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地区为一年一作的杂粮种植区。由于海拔高度的差异,由南到北年度间≥10℃活动积温相差200℃以上,无霜期相差5~10天左右。再加土壤类别、肥力水平及灌溉条件的差异,形成不同农作物品种生态类型种植区域。土默川平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资源丰富,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莜麦、荞麦、高粱、玉米、谷子、糜黍、豆类、胡麻、马铃薯等,各种作物品种繁多。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农作物品种的演变和改良经历由旱地品种发展到水地高产品种,由当地农家品种发展到选育和杂交育成品种的过程,大致经历4个阶段。
当地农家品种种植阶段
土默川平原大面积开垦农业种植是清代后期。随着耕地面积逐年增大,形成广种薄收的耕作习惯。“土地改革”以后,激发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但对水利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清洪水浇地面积增长较慢,广种薄收的耕作习惯一下很难改变。品种布局仍以当地农家旱作品种为主。1965年以后,各级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动群众开渠、打堰、平整土地,引洪灌溉、打井,兴建水利工程,增加水浇地面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沿用下来的农家旱作品种,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开始引用外地高产品种。
推广利用引进高产品种阶段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农业生产耕作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开始建设稳产高产田,改变广种薄收的落后局面,以及“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必要调剂”的种子工作方针指导下,旗县区相继成立种子管理站。加快良种选育、繁殖、引进、推广的进程。1985年后,引进外地许多高产品种,取代旧有农家品种。
推广种植杂交品种阶段
从1970年开始推广种植玉米、高粱杂交种。为了迅速推广普及“两杂”种子,全市建立社、队良种场500余个,健全县、社、队三级良种体系。1970年以后,五次组织技术人员到海南岛、云南进行南繁南育。1970年冬至1971年春,由内蒙古统一组织,呼和浩特市抽调3名技术员,去海南岛陵水县,进行杂交高粱玉米的繁殖制种。虽然人数不多,面积不大,但为1972年推广普及“两杂”奠定基础。1971年冬至1972年春,全市统一抽调技术干部和重点社队技术员124名,组成南繁工作队,去海南岛陵水县,繁殖千亩面积的玉米、高粱杂交种,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成立南繁南育总指挥都,南繁面积1210.5亩。1972年,经过南繁、南育,全市大面积普及推广玉米、高粱杂交种,培训社队“两杂”制种技术员。1977年冬至1980年春,连续三年,市农研所、郊区良种场派技术员,赴云南省元谋县搞小麦育种加代繁殖。
为实现种子“四化一供”准备阶段
根据国务院1978年提出的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和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简称种子“四化一供”)的种子方针,1979年以后,对各种农作物生产用主体品种进行有计划的提纯。为了实现品种布局区域化,市种子公司于1979—1984年,根据自然资源,和生产实践调查及分区布点种植验证,完成农作物品种生态类型区划工作。区划指标依据定为无霜期,无霜期间积温为一级指标,大气湿润度为二级指标,土壤肥力,耕作栽培水平为三级指标,全市划出5个生态类型区。即偏中晚熟区、中熟区、中早熟区、早熟区和极早熟区。
偏中晚熟区 这一区域占的面积很小,地理位置分布在托克托县南部邻黄河畔的河湾地带,包括中滩乡的中滩、和尚营、河口、下沙拉胡滩、皮条沟、格兔营、郝家夭、海生不浪村和燕山营乡的章盖营村。土默特左旗的大青山脚下,小气候好的山湾地带,包括把什乡的西沟门,此老乡的大小朱尔沟。这一区域无霜期130天,无霜期间作物有效利用积温在2600℃左右,晚熟品种成熟保证率在60%以上。
中熟区 这一区集中,包括全市大部分平原地带。即土默特左旗大青山南部平原乡,郊区的巧报乡、西菜园乡、小黑河乡、攸攸板乡、西把栅乡、桃花乡及托克托县大部分。无霜期126~130天,无霜期间农作物有效利用积温平均在2500~2600℃,中熟品种成熟保证率在90%以上。
中早熟区 分布在大青山南麓,蛮汉山西端的缓坡延伸地带。包括郊区的攸攸板、罗家营、太平庄、黄合少、八拜、章盖营、西把栅和土默特左旗的沙尔沁8个乡,40个自然村。无霜期120~125天,无霜期间有效积温在2400~2500℃。
早熟区 这一区分布在郊区和蛮汗山衔接地带。包括郊区的黄合少、保合少、罗家营、毫沁营、榆林5个乡20个自然村。无霜期115~120天,无霜期间有效积温在2300~2400℃。
极早熟区 这一区集中于郊区和土默特左旗的山间地带,农业播种面积很小,主要以林、牧为主,故不作农业区划。无霜期仅115天,无霜期积温不足2300℃,种植作物主要以麦类、马铃薯为主。
为了搞好品种布局区域化,适时推广对路的接班新品种,市种子公司从1980年起,每隔三年对新育成、引进品种,按各区域设点,进行品种区域试验。小麦已布置两轮区域试验,莜麦完成一轮区域试验。
