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千年古都踏上文化穿越之旅 内蒙古保护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再出发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
面对面: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辽上京遗址鸟瞰图
辽上京遗址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城址由皇城和汉城两部分组成,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建国后在北方营建的第一座都城,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遗址南北相连呈“日”字形,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都城史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它不仅体现了契丹民族的智慧,更是我国多民族融合的见证。
辽上京遗址
1961年,该遗址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一五”期间被列入全国100处重点保护大遗址,2012年入选“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3年入选“201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辽上京遗址考古现场
2011年9月4日,我国首次对辽上京遗址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主要探讨辽代乾德门的形制和结构。
考古人员在对辽上京乾德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辽上京建筑规模宏大,占地
乾德门遗址
最新考古成果—辽三塔
辽上京遗址考古成果——出土近万枚铜钱和数十泥塑人面像
辽上京遗址出土的万花楼带金币
石经幢底
据了解,在此次发掘中出土的最精美遗物当属一个保存较好的石经幢座和半块仰莲雕花石座。石经幢底座呈八边形,四角有四个兽头,现在两个兽头保存较好,另外两个已经被破坏。在石经幢座旁边还发现了与其相关的半块仰莲雕花石座。
泥塑人面像
同时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出土了近万枚北宋铜钱和数十个体的泥塑人面像。这些泥塑人面像雕塑十分精美,是一批珍贵的艺术精品,代表了辽代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
辽上京遗址出土的七彩虹光
打造辽文化旅游名片——内蒙古投入20亿建设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城市建设迫近遗址
辽上京遗址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一五”期间100项国家重要大遗址专项之一,同时位列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然而,加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已经严重威胁到遗址的保存及保护,目前林东镇的城市建设已经从东、西、北三面对上京城形成包围之势,因此,辽上京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将致力于寻求一条协调遗址保护展示与城市文化建设以及区域环境优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保护遗址方面,自治区一直在行动。近日,据媒体报道,内蒙古将投入20亿元建设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前,该公园首个项目辽上京乾德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一期)开始实施,预计
辽文化是中华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辽文化重要载体辽上京遗址进行有效保护和科学发掘,对加深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理解、增进民族团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都会起到重要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践证明,要想使历经千年沧桑的文明遗址遗迹永远保存下去,建设国家遗址公园无疑是最好的办法。而依托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发展的文化产业园区,必将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带动地区旅游业、物流业、演艺业的空前发展和繁荣。
延伸阅读:
萨拉乌苏遗址——和辽上京遗址一起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萨拉乌苏遗址
萨拉乌苏遗址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乌审旗境内,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在萨拉乌苏河两岸绵延20余公里,有九个地点,先后出土石制品四百余件、人类化石二十余件。最早于1922年发现的一枚小孩门齿,被称为河套人。还出土脊椎动物化石包括哺乳类及鸟类等共45种。时代距今3.5万年左右。丰富的石制品与人类化石为研究中国及东亚地区晚期智人及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连续的地层剖面与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已成为复原当时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依据。
中国考古界专家认定,这处遗址对于研究人类的进化过程和晚期智人的体貌特征、中国旧石器晚期的文化类型和特征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内蒙古10处遗址被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
日前,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的通知,将内蒙古辽上京遗址、元上都遗址、辽陵及奉陵邑、内蒙古和甘肃的居延遗址、辽中京遗址、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二道井子遗址,以及位居全国第一的内蒙古长城遗址、“万里茶道”内蒙古段遗址、鄂尔多斯市秦直道遗址共10处遗址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规划。
古迹遗址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靠政府和公益组织,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保护的前提是了解和认知。只有让社会民众先了解这些古迹遗址,才能真正地激发民众的保护意识。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让民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
学习和了解古迹遗址资源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只是方式和手段,终极目的是让民众自觉地投入到保护古迹遗址资源的实际行动中,积极地承担起保护的责任和使命。在参观和旅游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文明旅游,不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不随意攀爬触摸文物。对于禁止使用闪光灯拍照的古迹遗址,我们要自觉地遵守规定。看到其他游客对古迹遗址造成破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我们要及时给予善意提醒。(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王美花)
