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历史
高粱,亦称蜀黍、蜀秫、芦穄、芦粟等。内蒙古东部称红粮,西部俗称茭子。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早在公元前200年西汉初期,邻近中原一带的乌桓地方(老哈河畔,今赤峰市南部旗县)即出现以高粱为制酒原料制白酒,以此推测,高粱在内蒙古的栽培历史己有2000多年。赤峰市早在公元947年辽代就有高粱的种植。清咸丰后弛禁放荒,发展农业,盛产高粱、玉米的河北、山东等省农民移垦东北,使东北成为高粱的主产区,伴随移民向内蒙古东部迁徙,高粱遂成了哲里木盟(今通辽市)、昭乌达盟(今赤峰市)沿西辽河流域的主要作物。
高粱按用途不同可分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和帚用高粱。内蒙古种植的主要是食用高粱,以下所述均为食用高粱。
高粱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历史上种植面积很大。1914年,东部扎赉特等16个旗统计,共生产高粱149 250吨,占粮食总产的20.98%;1938年,东部科尔沁右翼前旗等21个旗县统计,共种植高粱441 525公顷,总产360 493吨,分别占全区的95.27%和95.47%。是年,西部归绥县等9个县统计,共种植高粱21 940公顷,总产17 088吨,分别占全区的4.73%和4.53%。1941年,东部翁牛特等26个旗县统计,共种植高粱597 303公顷,总产474 875吨,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24.55%和27.35%。其中播种面积和产量最多的旗县有敖汉旗、喀喇沁左旗、喀喇沁中旗、通辽县、科左中旗等5个旗县。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1948年,全区高粱播种面积为397 000公顷。1952年,面积达到510 000公顷,但未超过1941年的历史最高水平。以后逐年下降,1964年,降至422 000公顷。1974年,降至280 333公顷。1980年,降至168 000公顷。1990年,下降到134 333公顷。总产1940年为310 000吨,1980年降至231 000吨。1990年因单产提高,虽然播种面积接近1949年后的最低点,但总产仍达到了388 895吨。公顷产量1938年为814.69公斤,1941年,为795.03公斤,1948年,为787.5公斤。1949年后,单产呈逐年增加趋势。1953、1959、1961年曾达到1185公斤。以后有增有减,1975年,曾达到1755公斤,1980年,为1372.5公斤。20世纪80年代后单产逐年提高,到1990年公顷产量达到2895公斤。(1948—1990年高粱面积和产量情况见表4-1-8)
二、产区分布
高粱适应性较广,平川水地、涝洼碱地、旱坡地都能栽培。全区除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岭北、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阴山以北和包头市、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狼山以北冷凉地区外,各地均有种植。西辽河、西拉木伦河流域主要分布在赤峰市郊区、翁牛特旗、宁城县、喀喇沁旗、敖汉旗、阿鲁科尔沁旗等旗县和哲盟的通辽市、开鲁县、奈曼旗、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库伦旗等地。嫩江流域主要分布在兴安盟的科右中旗、科右前旗、扎赉特旗、突泉县等旗县和呼盟岭南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旗三旗市。西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大青山前土默川地区和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沿黄河各旗县;阿拉善盟集中种植在阿拉善左旗,种植面积不大。
