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民居的出现为回族穆斯林家庭特殊的宗教、文化及日常生活提供了特定的空间。回回民族不仅在居住区域上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在住宅的造型、结构、设施及其他方面也有自己的习俗。
一、类型及居住格局
在内蒙古,回族较多的盟市有: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巴彦淖尔市;而在各盟市中,又以呼和浩特市的回民区、包头市的东河区、赤峰市的红山区、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通辽市的科尔沁区、呼和浩特的新城区、呼伦贝尔市的海拉尔区、巴彦淖尔市的临河区回族人口较多。这说明了回族在全区范围内形成的是“大分散”、遍布各地的布局特点,但就一个地区、一个地方来说,“小集中”的特点又非常鲜明。另外,从内蒙古各地行政区划的名称中,明确有回族(回民)的名称,县区、乡镇街道和村屯各级都有:呼和浩特市的回民区;包头市东河区的回民街道,通辽市科尔沁区的清真街道,赤峰市元宝山区的小五家回族乡,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的三河回族乡(苏沁回族乡),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桥西街道的回民社区,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街道的回民居委会,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的回民街,赤峰市林西县林西镇的回民营子、敖汉旗金厂沟梁镇的回族村,通辽市科尔沁区木里图镇的回民村、科尔沁区庆和镇的回民屯,等等。凡是回族居住的地方,在乡村,总是一片片一块块地集中在一定村镇或聚居点;在城镇,又总是集中在一定的地段和街道,更有的相邻成片,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聚居区。因为信仰相同、传统习惯相同,又有着共同的思想感情的民族兄弟集中住在一起,便于相互联系、互相帮助,礼尚往来,也便于参加宗教活动,送孩子接受经堂教育,举办婚丧嫁娶及经商等活动。特别是在回族看来,这种聚居意味着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惟有融入到这个群体社会中,才有体现自身族属身份与社会尊严的价值。以呼和浩特市为例,随着回族先民在这一地区的落户、定居和这里回族的逐步发展,首先是以清真大寺为核心,辐射四周,自成街道,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聚居区。清真大寺成为回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的中心。许多新迁来的回族家庭也纷纷到附近落户,进而逐渐又形成以清真北寺、西北寺、东北寺、东寺、南寺和新城寺为中心的几个聚居点。而相当明显的,就是城区回族的几个主要聚居点(除新城寺周围外),都在旧城北部且相距都不很远,因而组成了一个较集中的聚居区———即现今的回民区一带。这是一个“围寺而居”的居住模式和与其他民族杂居的生活方式的结合典型。
回族的居住习俗,与回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与回族的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有一定的联系。内蒙古地区的回族民居,就是“随乡入俗”,在结构方式、开间、举架等方面与所居地民族的民居形式上取长补短,相互吸收融合,而在平面布局、空间序列、建筑装饰等方面,则是在满足实用性要求的同时,尽量展现自己的民族本色。
内蒙古城镇的回族民居与当地的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民居,有较多的相近性。过去多是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平房。家庭经济条件好的,盖“上栋下宇”式房屋,立木为柱,支柁架檩。墙壁、墙垛都是一色青砖,屋顶砌瓦,屋内挂顶打“仰尘”(内蒙古西部方言,即顶棚),整体高大开阔;经济条件差些的,墙壁、墙垛有的是砖坯结合,有的则是砖垛坯墙,屋顶砌瓦,顶棚也视情况;大多数人家住的是土坯房,将屋梁、椽子担在四面土墙上(俗称“土担梁”),椽上苫席,抹一层厚草泥,以防雨漏。各地根据降雨量的多少,房顶有一面坡式(俗称“一出水”)的,也有起脊房即前后两面坡式(俗称“两出水”)的。房屋地面一般高出院子地面一尺多,屋顶有凸出的前檐。城镇的回族民居,经济条件富裕的,以住“四合院”为荣;稍逊些的,则有自家独处的院落。而更多的是以合院式民居为主,即是以单间组成的条状单幢住房为基本单位,数间相连,由北、西、东、南房组成院落,院间空间较大,可供住户共同使用。这种回族的庭院,一般都是本民族的人联合居住。
乡村山区回族的住宅类型,更为灵活多样。一方面是基本吸收了当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建房习惯和经验;一方面则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内蒙古乡村的回族民居,土木结构的平房居多,和城镇的回族民居的“土担梁”房相似,典型的形式都是平顶房,采用生土建筑———土坯墙、夯土墙较多,房顶无瓦,只抹一层厚草泥,呈一面坡式排水形式。当然经济条件好的也有与城镇的民居相媲美的。乡村回族的住宅,多为一字形排列,一个家族的独门独院多;生活贫困的回族,也有几家聚在一个院子的。院子空间一般都较大。
内蒙古南部山区的回民,利用本地山大沟深、丘陵纵横的自然条件和地形特征,修成窑洞居住。因黄土有直立性强、易挖培成型的特点,窑洞在建造过程中,用水量极少,也不像建造其他房屋时需要大量的木材、砖瓦等建筑材料,很适合在干旱少雨、交通不便的地方营造居住。同时,由于窑洞还有冬暖夏凉的优点,而被人们所喜爱。窑洞的样式为底方顶圆,大小视其土质而定,土质坚硬窑洞可挖得大些。洞口多用土坯、石头砌成,并镶一门两窗或三窗。回族窑洞一般中间一孔为主窑或叫客窑、大窑,边上的一孔为火窑,供做饭和居住用。火窑一般都是进门后在左侧或右侧有炕并连着锅台,中间有土坯砌的梯形高低墙。炕和锅台同用一个大烟囱,炕角还有一个控制炕的温度的洞,可以插一块板子。梯形高低墙上一般可放一盏灯,给锅台和炕照明。火窑顶垴还有个小窑,叫套窑,安放石磨或贮存土豆、萝卜、粮食等。回族大多在窑外上侧还挖一个窑洞,一般作老人念经礼拜的地方。有的在断面两侧挖两孔小窑,作仓库和牲畜圈。畜圈有栏,厕所都在院外。为了安全,整个院子习惯用土墙围住。
