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区划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1958年,自治区农业厅计划财务处曾编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业区域规划》(油印稿)。1958年,自治区组织农、牧、林、水、气象、供销等有关厅局对全区农牧业资源进行调查,并于1963年编写出版《内蒙古农牧业资源》一书,将自治区分为7个农业区,3个牧业区,4个林业区。1965年,自治区计委组织有关厅局组成农牧业规划办公室。1965年6月,编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业区划轮廓(初稿)》,将自治区划分为17个片,其中农区、半农半牧区中以农为主的9片,以牧为主的2片;牧区5片;林区1片。1979年3月,成立自治区农业自然资源土壤普查委员会。1980年5月,成立自治区农牧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牧业区划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陆续开始进行自治区综合农业区划和部门区划工作。自治区农业厅于1980年组成农业自然资源和区划编写组,并组织编写人员进行资源、生产考察。1981年,编写完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区划》,将自治区农区、半农半牧区划分为7个一级区,其中3个一级区划分为8个二级区,并在此基础上于1982年编写出版《内蒙古农业资源及利用》一书。1980年5月,自治区召开全区第一次农牧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牧业区划座谈会,陆续在全区开展盟市、旗县两级综合农业区划工作,先后成立盟市农牧业区划机构12个,旗县农牧业区划机构89个。盟市、旗县两级农牧业区划机构编制403人,实有464人。1985年7月,自治区农牧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编制完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综合农业区划》,将全区分为3个一级区、24个二级区。1984年冬,自治区农业委员会组成种植业区划编写组。1987年,编写出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种植业区划》一书,将自治区农区、半农半牧区划分为7个一级区、8个二级区。
一、综合农业区划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综合农业区划》依据1980年统计数字和行政区划编写,共分5章。第一章:社会经济与自然条件;第二章:农业自然资源;第三章:农业发展方向与结构调整:第四章:综合农业分区;第五章:农业综合发展的战略措施。《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综合农业区划》根据生产性、生态系统性、现状与发展方向和政区4个原则将全区划分为3个一级区、24个二级区。
1.丘陵平原农林为主多种经营区:自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杭锦后旗、磴口县。包括除阿拉善盟和乌海市以外的8盟2市的56个旗县市的丘陵平原部分。土地总面积22.48万平方公里,人口1568万,耕地面积424.7万公顷,草地面积1436万公顷,林地面积217.3万公顷。分为9个二级区:(l)大兴安岭岭东丘陵平原农(麦、豆)、林、牧结合区;(2)大兴安岭岭东南丘陵平原农(杂粮)、牧、林结合区;(3)岭南丘陵牧(肉乳牛)、农、林结合区;(4)西辽河平原农(杂粮)、林、牧结合区;(5)科尔沁坨甸牧(肉牛)、林、农结合区;(6)燕山北麓丘陵农(杂粮)、林、牧结合区;后山丘陵农(麦、油、薯)、牧、林结合区;(8)阴山南麓丘陵农(杂粮)、林、牧结合区;(9)河套至土默特平原农(粮、糖)、林、牧结合区。
2.高原牧林为主多种经营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部分黄土丘陵区,包括29个旗县的全部和13个旗县的部分地区。面积73.03万平方公里,以草原为主,耕地78.7万公顷,林地69.9万公顷。分为9个二级区:(1)呼伦贝尔高原东部森林草原牧(牛、马良种)、林结合区;(2)呼伦贝尔高原西部牧(肉羊)、林结合区;(3)乌珠穆沁森林草原牧(肉羊—商品牛)、林、农结合区;(4)阿巴嘎干草原牧(细毛羊)、林结合区;(5)乌兰察布半荒漠草原牧(肉、毛、绒)、林结合区:(6)黄土丘陵林(水保)、牧、农结合区;(7)毛乌素沙地林(防风固沙)、牧结合区;(8)鄂托克半荒漠草原牧(绒毛—裘羔皮羊)、林结合区:(9)阿拉善荒漠牧(绒驼、羊)、林区。