1941年,高粱主产区通辽、开鲁、喀喇沁右旗、喀喇沁中旗等地高粱播种面积和总产均占各旗县粮豆总播种面积和总产的30%以上。喀喇沁右旗、中旗、敖汉、通辽、科左中旗等旗县高粱播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东部区高粱总播种面积和总产的10%以上,至20世纪80年代播种面积锐减,这些旗县的播种面积和总产已降到占本旗县粮豆播种面积和总产的10%~15%左右,20世纪90年代占11%~17%左右,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宁城县高粱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本旗县粮豆播种面积和总产的17%和19%。20世纪80~90年代高粱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但分布没有多大变化,仍以赤峰市、哲里木盟为集中产地。1980年哲里木盟高粱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区高粱总播面积和产量的36.97%和39.50%,赤峰市为30.47%和20.54%。20世纪90年代赤峰市比重上升,高粱播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区高粱播种面积和产量的39.41%和36.71%,哲里木盟则分别占到38.73%和39.82%。但面积、产量仍以哲盟、赤峰市为最多。
三、品种演变
1949年前,自治区种植的高粱品种主要是移民由原住地带来的农家品种经驯化形成的当地品种。20世纪30年代,东北沦陷时期东部曾引进一些品种试验,西部由华洋义赈会从美、法等国引进一些品种试种。20世纪50年代初期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己将近30个。
内蒙古种植的高粱主要是粳性品种,东部个别农民为了自食也栽培少量粘性品种。
20世纪30~40年代东北沦陷时期,公主岭农事试验场曾对东北地区一些农家优良品种进行系统选育,并对选出的品种分区推广。适于昭乌达盟中南部和哲里木盟南部推广种植的品种有黑壳双心半、黑壳蛇眼红和大黄壳,东部偏北地区推广了红棒子和黑壳2号。这些推广品种和当时农家广泛种植的打锣棒、小黄壳、红棒子、歪脖张、小白脸、大白脸、大蛇眼、小蛇眼、竹叶青、黄壳紧穗、黄壳散穗、喜鹊白、红壳紧穗、红壳散穗等农家品种在生产上一直使用至20世纪50~60年代。西部地区20世纪50年代前种植的农家品种主要有二歪脖、短三尺、牛心红等。
20世纪60年代末期全区开始推广三系杂交高粱。东部推广的杂交品种有吉杂27、遗杂1号、遗杂2号、赤育9号、哲杂6号、赤杂13号、敖杂1号、敖杂2号、哲杂13号、哲杂14号、哲杂15号、赤杂6号、赤杂7号等。西部地区种植的杂交种主要是同杂2号、晋杂5号、蒙杂3号、包杂1号、内杂6号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家品种已基本被淘汰。
四、耕作栽培
1.轮作。种植高粱,都采取轮作制。东部区主要的轮作形式是大豆-高粱-谷子-高粱-大豆-谷子。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则为谷子-玉米-高粱或高粱-玉米-谷子-大豆。新开荒地区第一年种糜子,以后依次是谷子-大豆-高粱(施肥)或糜子-大豆-高粱-谷子;适于种植马铃薯的地区轮作形式为马铃薯-高粱-谷子小麦占一定比例的偏北地区则为小麦-豆类-高粱。高粱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有时高粱重茬,重茬的轮作形式是大豆-高粱-高粱-谷子-大豆。
2.播种。东、西部截然不同。东部垅作,根据墒情和自然条件采取不同的垅上播种方法。历史上垅作地区种高粱多采用种、豁沟种,用点葫芦点播,或用手摔籽:施肥时也有扣种的。墒好时大 种,跟随播种踩上、下格子保墒:墒差时豁沟种,犁上加草把将干土分到两旁,覆土时不易带干土;为施肥方便也采用扣种。哲盟风沙大,多种下垄,即种子播在新形成的垄沟内。赤峰市秋季挑茬子,入冬前或春播前将垅复原称合垄,犁翻过的地在春耕前将垅恢复起来称打垅,播种时再在垅上开沟播种。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东部垅作地区开始用机播,即将旧垅破茬后用播种机在垅上播双苗眼,增加密度。
西部平作是在秋翻耙耱好的地上用耧播种,随播随打砬砘,防止跑墒,也有用粪耧播种和抓粪犁播的。1956年在西部推广耘锄后,土默川一带有的用耘锄开沟播种,可任意调整行距。
播种期,一般都在“立夏”前后,高粱播的过早,遇低温多湿容易粉种,所以从1949年前到现在播种期变化不大。
播种量,赤峰市一带亩播2.5公斤左右,通辽一带1.5公斤~2公斤,西部地区1.5公斤~2.5公斤。
3.田间管理。
间、定苗:苗现3片~4片叶时锄第一遍草,西部结合锄第一遍草进行间苗,五六片叶时定苗,东部用大锄定苗,西部用手锄定苗。赤峰市有的地区还在定苗后,扒土晒根7天~10天,晒根的原则是:晒黑不晒黄,晒壮不晒弱,晒湿不晒干。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前东部每亩保苗2000多株,西部3000株左右。20世纪60年代普遍达3000株以上,个别丰产地块达5000株。20世纪80年代推广模式化和标准化栽培技术后,中高秆杂交品种亩保苗5000株~6000株,中矮杆品种6000株~8000株。
东部定苗后用犁培土(趟地),每锄一次草,随之即培一次土(趟地),西部则在锄地的同时用锄向根部培土。东部区民国时期为了多种地,管理很粗放,一般都铲两次趟一遍:1949年以后,强调精耕细作,多数都作到了二铲二趟或三铲两趟,管理细致的农民进行三铲三趟。为了消灭杂草为下茬作物创造良好的生育条件,放一遍秋垅或拔一次大草。西部在管理后期有的浅锄灭草,清除未成熟的草籽。