还有一种用土坯和黄草泥垒的窑洞,叫箍窑,也曾作为回族的民居类型之一。是先打好窑墩子,类似拱形桥的桥墩,再打好胡基后,用一块平整结实的石板,把模子放在石板上,在石板的底部和模子的四周撒筛过的草木灰,然后再往模子里填土,用脚踩实整成鱼背形,最后用杵子夯实。有了窑墩和胡基后开始箍窑。有专门掌楦子的师傅,先把拱形窑楦子架在窑墩子上,然后一层土坯一层草芥稀泥。箍完后整个窑的形状呈尖圆拱形,最后外抹一层黄土和麦草粗泥,晾干后再抹层黄土和麦衣的细泥。箍窑每三五年就得在外面抹层泥,否则,遇到连阴雨有塌陷的危险。箍窑一般并排修三五孔,其外形独特,采光较好,冬暖夏凉。
过去内蒙古东部区回族的民居和当地的汉族一样,城镇较富有些的人家多住砖木结构或土木结构的平房,大多数人家住的是土房,也有的自建“干打垒”土草房。农村人家的土房多为半圆顶形,即囤顶式土房;也有尖脊式的,顶上铺草苫严后抹几层黄泥。院子周围多以秫秸障子为墙。居民多用毛头纸糊窗户,并往窗纸上涂少许豆油,以防雨水淋脱。农村冬季取暖用薪柴泥或铁火盆。而在东部林区的回族,则和当地人一样,住木板屋。
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回族,他们的居住习俗,既有本民族的特色,又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蒙古包(即毡房)是一种可以随时拆卸运走的圆形住宅,它以柳木条为骨架,外边覆盖以毛毡,适用于逐水草而居、随时移动居住地的游牧民族,广泛用于内蒙古的草原地区,在这里与蒙古族相伴而居的一些回族,也住进蒙古包。他们能操地道熟练的蒙古语和当地人对话,包内悬挂着的“都阿依”,摆着“汤瓶”等,特别是与回族人的语言交际中,表明他们仍坚守着自己的宗教信仰。
在回族民居建筑传统的空间布局上,不论是城镇的,还是乡村、山区,不论是“上栋下宇”式的,还是窑洞式的,大致都由主导空间和从属空间组成。主导空间(堂屋、侧房)往往处于民居(院落)的主要位置,视觉上较为明显;附属空间(厨房、仓库、厕所、畜圈)则处于次要位置,视觉上较为隐蔽。作为主体部分的堂屋和侧房,一般为一字形排列,通常是坐北朝南的“正房”,比较高大、宽敞,阳光充足。堂屋有的是三开间,中间最大的一间做厅堂,摆设桌椅,悬挂中堂,并有“炉瓶三设”等,为待客、家庭议事等的场所,不住人;两边或以墙、或以木雕花隔扇分出两间住房,有炕,西边的屋子多作为礼拜用,有的是长辈或具有家长身份的人(主人、主妇)居住兼作礼拜用。也有的堂屋是两间(一间作厅堂,一间住人),或一大间。晚辈即使是成年已婚者,通常也不能住在堂屋,一般分开住在侧房。有条件的话,回族在盖住宅时都要有一间沐浴室。一般的人家,也要在卧室的门后隔出一块空间,将吊罐挂在门后的房梁上,下边修一个水泥小池子,留出排水管道,供卧室的主人随时沐浴用。
乡村山区的回族院落,更多的是从利于生产着想,仓房较大,并尽量建在向阳、干燥处,畜圈、草房、厕所多建在房后或房的一侧。屋檐下也总有一段平坦地方,大多要铺上砖石,为了方便晾晒物品和干活。西部区的回族民居,多在主房的西头,建厨房或其他的房间,形成一个转角,起到抵挡西北风的作用。西部区的平顶房顶上,还多用作晾晒粮食。
二、建造习俗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既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套伦理道德体系和生活标准。伊斯兰教对教民的家庭及其相关的生活都有具体的规定。《古兰经》说:“真主以你们的家为你们安居之所”。穆罕默德也说:“贤良的妻室,宽敞的住宅,和睦的邻居,舒适的交通工具,是人生的四大幸福。”可见伊斯兰教对建造住所是肯定的,也鼓励人们追求生活的舒适、生活的美。但同时伊斯兰教“中正与平衡”的哲学主张,反对事物的极端化、过度化,因而强调人们的消费生活要适度,严禁奢侈豪华,挥霍糜费。因而回族在建造民居时,总要严格遵循这些规定。
回族盖房,不看风水,不算吉日,不断吉凶,没有择地“顺势”“逆势”的说道,也无单数、双数的讲究。不论是城镇还是村落,回族在建房地址的选择与规划中,所承袭、遵循的习尚准则一般是:首先出于生活方便、利于联系的考虑,要定位于清真寺附近,回族聚居点内;其次是出于保暖、避风、防寒的考虑,房子一般习惯选向阳的地方,农村山区多取阳山坡或避风湾盖房;第三出于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考虑,必须选择有清洁水源和出水方便的地方;第四出于安全的考虑,喜好平坦、宽敞、干燥的地段,尽量避开低洼潮湿之处。对居住在内蒙古的回族来说,住北屋(正房)最好,西房、东房次之,南房较差。
而住宅建筑的建构,各地的回族多遵循“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生活方便”的信条与原则。这一方面是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相异,各家各户的经济状况更是千差万别;另一方面,即使回族中的殷实人家,在建造房屋时,也绝少有过度追求豪华者。违反了伊斯兰教的规定,会被众人指责为“使不得”。
盖房对经济不宽裕的家庭来说,也是一桩大事,不少人家是经过数年的备料、筹划才盼到的,所以十分重视。有的要举意“尔麦里”,或出散“乜贴”,感谢真主的“慈悯”;动工之日一般都选择主麻日(星期五),这是回族的聚礼日;上大梁时,有的要请阿訇用红纸写一段《古兰经》贴在大梁上,直到房子盖成也不随意去掉,要成为居室装饰的一部分。这也是回族与其他民族别同心理的一种反映。
回族盖房时,乡亲邻里都要互相帮工,有的闻讯赶来相助。特别是在乡镇山区,回族人数较少,更能看到这种亲如一家的情景。大多地方是谁家盖房,全坊每户来一人帮忙。有的地方是约定俗成互相变工,一般一请就到,不付工钱,只管吃喝。一些回族地方还有“贺房”的习俗,房屋竣工,迁入新居,亲朋好友邻居们要带上礼物茶叶、羊肉、红糖、红枣或民族用品、家居饰品之类,前来贺喜。房主根据自己的财力,宰羊或宰鸡盛情款待客人,也感谢众人在盖房期间给予的帮助。
三、装饰习俗
以适应家庭生活为目的,并以其家庭活动为纽带联结起来的民居结构体和围绕它的家庭生活空间组成的有机体,是回族民居的丰富内涵。回族民居是回族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求,而有意识的建构、创造出来的生活空间,它是人们主观意识活动的人为结果。
