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服务业快速发展,规模持续攀升,结构不断优化,新兴行业蓬勃兴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服务业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有力支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
一、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对自治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强。从1978年到2017年,按可比价计算,服务业增加值增长了150.7倍,年均增长13.7%,高于GDP年均增速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高于GDP增速2.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4.7个百分点,高于工业2.6个百分点。2017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创历史新高,达到75.8%,比1990年提高62.5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60.9个百分点,高于工业47.8个百分点。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更加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产业结构经历了较大变化。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更加合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基本实现由工业拉动型经济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现代农牧业、现代工业及新型服务业产业体系逐渐完善。40年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高。197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21.9%,1985年突破30%,2001年首次超过40%,2017年比重达到50%。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32.7:45.4:21.9优化到2017年的10.2:39.8:50.0,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增加28.1个百分点。40年间,服务业内部结构更加合理。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在逐步转型升级、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电子商务、旅游、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实现快速成长。从2017年和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构成看,2017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0%,比2005年下降10.4个百分点;金融业比重为13.7%,比2005年上升9个百分点。交通运输、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比重则上升。
图1 内蒙古服务业各行业增加值构成(%)
三、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内蒙古服务业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逐步展现出吸纳就业的主动力。服务业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1978年末,全区服务业就业人员仅有94.3万人,占比为14.5%,分别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低52.7个和4.0个百分点。2014年末,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全区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2017年末,服务业就业人员达到610.7万人,是1978年的6.5倍,年均增长4.9%。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由1978年的67.1:18.5:14.5优化为2017年的41.4:15.8:42.8。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略有下降,服务业就业比重明显提高。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图2 内蒙古主要年份服务业就业比重(%)
四、服务业投资建设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服务业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内蒙古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种类不断丰富、投资主体不断多元化、投资力度不断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服务水平明显提升。1978—2017年,全区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38.1%上升到51.6%,上升13.5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五、服务业传统行业稳步升级,新兴行业蓬勃发展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服务业中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传统行业加快升级,服务业新动能不断孕育,新产业新经济蓬勃兴起,进一步提升了全区服务业发展层次,继续助力全区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一)交通运输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40年间,交通运输综合基础设施加速建成,运输里程不断延展,运输设备更新换代,交通运输量大幅增长,运输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逐步形成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体系。铁路、公路线路里程分别从1978年的3803公里和3.75万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1.24万公里和19.94万公里,分别增长2.3倍和4.3倍。2017年,全区铁路拥有机车和客车分别为1264台和2031辆,比1981年增长2.7倍和2.4倍;载货和载客汽车总量由1978年的3.7万辆增加到2017年的477.7万辆,比1978年增长128.1倍。交通设施的逐步完善促使运输量较快增长。2017年,全区主要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1.61亿人,比1978年增长3.7倍;旅客周转量362.75亿人公里,比1980年增长7.4倍;完成货运量22.75亿吨,比1978年增长26.7倍;货物周转量5206.49亿吨公里,比1980年增长28.8倍。
(二)邮政业实现快速发展
40年来,邮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快递业迅速崛起,助推传统行业不断创新发展。从1978年到2017年间,全区邮电局所由857处增加到1462处,是1978年的1.7倍,目前,邮政行业已基本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多种运输形式的现代邮政网络,邮寄和投递能力大幅提升。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快递市场迅速崛起。2017年,快递业务总量由1988年的1万件激增到1.1亿件,30年间增长了1.1万倍,2017年完成快递业务收入23.96亿元,占邮政业务收入的一半以上,成为推动邮政业务发展的主要业务。邮政行业市场持续扩张,从1990年到2017年,全区邮政业务总量由7373万元增长到34.32亿元,增长了45.5倍,实现快速发展。
(三)电信业不断突破创新
随着通信技术不断革新,电信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进展。光纤宽带加快普及,2017年,光缆线路长度达到98.6万公里。移动通信领域,从1G到5G的移动通信不断崛起。2017年,移动电话用户从1991年的70户增长到2017年的2841.18万户,4G用户总数达到2017年的1881.14万户,已占到移动电话用户的66.2%。电信业务总量迅速增长。随着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电信用户规模不断扩大。1990—2017年,全区电信业务总量从1.38亿元增加到482.59亿元;2017年,电信业务收入为227.75亿元,实现电信行业的飞速发展。
(四)消费市场持续活跃
近年来,全区贯彻落实稳增长、促销费的政策导向,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费市场持续活跃。2017年,内蒙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60.2亿元,是1978年的194.6倍。1979—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5%。商品零售收入由2010年的2946.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6039.7亿元,年均增长10.8%;餐费收入由2010年的437.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120.5亿元,年均增长14.4%。
(五)金融业发展规模持续扩大
随着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体系日益健全,内蒙古逐渐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金融业体系,全区金融业稳定发展。2017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速为8.1%,比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出4.1个和1.9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4.9%提高到2017年的13.7%,上升了8.8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从1978年的16.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2 952.8亿元,增长了1390.1倍。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从1978年的40.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1 456.0亿元,增长了531.4倍,金融业对经济贡献持续增大。