施肥、灌水:1949年前,高粱很少有施底肥和追肥的。1949年后,有的高粱铺施(羊粪)或条施农家肥500公斤~1000公斤。进入20世纪60年代,开始用化肥追肥。20世纪80年代推广综合配套措施和标准化栽培以来,高粱多铺施有机肥作底肥或结合秋翻压一部分碳铵,播种时用磷酸二铵作种肥,追肥多数作到氮磷配合,分期追肥,肥少时在拔节期集中一次追肥,肥多时于拔节、孕穗期两次施用,两次共用尿素15公斤左右,多的达20余公斤。
1948—199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高粱生产情况统计表
东部多把高粱种在旱地上,发展井灌后有的种在水浇畦田上。西部有的种在水地上,生长期间根据需要灌1次~2次水。
病虫害防治:高粱的主要病害有裸黑穗病、丝黑穗病和坚黑穗病。虫害主要是为害幼苗的金针虫和朝鲜黑金龟子幼虫(俗称蛴螬)和生育期间的高粱蚜、粘虫等。高粱蚜是高粱的毁灭性害虫。
东部沦陷时期曾推行过福尔马林和王铜拌种防治黑穗病。但面积很小。
20世纪50年代初期,对地下害虫主要是发动群众捕捉,虽有效果,但防治面积不大。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普遍采用赛力散和666混合拌种防治黑穗病和地下害虫。20世纪80年代则改用拌种双、甲铵磷拌种或施毒谷防治,效果显著。
1949年前,发生高粱蚜时,认为是天灾,无法防治,只有听天由命。20世纪50年代曾组织群众人工撸掉蚜虫或用剪刀剪、镰刀割掉下部的2个~3个叶片,发生多时用小黄蒿扫或扬炕洞子灰。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用药剂防治,喷666粉或小灰掺666粉。也有的第一遍喷洒1059,第二遍喷1605。1960年7月、1961年7月及1964年在哲盟曾用飞机喷药防蚜治螟,1960年和1961年分别防治0.93万公顷和2.65万公顷。进入20世纪80年代则选用抗虫良种、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治蚜,一般用乐果乳油兑水喷洒。防治粘虫则用灭幼眠3号喷雾或用除虫精粉喷粉。
4.收获。“秋分”前后,高粱进入腊熟末期,及时收获。将高粱割倒捆成捆码在地中晾晒,降低水分,以便贮藏,贮藏中高粱籽粒水分多控制在13%以下。
一、种植历史
高粱,亦称蜀黍、蜀秫、芦穄、芦粟等。内蒙古东部称红粮,西部俗称茭子。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早在公元前200年西汉初期,邻近中原一带的乌桓地方(老哈河畔,今赤峰市南部旗县)即出现以高粱为制酒原料制白酒,以此推测,高粱在内蒙古的栽培历史己有2000多年。赤峰市早在公元947年辽代就有高粱的种植。清咸丰后弛禁放荒,发展农业,盛产高粱、玉米的河北、山东等省农民移垦东北,使东北成为高粱的主产区,伴随移民向内蒙古东部迁徙,高粱遂成了哲里木盟(今通辽市)、昭乌达盟(今赤峰市)沿西辽河流域的主要作物。
高粱按用途不同可分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和帚用高粱。内蒙古种植的主要是食用高粱,以下所述均为食用高粱。
高粱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历史上种植面积很大。1914年,东部扎赉特等16个旗统计,共生产高粱149 250吨,占粮食总产的20.98%;1938年,东部科尔沁右翼前旗等21个旗县统计,共种植高粱441 525公顷,总产360 493吨,分别占全区的95.27%和95.47%。是年,西部归绥县等9个县统计,共种植高粱21 940公顷,总产17 088吨,分别占全区的4.73%和4.53%。1941年,东部翁牛特等26个旗县统计,共种植高粱597 303公顷,总产474 875吨,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24.55%和27.35%。其中播种面积和产量最多的旗县有敖汉旗、喀喇沁左旗、喀喇沁中旗、通辽县、科左中旗等5个旗县。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成立后,1948年,全区高粱播种面积为397 000公顷。1952年,面积达到510 000公顷,但未超过1941年的历史最高水平。以后逐年下降,1964年,降至422 000公顷。1974年,降至280 333公顷。1980年,降至168 000公顷。1990年,下降到134 333公顷。总产1940年为310 000吨,1980年降至231 000吨。1990年因单产提高,虽然播种面积接近1949年后的最低点,但总产仍达到了388 895吨。公顷产量1938年为814.69公斤,1941年,为795.03公斤,1948年,为787.5公斤。1949年后,单产呈逐年增加趋势。1953、1959、1961年曾达到1185公斤。以后有增有减,1975年,曾达到1755公斤,1980年,为1372.5公斤。20世纪80年代后单产逐年提高,到1990年公顷产量达到2895公斤。(1948—1990年高粱面积和产量情况见表4-1-8)