回族的内居饰文化既是回族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回族建筑和艺术文化的一部分。内居饰文化,是指人们居住、会客、沐浴活动的卧室、客厅以及对室内其他设施的装饰文化。
回族家庭的内居室方位结构与其他民族家庭内居室有许多不同之处。回族住室的结构类型和造型特点受汉族的影响较大,但在装饰方面却能体现出一定的回族风格。
回族认为把画像、雕塑摆设在家里,会造成天仙远离住宅,因此回族的住房装饰中,绝不会出现人物、动物的形象,过去连自家人的照片也决不悬挂、摆放。然而,花草山水、几何图案和阿拉伯文的变形体等各种拼花、镶嵌、雕刻,则可以在回族民居装饰中被大量应用,装饰于墙体、梁柱、门和窗棂、天花板等处,在房脊、檐头、檩榫甚至有的人家的照壁、山墙等处,也以木雕或砖雕装饰,与民居建筑浑然一体,表现出对回族民居的独特装饰风格。
回族家庭也不允许使用奢侈糜费的物品及进行装饰,特别是以金银、丝绸来挥霍浪费的行为。
作为回族标志,回族家庭的门头上一般都挂着一幅书写精美的阿文“都阿依”,有用搪瓷制作的,也有用木板雕刻的。这是回族的一种民族识别心理表现,既标明自己的族属,便于他人识别;又以自尊自豪的心理支配,明显地昭示自己的民族身份。“都阿依”的内容常见的有清真言、台思米等,都是以表达穆斯林最基本的宗教信仰为主。
在回族家庭的内居室中,客厅的功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客厅就成为回族家庭内居室硬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堂屋(客厅)是回族家庭内居室硬装饰的主要对象。客厅摆设讲究,墙上嵌有装饰精美的书法和绘画镜框,是最能体现回族住宅的陈设、布局、装饰等方面的民族特色的地方。堂屋常常被安排在全家和所有住房的中间或者是比较突出而且透亮好的位置,因其宽敞,空间较大,往往作为招待客人的地方,也是回族家庭全家团圆和频繁举办各种宗教礼仪活动的基本处所。堂屋硬装饰的标准也高,诸如墙面的粉刷要细腻一些,门窗的雕饰花纹非常讲究,若是以木隔扇与卧室相隔,那隔扇则更是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品。回族喜欢以牡丹、葡萄等花草、山水景物和一些具有阿拉伯风格的图形巧妙构思,雕镂镌刻着精致的图案,古朴典雅。
回族人家的堂屋正面墙上,一般都悬挂中堂。阿拉伯文的经训箴言选择漂亮的阿文书法体,再经过精心组合,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富裕些的人家的中堂,或是要选精雕细刻的红檀木的,或是请当地阿訇亲笔临摹镶在镜框里;有的人家也有以挥洒自如的阿拉伯书法艺术和富有伊斯兰特征的“克尔白”挂毯及中国传统山水画相结合装饰堂屋墙壁的,别具一格,相映生辉。
“炉瓶三设”是回族人家摆设在堂屋正面案桌上最显眼的装饰品。“炉瓶三设”即香炉、香瓶、香盒,香瓶内插有香筷、香铲。有的在正中摆放经匣,里面珍藏《古兰经》等经典。香炉和香瓶有铜制的,也有细瓷的,一般都样式考究,制作精巧,上面装饰有阿拉伯文字与图案,是既作为点燃香支,又供人们欣赏的具有鲜明回族特色的精美工艺品。案桌前是方桌和椅子,方桌上的茶盘内,或是回族最爱用的盖碗茶具“三炮台”;或是漂亮的茶壶、茶盅。通过营造堂屋,并且采用优质材料和较高的艺术装饰手法以及布置更完备的日用家具等等,来树立家庭主人的权威身份和宗教气质。
没有能力建造十分讲究的堂屋,普通贫困的回族家庭也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注意对堂屋的装饰。在农村,一般的回族家庭,总要把一间大些的房子作堂屋(或兼作老人的卧室)。墙面总要抹得光滑平整,墙上挂上请阿訇书写的经文条幅和“克尔白清真寺图”等等;没有精致的“炉瓶三设”,但还是要以自己的能力设置“三设”。特别是每家每户的门头上,必须有鲜明的“都阿依”标牌。
堂屋旁边的屋子有专作礼拜用的,有作为礼拜兼作长辈或具有家长身份的人卧室的。此屋的装饰,往往具有较浓的宗教气氛。西墙上大多悬挂着“克尔白清真寺图”或其他著名清真寺的大幅照片、“阿里宝剑图”,以及阿拉伯经文书法条幅,显眼处摆着点香的用具、“汤瓶”等。特别在礼拜的地方专置礼拜用品,如拜毡(拜毯)、拜巾、“太斯必哈”(礼拜时用的串珠),旁边的墙上挂着礼拜的衣服、盖头、礼拜帽、“戴斯塔尔”(礼拜时男子缠在头上的长布)等,这些宗教用品都被视为尊贵和洁净的,决不能同睡具及其他衣物放在一起。
除了老人(家长)的居处,成年子女们的房间,一般也根据各自的情况选择装饰,与此大同小异。
回族家庭在室内一般都备有浴室(或在房内隔出一块地方专做沐浴处),上挂吊罐(吊桶),为的是方便洗浴作大小净。吊罐是回族居家和在清真寺中洗浴时传统的浴具之一。吊罐为形状似桶的罐子,上有口和提手,罐底有一小孔,用木塞或高粱秆塞孔。吊罐最早为木制品,后来多用金属制成,装水5公斤~10公斤,悬挂于家中或清真寺水房的固定设施上,高于浴者头顶。吊罐的孔塞儿一头粗一头细,用的时候把孔塞往上一捅,水就流出来,往上推得越多水流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不用水时把孔塞往下一拉,正好把眼儿塞住。使用前灌入温水。现在内蒙古的绝大多数清真寺已改用了现代的淋浴设备,如各种热水器等,更加方便,也节约用水;城镇回族人家有沐浴间的,也安上了喷头。吊罐是回族家庭内居室中区别于非穆斯林家庭最具特色的硬质装饰。
与吊罐相关联的汤瓶,也是回族在清真寺和家庭中洗浴不可或缺的浴具之一。汤瓶形状似壶。上有口和盖,从口注入水后,盖上壶盖。壶身一侧斜出一嘴,另一侧为把手。使用时一手执把手微倾壶身,水即从嘴中流出。汤瓶口小底大,高30厘米~40厘米。初为木制品,后来有了铜制、搪瓷汤瓶,现也用铁皮打制,还有塑料制作的。回族家庭一般都多备有汤瓶,用以冲手、洗“小净”。使用时灌入温水。洗小净时只用汤瓶,洗大净时汤瓶与吊罐并用。洗“埋体”时也要用汤瓶。使用汤瓶与吊罐是遵循伊斯兰教沐浴净身时禁用回水的规定,其实也有利于清洁卫生。汤瓶用过后,各家都要擦得干干净净,放在客厅或卧室的桌案上,可见回族对汤瓶的重视程度。