3.山地林牧多种经营区:包括大兴安岭山地、阴山山地、贺兰山山地。本区土地面积24.67万平方公里,其中林地959.1万公顷,耕地30.7万公顷。分为6个二级区:(l)大兴安岭北部林(用材、水源)区;(2)大兴安岭中部林(水源、用材)区;(3)大兴安岭南部林(水源)、牧、农结合区;(4)阴山东部林(水源)、牧、农结合区;(5)阴山西部林(水源)、牧结合区;(6)贺兰山林(自然保护区)、牧结合区。
二、部门农业区划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区划》依据1979年统计数字和行政区划编写,共分四章。第一章:内蒙古农业资源及其特点;第二章:农业资源利用现状;第三章:农业资源利用意见;第四章:农业区划。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现状、耕作栽培制度、资源利用和生产发展方向相似、民族特点等原则,适当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按照地名、地形和有无灌溉条件,将自治区农区、半农半牧区划分为7个一级区。依据地理位置、温度条件、个别考虑土壤条件,将其中的3个一级区划分为8个二级区。
1.大兴安岭丘陵平原旱作农业区:包括呼伦贝尔盟(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总土地面积32万平方公里,耕地100万公顷。划分为3个二级区:(l)岭东温凉农业区:包括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2)岭南温暖农业区:包括兴安盟全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3)岭北寒温农业区:包括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以北的国营农牧场和其他农区、半农半牧区。
2.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山地丘陵旱作农业区:包括昭盟和哲盟(除西辽河平原)全部,总土地面积84359平方公里,耕地100.3万公顷。划分为3个二级区:(l)南部温热农业区:包括昭、哲盟南部山地丘陵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2)北部温暖农业区:包括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大部、林西县、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和扎鲁特旗:(3)沙土召、坨甸温热农业区:包括西辽河平原两侧的沙土召、坨甸地区。
3.西辽河平原灌溉农业区:包括通辽市、通辽县、开鲁县大部、科左中旗南部、奈曼旗北部及科左后旗的“东大荒”,总土地面积15640平方公里,耕地40万公顷。
4.阴山丘陵旱作农业区:包括东起多伦县西至乌拉特后旗的阴山丘陵地区,总土地面积127645平方公里,耕地190.5万公顷。划分为2个二级区:(1)后山温凉农业区:包括阴山以北的丘陵地区;(2)前山温暖农业区:包括阴山以南的丘陵地区。
5.土默特平原灌溉农业区:包括呼市郊区、托县、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和包头市郊区的平原地区,总土地面积10865平方公里,耕地286万公顷。
6.河套平原灌溉农业区:包括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狼山、乌拉山以南及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沿黄河的平原地区,总土地面积14600平方公里,耕地33万公顷。
7.鄂尔多斯高原旱作农业区:包括伊盟高原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总土地面积480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不稳定,变动于17.1~42.7万公顷之间。
三、种植业区划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种植业区划》依据1984年统计数字和行政区划编写,共分四章。第一章:自治区种植业的基本情况;第二章: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第三章:发展种植业的主要措施;第四章:种植业分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种植业区划》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现状、耕作栽培制度、作物结构、资源利用和生产发展方向相似的原则,同时考虑民族特点、生产方式和经营习惯,适当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根据地形、灌溉条件和主栽作物将自治区农区、半农半牧区划分为7个一级种植业区;根据所处理位置、温度条件划分8个二级区。各区的范围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区划》大体一致。
