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决条件。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为全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中共十八大以来,内蒙古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深入推进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建设,经济发展取得引入瞩目的成就,规模逐渐扩大,总量不断上升,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工业规模逐步扩大。全区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量2005年突破千亿,到2019年达到55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6—2019年均增长达13.1%。其中,2013—2019年年均增长7.3%。同时,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总体稳步上升,到2006年突破40%,并在之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40%以上的水平,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占GDP的比重逐步回落,2019年占比仍保持在32%的合理区间。
支柱产业核心地位不断夯实。2019年,内蒙古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7.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3.1%,以钢材、铁合金、铅锌铜铝、稀土金属和水泥为主的冶金建材工业占比17.8%,贡献率达到36.2%,以石化、炼焦、PVC为主的化学工业占比13.2%,贡献率达到10.9%。
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增长迅猛。截至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煤炭产能超10亿吨,位居全国第一;电力装机容量超1.2亿千瓦,位居全国第三;精甲醇、电石、铁合金、稀土化合物、单晶硅等产能均居全国第一;乳制品、焦炭、聚氯乙烯、有色金属、电解铝产能等均居全国前列。
大而不强不是全面小康,低效发展同样也不是全面小康。内蒙古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与推进新型工业化,转方式调结构,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理念为导向,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
传统产业优化升级。2019年,全区煤矿采煤机械化率达到98%以上,煤炭行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原煤产量达100万吨以上企业占全部煤炭企业的比重62.9%,原煤产量占比96.6%,煤炭就地转化率不断提高。装机量600兆瓦以上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已成为火电主力机型,煤耗水耗进一步降低。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为代表的现代煤化工发展迅猛,煤制烯烃产能超300万吨,居全国第一。钢铁和有色金属冶金从简单冶炼向高铁轨道钢、稀土钢、电子用铝材和稀土永磁产品转变,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电力、化学、炼焦、钢铁、有色、建材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5.7%,较2012年下降6.8个百分点,“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工业新动能培育成效显著。2019年,全区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7%,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发展水平。非煤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新动能发展势头良好,分别增长6.6%和19.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5和13.6个百分点。煤炭资源延伸产业发展加快,现代煤化工增加值增长8.2%。
工业新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全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11.4%,较2018年提高0.7个百分点。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节能环保四大产值超百亿产业。其中,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末达3926万千瓦,占全区规模以上全部电力装机总容量超三成,位居全国31个省区市首位,新能源发电量728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13.7%。呼包鄂重点布局稀土、硅和现代煤化工产品,抢占新材料产业高点,已经形成全国重要的“稀土+”系列新产品、太阳能发电用晶硅材料以及煤制油、煤制气和煤制烯烃现代煤化工产品的主产区。
民营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区各级各部门着力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上下功夫,进一步激活民营工业企业潜力活力,民营企业数量和规模得到长足发展。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有民营企业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76.6%,增加值比2018年增长8.5%,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49.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个百分点。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平衡。西部地区着重打造呼包鄂乌沿黄经济带,东部五盟市借助“东北全面振兴”战略东风逐步走出低谷,东西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了生产资源合理配置,区域间协调平衡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目前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间节点,全区上下必须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与推进新型工业化、转方式调结构、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理念为导向,推进工业结构升级换代和增长方式转变,用工业稳步增长和高质高效发展打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坚实之基,助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攻坚战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决条件。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为全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中共十八大以来,内蒙古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深入推进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建设,经济发展取得引入瞩目的成就,规模逐渐扩大,总量不断上升,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工业规模逐步扩大。全区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量2005年突破千亿,到2019年达到55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6—2019年均增长达13.1%。其中,2013—2019年年均增长7.3%。同时,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总体稳步上升,到2006年突破40%,并在之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40%以上的水平,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占GDP的比重逐步回落,2019年占比仍保持在32%的合理区间。
支柱产业核心地位不断夯实。2019年,内蒙古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7.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3.1%,以钢材、铁合金、铅锌铜铝、稀土金属和水泥为主的冶金建材工业占比17.8%,贡献率达到36.2%,以石化、炼焦、PVC为主的化学工业占比13.2%,贡献率达到10.9%。
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增长迅猛。截至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煤炭产能超10亿吨,位居全国第一;电力装机容量超1.2亿千瓦,位居全国第三;精甲醇、电石、铁合金、稀土化合物、单晶硅等产能均居全国第一;乳制品、焦炭、聚氯乙烯、有色金属、电解铝产能等均居全国前列。
大而不强不是全面小康,低效发展同样也不是全面小康。内蒙古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与推进新型工业化,转方式调结构,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理念为导向,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
传统产业优化升级。2019年,全区煤矿采煤机械化率达到98%以上,煤炭行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原煤产量达100万吨以上企业占全部煤炭企业的比重62.9%,原煤产量占比96.6%,煤炭就地转化率不断提高。装机量600兆瓦以上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已成为火电主力机型,煤耗水耗进一步降低。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为代表的现代煤化工发展迅猛,煤制烯烃产能超300万吨,居全国第一。钢铁和有色金属冶金从简单冶炼向高铁轨道钢、稀土钢、电子用铝材和稀土永磁产品转变,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电力、化学、炼焦、钢铁、有色、建材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5.7%,较2012年下降6.8个百分点,“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工业新动能培育成效显著。2019年,全区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7%,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发展水平。非煤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新动能发展势头良好,分别增长6.6%和19.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5和13.6个百分点。煤炭资源延伸产业发展加快,现代煤化工增加值增长8.2%。
工业新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全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11.4%,较2018年提高0.7个百分点。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节能环保四大产值超百亿产业。其中,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末达3926万千瓦,占全区规模以上全部电力装机总容量超三成,位居全国31个省区市首位,新能源发电量728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13.7%。呼包鄂重点布局稀土、硅和现代煤化工产品,抢占新材料产业高点,已经形成全国重要的“稀土+”系列新产品、太阳能发电用晶硅材料以及煤制油、煤制气和煤制烯烃现代煤化工产品的主产区。
民营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区各级各部门着力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上下功夫,进一步激活民营工业企业潜力活力,民营企业数量和规模得到长足发展。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有民营企业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76.6%,增加值比2018年增长8.5%,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49.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个百分点。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平衡。西部地区着重打造呼包鄂乌沿黄经济带,东部五盟市借助“东北全面振兴”战略东风逐步走出低谷,东西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了生产资源合理配置,区域间协调平衡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目前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间节点,全区上下必须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与推进新型工业化、转方式调结构、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理念为导向,推进工业结构升级换代和增长方式转变,用工业稳步增长和高质高效发展打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坚实之基,助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攻坚战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