在内蒙古地区的回族民居建筑中,最能体现地域色彩的就是占据房间相当空间的火炕。由于气候寒冷,过去睡人的屋子盘火炕,是每一个家庭所必须的。在一些早晚温差大、日照不足的偏僻山区,即便是夏季,也要煨火炕。上了年纪的人更是离不开火炕。特别在乡村,可以说火炕是人们最基本的休息之处,除了睡觉以外,吃饭、做活儿、聊天都围坐在炕桌边进行。典型的火炕一般都靠着房屋的窗户而建,通常是通盘大炕(俗称“满间炕”),即炕建在房间的左边或右边,炕的两头紧贴着墙壁,一个满间炕往往占去房间的1/3或更多。有的地区在三开间的堂屋内,在左右两边的小房内常有两个炕。也有的单间房炕盘在屋子的正面。火炕主要用砖或土坯垒出迂回曲折的烟道,为了走火过烟,也起保温蓄热作用;上面盖上“炕板子”(用土加麦秸和泥抹成,干透后即成),有的因地制宜用石板,最后在上面抹一层细麦秸泥,烧干。传统的炕沿是木制的,后来也有用水泥制作的。在一些人家的民居中,炕灶连为一体,故灶内烧火,进入炕内的烟道,通向屋顶的烟囱。既做了饭烧了水,也煨了炕,具有节约燃料的作用。现在有许多农村人家通常在火炕里放一些铁管子,然后在火炕的旁边隔出一个小沐浴间,将引来的自来水通过火炕的水管子加热,用以沐浴。如今在城镇中,火炕已逐渐被淘汰了,代之以精美的各式木床、铁床。
过去由于天气寒冷,仅以火炕不能抵御寒气的侵袭,人们就使用火盆来取暖。回族家庭用的火盆多是铜制品,形似大盘,约二尺见方,底大口浅。有的家庭将火盆放在地上取暖,有的则在小方桌中间留个洞,将火盆嵌进去,放在炕上取暖。火盆上架上铁条,则可以在上面放置茶壶、小铁锅等,用以温水热茶。火盆的燃料多用木炭,内蒙古西部区产一种“苇炭”,烧后只剩一点白灰面子,效果也不错。还有一种大铁火炉,置于当地,烧黄泥土、细无烟煤面加水混合而成的煤膏(有的在夏天晒成干饼),添一铲煤膏,用炉条(熟铁锻造的专用工具)捅几个眼,慢慢燃烧。这种火炉炉面较大,回族总要擦得油光锃亮,上面可以温烤馒头、山药等,火膛中的“汆子”(是由白铁皮或铜皮卷成,高不足一尺,底粗口细,上口直径约二寸,有耳形单把的烧水罐)则是随时有热水烧开。“汆子”、大铁火炉等回族人家使用较多,现在都已少见。
炕桌是回族家庭在炕上摆放的传统家具,具有多种功能。桌面有正方形的,也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约1米见方,长方形的约0.75米×1米,高约30厘米。炕桌既是主人招待客人时的饭桌,又是孩子们看书写字的书桌,回族家庭都少不了炕桌。
回族家庭内居室软装饰的种类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对门窗、炕、床、内墙面、地面以及各种家具的软装饰。
在色彩的选择上,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文化尚白、尚绿的影响,因而在建筑装饰上主要以白、绿为基调,追求自然、平淡、朴实、简洁的审美风格。回族民居的窗户上,没有玻璃时,总要在洁白的麻纸上贴上姑娘媳妇们亲手剪制的红色或彩色的窗花剪纸;后来有了玻璃,也只镶到窗户中心,而四周仍糊白纸贴剪纸。回族家庭的门帘、桌围子等,也多用白色的,上面五颜六色的绣品,显示着女主人的精巧手艺。剪纸、刺绣选的多是花草及具有阿拉伯风格的图案。而窗帘回族则多喜爱绿色的。有的人家在上面再拼贴上一些白色的星星、月亮图形,更融入了回族的浓厚情感。
回族家庭的传统炕围子,是直接围着炕,用绿色或浅蓝色油漆油出1米左右高度的底面(也有的是在布匹上),用彩笔勾画出各色各样、环环相扣的圆形、菱形、波浪形等大方格子图案,中间描绘或是瓶插花草,或是盆景枝叶,或是琴棋书卷等图案。而乡村的回族人家绘制炕围子的不多,绘的也简单得多。现在城镇的回族人家大多住进了楼房,炕围子已不多见;而在农村牧区却有绘制炕围子的,选图的内容更宽泛,绘制的技巧更精到。
回族在建筑装饰艺术的整体意识中追求一种自然、和谐、清净、淡雅的审美风格。如在庭院里喜栽各种树木和花草,内蒙古各地的回民还有养盆花的传统习惯,一年四季都可看到盛开的鲜花。过去家里多养彩绣球、吊金钟、玻璃翠等;庭院里则要栽玫瑰、西番莲、打碗碗花,但哪家的花池里,都少不了凤仙花(阿拉伯语:海纳),既可美化环境供观赏,更可用以少女染指甲。庭院大的人家,则要种上葡萄,栽上李子树、杏树。
回族人家良好的家庭卫生习俗一直为各族人民所称道。回族人家屋内总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门窗洁净,桌子、板凳以及锅台等各种设施和锅灶上使用的器具,都擦抹得一尘不染。即使贫困人家也从不马虎。农村牧区的回族人家,门前屋后整整齐齐,院子里外井井有条,畜圈仓房干干净净。
回民最讲究水的洁净,因为回族礼拜必须洗“小净”,并经常洗“大净”,洗浴严禁用回头水,必须使用流动的水。保护水资源的洁净,是回族最为重视的。回族村落的水井,多在高坡洁净不易污染处,或有棚架遮挡,并有井盖防尘。回民住宅院内挖掘自备水井,更是井口加盖遮严。提水桶(俗称“水斗子”)一般都挂在墙上,决不能随意放在地上。家里的水桶不用时口朝下反扣在固定、干净的地方。到河里去挑水,发现上水有人扔了脏物,起码要等水流百步以后才挑,因为回族认为“水流百步净”。
由于受阿拉伯风俗的影响,回族人家都有点卫生香的习惯。不少人家都备有精致的香炉,遇到节庆或举行宗教仪式点香,平时收拾完室内卫生,也要点上几支。平时的点香,不同于其他宗教信仰者的烧香求拜,而只是出于调节空气、净化环境的目的。而且点香也没有什么讲究,随意性很大。过去点的多是粗支的芭兰香,现在则是点龙涎香或盘香。因此到回族家做客,使你感受的总是洁净利索中的清新和舒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回族的民居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镇的回族人家大多数搬进了楼房,乡村牧区回族人家的住房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防冷御寒、遮风挡雨的功能,而是在愈来愈追求住房作为劳作之余的休息场所,要求在尽可能多地增加实用功能的同时,追求较多的舒适、美观,甚至以其显示自己的实力和作为。条件变了,但他们自古形成的风俗习惯并没有较大的改变,而且带着浓郁民族色彩的爱美之心也更加外露,表现得十分明显。从居室的结构设计,到陈设的布置装潢,在顺应时代潮流,追求现代风尚中,仍总要用自己民族的审美眼光与情趣去构筑,去装点。
总之,内蒙古地区的居住有民族特色。但是,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的变迁,人口流动、等多个原因,该地区的居住习俗也在发生变化。就同一民族而言,因生产方式不同,居住习俗也有所区别。就不同民族而言,因在同一地方操同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居住习俗类同的现象也存在。
(文字摘自《内蒙古民俗志》,略有改动)