让千年古都踏上文化穿越之旅 内蒙古保护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再出发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
面对面: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辽上京遗址鸟瞰图
辽上京遗址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城址由皇城和汉城两部分组成,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建国后在北方营建的第一座都城,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遗址南北相连呈“日”字形,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都城史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它不仅体现了契丹民族的智慧,更是我国多民族融合的见证。
辽上京遗址
1961年,该遗址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一五”期间被列入全国100处重点保护大遗址,2012年入选“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3年入选“201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辽上京遗址考古现场
2011年9月4日,我国首次对辽上京遗址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主要探讨辽代乾德门的形制和结构。
考古人员在对辽上京乾德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辽上京建筑规模宏大,占地
乾德门遗址
最新考古成果—辽三塔
辽上京遗址考古成果——出土近万枚铜钱和数十泥塑人面像
辽上京遗址出土的万花楼带金币
石经幢底
据了解,在此次发掘中出土的最精美遗物当属一个保存较好的石经幢座和半块仰莲雕花石座。石经幢底座呈八边形,四角有四个兽头,现在两个兽头保存较好,另外两个已经被破坏。在石经幢座旁边还发现了与其相关的半块仰莲雕花石座。
泥塑人面像
同时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出土了近万枚北宋铜钱和数十个体的泥塑人面像。这些泥塑人面像雕塑十分精美,是一批珍贵的艺术精品,代表了辽代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
辽上京遗址出土的七彩虹光
打造辽文化旅游名片——内蒙古投入20亿建设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城市建设迫近遗址
辽上京遗址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一五”期间100项国家重要大遗址专项之一,同时位列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然而,加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已经严重威胁到遗址的保存及保护,目前林东镇的城市建设已经从东、西、北三面对上京城形成包围之势,因此,辽上京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将致力于寻求一条协调遗址保护展示与城市文化建设以及区域环境优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保护遗址方面,自治区一直在行动。近日,据媒体报道,内蒙古将投入20亿元建设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前,该公园首个项目辽上京乾德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一期)开始实施,预计
辽文化是中华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辽文化重要载体辽上京遗址进行有效保护和科学发掘,对加深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理解、增进民族团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都会起到重要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践证明,要想使历经千年沧桑的文明遗址遗迹永远保存下去,建设国家遗址公园无疑是最好的办法。而依托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发展的文化产业园区,必将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带动地区旅游业、物流业、演艺业的空前发展和繁荣。
延伸阅读:
萨拉乌苏遗址——和辽上京遗址一起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萨拉乌苏遗址
萨拉乌苏遗址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乌审旗境内,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在萨拉乌苏河两岸绵延20余公里,有九个地点,先后出土石制品四百余件、人类化石二十余件。最早于1922年发现的一枚小孩门齿,被称为河套人。还出土脊椎动物化石包括哺乳类及鸟类等共45种。时代距今3.5万年左右。丰富的石制品与人类化石为研究中国及东亚地区晚期智人及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连续的地层剖面与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已成为复原当时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依据。
中国考古界专家认定,这处遗址对于研究人类的进化过程和晚期智人的体貌特征、中国旧石器晚期的文化类型和特征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内蒙古10处遗址被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
日前,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的通知,将内蒙古辽上京遗址、元上都遗址、辽陵及奉陵邑、内蒙古和甘肃的居延遗址、辽中京遗址、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二道井子遗址,以及位居全国第一的内蒙古长城遗址、“万里茶道”内蒙古段遗址、鄂尔多斯市秦直道遗址共10处遗址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规划。
古迹遗址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靠政府和公益组织,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保护的前提是了解和认知。只有让社会民众先了解这些古迹遗址,才能真正地激发民众的保护意识。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让民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
学习和了解古迹遗址资源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只是方式和手段,终极目的是让民众自觉地投入到保护古迹遗址资源的实际行动中,积极地承担起保护的责任和使命。在参观和旅游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文明旅游,不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不随意攀爬触摸文物。对于禁止使用闪光灯拍照的古迹遗址,我们要自觉地遵守规定。看到其他游客对古迹遗址造成破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我们要及时给予善意提醒。(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王美花)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