二、产区分布
高粱适应性较广,平川水地、涝洼碱地、旱坡地都能栽培。全区除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岭北、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阴山以北和包头市、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狼山以北冷凉地区外,各地均有种植。西辽河、西拉木伦河流域主要分布在赤峰市郊区、翁牛特旗、宁城县、喀喇沁旗、敖汉旗、阿鲁科尔沁旗等旗县和哲盟的通辽市、开鲁县、奈曼旗、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库伦旗等地。嫩江流域主要分布在兴安盟的科右中旗、科右前旗、扎赉特旗、突泉县等旗县和呼盟岭南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旗三旗市。西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大青山前土默川地区和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沿黄河各旗县;阿拉善盟集中种植在阿拉善左旗,种植面积不大。
1941年,高粱主产区通辽、开鲁、喀喇沁右旗、喀喇沁中旗等地高粱播种面积和总产均占各旗县粮豆总播种面积和总产的30%以上。喀喇沁右旗、中旗、敖汉、通辽、科左中旗等旗县高粱播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东部区高粱总播种面积和总产的10%以上,至20世纪80年代播种面积锐减,这些旗县的播种面积和总产已降到占本旗县粮豆播种面积和总产的10%~15%左右,20世纪90年代占11%~17%左右,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宁城县高粱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本旗县粮豆播种面积和总产的17%和19%。20世纪80~90年代高粱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但分布没有多大变化,仍以赤峰市、哲里木盟为集中产地。1980年哲里木盟高粱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区高粱总播面积和产量的36.97%和39.50%,赤峰市为30.47%和20.54%。20世纪90年代赤峰市比重上升,高粱播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区高粱播种面积和产量的39.41%和36.71%,哲里木盟则分别占到38.73%和39.82%。但面积、产量仍以哲盟、赤峰市为最多。
三、品种演变
1949年前,自治区种植的高粱品种主要是移民由原住地带来的农家品种经驯化形成的当地品种。20世纪30年代,东北沦陷时期东部曾引进一些品种试验,西部由华洋义赈会从美、法等国引进一些品种试种。20世纪50年代初期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己将近30个。
内蒙古种植的高粱主要是粳性品种,东部个别农民为了自食也栽培少量粘性品种。
20世纪30~40年代东北沦陷时期,公主岭农事试验场曾对东北地区一些农家优良品种进行系统选育,并对选出的品种分区推广。适于昭乌达盟中南部和哲里木盟南部推广种植的品种有黑壳双心半、黑壳蛇眼红和大黄壳,东部偏北地区推广了红棒子和黑壳2号。这些推广品种和当时农家广泛种植的打锣棒、小黄壳、红棒子、歪脖张、小白脸、大白脸、大蛇眼、小蛇眼、竹叶青、黄壳紧穗、黄壳散穗、喜鹊白、红壳紧穗、红壳散穗等农家品种在生产上一直使用至20世纪50~60年代。西部地区20世纪50年代前种植的农家品种主要有二歪脖、短三尺、牛心红等。
20世纪60年代末期全区开始推广三系杂交高粱。东部推广的杂交品种有吉杂27、遗杂1号、遗杂2号、赤育9号、哲杂6号、赤杂13号、敖杂1号、敖杂2号、哲杂13号、哲杂14号、哲杂15号、赤杂6号、赤杂7号等。西部地区种植的杂交种主要是同杂2号、晋杂5号、蒙杂3号、包杂1号、内杂6号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家品种已基本被淘汰。
四、耕作栽培