回族民居的出现为回族穆斯林家庭特殊的宗教、文化及日常生活提供了特定的空间。回回民族不仅在居住区域上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在住宅的造型、结构、设施及其他方面也有自己的习俗。
一、类型及居住格局
在内蒙古,回族较多的盟市有: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巴彦淖尔市;而在各盟市中,又以呼和浩特市的回民区、包头市的东河区、赤峰市的红山区、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通辽市的科尔沁区、呼和浩特的新城区、呼伦贝尔市的海拉尔区、巴彦淖尔市的临河区回族人口较多。这说明了回族在全区范围内形成的是“大分散”、遍布各地的布局特点,但就一个地区、一个地方来说,“小集中”的特点又非常鲜明。另外,从内蒙古各地行政区划的名称中,明确有回族(回民)的名称,县区、乡镇街道和村屯各级都有:呼和浩特市的回民区;包头市东河区的回民街道,通辽市科尔沁区的清真街道,赤峰市元宝山区的小五家回族乡,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的三河回族乡(苏沁回族乡),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桥西街道的回民社区,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街道的回民居委会,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的回民街,赤峰市林西县林西镇的回民营子、敖汉旗金厂沟梁镇的回族村,通辽市科尔沁区木里图镇的回民村、科尔沁区庆和镇的回民屯,等等。凡是回族居住的地方,在乡村,总是一片片一块块地集中在一定村镇或聚居点;在城镇,又总是集中在一定的地段和街道,更有的相邻成片,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聚居区。因为信仰相同、传统习惯相同,又有着共同的思想感情的民族兄弟集中住在一起,便于相互联系、互相帮助,礼尚往来,也便于参加宗教活动,送孩子接受经堂教育,举办婚丧嫁娶及经商等活动。特别是在回族看来,这种聚居意味着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惟有融入到这个群体社会中,才有体现自身族属身份与社会尊严的价值。以呼和浩特市为例,随着回族先民在这一地区的落户、定居和这里回族的逐步发展,首先是以清真大寺为核心,辐射四周,自成街道,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聚居区。清真大寺成为回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的中心。许多新迁来的回族家庭也纷纷到附近落户,进而逐渐又形成以清真北寺、西北寺、东北寺、东寺、南寺和新城寺为中心的几个聚居点。而相当明显的,就是城区回族的几个主要聚居点(除新城寺周围外),都在旧城北部且相距都不很远,因而组成了一个较集中的聚居区———即现今的回民区一带。这是一个“围寺而居”的居住模式和与其他民族杂居的生活方式的结合典型。
回族的居住习俗,与回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与回族的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有一定的联系。内蒙古地区的回族民居,就是“随乡入俗”,在结构方式、开间、举架等方面与所居地民族的民居形式上取长补短,相互吸收融合,而在平面布局、空间序列、建筑装饰等方面,则是在满足实用性要求的同时,尽量展现自己的民族本色。
内蒙古城镇的回族民居与当地的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民居,有较多的相近性。过去多是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平房。家庭经济条件好的,盖“上栋下宇”式房屋,立木为柱,支柁架檩。墙壁、墙垛都是一色青砖,屋顶砌瓦,屋内挂顶打“仰尘”(内蒙古西部方言,即顶棚),整体高大开阔;经济条件差些的,墙壁、墙垛有的是砖坯结合,有的则是砖垛坯墙,屋顶砌瓦,顶棚也视情况;大多数人家住的是土坯房,将屋梁、椽子担在四面土墙上(俗称“土担梁”),椽上苫席,抹一层厚草泥,以防雨漏。各地根据降雨量的多少,房顶有一面坡式(俗称“一出水”)的,也有起脊房即前后两面坡式(俗称“两出水”)的。房屋地面一般高出院子地面一尺多,屋顶有凸出的前檐。城镇的回族民居,经济条件富裕的,以住“四合院”为荣;稍逊些的,则有自家独处的院落。而更多的是以合院式民居为主,即是以单间组成的条状单幢住房为基本单位,数间相连,由北、西、东、南房组成院落,院间空间较大,可供住户共同使用。这种回族的庭院,一般都是本民族的人联合居住。
乡村山区回族的住宅类型,更为灵活多样。一方面是基本吸收了当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建房习惯和经验;一方面则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内蒙古乡村的回族民居,土木结构的平房居多,和城镇的回族民居的“土担梁”房相似,典型的形式都是平顶房,采用生土建筑———土坯墙、夯土墙较多,房顶无瓦,只抹一层厚草泥,呈一面坡式排水形式。当然经济条件好的也有与城镇的民居相媲美的。乡村回族的住宅,多为一字形排列,一个家族的独门独院多;生活贫困的回族,也有几家聚在一个院子的。院子空间一般都较大。
内蒙古南部山区的回民,利用本地山大沟深、丘陵纵横的自然条件和地形特征,修成窑洞居住。因黄土有直立性强、易挖培成型的特点,窑洞在建造过程中,用水量极少,也不像建造其他房屋时需要大量的木材、砖瓦等建筑材料,很适合在干旱少雨、交通不便的地方营造居住。同时,由于窑洞还有冬暖夏凉的优点,而被人们所喜爱。窑洞的样式为底方顶圆,大小视其土质而定,土质坚硬窑洞可挖得大些。洞口多用土坯、石头砌成,并镶一门两窗或三窗。回族窑洞一般中间一孔为主窑或叫客窑、大窑,边上的一孔为火窑,供做饭和居住用。火窑一般都是进门后在左侧或右侧有炕并连着锅台,中间有土坯砌的梯形高低墙。炕和锅台同用一个大烟囱,炕角还有一个控制炕的温度的洞,可以插一块板子。梯形高低墙上一般可放一盏灯,给锅台和炕照明。火窑顶垴还有个小窑,叫套窑,安放石磨或贮存土豆、萝卜、粮食等。回族大多在窑外上侧还挖一个窑洞,一般作老人念经礼拜的地方。有的在断面两侧挖两孔小窑,作仓库和牲畜圈。畜圈有栏,厕所都在院外。为了安全,整个院子习惯用土墙围住。
