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内蒙古旅游业呈现逐步恢复增长态势,实现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双提升。1—6月,全区接待国内游客4043.70万人次,恢复到疫情前同期接待水平的61.12%,比第一季度提高4.5个百分点;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97.02亿元,恢复到疫情前同期收入水平的41.68%,比第一季度提高2.3个百分点。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旅游产品缺乏创新等因素影响,内蒙古旅游业发展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游客与景点特点
(一)自驾游成为后疫情时期出行首选
1—6月,全区接待国内游客中,自驾车出行的游客占比56.2%,比2020年同期提高16.4个百分点,比1—3月提高12.2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过夜游客中,自驾车出行的游客占比52.6%;国内一日游游客中,自驾车出行的游客占比71.0%。
(二)多数游客选择个人、家庭或亲朋结伴自由行
1—6月,选择个人、家庭或亲朋结伴出游的游客3472.6万人次,占比85.9%;单位(安排)组织出行的游客523.7万人次,占比13.0%。
(三)游客职业构成呈现多样化
1—6月,全区接待的游客职业分布构成多样化。其中,企事业人员游客相对于其余职业游客占比较高,占比23.0%;专业技术人员游客占比12.0%;私营业主游客占比13.0%;自由职业者游客占比10.1%;服务销售人员游客占比12.3%。
(四)微博微信成为游客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1—6月,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了解到内蒙古旅游资源的游客1424万人次,占比35.2%;通过亲朋好友介绍了解到内蒙古旅游资源的游客123.9万人次,占比30.6%;通过旅游广告宣传的了解内蒙古旅游资源的游客1030.3万人次,占比25.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游客消费持续下降
2019年,全区国内游客人均花费2359.9元/人次;2020年,全区国内游客人均花费1924.1元/人次;2021年1—6月,全区国内游客人均花费1476.6元/人次,游客花费呈现持续下降态势。
(二)区外客源地接待量下降
受创新营销手段欠缺、新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等因素影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外游客数量呈现下滑态势,如:2020年1—6月,区外游客占比42.6%;2020年全年,区外游客占比41.5%;2021年1—6月,区外游客占比33.8%。
(三)旅游市场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
近年来,内蒙古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同质化严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游”的项目单一雷同,“购”的产品缺乏创意,“娱”的项目严重匮乏,相互竞争激烈,如:2020年,全区各类景点是2010年的4.1倍,而同期全区旅游总收入是2010年的3.3倍,旅游景点增速高于旅游收入增速,景点间竞争呈现白热化趋势。
三、对策建议
(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
加大导游员培训,建设一支了解内蒙古文化、熟悉内蒙古特点、讲出内蒙古故事的导游队伍;切实落实导游员持证上岗制度,编制统一、规范的景点解说词;净化导游市场,规范导游行为,对不遵守职业道德,水准低下的导游员吊销资格证、加大处罚力度。
(二)深入挖掘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精品
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内蒙古是一个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从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五一大会”会址到乌兰夫纪念馆,从乌兰察布市集宁战役老虎山遗址到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旧址等,这些红色资源都是赓续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和宝贵精神财富。深入反映内蒙古自然特色。内蒙古旅游在挖掘草原文化、推销“蓝天”产品、书写“绿色”印象、打造“沙漠”之旅、呼唤“边关”情怀、传递民族特色等方面还有不少欠缺和不足,各地可从蓝天、草原、绿色、沙漠等方面寻找突破,探寻与当地民族文化交相辉映、融合发展的方式方法。打造草原饮食文化。将时尚、特色巧妙融入旅游消费之中,让代表社会认同的口牌相传在各旅游景区发挥作用,对各地特色传统名吃进行整合包装,时时为游客提供干净卫生、原汁原味的蒙餐文化,抓住游客的胃,留住游客的心。
(三)加大内蒙古旅游营销创新
充分利用内蒙古人才资源加大内蒙古宣传,让每个走出家乡的草原儿女树立家乡情怀、宣传家乡美景,从内容、形式、渠道等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创新,全方位进行旅游宣传促销。借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实施这一重要时机,积极参加国内旅游宣传促销,形成大声势,吸引大客源,产生大效应;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景区、旅行社的合作,提升内蒙古在旅游行业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利用西部大开发有利时机,策划举办网上旅游交流会,邀请知名画家、作家、摄影家、媒体人、网红等走进内蒙古,宣传内蒙古,采用“网红+短视频+直播”模式宣传内蒙古旅游资源特色,整体策划包装旅游品牌。
