人台、大秧歌的演奏艺术和曲牌。用大小“唢呐” “口禽子” “管子”学奏名演员的唱腔。学谁像谁,惟妙惟肖,极其逼真。
民间鼓乐班(俗称“鼓房子”),是专为民间婚丧娶嫁礼仪演奏乐曲的一种行业。清代后期流入塞外,归化城的职业鼓乐班形成,距今约有200年的历史。
呼和浩特市(以下简称呼市)的鼓乐班也同内地各省鼓乐班一样,奉明朝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为祖师爷。每逢农历正月初五,八月十五日,各鼓乐班内都要设香案,摆供上香。由班主率领本班鼓乐艺人给祖师爷叩头敬香,祈祷祖师爷保佐鼓乐艺人们一年平安,生意兴旺。
呼市的鼓乐班通常以8人为一班。而“猱狮” “昌盛” “德盛”等有名的字号班则常有2~3班人手,分头演奏。8人中以3人司击乐,以5人司弦管乐。在鼓乐班的集体演奏中,以吹奏“唢呐”的为主角。在婚丧嫁娶礼仪的演奏中,除了因红白事宴的不同而吹奏悲喜格调不同的曲牌外,一般都是由东家来点奏二人台、秧歌或晋剧的某些剧目。在演奏戏曲剧目时,由挑尖子的唢呐担任主唱。其它乐器均为伴奏。
呼市的民间鼓乐班,基本上是共和体制的自由组合体。通常由班主一人主班(班主也就是挑尖子的艺人),其他艺人自愿加入。入班的艺人在班主的主持下,由大伙按照其所司乐器的重要程度和演奏艺术水平来评定份儿(即工资)。
每年冬春两季,民间婚丧嫁娶者较多。新年、旧年、农历正月十五、二月二等重要的传统节日中,鼓乐班也多被雇用去演奏,可谓鼓乐行的旺季。但在夏秋两季中,鼓乐行一般无买卖可做。有名的艺人便去戏班搭班演出,以求维持生计,一般艺人则到农村去打短工。
鼓乐班受雇演奏,主要是娶嫁或殡丧两种事由。鼓乐行中把娶嫁的称作红事宴,殡丧的称作白事宴。但无论“红” “白”事宴,鼓乐班的演奏总是以击乐开始。然后接上管弦乐,行话叫作安鼓。安鼓之后,即是鼓乐班的传统曲牌将军令、得胜鼓。两支曲牌完毕,再按“红” “白”事宴演奏不同的乐曲。一般每天需吹奏3~4场。每场3~4小时,因而,鼓乐艺人们未到老年便积劳成疾,咳嗽哮喘,患肺病者甚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间鼓乐艺人被称作鼓匠或吹鼓手,社会地位低下。每当受雇演奏时,特别是冬季,无论是多么寒冷的天气,他们都只能在东家的院落中或是牲畜圈中围着一堆火演奏。喝水只准使用大碗,当地有“鼓匠的茶——大碗茶”之说。
鼓乐行传入塞外后,很快形成它特有的演奏艺术流派和浓厚的地方色彩,为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所喜爱。故从清代至民国初年,鼓乐行业在归化城相当兴盛。相传在清代,归化城中就有猱狮、义盛、东伍盛、西伍盛等鼓乐班。猱狮班在清末时,还置办起迎娶新娘用的玻璃花轿和发丧出殡时抬棺用的棺罩(俗称杠),同时兼作杠房铺生意,被称作字号班。
民国初年,呼市的鼓乐班发展到9班。是归化城鼓乐行全盛时期。民国18年(1929)到抗日战争爆发,由于天灾兵祸,归化城中的鼓乐行曾一度衰败。
抗日战争胜利后,呼市鼓乐行再度复行。一些倒闭的鼓乐班又重新开张。数年之间,归化城中的鼓乐班便发展到12家,仅归化城大召西夹道,便有昌盛、德盛、义盛等4家鼓乐班。归化城外农村中的无字号庄户班更是不计其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破除封建迷信活动中,鼓乐艺人纷纷转业改行,有的艺人返回农村种地兼作鼓乐买卖。也有的鼓乐艺人加入戏剧团体工作。至此,归绥市内便没有 “鼓乐班”这一行业,但当时在农村中仍有鼓乐活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村中的庄户班也不复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庄户鼓乐班在农村又盛兴起来,并不时受雇于市内的个别人家。
自“鼓乐班”流传至呼市后,演奏技艺精湛的名艺人为数不少。而后起之秀却要首推“二毛”(曹志文)、“三白子”(张文亮)。他们不仅精通鼓乐班的传统演奏艺术和曲牌,而且还精通晋剧、二人台、大秧歌的演奏艺术和曲牌。用大小“唢呐” “口禽子” “管子”学奏名演员的唱腔。学谁像谁,惟妙惟肖,极其逼真。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