1.大兴安岭丘陵旱作粮、豆、油料区:划分为3个二级区:(l)岭东温凉小麦、玉米、大豆、向日葵区:春小麦、大豆占有很大比重,小麦播种面积10.4万公顷,大豆播种面积7.6万公顷,分别占粮豆面积的35.2%和25.7%;(2)岭南温暖玉米、谷子、大豆、向日葵区:玉米、谷子是两大主要作物,合计占粮豆面积的62%;(3)岭北寒温春小麦、饲料、马铃薯、油菜区:以春小麦为主,播种面积占粮豆面积的86%,产量占粮豆总产的82%。
2.哲里木盟、赤峰市山地丘陵旱作杂粮、油料、甜菜区:划分为3个二级区:(1)南部温热黄土沟壑谷子、玉米、向日葵、甜菜、果树区:主要作物为谷子、玉米、高粱、油用向日葵、甜菜、芝麻等;(2)北部温暖谷子、小麦、向日葵区:以谷子、高粱、豆类、向日葵等作物为主;(3)沙土召坨甸温热玉米、杂粮、蓖麻区:粮食作物以玉米、谷子、高粱、糜、黍、荞麦为主,经济作物以蓖麻为主。
3.西辽河平原灌溉玉米、油料、甜菜区: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占粮豆面积的36%,第二至第六位依次为高粱、小麦、谷子、糜黍、大豆,占粮豆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8%、10%、9%、7%和4%。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水稻种植有了一定发展;经济作物有蓖麻、甜菜、向日葵等。
4.阴山丘陵旱作小麦、莜麦、马铃薯、胡麻区:分为2个二级区:(l)前山地区:粮食作物中莜麦占35%,马铃薯占17.4%,小麦占13.5%,谷子占10.5%;经济作物中胡麻占77.5%;(2)后山地区:粮食作物中小麦占48.3%,莜麦占29.1%,马铃薯占9.6%,经济作物中胡麻占89%,油菜(大黄芥)也有一定面积。
5.土默特平原灌溉小麦、杂粮、甜菜区:粮食作物以小麦面积最大,占粮豆面积的36.8%,其次为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向日葵、胡麻、甜菜。
6.河套平原灌溉小麦、甜菜、向日葵区:粮食作物中小麦占60.4%,玉米、高粱占15.1%,糜黍占12.1%;经济作物以向日葵、甜菜为主。
7.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旱作杂粮区:粮食作物以糜黍为主,占粮豆面积的45.7%,其次为马铃薯,占粮豆面积的9%,再次为谷子,占粮豆面积的7.5%;经济作物有向日葵、胡麻、油菜、油用大麻籽等。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区划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1958年,自治区农业厅计划财务处曾编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业区域规划》(油印稿)。1958年,自治区组织农、牧、林、水、气象、供销等有关厅局对全区农牧业资源进行调查,并于1963年编写出版《内蒙古农牧业资源》一书,将自治区分为7个农业区,3个牧业区,4个林业区。1965年,自治区计委组织有关厅局组成农牧业规划办公室。1965年6月,编写《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牧业区划轮廓(初稿)》,将自治区划分为17个片,其中农区、半农半牧区中以农为主的9片,以牧为主的2片;牧区5片;林区1片。1979年3月,成立自治区农业自然资源土壤普查委员会。1980年5月,成立自治区农牧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牧业区划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陆续开始进行自治区综合农业区划和部门区划工作。自治区农业厅于1980年组成农业自然资源和区划编写组,并组织编写人员进行资源、生产考察。1981年,编写完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区划》,将自治区农区、半农半牧区划分为7个一级区,其中3个一级区划分为8个二级区,并在此基础上于1982年编写出版《内蒙古农业资源及利用》一书。1980年5月,自治区召开全区第一次农牧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牧业区划座谈会,陆续在全区开展盟市、旗县两级综合农业区划工作,先后成立盟市农牧业区划机构12个,旗县农牧业区划机构89个。盟市、旗县两级农牧业区划机构编制403人,实有464人。1985年7月,自治区农牧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编制完成《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综合农业区划》,将全区分为3个一级区、24个二级区。1984年冬,自治区农业委员会组成种植业区划编写组。1987年,编写出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种植业区划》一书,将自治区农区、半农半牧区划分为7个一级区、8个二级区。
