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图书馆前身是筹建于1909年的京师图书馆,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1950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1951年更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更名为国家图书馆。
总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南,古籍馆位于西城区文津街。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1990年4月,成立地方志家谱文献中心。2009年1月,成立国家图书馆方志馆,收藏中国地方志和家谱文献,地方志收藏冠于海内外。
该馆收藏旧志近7000种120000余册、缩微胶卷2000余卷、新编方志近5000种15000余册、专志近21000种23000余册,并收藏有方志学论著、地情资料、志稿、旧志标点本和校注本等。
其中宋元善本包括《宝庆四明志》、绍定《吴郡志》、《开庆四明续志》、咸淳《临安志》、至正《金陵新志》等,明代善本包括《大明一统志》、洪武《苏州府志》、正德《武功县志》、嘉靖《平凉府志》等。
该馆于2002年启动数字方志项目,数字化全部馆藏旧志,已在互联网上发布6000余种方志的图像,并完成“中国地方志人物传记索引”“中国地方志论文索引”等项目。
摘自《方志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