1.轮作。种植高粱,都采取轮作制。东部区主要的轮作形式是大豆-高粱-谷子-高粱-大豆-谷子。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则为谷子-玉米-高粱或高粱-玉米-谷子-大豆。新开荒地区第一年种糜子,以后依次是谷子-大豆-高粱(施肥)或糜子-大豆-高粱-谷子;适于种植马铃薯的地区轮作形式为马铃薯-高粱-谷子小麦占一定比例的偏北地区则为小麦-豆类-高粱。高粱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有时高粱重茬,重茬的轮作形式是大豆-高粱-高粱-谷子-大豆。
2.播种。东、西部截然不同。东部垅作,根据墒情和自然条件采取不同的垅上播种方法。历史上垅作地区种高粱多采用种、豁沟种,用点葫芦点播,或用手摔籽:施肥时也有扣种的。墒好时大 种,跟随播种踩上、下格子保墒:墒差时豁沟种,犁上加草把将干土分到两旁,覆土时不易带干土;为施肥方便也采用扣种。哲盟风沙大,多种下垄,即种子播在新形成的垄沟内。赤峰市秋季挑茬子,入冬前或春播前将垅复原称合垄,犁翻过的地在春耕前将垅恢复起来称打垅,播种时再在垅上开沟播种。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东部垅作地区开始用机播,即将旧垅破茬后用播种机在垅上播双苗眼,增加密度。
西部平作是在秋翻耙耱好的地上用耧播种,随播随打砬砘,防止跑墒,也有用粪耧播种和抓粪犁播的。1956年在西部推广耘锄后,土默川一带有的用耘锄开沟播种,可任意调整行距。
播种期,一般都在“立夏”前后,高粱播的过早,遇低温多湿容易粉种,所以从1949年前到现在播种期变化不大。
播种量,赤峰市一带亩播2.5公斤左右,通辽一带1.5公斤~2公斤,西部地区1.5公斤~2.5公斤。
3.田间管理。
间、定苗:苗现3片~4片叶时锄第一遍草,西部结合锄第一遍草进行间苗,五六片叶时定苗,东部用大锄定苗,西部用手锄定苗。赤峰市有的地区还在定苗后,扒土晒根7天~10天,晒根的原则是:晒黑不晒黄,晒壮不晒弱,晒湿不晒干。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前东部每亩保苗2000多株,西部3000株左右。20世纪60年代普遍达3000株以上,个别丰产地块达5000株。20世纪80年代推广模式化和标准化栽培技术后,中高秆杂交品种亩保苗5000株~6000株,中矮杆品种6000株~8000株。
东部定苗后用犁培土(趟地),每锄一次草,随之即培一次土(趟地),西部则在锄地的同时用锄向根部培土。东部区民国时期为了多种地,管理很粗放,一般都铲两次趟一遍:1949年以后,强调精耕细作,多数都作到了二铲二趟或三铲两趟,管理细致的农民进行三铲三趟。为了消灭杂草为下茬作物创造良好的生育条件,放一遍秋垅或拔一次大草。西部在管理后期有的浅锄灭草,清除未成熟的草籽。
施肥、灌水:1949年前,高粱很少有施底肥和追肥的。1949年后,有的高粱铺施(羊粪)或条施农家肥500公斤~1000公斤。进入20世纪60年代,开始用化肥追肥。20世纪80年代推广综合配套措施和标准化栽培以来,高粱多铺施有机肥作底肥或结合秋翻压一部分碳铵,播种时用磷酸二铵作种肥,追肥多数作到氮磷配合,分期追肥,肥少时在拔节期集中一次追肥,肥多时于拔节、孕穗期两次施用,两次共用尿素15公斤左右,多的达20余公斤。
1948—1990年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高粱生产情况统计表
东部多把高粱种在旱地上,发展井灌后有的种在水浇畦田上。西部有的种在水地上,生长期间根据需要灌1次~2次水。
病虫害防治:高粱的主要病害有裸黑穗病、丝黑穗病和坚黑穗病。虫害主要是为害幼苗的金针虫和朝鲜黑金龟子幼虫(俗称蛴螬)和生育期间的高粱蚜、粘虫等。高粱蚜是高粱的毁灭性害虫。
东部沦陷时期曾推行过福尔马林和王铜拌种防治黑穗病。但面积很小。
20世纪50年代初期,对地下害虫主要是发动群众捕捉,虽有效果,但防治面积不大。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普遍采用赛力散和666混合拌种防治黑穗病和地下害虫。20世纪80年代则改用拌种双、甲铵磷拌种或施毒谷防治,效果显著。
1949年前,发生高粱蚜时,认为是天灾,无法防治,只有听天由命。20世纪50年代曾组织群众人工撸掉蚜虫或用剪刀剪、镰刀割掉下部的2个~3个叶片,发生多时用小黄蒿扫或扬炕洞子灰。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用药剂防治,喷666粉或小灰掺666粉。也有的第一遍喷洒1059,第二遍喷1605。1960年7月、1961年7月及1964年在哲盟曾用飞机喷药防蚜治螟,1960年和1961年分别防治0.93万公顷和2.65万公顷。进入20世纪80年代则选用抗虫良种、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治蚜,一般用乐果乳油兑水喷洒。防治粘虫则用灭幼眠3号喷雾或用除虫精粉喷粉。
4.收获。“秋分”前后,高粱进入腊熟末期,及时收获。将高粱割倒捆成捆码在地中晾晒,降低水分,以便贮藏,贮藏中高粱籽粒水分多控制在13%以下。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