2021年以来,内蒙古旅游业呈现逐步恢复增长态势,实现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双提升。1—6月,全区接待国内游客4043.70万人次,恢复到疫情前同期接待水平的61.12%,比第一季度提高4.5个百分点;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97.02亿元,恢复到疫情前同期收入水平的41.68%,比第一季度提高2.3个百分点。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旅游产品缺乏创新等因素影响,内蒙古旅游业发展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游客与景点特点
(一)自驾游成为后疫情时期出行首选
1—6月,全区接待国内游客中,自驾车出行的游客占比56.2%,比2020年同期提高16.4个百分点,比1—3月提高12.2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过夜游客中,自驾车出行的游客占比52.6%;国内一日游游客中,自驾车出行的游客占比71.0%。
(二)多数游客选择个人、家庭或亲朋结伴自由行
1—6月,选择个人、家庭或亲朋结伴出游的游客3472.6万人次,占比85.9%;单位(安排)组织出行的游客523.7万人次,占比13.0%。
(三)游客职业构成呈现多样化
1—6月,全区接待的游客职业分布构成多样化。其中,企事业人员游客相对于其余职业游客占比较高,占比23.0%;专业技术人员游客占比12.0%;私营业主游客占比13.0%;自由职业者游客占比10.1%;服务销售人员游客占比12.3%。
(四)微博微信成为游客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1—6月,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了解到内蒙古旅游资源的游客1424万人次,占比35.2%;通过亲朋好友介绍了解到内蒙古旅游资源的游客123.9万人次,占比30.6%;通过旅游广告宣传的了解内蒙古旅游资源的游客1030.3万人次,占比25.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游客消费持续下降
2019年,全区国内游客人均花费2359.9元/人次;2020年,全区国内游客人均花费1924.1元/人次;2021年1—6月,全区国内游客人均花费1476.6元/人次,游客花费呈现持续下降态势。
(二)区外客源地接待量下降
受创新营销手段欠缺、新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等因素影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外游客数量呈现下滑态势,如:2020年1—6月,区外游客占比42.6%;2020年全年,区外游客占比41.5%;2021年1—6月,区外游客占比33.8%。
(三)旅游市场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
近年来,内蒙古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同质化严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游”的项目单一雷同,“购”的产品缺乏创意,“娱”的项目严重匮乏,相互竞争激烈,如:2020年,全区各类景点是2010年的4.1倍,而同期全区旅游总收入是2010年的3.3倍,旅游景点增速高于旅游收入增速,景点间竞争呈现白热化趋势。
三、对策建议
(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
加大导游员培训,建设一支了解内蒙古文化、熟悉内蒙古特点、讲出内蒙古故事的导游队伍;切实落实导游员持证上岗制度,编制统一、规范的景点解说词;净化导游市场,规范导游行为,对不遵守职业道德,水准低下的导游员吊销资格证、加大处罚力度。
(二)深入挖掘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精品
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内蒙古是一个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从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五一大会”会址到乌兰夫纪念馆,从乌兰察布市集宁战役老虎山遗址到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旧址等,这些红色资源都是赓续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和宝贵精神财富。深入反映内蒙古自然特色。内蒙古旅游在挖掘草原文化、推销“蓝天”产品、书写“绿色”印象、打造“沙漠”之旅、呼唤“边关”情怀、传递民族特色等方面还有不少欠缺和不足,各地可从蓝天、草原、绿色、沙漠等方面寻找突破,探寻与当地民族文化交相辉映、融合发展的方式方法。打造草原饮食文化。将时尚、特色巧妙融入旅游消费之中,让代表社会认同的口牌相传在各旅游景区发挥作用,对各地特色传统名吃进行整合包装,时时为游客提供干净卫生、原汁原味的蒙餐文化,抓住游客的胃,留住游客的心。
(三)加大内蒙古旅游营销创新
充分利用内蒙古人才资源加大内蒙古宣传,让每个走出家乡的草原儿女树立家乡情怀、宣传家乡美景,从内容、形式、渠道等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创新,全方位进行旅游宣传促销。借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实施这一重要时机,积极参加国内旅游宣传促销,形成大声势,吸引大客源,产生大效应;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景区、旅行社的合作,提升内蒙古在旅游行业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利用西部大开发有利时机,策划举办网上旅游交流会,邀请知名画家、作家、摄影家、媒体人、网红等走进内蒙古,宣传内蒙古,采用“网红+短视频+直播”模式宣传内蒙古旅游资源特色,整体策划包装旅游品牌。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