一、综合农业区划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综合农业区划》依据1980年统计数字和行政区划编写,共分5章。第一章:社会经济与自然条件;第二章:农业自然资源;第三章:农业发展方向与结构调整:第四章:综合农业分区;第五章:农业综合发展的战略措施。《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综合农业区划》根据生产性、生态系统性、现状与发展方向和政区4个原则将全区划分为3个一级区、24个二级区。
1.丘陵平原农林为主多种经营区:自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杭锦后旗、磴口县。包括除阿拉善盟和乌海市以外的8盟2市的56个旗县市的丘陵平原部分。土地总面积22.48万平方公里,人口1568万,耕地面积424.7万公顷,草地面积1436万公顷,林地面积217.3万公顷。分为9个二级区:(l)大兴安岭岭东丘陵平原农(麦、豆)、林、牧结合区;(2)大兴安岭岭东南丘陵平原农(杂粮)、牧、林结合区;(3)岭南丘陵牧(肉乳牛)、农、林结合区;(4)西辽河平原农(杂粮)、林、牧结合区;(5)科尔沁坨甸牧(肉牛)、林、农结合区;(6)燕山北麓丘陵农(杂粮)、林、牧结合区;后山丘陵农(麦、油、薯)、牧、林结合区;(8)阴山南麓丘陵农(杂粮)、林、牧结合区;(9)河套至土默特平原农(粮、糖)、林、牧结合区。
2.高原牧林为主多种经营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部分黄土丘陵区,包括29个旗县的全部和13个旗县的部分地区。面积73.03万平方公里,以草原为主,耕地78.7万公顷,林地69.9万公顷。分为9个二级区:(1)呼伦贝尔高原东部森林草原牧(牛、马良种)、林结合区;(2)呼伦贝尔高原西部牧(肉羊)、林结合区;(3)乌珠穆沁森林草原牧(肉羊—商品牛)、林、农结合区;(4)阿巴嘎干草原牧(细毛羊)、林结合区;(5)乌兰察布半荒漠草原牧(肉、毛、绒)、林结合区:(6)黄土丘陵林(水保)、牧、农结合区;(7)毛乌素沙地林(防风固沙)、牧结合区;(8)鄂托克半荒漠草原牧(绒毛—裘羔皮羊)、林结合区:(9)阿拉善荒漠牧(绒驼、羊)、林区。
3.山地林牧多种经营区:包括大兴安岭山地、阴山山地、贺兰山山地。本区土地面积24.67万平方公里,其中林地959.1万公顷,耕地30.7万公顷。分为6个二级区:(l)大兴安岭北部林(用材、水源)区;(2)大兴安岭中部林(水源、用材)区;(3)大兴安岭南部林(水源)、牧、农结合区;(4)阴山东部林(水源)、牧、农结合区;(5)阴山西部林(水源)、牧结合区;(6)贺兰山林(自然保护区)、牧结合区。
二、部门农业区划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区划》依据1979年统计数字和行政区划编写,共分四章。第一章:内蒙古农业资源及其特点;第二章:农业资源利用现状;第三章:农业资源利用意见;第四章:农业区划。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现状、耕作栽培制度、资源利用和生产发展方向相似、民族特点等原则,适当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按照地名、地形和有无灌溉条件,将自治区农区、半农半牧区划分为7个一级区。依据地理位置、温度条件、个别考虑土壤条件,将其中的3个一级区划分为8个二级区。
1.大兴安岭丘陵平原旱作农业区:包括呼伦贝尔盟(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总土地面积32万平方公里,耕地100万公顷。划分为3个二级区:(l)岭东温凉农业区:包括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2)岭南温暖农业区:包括兴安盟全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3)岭北寒温农业区:包括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以北的国营农牧场和其他农区、半农半牧区。
2.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山地丘陵旱作农业区:包括昭盟和哲盟(除西辽河平原)全部,总土地面积84359平方公里,耕地100.3万公顷。划分为3个二级区:(l)南部温热农业区:包括昭、哲盟南部山地丘陵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2)北部温暖农业区:包括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大部、林西县、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和扎鲁特旗:(3)沙土召、坨甸温热农业区:包括西辽河平原两侧的沙土召、坨甸地区。
