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旱作农业面积大,分布广,大兴安岭南北的丘陵区、燕山南北的低山丘陵区、科尔沁沙地边缘、阴山北麓丘陵区、阴山南麓黄土丘陵区和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共40个旗县,水资源贫乏,共有旱作耕地360万公顷,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0%以上,加上灌区旗县的部分旱作面积,约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80%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自治区旱作农业生产,总的趋势是发展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比较快。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旱作区的自然特点认识不足,沿袭盲目开荒、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忽视农林牧全面发展,重视灌溉农业水利建设,忽视旱作农田基本建设,造成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生态系统严重恶化,大部分旱作农业生产水平低、波动幅度大、发展速度慢。
一、旱作区自然特点
1.干旱缺水。旱作区全年降水只有250~450毫米,大部分地区湿润度为0.6~0.3,个别地区为0.13,降水量的60~70%集中在7、8、9三个月。降水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加之旱作区耕地大部分为坡岗地,土壤保水力差,所以干旱频繁,特别是春旱严重。乌盟后山和锡盟南部旱年频率达75%。赤峰市30年间平均三年一大旱,二年一中旱,几乎年年都有旱。哲盟地区30年春旱频率达70%以上,夏旱达20%,秋旱达50%。
2.风蚀、水蚀、沙化严重。旱作区春季多风,全年八级以上的大风多在30天以上,个别地方多达80天。阴山北部丘陵区每年沙暴日数达10~15天。伊盟、乌盟、赤峰、哲盟南部,水蚀也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50~70%,乌盟旱作区的清水河、凉城、和林格尔、卓资4(旗)县,是全国水土保持的重点县,每年每平方公里平均流失土壤7000吨左右,4(旗)县每年冲走土壤约5000万吨,所带走的氮、磷养分约相当25万吨化肥。乌盟后山地区已有38多万公顷农田向沙砾化发展。赤峰地区每年有3万3千多公顷农田向沙化发展。
3.土壤瘠薄。旱作区土壤肥力较低,除大兴安岭地区外,普遍呈下降趋势。一般耕地表层有机质已下降到l%以下,大部分旱作区只有0.5~0.6%。耕地越种越瘦,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越来越差。这是造成大部分旱作区农业生产一低、二慢、三不稳的主要原因。
自治区旱作区土地资源丰富,耕地有400多万公顷,草牧场有1300多万公顷,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农牧林结合综合发展条件优越。旱作农业发展潜力还是很巨大的。
二、旱作农业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旱作农业建设,完全依靠农民自发地进行,谈不上有什么真正意义的旱作农业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50年代至70年代,对旱作农业的建设,逐步引起重视,如对旱作农区进行了大量的经济扶助,兴修了一些农田水利工程,推广了一些旱作农业技术和耐旱作物品种,对旱作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对旱作农业的特点认识不足,在水资源缺乏的干旱地区,把扩大水浇地作为解决干旱缺水的主要方向,而忽视对旱作农业生态环境的改造,所以大部分旱作农田没有得到治理。1983年在延安召开的北方旱地农业会议,交流总结了北方农、林、牧综合发展和旱地农业技术经验。会议上提出在旱作区种草、种树,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增加肥料,发展农业生产的“反弹琵琶”的生产建设方针。自治区农业部门根据北方早地农业会议精神,于1984年初分别在呼盟扎兰屯市、哲盟奈曼旗、赤峰市喀喇沁旗、锡盟的多伦县、太仆寺旗、乌盟的商都县、包头市的固阳县、伊盟的东胜市布置了8个旱作农业建设示范点。自治区科委组织自治区农科院、农牧学院及兴安盟、赤峰市农科所分别在四子王旗、阿荣旗、科右前旗及赤峰市郊区设置试验基点,开展旱地农业的试验研究。自治区、盟、市3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了从山、水、林、草、田生态建设综合治理中培养典型,又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旱作区建立了133个旱作农业示范点。并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12个点,作为自治区农业部门直接联系指导工作的点。这12个点是:
呼盟阿荣旗的向阳峪乡西胜屯;扎兰屯市牤牛沟乡十三方屯;兴安盟科右前旗大坝沟乡湖南林靠山屯;哲盟奈曼旗昂乃乡沙力歹村;赤峰市翁牛特旗山咀子乡驿马吐村;克什克腾旗芝瑞乡:锡盟太仆寺旗永丰乡德兴元村;乌盟察右中旗布连河乡新地房村;丰镇县黑屹塔洼乡;四子王旗东八号乡;凉城县双古城乡;伊盟准格尔旗沙屹堵乡特拉沟村。
这12个点的农业生态条件不尽相同,从实际出发,以种树种草为主要措施,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较好的解决了农林牧综合治理与实施发展旱作农业技术措施的关系,正确处理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农业的关系。四子王旗东八号乡是农科院多年的科研基点,这个乡地处阴山北丘陵旱作区,土质薄,风蚀严重,年降水只有250~300毫米。这个点除大量植树造林外,还大力种植牧草,增施化肥以培肥地力,实行“以肥调水”,经过几年的努力,粮食生产1985年比1981—1983年三年的平均产量增加71.7%,亩产增加31.3%;森林覆被率由原来的8.3%增加到13.6%;种草8300公顷,牲畜也由原来的12 267头(只)增加到13 920头(只),农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79元增加到244元。呼盟的西胜屯、十三方屯从抓养殖业入手,以粪肥提高地力为突破口,养殖业发展了,肥料增加了,粮食生产也有很大的提高。西胜屯1985年牲畜比1983年增加56.5%,粮食比1981—1983年的平均数增加66.2%。十三方屯1985年牲畜比1983年增加38.2%,粮食比1981—1983年平均数增加100%,效果都比较明显。这12个旱作农业示范试点,经过2年的建设,与前3年平均单产相比,粮食倍增的点有4个,增幅超过60%的有5个,有2个点因受严重旱灾增幅分别为31.3%和4.9%,只有1个点因受严重雹灾而减产。同时新增造林面积4400公顷,森林覆被率由原来的14.8%上升到18.4%,种草20 000公顷,人均0.06公顷,养殖业发展也比较快,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
为贯彻全国北方旱地农业会议精神,自治区农业部门还分别于1984年8月至1987年初,在赤峰市召开全区旱作农业现场会,在集宁在召开西部地区旱作农业座谈会、在扎兰屯市召开东部地区旱地农业座谈会在呼和浩特市召集部分地区农业部门负责人和农业专家、技术人员座谈会,总结交流1984年至1986年自治区旱作农业建设试点经验,研讨进一步发展自治区旱作农业的途径和措施。
1987年初,自治区农业部门在东胜市柴登乡、固阳县的卜塔亥乡、商都县的四台坊乡、翁牛特旗的山咀子乡建立科研点,进行“半干旱偏旱地区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研究”。
经过5年的旱作农业示范试点建设和广泛实践,自治区政府于1990年7月在赤峰市召开了全区旱作农业建设会议,系统地总结了1983年北方旱地农业会议以后,自治区旱作农业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并进一步提出全区发展旱作农业建设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在旱作地区人均建设3亩旱作基本田的要求。
自1983年北方旱地农业会议和1984年全区旱作农业生产现场会议以来,自治区的旱作农业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旱田改水田建设发展较快,不仅使原有的水浇地面积得到恢复,而且新增灌溉面积20万公顷。全区保灌面积已达到132万公顷。(2)小流域治理和旱作基本农田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区开展的300多条小流域治理,已竣工验收的有64条,面积达12万公顷,土地利用率比治理前提高2~3倍。林草覆被率达60%,建成以梯田沟坝地为主的旱作基本农田16.84万公顷,其中梯田12.85万公顷,沟坝地3.77万公顷,年增粮食3.9亿公斤。(3)旱作农业配套技术得到推广。从1985年起自治区的一些地区开始组织推广旱作主要作物的规范化栽培技术。至1989年,仅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就累计推广36.66万公顷,平均单产达到117.9公斤,比3年前亩增产57.3公斤。特别是通过各级有关部门的工作,不仅原有的一些旱作农业老典型有新的发展和进步,还培养出了一批新的先进典型,基本上提供了全区4大片(呼盟和兴安盟、哲盟和赤峰市、乌盟后山和锡盟南部、乌盟前山和伊盟)不同类型旱作区的发展途径和一整套增产技术措施。
