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数稍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是鄂温克族自治旗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是其聚居区。2010年全旗人口为14.4357万人,其中鄂温克族人口1.1193万人。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北语支鄂温克语。无文字。牧区通用蒙、汉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聚居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扎兰屯市(原布特哈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等地的鄂温克族,从事半农半猎;根河市的少数鄂温克族从事狩猎业。鄂温克族一般都信奉萨满教,牧区的也信奉喇嘛教,也有少部分人信奉东正教。
一、婚俗
民间有“指腹婚”的习俗,至20世纪末,男女婚姻为自由恋爱所取代。婚期将至,无论男方居住地离女方有多远,都要搬到离女方家
二、节日习俗
1.阿洽节 即春节。在节日的前一天,就要把所供奉的羊肉、糕点、奶食品、糖果等都摆开,点亮佛灯进行祭祀。农历大年初一要先给佛叩头,然后再给老人拜年。晚辈给老人拜年时,老年人还要回赠一些礼物。在家内拜年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给亲朋好友拜年。晚上,男女老少要聚集在一起,尽情地唱歌、跳舞,一直欢庆到深夜。初二到初五,男人们大多出去探亲访友,妇女则在家中迎候拜年的人们。
2.敖沃塔黑仁 鄂温克语意“祭敖包”,是鄂温克人盛大节日之一。敖包是在高岗顶部或山顶上用石堆起的塔形石头堆。祭敖包可分为公祭和民祭两种。由于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不同,祭敖包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半农半牧区的人们通常先在敖包前烧香磕头,祈求敖包神保佑人们风调雨顺,祛病除灾,人畜两旺,家境平安,然后大家一起食用手扒肉。而生活在牧区的人们在祭敖包时则先由喇嘛念经祈祷,然后要举行赛马、摔跤等体育活动,同时还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有条件的地方还要举行商品交易会等活动。
三、桦树皮制品
在鄂温克人的生活中,桦树皮制品十分丰富。“德替克”是用桦树皮做的箱子,因其防雨防潮,大都用来存放衣物,还可作为姑娘的嫁妆。“捧克”和“玛它”是用桦树皮做的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小手工艺器具,有的可以随身携带当烟盒,也有的可以盛放零星物品。“额莫和”是用几块桦树皮缝合而成的摇篮,摇篮上串有动物骨,用皮绳子将摇篮吊起晃动,以促进婴儿睡觉。“塔拉佳比”是鄂温克人的水上交通工具—桦树皮船,它用树干做船的框架,外面用桦树皮包制用红松根缝合,最后再用桦树油掺桦树皮包制,用红松根缝合,针口处和接头处再用松树油掺桦树油制成的混合油涂抹。船长
四、宅居
鄂温克族的传统民居受生产方式的影响,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牧民以前多居住在“乌如格柱”,与蒙古包极为相似,围墙由可张可合的“哈那”组成,数十根木杆支撑着包顶。大的“乌如格柱”有6个哈那,小的“乌如格柱”有4个哈那,包门有
五、服饰
主要有狍头皮袄、兽皮上衣、兽皮裤、兽皮靴和手套等。鄂温克语称狍头皮帽为“梅塔阿功”,系用狍子头皮制成,戴在头上既可以在狩猎时充当伪装,又可以御寒。鄂温克语称兽皮上衣为“奈雅玛”,分为有毛和无毛两种。有毛的主要在冬季寒冷时穿用,用抱皮、鹿皮制成。无毛的光板皮裤在春夏秋季节穿用,冬季则要穿有毛且毛在外面的皮裤。鄂温克语系称兽腿皮靴为“和木楚热”、“奥老西”,系用狍、鹿等野兽腿部皮革拼制而成,其内还可套穿称为“道克顿”的狍皮袜子,以保温防寒。鄂温克语称兽皮手套为“乌达皮西”,别无花纹图案。鄂温克族民间服饰以兽皮为主要材料,取材容易,制作简便,防寒保暖,耐磨性好,非常适合狩猎民族的穿着使用。
——源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旅游志》
