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自治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动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效显著,成为全区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引擎,对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
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比2019年增长8.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个百分点,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3%,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自治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
(一)企业营业收入增速较快
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2062亿元,比2019年增长7.3%,快于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7.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477.5亿元,增长0.8%;食品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291.6亿元,增长11.9%;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以及烟草制品业的营业收入分别增长9.9%和7.1%。
(二)主要产品产量三增一降
全区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不良影响,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有序复工复产,保持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2020年,全区乳制品产量337.3万吨,比2019年增长16.4%;液体乳产量318.9万吨,增长17.0%;卷烟产量305.1亿支,增长19.6%;白酒产量2.6万千升,下降18.1%。
(三)食品工业增加值占比近7成
从行业结构上看,食品工业和烟草制品业是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两大主要行业。截至2020年末,在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中,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占比53.5%,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占比10.0%,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占比6.4%,食品相关工业增加值合计占比达69.9%。此外,2020年,全区烟草制品业发展迅速,规模以上烟草制品企业增加值比2019年增长22.9%,占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0%。
二、存在的问题
2020年,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虽然取得较好发展,但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瓶颈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龙头企业数量偏少
截至2020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443家,比2019年减少6.7%;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比重为15.2%,较2019年下降2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38家,仅占全国总数的3%。
(二)企业资产规模偏小
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资产合计246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比重7.6%,占比较2019年提高0.5个百分点,但仍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三)经济效益水平偏低
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之比为2.25∶1,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农畜产品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偏低。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69.2亿元,下降22.6%,占规模以上工业营业利润的12.9%,农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从农畜产品加工规模和效益看,仍以食品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为主,特别是其中的乳、肉及粮食加工业支撑作用突出。其他加工业规模相对偏小,尤其是纺织业、皮革工业、木材加工业增加值占比仅为1.2%,自治区优势资源没有形成优势产业。
三、对策措施
为促进国家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农畜产品加工业不断升级,增加优质绿色农畜产品供给,不断提高农畜产品加工业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提出以下建议:
(一)推动农牧业要素集聚
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优势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配置、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在优势区域形成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全区农牧业产业化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为重点,培育一批年产值超过50亿元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一批比较效益高、带富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基地,形成集群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牧户的发展格局。
(二)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要落实好党中央关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的要求,有效运用多种政策和金融手段,建立农畜产品加工业政策扶持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扶持力度,扩大资产规模,提升发展能力。
(三)提升精深加工水平
依托各地优势农畜产品资源,结合自治区“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的发展导向,以奶业、玉米、马铃薯、肉牛羊、羊绒羊毛、皮革及其它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和资金投入,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积极扶持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不断提升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2020年,自治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动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效显著,成为全区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引擎,对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
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比2019年增长8.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个百分点,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3%,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自治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
(一)企业营业收入增速较快
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2062亿元,比2019年增长7.3%,快于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7.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477.5亿元,增长0.8%;食品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291.6亿元,增长11.9%;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以及烟草制品业的营业收入分别增长9.9%和7.1%。
(二)主要产品产量三增一降
全区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不良影响,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有序复工复产,保持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2020年,全区乳制品产量337.3万吨,比2019年增长16.4%;液体乳产量318.9万吨,增长17.0%;卷烟产量305.1亿支,增长19.6%;白酒产量2.6万千升,下降18.1%。
(三)食品工业增加值占比近7成
从行业结构上看,食品工业和烟草制品业是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两大主要行业。截至2020年末,在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中,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占比53.5%,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占比10.0%,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占比6.4%,食品相关工业增加值合计占比达69.9%。此外,2020年,全区烟草制品业发展迅速,规模以上烟草制品企业增加值比2019年增长22.9%,占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0%。
二、存在的问题
2020年,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虽然取得较好发展,但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瓶颈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龙头企业数量偏少
截至2020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443家,比2019年减少6.7%;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比重为15.2%,较2019年下降2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38家,仅占全国总数的3%。
(二)企业资产规模偏小
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资产合计246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比重7.6%,占比较2019年提高0.5个百分点,但仍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三)经济效益水平偏低
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之比为2.25∶1,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农畜产品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偏低。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69.2亿元,下降22.6%,占规模以上工业营业利润的12.9%,农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从农畜产品加工规模和效益看,仍以食品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为主,特别是其中的乳、肉及粮食加工业支撑作用突出。其他加工业规模相对偏小,尤其是纺织业、皮革工业、木材加工业增加值占比仅为1.2%,自治区优势资源没有形成优势产业。
三、对策措施
为促进国家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农畜产品加工业不断升级,增加优质绿色农畜产品供给,不断提高农畜产品加工业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提出以下建议:
(一)推动农牧业要素集聚
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优势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配置、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在优势区域形成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全区农牧业产业化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为重点,培育一批年产值超过50亿元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一批比较效益高、带富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基地,形成集群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牧户的发展格局。
(二)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要落实好党中央关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的要求,有效运用多种政策和金融手段,建立农畜产品加工业政策扶持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扶持力度,扩大资产规模,提升发展能力。
(三)提升精深加工水平
依托各地优势农畜产品资源,结合自治区“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的发展导向,以奶业、玉米、马铃薯、肉牛羊、羊绒羊毛、皮革及其它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和资金投入,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积极扶持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不断提升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