从1988年至1989年以来,自治区各地开始将点上的典型经验向面上推广,并初步形成了全区规模的旱作农业建设局面。赤峰市的喀喇沁、宁城,乌盟的兴和等旗县,在国家扶持下,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坚持自力更生,大搞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建梯田,挖丰产沟,修引洪工程,植树种草,扩大豆类作物,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通过全区各地旱作农业建设的实践,也取得了一些可贵的经验,主要是要做到几个坚持:即坚持水旱并举,在千方百计开发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扩大水浇地的同时,把雨养农业(即旱地农业)放到与灌溉农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一起抓;坚持在国家扶持下,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常年坚持和季节突击相结合,坚持不懈的进行旱作基本田建设;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坚持农林牧结合,在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退耕一部分农田还林还草,植树种草,引草入田,发展畜牧业,走一条以牧促农,以林护农护牧,以农养牧的农林牧结合,农林牧副各业协调发展的路子。
三、旱作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自治区为了帮助旱作地区农民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通过总结传统的旱作农业生产经验,结合各个历史时期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大力组织推广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技术措施。
1.积肥造肥,培肥地力。大部分旱作农区土壤瘠薄,地力下降,严重制约旱作农业的增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自治区各级农技推广部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大力推广积肥造肥技术。在50年代针对旱作区不重视施肥的习惯。东部区开展“三有”(即“人有厕所,猪有圈,户户有沤肥坑”)积肥运动。一改呼盟、兴安盟、哲盟农民只给少数作物施肥的习惯,至1953年东部4盟施肥面积增加到32.5%。在西部地区提倡犁开沟手抓粪和用粪耧施肥,改变扬粪和铺粪的施肥习惯,提高施肥质量。60~70年代,帮助农民改进施肥技术、推广种植绿肥,指导推广高温堆肥、沤制杂肥和用腐熟人粪尿拌种等技术。种植绿肥在一些地区开展得比较有成效。伊克昭盟60年代初每年平均种植0.66万公顷左右,1963年全盟种植草木栖达2.7万多公顷,1965年发展到4.7万公顷。乌盟后山地区推广麦草轮作和麦草、油草带状种植。至1979年全自治区粮草轮作或套种面积达32.5万公顷。80年代,全区旱作农业区普遍推广合理施用化肥,提倡秋压碳按、旱地施种肥、配方施肥。全区化肥深施面积达153.3万公顷。
2.秋雨春用,春墒秋保。干旱是制约旱作区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50~60年代,大力推广抗旱保墒措施。在西部推广秋耕深耕,“三九”磙地,顶凌耙耱,东部推广秋扛垅、秋挑秋合,拖冻茬子、捞茬子,及时镇压等。东部地区原来没有秋耕习惯,1955年自治区农业部门组织西部老农及农技干部200多人赴呼、哲盟,帮助当地农民实施秋耕、耙耪、整地技术。80年代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至1986年全区玉米地膜覆盖面积达1.62万公顷,并把早地地膜覆盖技术作为扶贫开发的“温饱工程”。