鄂温克族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数稍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是鄂温克族自治旗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是其聚居区。2010年全旗人口为14.4357万人,其中鄂温克族人口1.1193万人。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北语支鄂温克语。无文字。牧区通用蒙、汉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聚居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扎兰屯市(原布特哈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等地的鄂温克族,从事半农半猎;根河市的少数鄂温克族从事狩猎业。鄂温克族一般都信奉萨满教,牧区的也信奉喇嘛教,也有少部分人信奉东正教。
一、婚俗
民间有“指腹婚”的习俗,至20世纪末,男女婚姻为自由恋爱所取代。婚期将至,无论男方居住地离女方有多远,都要搬到离女方家
二、节日习俗
1.阿洽节 即春节。在节日的前一天,就要把所供奉的羊肉、糕点、奶食品、糖果等都摆开,点亮佛灯进行祭祀。农历大年初一要先给佛叩头,然后再给老人拜年。晚辈给老人拜年时,老年人还要回赠一些礼物。在家内拜年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给亲朋好友拜年。晚上,男女老少要聚集在一起,尽情地唱歌、跳舞,一直欢庆到深夜。初二到初五,男人们大多出去探亲访友,妇女则在家中迎候拜年的人们。
2.敖沃塔黑仁 鄂温克语意“祭敖包”,是鄂温克人盛大节日之一。敖包是在高岗顶部或山顶上用石堆起的塔形石头堆。祭敖包可分为公祭和民祭两种。由于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不同,祭敖包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半农半牧区的人们通常先在敖包前烧香磕头,祈求敖包神保佑人们风调雨顺,祛病除灾,人畜两旺,家境平安,然后大家一起食用手扒肉。而生活在牧区的人们在祭敖包时则先由喇嘛念经祈祷,然后要举行赛马、摔跤等体育活动,同时还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有条件的地方还要举行商品交易会等活动。
三、桦树皮制品
在鄂温克人的生活中,桦树皮制品十分丰富。“德替克”是用桦树皮做的箱子,因其防雨防潮,大都用来存放衣物,还可作为姑娘的嫁妆。“捧克”和“玛它”是用桦树皮做的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小手工艺器具,有的可以随身携带当烟盒,也有的可以盛放零星物品。“额莫和”是用几块桦树皮缝合而成的摇篮,摇篮上串有动物骨,用皮绳子将摇篮吊起晃动,以促进婴儿睡觉。“塔拉佳比”是鄂温克人的水上交通工具—桦树皮船,它用树干做船的框架,外面用桦树皮包制用红松根缝合,最后再用桦树油掺桦树皮包制,用红松根缝合,针口处和接头处再用松树油掺桦树油制成的混合油涂抹。船长
四、宅居
鄂温克族的传统民居受生产方式的影响,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牧民以前多居住在“乌如格柱”,与蒙古包极为相似,围墙由可张可合的“哈那”组成,数十根木杆支撑着包顶。大的“乌如格柱”有6个哈那,小的“乌如格柱”有4个哈那,包门有
五、服饰
主要有狍头皮袄、兽皮上衣、兽皮裤、兽皮靴和手套等。鄂温克语称狍头皮帽为“梅塔阿功”,系用狍子头皮制成,戴在头上既可以在狩猎时充当伪装,又可以御寒。鄂温克语称兽皮上衣为“奈雅玛”,分为有毛和无毛两种。有毛的主要在冬季寒冷时穿用,用抱皮、鹿皮制成。无毛的光板皮裤在春夏秋季节穿用,冬季则要穿有毛且毛在外面的皮裤。鄂温克语系称兽腿皮靴为“和木楚热”、“奥老西”,系用狍、鹿等野兽腿部皮革拼制而成,其内还可套穿称为“道克顿”的狍皮袜子,以保温防寒。鄂温克语称兽皮手套为“乌达皮西”,别无花纹图案。鄂温克族民间服饰以兽皮为主要材料,取材容易,制作简便,防寒保暖,耐磨性好,非常适合狩猎民族的穿着使用。
——源自《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志·旅游志》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