还有一种用土坯和黄草泥垒的窑洞,叫箍窑,也曾作为回族的民居类型之一。是先打好窑墩子,类似拱形桥的桥墩,再打好胡基后,用一块平整结实的石板,把模子放在石板上,在石板的底部和模子的四周撒筛过的草木灰,然后再往模子里填土,用脚踩实整成鱼背形,最后用杵子夯实。有了窑墩和胡基后开始箍窑。有专门掌楦子的师傅,先把拱形窑楦子架在窑墩子上,然后一层土坯一层草芥稀泥。箍完后整个窑的形状呈尖圆拱形,最后外抹一层黄土和麦草粗泥,晾干后再抹层黄土和麦衣的细泥。箍窑每三五年就得在外面抹层泥,否则,遇到连阴雨有塌陷的危险。箍窑一般并排修三五孔,其外形独特,采光较好,冬暖夏凉。
过去内蒙古东部区回族的民居和当地的汉族一样,城镇较富有些的人家多住砖木结构或土木结构的平房,大多数人家住的是土房,也有的自建“干打垒”土草房。农村人家的土房多为半圆顶形,即囤顶式土房;也有尖脊式的,顶上铺草苫严后抹几层黄泥。院子周围多以秫秸障子为墙。居民多用毛头纸糊窗户,并往窗纸上涂少许豆油,以防雨水淋脱。农村冬季取暖用薪柴泥或铁火盆。而在东部林区的回族,则和当地人一样,住木板屋。
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回族,他们的居住习俗,既有本民族的特色,又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蒙古包(即毡房)是一种可以随时拆卸运走的圆形住宅,它以柳木条为骨架,外边覆盖以毛毡,适用于逐水草而居、随时移动居住地的游牧民族,广泛用于内蒙古的草原地区,在这里与蒙古族相伴而居的一些回族,也住进蒙古包。他们能操地道熟练的蒙古语和当地人对话,包内悬挂着的“都阿依”,摆着“汤瓶”等,特别是与回族人的语言交际中,表明他们仍坚守着自己的宗教信仰。
在回族民居建筑传统的空间布局上,不论是城镇的,还是乡村、山区,不论是“上栋下宇”式的,还是窑洞式的,大致都由主导空间和从属空间组成。主导空间(堂屋、侧房)往往处于民居(院落)的主要位置,视觉上较为明显;附属空间(厨房、仓库、厕所、畜圈)则处于次要位置,视觉上较为隐蔽。作为主体部分的堂屋和侧房,一般为一字形排列,通常是坐北朝南的“正房”,比较高大、宽敞,阳光充足。堂屋有的是三开间,中间最大的一间做厅堂,摆设桌椅,悬挂中堂,并有“炉瓶三设”等,为待客、家庭议事等的场所,不住人;两边或以墙、或以木雕花隔扇分出两间住房,有炕,西边的屋子多作为礼拜用,有的是长辈或具有家长身份的人(主人、主妇)居住兼作礼拜用。也有的堂屋是两间(一间作厅堂,一间住人),或一大间。晚辈即使是成年已婚者,通常也不能住在堂屋,一般分开住在侧房。有条件的话,回族在盖住宅时都要有一间沐浴室。一般的人家,也要在卧室的门后隔出一块空间,将吊罐挂在门后的房梁上,下边修一个水泥小池子,留出排水管道,供卧室的主人随时沐浴用。
乡村山区的回族院落,更多的是从利于生产着想,仓房较大,并尽量建在向阳、干燥处,畜圈、草房、厕所多建在房后或房的一侧。屋檐下也总有一段平坦地方,大多要铺上砖石,为了方便晾晒物品和干活。西部区的回族民居,多在主房的西头,建厨房或其他的房间,形成一个转角,起到抵挡西北风的作用。西部区的平顶房顶上,还多用作晾晒粮食。
二、建造习俗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既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套伦理道德体系和生活标准。伊斯兰教对教民的家庭及其相关的生活都有具体的规定。《古兰经》说:“真主以你们的家为你们安居之所”。穆罕默德也说:“贤良的妻室,宽敞的住宅,和睦的邻居,舒适的交通工具,是人生的四大幸福。”可见伊斯兰教对建造住所是肯定的,也鼓励人们追求生活的舒适、生活的美。但同时伊斯兰教“中正与平衡”的哲学主张,反对事物的极端化、过度化,因而强调人们的消费生活要适度,严禁奢侈豪华,挥霍糜费。因而回族在建造民居时,总要严格遵循这些规定。
回族盖房,不看风水,不算吉日,不断吉凶,没有择地“顺势”“逆势”的说道,也无单数、双数的讲究。不论是城镇还是村落,回族在建房地址的选择与规划中,所承袭、遵循的习尚准则一般是:首先出于生活方便、利于联系的考虑,要定位于清真寺附近,回族聚居点内;其次是出于保暖、避风、防寒的考虑,房子一般习惯选向阳的地方,农村山区多取阳山坡或避风湾盖房;第三出于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考虑,必须选择有清洁水源和出水方便的地方;第四出于安全的考虑,喜好平坦、宽敞、干燥的地段,尽量避开低洼潮湿之处。对居住在内蒙古的回族来说,住北屋(正房)最好,西房、东房次之,南房较差。
而住宅建筑的建构,各地的回族多遵循“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生活方便”的信条与原则。这一方面是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相异,各家各户的经济状况更是千差万别;另一方面,即使回族中的殷实人家,在建造房屋时,也绝少有过度追求豪华者。违反了伊斯兰教的规定,会被众人指责为“使不得”。
盖房对经济不宽裕的家庭来说,也是一桩大事,不少人家是经过数年的备料、筹划才盼到的,所以十分重视。有的要举意“尔麦里”,或出散“乜贴”,感谢真主的“慈悯”;动工之日一般都选择主麻日(星期五),这是回族的聚礼日;上大梁时,有的要请阿訇用红纸写一段《古兰经》贴在大梁上,直到房子盖成也不随意去掉,要成为居室装饰的一部分。这也是回族与其他民族别同心理的一种反映。
回族盖房时,乡亲邻里都要互相帮工,有的闻讯赶来相助。特别是在乡镇山区,回族人数较少,更能看到这种亲如一家的情景。大多地方是谁家盖房,全坊每户来一人帮忙。有的地方是约定俗成互相变工,一般一请就到,不付工钱,只管吃喝。一些回族地方还有“贺房”的习俗,房屋竣工,迁入新居,亲朋好友邻居们要带上礼物茶叶、羊肉、红糖、红枣或民族用品、家居饰品之类,前来贺喜。房主根据自己的财力,宰羊或宰鸡盛情款待客人,也感谢众人在盖房期间给予的帮助。
三、装饰习俗
以适应家庭生活为目的,并以其家庭活动为纽带联结起来的民居结构体和围绕它的家庭生活空间组成的有机体,是回族民居的丰富内涵。回族民居是回族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求,而有意识的建构、创造出来的生活空间,它是人们主观意识活动的人为结果。