3.种植耐早作物品种。自治区耐早作物有糜、黍、高粱、谷子、荞麦、大麦、莜麦、马铃薯、豌豆、蚕豆、豇豆、绿豆等杂豆,胡麻、油菜籽、向日葵等。这些作物大部分都是旱作区的主栽作物。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有些耐旱作物如荞麦、马铃薯、豆类等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乌盟等地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推广种植耐旱的旱地小麦“内麦9号”“内麦10号”优良品种,对旱作增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推广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有机旱作农业是自治区广大农业技术推广干部,在总结群众旱作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试验而形成的一套旱作综合技术。1986年由国家农业部列入内蒙古地区推广项目,在凉城、四子王旗、克什克腾旗3个旗县示范推广,共种植12.15万公顷,平均亩产141.5公斤,比1983年至1985年3年平均亩产74.9公斤,增产66.6公斤,增产89.4%。1989年在锡盟、乌盟以及赤峰推广旱地综合栽培小麦7.33万公顷,旱地油芽籽综合栽培1.33万公顷,都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
1990年,自治区在全区旱作农业建设会议提出要推广旱作配套增产技术。即把推广传统的旱作技术与推广现代先进技术结合起来。推广旱作配套增产技术主要内容是:推广深耕深翻和镇压耙耱技术;因地制宜调整作物布局和合理轮作倒茬;调整夏秋作物比例,推广耐旱作物和耐旱抗病虫害品种;改进播种、施肥方法和合理密植,坡地改顺坡种植为等高种植,改宽行稀植为缩垄增行密植:推广普及种肥分层的播种机械;秋施粪肥或秋压碳馁、尿素,有条件的地区推行秸秆粉碎还田;扩大地膜玉米面积;加强旱作区病虫、鼠害的防治。
为了进一步探索和认识建设旱作农业的规律,自治区农业部门于1990年12月对自治区半干旱(偏旱)地区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研究进行了专门深入系统的总结。这项研究通过以农林科技示范户为实体建立农牧结合的优化生态模式,首次定量的回答了农牧交错地区农牧结合的科学含义和量化标准,提出的旱地基本农田的概念、标准、类型以及建设途径,填补了旱作农业建设的空白。并通过综合分析实验验证,系统地提出了整治半干旱地区生态经济综合症,治穷致富,实现农牧业良性循环发展的5大调控技术体系,即:以增加投入为核心,从增施化肥入手的综合耕作栽培技术体系;以培肥土壤为核心的旱作稳产基本农田建设的技术体系;以农牧结合为核心的农业生态结构调整及优化技术体系;以生物措施为核心综合治理环境的技术体系;以改灶节柴,提高生物质能源利用率为核心的农村生活能源建设技术体系。
自治区旱作农业面积大,分布广,大兴安岭南北的丘陵区、燕山南北的低山丘陵区、科尔沁沙地边缘、阴山北麓丘陵区、阴山南麓黄土丘陵区和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共40个旗县,水资源贫乏,共有旱作耕地360万公顷,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0%以上,加上灌区旗县的部分旱作面积,约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80%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自治区旱作农业生产,总的趋势是发展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比较快。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旱作区的自然特点认识不足,沿袭盲目开荒、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忽视农林牧全面发展,重视灌溉农业水利建设,忽视旱作农田基本建设,造成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生态系统严重恶化,大部分旱作农业生产水平低、波动幅度大、发展速度慢。
一、旱作区自然特点
1.干旱缺水。旱作区全年降水只有250~450毫米,大部分地区湿润度为0.6~0.3,个别地区为0.13,降水量的60~70%集中在7、8、9三个月。降水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加之旱作区耕地大部分为坡岗地,土壤保水力差,所以干旱频繁,特别是春旱严重。乌盟后山和锡盟南部旱年频率达75%。赤峰市30年间平均三年一大旱,二年一中旱,几乎年年都有旱。哲盟地区30年春旱频率达70%以上,夏旱达20%,秋旱达50%。
2.风蚀、水蚀、沙化严重。旱作区春季多风,全年八级以上的大风多在30天以上,个别地方多达80天。阴山北部丘陵区每年沙暴日数达10~15天。伊盟、乌盟、赤峰、哲盟南部,水蚀也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50~70%,乌盟旱作区的清水河、凉城、和林格尔、卓资4(旗)县,是全国水土保持的重点县,每年每平方公里平均流失土壤7000吨左右,4(旗)县每年冲走土壤约5000万吨,所带走的氮、磷养分约相当25万吨化肥。乌盟后山地区已有38多万公顷农田向沙砾化发展。赤峰地区每年有3万3千多公顷农田向沙化发展。