呼和浩特地区为一年一作的杂粮种植区。由于海拔高度的差异,由南到北年度间≥10℃活动积温相差200℃以上,无霜期相差5~10天左右。再加土壤类别、肥力水平及灌溉条件的差异,形成不同农作物品种生态类型种植区域。土默川平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资源丰富,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莜麦、荞麦、高粱、玉米、谷子、糜黍、豆类、胡麻、马铃薯等,各种作物品种繁多。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农作物品种的演变和改良经历由旱地品种发展到水地高产品种,由当地农家品种发展到选育和杂交育成品种的过程,大致经历4个阶段。
当地农家品种种植阶段
土默川平原大面积开垦农业种植是清代后期。随着耕地面积逐年增大,形成广种薄收的耕作习惯。“土地改革”以后,激发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但对水利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清洪水浇地面积增长较慢,广种薄收的耕作习惯一下很难改变。品种布局仍以当地农家旱作品种为主。1965年以后,各级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动群众开渠、打堰、平整土地,引洪灌溉、打井,兴建水利工程,增加水浇地面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沿用下来的农家旱作品种,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开始引用外地高产品种。
推广利用引进高产品种阶段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农业生产耕作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开始建设稳产高产田,改变广种薄收的落后局面,以及“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必要调剂”的种子工作方针指导下,旗县区相继成立种子管理站。加快良种选育、繁殖、引进、推广的进程。1985年后,引进外地许多高产品种,取代旧有农家品种。
推广种植杂交品种阶段
从1970年开始推广种植玉米、高粱杂交种。为了迅速推广普及“两杂”种子,全市建立社、队良种场500余个,健全县、社、队三级良种体系。1970年以后,五次组织技术人员到海南岛、云南进行南繁南育。1970年冬至1971年春,由内蒙古统一组织,呼和浩特市抽调3名技术员,去海南岛陵水县,进行杂交高粱玉米的繁殖制种。虽然人数不多,面积不大,但为1972年推广普及“两杂”奠定基础。1971年冬至1972年春,全市统一抽调技术干部和重点社队技术员124名,组成南繁工作队,去海南岛陵水县,繁殖千亩面积的玉米、高粱杂交种,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成立南繁南育总指挥都,南繁面积1210.5亩。1972年,经过南繁、南育,全市大面积普及推广玉米、高粱杂交种,培训社队“两杂”制种技术员。1977年冬至1980年春,连续三年,市农研所、郊区良种场派技术员,赴云南省元谋县搞小麦育种加代繁殖。
为实现种子“四化一供”准备阶段
根据国务院1978年提出的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和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简称种子“四化一供”)的种子方针,1979年以后,对各种农作物生产用主体品种进行有计划的提纯。为了实现品种布局区域化,市种子公司于1979—1984年,根据自然资源,和生产实践调查及分区布点种植验证,完成农作物品种生态类型区划工作。区划指标依据定为无霜期,无霜期间积温为一级指标,大气湿润度为二级指标,土壤肥力,耕作栽培水平为三级指标,全市划出5个生态类型区。即偏中晚熟区、中熟区、中早熟区、早熟区和极早熟区。
偏中晚熟区 这一区域占的面积很小,地理位置分布在托克托县南部邻黄河畔的河湾地带,包括中滩乡的中滩、和尚营、河口、下沙拉胡滩、皮条沟、格兔营、郝家夭、海生不浪村和燕山营乡的章盖营村。土默特左旗的大青山脚下,小气候好的山湾地带,包括把什乡的西沟门,此老乡的大小朱尔沟。这一区域无霜期130天,无霜期间作物有效利用积温在2600℃左右,晚熟品种成熟保证率在60%以上。
中熟区 这一区集中,包括全市大部分平原地带。即土默特左旗大青山南部平原乡,郊区的巧报乡、西菜园乡、小黑河乡、攸攸板乡、西把栅乡、桃花乡及托克托县大部分。无霜期126~130天,无霜期间农作物有效利用积温平均在2500~2600℃,中熟品种成熟保证率在90%以上。
中早熟区 分布在大青山南麓,蛮汉山西端的缓坡延伸地带。包括郊区的攸攸板、罗家营、太平庄、黄合少、八拜、章盖营、西把栅和土默特左旗的沙尔沁8个乡,40个自然村。无霜期120~125天,无霜期间有效积温在2400~2500℃。
早熟区 这一区分布在郊区和蛮汗山衔接地带。包括郊区的黄合少、保合少、罗家营、毫沁营、榆林5个乡20个自然村。无霜期115~120天,无霜期间有效积温在2300~2400℃。
极早熟区 这一区集中于郊区和土默特左旗的山间地带,农业播种面积很小,主要以林、牧为主,故不作农业区划。无霜期仅115天,无霜期积温不足2300℃,种植作物主要以麦类、马铃薯为主。
为了搞好品种布局区域化,适时推广对路的接班新品种,市种子公司从1980年起,每隔三年对新育成、引进品种,按各区域设点,进行品种区域试验。小麦已布置两轮区域试验,莜麦完成一轮区域试验。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