回族的内居饰文化既是回族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回族建筑和艺术文化的一部分。内居饰文化,是指人们居住、会客、沐浴活动的卧室、客厅以及对室内其他设施的装饰文化。
回族家庭的内居室方位结构与其他民族家庭内居室有许多不同之处。回族住室的结构类型和造型特点受汉族的影响较大,但在装饰方面却能体现出一定的回族风格。
回族认为把画像、雕塑摆设在家里,会造成天仙远离住宅,因此回族的住房装饰中,绝不会出现人物、动物的形象,过去连自家人的照片也决不悬挂、摆放。然而,花草山水、几何图案和阿拉伯文的变形体等各种拼花、镶嵌、雕刻,则可以在回族民居装饰中被大量应用,装饰于墙体、梁柱、门和窗棂、天花板等处,在房脊、檐头、檩榫甚至有的人家的照壁、山墙等处,也以木雕或砖雕装饰,与民居建筑浑然一体,表现出对回族民居的独特装饰风格。
回族家庭也不允许使用奢侈糜费的物品及进行装饰,特别是以金银、丝绸来挥霍浪费的行为。
作为回族标志,回族家庭的门头上一般都挂着一幅书写精美的阿文“都阿依”,有用搪瓷制作的,也有用木板雕刻的。这是回族的一种民族识别心理表现,既标明自己的族属,便于他人识别;又以自尊自豪的心理支配,明显地昭示自己的民族身份。“都阿依”的内容常见的有清真言、台思米等,都是以表达穆斯林最基本的宗教信仰为主。
在回族家庭的内居室中,客厅的功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客厅就成为回族家庭内居室硬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堂屋(客厅)是回族家庭内居室硬装饰的主要对象。客厅摆设讲究,墙上嵌有装饰精美的书法和绘画镜框,是最能体现回族住宅的陈设、布局、装饰等方面的民族特色的地方。堂屋常常被安排在全家和所有住房的中间或者是比较突出而且透亮好的位置,因其宽敞,空间较大,往往作为招待客人的地方,也是回族家庭全家团圆和频繁举办各种宗教礼仪活动的基本处所。堂屋硬装饰的标准也高,诸如墙面的粉刷要细腻一些,门窗的雕饰花纹非常讲究,若是以木隔扇与卧室相隔,那隔扇则更是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品。回族喜欢以牡丹、葡萄等花草、山水景物和一些具有阿拉伯风格的图形巧妙构思,雕镂镌刻着精致的图案,古朴典雅。
回族人家的堂屋正面墙上,一般都悬挂中堂。阿拉伯文的经训箴言选择漂亮的阿文书法体,再经过精心组合,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富裕些的人家的中堂,或是要选精雕细刻的红檀木的,或是请当地阿訇亲笔临摹镶在镜框里;有的人家也有以挥洒自如的阿拉伯书法艺术和富有伊斯兰特征的“克尔白”挂毯及中国传统山水画相结合装饰堂屋墙壁的,别具一格,相映生辉。
“炉瓶三设”是回族人家摆设在堂屋正面案桌上最显眼的装饰品。“炉瓶三设”即香炉、香瓶、香盒,香瓶内插有香筷、香铲。有的在正中摆放经匣,里面珍藏《古兰经》等经典。香炉和香瓶有铜制的,也有细瓷的,一般都样式考究,制作精巧,上面装饰有阿拉伯文字与图案,是既作为点燃香支,又供人们欣赏的具有鲜明回族特色的精美工艺品。案桌前是方桌和椅子,方桌上的茶盘内,或是回族最爱用的盖碗茶具“三炮台”;或是漂亮的茶壶、茶盅。通过营造堂屋,并且采用优质材料和较高的艺术装饰手法以及布置更完备的日用家具等等,来树立家庭主人的权威身份和宗教气质。
没有能力建造十分讲究的堂屋,普通贫困的回族家庭也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注意对堂屋的装饰。在农村,一般的回族家庭,总要把一间大些的房子作堂屋(或兼作老人的卧室)。墙面总要抹得光滑平整,墙上挂上请阿訇书写的经文条幅和“克尔白清真寺图”等等;没有精致的“炉瓶三设”,但还是要以自己的能力设置“三设”。特别是每家每户的门头上,必须有鲜明的“都阿依”标牌。
堂屋旁边的屋子有专作礼拜用的,有作为礼拜兼作长辈或具有家长身份的人卧室的。此屋的装饰,往往具有较浓的宗教气氛。西墙上大多悬挂着“克尔白清真寺图”或其他著名清真寺的大幅照片、“阿里宝剑图”,以及阿拉伯经文书法条幅,显眼处摆着点香的用具、“汤瓶”等。特别在礼拜的地方专置礼拜用品,如拜毡(拜毯)、拜巾、“太斯必哈”(礼拜时用的串珠),旁边的墙上挂着礼拜的衣服、盖头、礼拜帽、“戴斯塔尔”(礼拜时男子缠在头上的长布)等,这些宗教用品都被视为尊贵和洁净的,决不能同睡具及其他衣物放在一起。
除了老人(家长)的居处,成年子女们的房间,一般也根据各自的情况选择装饰,与此大同小异。
回族家庭在室内一般都备有浴室(或在房内隔出一块地方专做沐浴处),上挂吊罐(吊桶),为的是方便洗浴作大小净。吊罐是回族居家和在清真寺中洗浴时传统的浴具之一。吊罐为形状似桶的罐子,上有口和提手,罐底有一小孔,用木塞或高粱秆塞孔。吊罐最早为木制品,后来多用金属制成,装水5公斤~10公斤,悬挂于家中或清真寺水房的固定设施上,高于浴者头顶。吊罐的孔塞儿一头粗一头细,用的时候把孔塞往上一捅,水就流出来,往上推得越多水流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不用水时把孔塞往下一拉,正好把眼儿塞住。使用前灌入温水。现在内蒙古的绝大多数清真寺已改用了现代的淋浴设备,如各种热水器等,更加方便,也节约用水;城镇回族人家有沐浴间的,也安上了喷头。吊罐是回族家庭内居室中区别于非穆斯林家庭最具特色的硬质装饰。
与吊罐相关联的汤瓶,也是回族在清真寺和家庭中洗浴不可或缺的浴具之一。汤瓶形状似壶。上有口和盖,从口注入水后,盖上壶盖。壶身一侧斜出一嘴,另一侧为把手。使用时一手执把手微倾壶身,水即从嘴中流出。汤瓶口小底大,高30厘米~40厘米。初为木制品,后来有了铜制、搪瓷汤瓶,现也用铁皮打制,还有塑料制作的。回族家庭一般都多备有汤瓶,用以冲手、洗“小净”。使用时灌入温水。洗小净时只用汤瓶,洗大净时汤瓶与吊罐并用。洗“埋体”时也要用汤瓶。使用汤瓶与吊罐是遵循伊斯兰教沐浴净身时禁用回水的规定,其实也有利于清洁卫生。汤瓶用过后,各家都要擦得干干净净,放在客厅或卧室的桌案上,可见回族对汤瓶的重视程度。