3.土壤瘠薄。旱作区土壤肥力较低,除大兴安岭地区外,普遍呈下降趋势。一般耕地表层有机质已下降到l%以下,大部分旱作区只有0.5~0.6%。耕地越种越瘦,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越来越差。这是造成大部分旱作区农业生产一低、二慢、三不稳的主要原因。
自治区旱作区土地资源丰富,耕地有400多万公顷,草牧场有1300多万公顷,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农牧林结合综合发展条件优越。旱作农业发展潜力还是很巨大的。
二、旱作农业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旱作农业建设,完全依靠农民自发地进行,谈不上有什么真正意义的旱作农业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50年代至70年代,对旱作农业的建设,逐步引起重视,如对旱作农区进行了大量的经济扶助,兴修了一些农田水利工程,推广了一些旱作农业技术和耐旱作物品种,对旱作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对旱作农业的特点认识不足,在水资源缺乏的干旱地区,把扩大水浇地作为解决干旱缺水的主要方向,而忽视对旱作农业生态环境的改造,所以大部分旱作农田没有得到治理。1983年在延安召开的北方旱地农业会议,交流总结了北方农、林、牧综合发展和旱地农业技术经验。会议上提出在旱作区种草、种树,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增加肥料,发展农业生产的“反弹琵琶”的生产建设方针。自治区农业部门根据北方早地农业会议精神,于1984年初分别在呼盟扎兰屯市、哲盟奈曼旗、赤峰市喀喇沁旗、锡盟的多伦县、太仆寺旗、乌盟的商都县、包头市的固阳县、伊盟的东胜市布置了8个旱作农业建设示范点。自治区科委组织自治区农科院、农牧学院及兴安盟、赤峰市农科所分别在四子王旗、阿荣旗、科右前旗及赤峰市郊区设置试验基点,开展旱地农业的试验研究。自治区、盟、市3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了从山、水、林、草、田生态建设综合治理中培养典型,又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旱作区建立了133个旱作农业示范点。并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12个点,作为自治区农业部门直接联系指导工作的点。这12个点是:
呼盟阿荣旗的向阳峪乡西胜屯;扎兰屯市牤牛沟乡十三方屯;兴安盟科右前旗大坝沟乡湖南林靠山屯;哲盟奈曼旗昂乃乡沙力歹村;赤峰市翁牛特旗山咀子乡驿马吐村;克什克腾旗芝瑞乡:锡盟太仆寺旗永丰乡德兴元村;乌盟察右中旗布连河乡新地房村;丰镇县黑屹塔洼乡;四子王旗东八号乡;凉城县双古城乡;伊盟准格尔旗沙屹堵乡特拉沟村。
这12个点的农业生态条件不尽相同,从实际出发,以种树种草为主要措施,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较好的解决了农林牧综合治理与实施发展旱作农业技术措施的关系,正确处理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农业的关系。四子王旗东八号乡是农科院多年的科研基点,这个乡地处阴山北丘陵旱作区,土质薄,风蚀严重,年降水只有250~300毫米。这个点除大量植树造林外,还大力种植牧草,增施化肥以培肥地力,实行“以肥调水”,经过几年的努力,粮食生产1985年比1981—1983年三年的平均产量增加71.7%,亩产增加31.3%;森林覆被率由原来的8.3%增加到13.6%;种草8300公顷,牲畜也由原来的12 267头(只)增加到13 920头(只),农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79元增加到244元。呼盟的西胜屯、十三方屯从抓养殖业入手,以粪肥提高地力为突破口,养殖业发展了,肥料增加了,粮食生产也有很大的提高。西胜屯1985年牲畜比1983年增加56.5%,粮食比1981—1983年的平均数增加66.2%。十三方屯1985年牲畜比1983年增加38.2%,粮食比1981—1983年平均数增加100%,效果都比较明显。这12个旱作农业示范试点,经过2年的建设,与前3年平均单产相比,粮食倍增的点有4个,增幅超过60%的有5个,有2个点因受严重旱灾增幅分别为31.3%和4.9%,只有1个点因受严重雹灾而减产。同时新增造林面积4400公顷,森林覆被率由原来的14.8%上升到18.4%,种草20 000公顷,人均0.06公顷,养殖业发展也比较快,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
