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于鄂尔多斯高原的筷子舞,因其舞者手执筷子而得名。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市的鄂托克旗、乌审旗一带。
筷子舞来自生活,在产生初期形式比较简单,在婚礼、喜庆宴会上,弦乐及人声的伴唱中,由男性艺人单独表演。整个舞姿手的动作和肩的动作非常突出,具有欢快、优美、矫健的风格。后来经过民间艺人和专业舞蹈工作者的不断整理与创新,逐渐发展出蹲、篆、走、跳、耸肩、柔肩、击地、打足等各种技巧,表演形式也拓展为单人舞、双人舞、男女群舞和广场性集体舞。
筷子舞的道具原来自然零散,花样很多。经过整理,改为用尾端打眼以绳串成捆的筷子,尾端系以红绸美化。舞者击打起来,欢腾的筷子敲击声加上飘逸的红绸,似一团燃烧的火焰,使人眼花缭乱,充分表现了鄂尔多斯部族特有的炽热情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筷子舞独特的艺术魅力已被专业文艺工作者介绍到全国以及欧、美、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受到各国朋友的青睐和赞誉。(摘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民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