在内蒙古地区的回族民居建筑中,最能体现地域色彩的就是占据房间相当空间的火炕。由于气候寒冷,过去睡人的屋子盘火炕,是每一个家庭所必须的。在一些早晚温差大、日照不足的偏僻山区,即便是夏季,也要煨火炕。上了年纪的人更是离不开火炕。特别在乡村,可以说火炕是人们最基本的休息之处,除了睡觉以外,吃饭、做活儿、聊天都围坐在炕桌边进行。典型的火炕一般都靠着房屋的窗户而建,通常是通盘大炕(俗称“满间炕”),即炕建在房间的左边或右边,炕的两头紧贴着墙壁,一个满间炕往往占去房间的1/3或更多。有的地区在三开间的堂屋内,在左右两边的小房内常有两个炕。也有的单间房炕盘在屋子的正面。火炕主要用砖或土坯垒出迂回曲折的烟道,为了走火过烟,也起保温蓄热作用;上面盖上“炕板子”(用土加麦秸和泥抹成,干透后即成),有的因地制宜用石板,最后在上面抹一层细麦秸泥,烧干。传统的炕沿是木制的,后来也有用水泥制作的。在一些人家的民居中,炕灶连为一体,故灶内烧火,进入炕内的烟道,通向屋顶的烟囱。既做了饭烧了水,也煨了炕,具有节约燃料的作用。现在有许多农村人家通常在火炕里放一些铁管子,然后在火炕的旁边隔出一个小沐浴间,将引来的自来水通过火炕的水管子加热,用以沐浴。如今在城镇中,火炕已逐渐被淘汰了,代之以精美的各式木床、铁床。
过去由于天气寒冷,仅以火炕不能抵御寒气的侵袭,人们就使用火盆来取暖。回族家庭用的火盆多是铜制品,形似大盘,约二尺见方,底大口浅。有的家庭将火盆放在地上取暖,有的则在小方桌中间留个洞,将火盆嵌进去,放在炕上取暖。火盆上架上铁条,则可以在上面放置茶壶、小铁锅等,用以温水热茶。火盆的燃料多用木炭,内蒙古西部区产一种“苇炭”,烧后只剩一点白灰面子,效果也不错。还有一种大铁火炉,置于当地,烧黄泥土、细无烟煤面加水混合而成的煤膏(有的在夏天晒成干饼),添一铲煤膏,用炉条(熟铁锻造的专用工具)捅几个眼,慢慢燃烧。这种火炉炉面较大,回族总要擦得油光锃亮,上面可以温烤馒头、山药等,火膛中的“汆子”(是由白铁皮或铜皮卷成,高不足一尺,底粗口细,上口直径约二寸,有耳形单把的烧水罐)则是随时有热水烧开。“汆子”、大铁火炉等回族人家使用较多,现在都已少见。
炕桌是回族家庭在炕上摆放的传统家具,具有多种功能。桌面有正方形的,也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约1米见方,长方形的约0.75米×1米,高约30厘米。炕桌既是主人招待客人时的饭桌,又是孩子们看书写字的书桌,回族家庭都少不了炕桌。
回族家庭内居室软装饰的种类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对门窗、炕、床、内墙面、地面以及各种家具的软装饰。
在色彩的选择上,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文化尚白、尚绿的影响,因而在建筑装饰上主要以白、绿为基调,追求自然、平淡、朴实、简洁的审美风格。回族民居的窗户上,没有玻璃时,总要在洁白的麻纸上贴上姑娘媳妇们亲手剪制的红色或彩色的窗花剪纸;后来有了玻璃,也只镶到窗户中心,而四周仍糊白纸贴剪纸。回族家庭的门帘、桌围子等,也多用白色的,上面五颜六色的绣品,显示着女主人的精巧手艺。剪纸、刺绣选的多是花草及具有阿拉伯风格的图案。而窗帘回族则多喜爱绿色的。有的人家在上面再拼贴上一些白色的星星、月亮图形,更融入了回族的浓厚情感。
回族家庭的传统炕围子,是直接围着炕,用绿色或浅蓝色油漆油出1米左右高度的底面(也有的是在布匹上),用彩笔勾画出各色各样、环环相扣的圆形、菱形、波浪形等大方格子图案,中间描绘或是瓶插花草,或是盆景枝叶,或是琴棋书卷等图案。而乡村的回族人家绘制炕围子的不多,绘的也简单得多。现在城镇的回族人家大多住进了楼房,炕围子已不多见;而在农村牧区却有绘制炕围子的,选图的内容更宽泛,绘制的技巧更精到。
回族在建筑装饰艺术的整体意识中追求一种自然、和谐、清净、淡雅的审美风格。如在庭院里喜栽各种树木和花草,内蒙古各地的回民还有养盆花的传统习惯,一年四季都可看到盛开的鲜花。过去家里多养彩绣球、吊金钟、玻璃翠等;庭院里则要栽玫瑰、西番莲、打碗碗花,但哪家的花池里,都少不了凤仙花(阿拉伯语:海纳),既可美化环境供观赏,更可用以少女染指甲。庭院大的人家,则要种上葡萄,栽上李子树、杏树。
回族人家良好的家庭卫生习俗一直为各族人民所称道。回族人家屋内总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门窗洁净,桌子、板凳以及锅台等各种设施和锅灶上使用的器具,都擦抹得一尘不染。即使贫困人家也从不马虎。农村牧区的回族人家,门前屋后整整齐齐,院子里外井井有条,畜圈仓房干干净净。
回民最讲究水的洁净,因为回族礼拜必须洗“小净”,并经常洗“大净”,洗浴严禁用回头水,必须使用流动的水。保护水资源的洁净,是回族最为重视的。回族村落的水井,多在高坡洁净不易污染处,或有棚架遮挡,并有井盖防尘。回民住宅院内挖掘自备水井,更是井口加盖遮严。提水桶(俗称“水斗子”)一般都挂在墙上,决不能随意放在地上。家里的水桶不用时口朝下反扣在固定、干净的地方。到河里去挑水,发现上水有人扔了脏物,起码要等水流百步以后才挑,因为回族认为“水流百步净”。
由于受阿拉伯风俗的影响,回族人家都有点卫生香的习惯。不少人家都备有精致的香炉,遇到节庆或举行宗教仪式点香,平时收拾完室内卫生,也要点上几支。平时的点香,不同于其他宗教信仰者的烧香求拜,而只是出于调节空气、净化环境的目的。而且点香也没有什么讲究,随意性很大。过去点的多是粗支的芭兰香,现在则是点龙涎香或盘香。因此到回族家做客,使你感受的总是洁净利索中的清新和舒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回族的民居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镇的回族人家大多数搬进了楼房,乡村牧区回族人家的住房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防冷御寒、遮风挡雨的功能,而是在愈来愈追求住房作为劳作之余的休息场所,要求在尽可能多地增加实用功能的同时,追求较多的舒适、美观,甚至以其显示自己的实力和作为。条件变了,但他们自古形成的风俗习惯并没有较大的改变,而且带着浓郁民族色彩的爱美之心也更加外露,表现得十分明显。从居室的结构设计,到陈设的布置装潢,在顺应时代潮流,追求现代风尚中,仍总要用自己民族的审美眼光与情趣去构筑,去装点。
总之,内蒙古地区的居住有民族特色。但是,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的变迁,人口流动、等多个原因,该地区的居住习俗也在发生变化。就同一民族而言,因生产方式不同,居住习俗也有所区别。就不同民族而言,因在同一地方操同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居住习俗类同的现象也存在。
(文字摘自《内蒙古民俗志》,略有改动)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