为贯彻全国北方旱地农业会议精神,自治区农业部门还分别于1984年8月至1987年初,在赤峰市召开全区旱作农业现场会,在集宁在召开西部地区旱作农业座谈会、在扎兰屯市召开东部地区旱地农业座谈会在呼和浩特市召集部分地区农业部门负责人和农业专家、技术人员座谈会,总结交流1984年至1986年自治区旱作农业建设试点经验,研讨进一步发展自治区旱作农业的途径和措施。
1987年初,自治区农业部门在东胜市柴登乡、固阳县的卜塔亥乡、商都县的四台坊乡、翁牛特旗的山咀子乡建立科研点,进行“半干旱偏旱地区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研究”。
经过5年的旱作农业示范试点建设和广泛实践,自治区政府于1990年7月在赤峰市召开了全区旱作农业建设会议,系统地总结了1983年北方旱地农业会议以后,自治区旱作农业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并进一步提出全区发展旱作农业建设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在旱作地区人均建设3亩旱作基本田的要求。
自1983年北方旱地农业会议和1984年全区旱作农业生产现场会议以来,自治区的旱作农业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旱田改水田建设发展较快,不仅使原有的水浇地面积得到恢复,而且新增灌溉面积20万公顷。全区保灌面积已达到132万公顷。(2)小流域治理和旱作基本农田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区开展的300多条小流域治理,已竣工验收的有64条,面积达12万公顷,土地利用率比治理前提高2~3倍。林草覆被率达60%,建成以梯田沟坝地为主的旱作基本农田16.84万公顷,其中梯田12.85万公顷,沟坝地3.77万公顷,年增粮食3.9亿公斤。(3)旱作农业配套技术得到推广。从1985年起自治区的一些地区开始组织推广旱作主要作物的规范化栽培技术。至1989年,仅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就累计推广36.66万公顷,平均单产达到117.9公斤,比3年前亩增产57.3公斤。特别是通过各级有关部门的工作,不仅原有的一些旱作农业老典型有新的发展和进步,还培养出了一批新的先进典型,基本上提供了全区4大片(呼盟和兴安盟、哲盟和赤峰市、乌盟后山和锡盟南部、乌盟前山和伊盟)不同类型旱作区的发展途径和一整套增产技术措施。
从1988年至1989年以来,自治区各地开始将点上的典型经验向面上推广,并初步形成了全区规模的旱作农业建设局面。赤峰市的喀喇沁、宁城,乌盟的兴和等旗县,在国家扶持下,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坚持自力更生,大搞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建梯田,挖丰产沟,修引洪工程,植树种草,扩大豆类作物,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通过全区各地旱作农业建设的实践,也取得了一些可贵的经验,主要是要做到几个坚持:即坚持水旱并举,在千方百计开发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扩大水浇地的同时,把雨养农业(即旱地农业)放到与灌溉农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一起抓;坚持在国家扶持下,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常年坚持和季节突击相结合,坚持不懈的进行旱作基本田建设;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坚持农林牧结合,在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退耕一部分农田还林还草,植树种草,引草入田,发展畜牧业,走一条以牧促农,以林护农护牧,以农养牧的农林牧结合,农林牧副各业协调发展的路子。
三、旱作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自治区为了帮助旱作地区农民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通过总结传统的旱作农业生产经验,结合各个历史时期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大力组织推广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技术措施。