3.西辽河平原灌溉农业区:包括通辽市、通辽县、开鲁县大部、科左中旗南部、奈曼旗北部及科左后旗的“东大荒”,总土地面积15640平方公里,耕地40万公顷。
4.阴山丘陵旱作农业区:包括东起多伦县西至乌拉特后旗的阴山丘陵地区,总土地面积127645平方公里,耕地190.5万公顷。划分为2个二级区:(1)后山温凉农业区:包括阴山以北的丘陵地区;(2)前山温暖农业区:包括阴山以南的丘陵地区。
5.土默特平原灌溉农业区:包括呼市郊区、托县、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和包头市郊区的平原地区,总土地面积10865平方公里,耕地286万公顷。
6.河套平原灌溉农业区:包括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狼山、乌拉山以南及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沿黄河的平原地区,总土地面积14600平方公里,耕地33万公顷。
7.鄂尔多斯高原旱作农业区:包括伊盟高原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总土地面积480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不稳定,变动于17.1~42.7万公顷之间。
三、种植业区划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种植业区划》依据1984年统计数字和行政区划编写,共分四章。第一章:自治区种植业的基本情况;第二章: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第三章:发展种植业的主要措施;第四章:种植业分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种植业区划》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现状、耕作栽培制度、作物结构、资源利用和生产发展方向相似的原则,同时考虑民族特点、生产方式和经营习惯,适当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根据地形、灌溉条件和主栽作物将自治区农区、半农半牧区划分为7个一级种植业区;根据所处理位置、温度条件划分8个二级区。各区的范围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农业区划》大体一致。
1.大兴安岭丘陵旱作粮、豆、油料区:划分为3个二级区:(l)岭东温凉小麦、玉米、大豆、向日葵区:春小麦、大豆占有很大比重,小麦播种面积10.4万公顷,大豆播种面积7.6万公顷,分别占粮豆面积的35.2%和25.7%;(2)岭南温暖玉米、谷子、大豆、向日葵区:玉米、谷子是两大主要作物,合计占粮豆面积的62%;(3)岭北寒温春小麦、饲料、马铃薯、油菜区:以春小麦为主,播种面积占粮豆面积的86%,产量占粮豆总产的82%。
2.哲里木盟、赤峰市山地丘陵旱作杂粮、油料、甜菜区:划分为3个二级区:(1)南部温热黄土沟壑谷子、玉米、向日葵、甜菜、果树区:主要作物为谷子、玉米、高粱、油用向日葵、甜菜、芝麻等;(2)北部温暖谷子、小麦、向日葵区:以谷子、高粱、豆类、向日葵等作物为主;(3)沙土召坨甸温热玉米、杂粮、蓖麻区:粮食作物以玉米、谷子、高粱、糜、黍、荞麦为主,经济作物以蓖麻为主。
3.西辽河平原灌溉玉米、油料、甜菜区: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占粮豆面积的36%,第二至第六位依次为高粱、小麦、谷子、糜黍、大豆,占粮豆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8%、10%、9%、7%和4%。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水稻种植有了一定发展;经济作物有蓖麻、甜菜、向日葵等。
4.阴山丘陵旱作小麦、莜麦、马铃薯、胡麻区:分为2个二级区:(l)前山地区:粮食作物中莜麦占35%,马铃薯占17.4%,小麦占13.5%,谷子占10.5%;经济作物中胡麻占77.5%;(2)后山地区:粮食作物中小麦占48.3%,莜麦占29.1%,马铃薯占9.6%,经济作物中胡麻占89%,油菜(大黄芥)也有一定面积。
5.土默特平原灌溉小麦、杂粮、甜菜区:粮食作物以小麦面积最大,占粮豆面积的36.8%,其次为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向日葵、胡麻、甜菜。
6.河套平原灌溉小麦、甜菜、向日葵区:粮食作物中小麦占60.4%,玉米、高粱占15.1%,糜黍占12.1%;经济作物以向日葵、甜菜为主。
7.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旱作杂粮区:粮食作物以糜黍为主,占粮豆面积的45.7%,其次为马铃薯,占粮豆面积的9%,再次为谷子,占粮豆面积的7.5%;经济作物有向日葵、胡麻、油菜、油用大麻籽等。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