1.积肥造肥,培肥地力。大部分旱作农区土壤瘠薄,地力下降,严重制约旱作农业的增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自治区各级农技推广部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大力推广积肥造肥技术。在50年代针对旱作区不重视施肥的习惯。东部区开展“三有”(即“人有厕所,猪有圈,户户有沤肥坑”)积肥运动。一改呼盟、兴安盟、哲盟农民只给少数作物施肥的习惯,至1953年东部4盟施肥面积增加到32.5%。在西部地区提倡犁开沟手抓粪和用粪耧施肥,改变扬粪和铺粪的施肥习惯,提高施肥质量。60~70年代,帮助农民改进施肥技术、推广种植绿肥,指导推广高温堆肥、沤制杂肥和用腐熟人粪尿拌种等技术。种植绿肥在一些地区开展得比较有成效。伊克昭盟60年代初每年平均种植0.66万公顷左右,1963年全盟种植草木栖达2.7万多公顷,1965年发展到4.7万公顷。乌盟后山地区推广麦草轮作和麦草、油草带状种植。至1979年全自治区粮草轮作或套种面积达32.5万公顷。80年代,全区旱作农业区普遍推广合理施用化肥,提倡秋压碳按、旱地施种肥、配方施肥。全区化肥深施面积达153.3万公顷。
2.秋雨春用,春墒秋保。干旱是制约旱作区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50~60年代,大力推广抗旱保墒措施。在西部推广秋耕深耕,“三九”磙地,顶凌耙耱,东部推广秋扛垅、秋挑秋合,拖冻茬子、捞茬子,及时镇压等。东部地区原来没有秋耕习惯,1955年自治区农业部门组织西部老农及农技干部200多人赴呼、哲盟,帮助当地农民实施秋耕、耙耪、整地技术。80年代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至1986年全区玉米地膜覆盖面积达1.62万公顷,并把早地地膜覆盖技术作为扶贫开发的“温饱工程”。
3.种植耐早作物品种。自治区耐早作物有糜、黍、高粱、谷子、荞麦、大麦、莜麦、马铃薯、豌豆、蚕豆、豇豆、绿豆等杂豆,胡麻、油菜籽、向日葵等。这些作物大部分都是旱作区的主栽作物。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有些耐旱作物如荞麦、马铃薯、豆类等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乌盟等地在70年代至80年代初推广种植耐旱的旱地小麦“内麦9号”“内麦10号”优良品种,对旱作增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推广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有机旱作农业是自治区广大农业技术推广干部,在总结群众旱作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试验而形成的一套旱作综合技术。1986年由国家农业部列入内蒙古地区推广项目,在凉城、四子王旗、克什克腾旗3个旗县示范推广,共种植12.15万公顷,平均亩产141.5公斤,比1983年至1985年3年平均亩产74.9公斤,增产66.6公斤,增产89.4%。1989年在锡盟、乌盟以及赤峰推广旱地综合栽培小麦7.33万公顷,旱地油芽籽综合栽培1.33万公顷,都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
1990年,自治区在全区旱作农业建设会议提出要推广旱作配套增产技术。即把推广传统的旱作技术与推广现代先进技术结合起来。推广旱作配套增产技术主要内容是:推广深耕深翻和镇压耙耱技术;因地制宜调整作物布局和合理轮作倒茬;调整夏秋作物比例,推广耐旱作物和耐旱抗病虫害品种;改进播种、施肥方法和合理密植,坡地改顺坡种植为等高种植,改宽行稀植为缩垄增行密植:推广普及种肥分层的播种机械;秋施粪肥或秋压碳馁、尿素,有条件的地区推行秸秆粉碎还田;扩大地膜玉米面积;加强旱作区病虫、鼠害的防治。
为了进一步探索和认识建设旱作农业的规律,自治区农业部门于1990年12月对自治区半干旱(偏旱)地区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研究进行了专门深入系统的总结。这项研究通过以农林科技示范户为实体建立农牧结合的优化生态模式,首次定量的回答了农牧交错地区农牧结合的科学含义和量化标准,提出的旱地基本农田的概念、标准、类型以及建设途径,填补了旱作农业建设的空白。并通过综合分析实验验证,系统地提出了整治半干旱地区生态经济综合症,治穷致富,实现农牧业良性循环发展的5大调控技术体系,即:以增加投入为核心,从增施化肥入手的综合耕作栽培技术体系;以培肥土壤为核心的旱作稳产基本农田建设的技术体系;以农牧结合为核心的农业生态结构调整及优化技术体系;以生物措施为核心综合治理环境的技术体系;以改灶节柴,提高生物质能源利用率为核心的农村生活能源建设技术体系。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