(六)旅游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旅游业的发展显示出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旅游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奢侈品”转变为人民日常生活的“调味剂”。2017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11646.0万人次,是1991年的79.7倍。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1 461.2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184.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40.1亿元,是1991年的1556.1倍。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358.6亿元,入境旅游创汇12.5亿美元。内蒙古依靠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特色优势,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为打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亮丽风景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七)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内蒙古依托自然条件、地区和能源优势,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17年,呼和浩特已引进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建成的云计算基地均已正式投入使用;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赤峰、呼伦贝尔等地正在积极筹划云计算产业发展。内蒙古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成。呼和浩特市“首府商业第一街”商业零售核心集聚区、鄂尔多斯响沙湾沙漠娱乐区、赤峰红山物流园区等功能性集聚区有力促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的快速集聚,有效地推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网络科技不断进步,带来消费领域创新变革,电子商务消费模式迅速崛起。2017年,全区电商交易额已突破千亿元。各类本地电商平台不断涌现,通过本地电商平台实现的交易额占到全区电商交易额的近六成。其中,伊利、蒙牛和煤炭交易市场等一批本土企业电商交易逐渐成为全区电商交易的主导。服务业中,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衣食住行等线上线下交易不断融合,信息、休闲、旅游等享受型消费快速增长,服务业新动能不断孕育。
回顾40年发展历程,服务业成就显著。展望未来,服务业前景广阔,机遇和挑战并存。今后,内蒙古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充分利用服务业政策红利、激发服务业内生活力、推动服务业融合发展,最终实现内蒙古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服务业快速发展,规模持续攀升,结构不断优化,新兴行业蓬勃兴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服务业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有力支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
一、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对自治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强。从1978年到2017年,按可比价计算,服务业增加值增长了150.7倍,年均增长13.7%,高于GDP年均增速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高于GDP增速2.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4.7个百分点,高于工业2.6个百分点。2017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创历史新高,达到75.8%,比1990年提高62.5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60.9个百分点,高于工业47.8个百分点。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更加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产业结构经历了较大变化。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更加合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基本实现由工业拉动型经济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现代农牧业、现代工业及新型服务业产业体系逐渐完善。40年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高。197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21.9%,1985年突破30%,2001年首次超过40%,2017年比重达到50%。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32.7:45.4:21.9优化到2017年的10.2:39.8:50.0,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增加28.1个百分点。40年间,服务业内部结构更加合理。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在逐步转型升级、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电子商务、旅游、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实现快速成长。从2017年和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构成看,2017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0%,比2005年下降10.4个百分点;金融业比重为13.7%,比2005年上升9个百分点。交通运输、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比重则上升。
图1 内蒙古服务业各行业增加值构成(%)
三、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内蒙古服务业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逐步展现出吸纳就业的主动力。服务业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1978年末,全区服务业就业人员仅有94.3万人,占比为14.5%,分别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低52.7个和4.0个百分点。2014年末,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全区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2017年末,服务业就业人员达到610.7万人,是1978年的6.5倍,年均增长4.9%。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由1978年的67.1:18.5:14.5优化为2017年的41.4:15.8:42.8。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略有下降,服务业就业比重明显提高。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图2 内蒙古主要年份服务业就业比重(%)
四、服务业投资建设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服务业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内蒙古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种类不断丰富、投资主体不断多元化、投资力度不断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服务水平明显提升。1978—2017年,全区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38.1%上升到51.6%,上升13.5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五、服务业传统行业稳步升级,新兴行业蓬勃发展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服务业中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传统行业加快升级,服务业新动能不断孕育,新产业新经济蓬勃兴起,进一步提升了全区服务业发展层次,继续助力全区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一)交通运输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40年间,交通运输综合基础设施加速建成,运输里程不断延展,运输设备更新换代,交通运输量大幅增长,运输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逐步形成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体系。铁路、公路线路里程分别从1978年的3803公里和3.75万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1.24万公里和19.94万公里,分别增长2.3倍和4.3倍。2017年,全区铁路拥有机车和客车分别为1264台和2031辆,比1981年增长2.7倍和2.4倍;载货和载客汽车总量由1978年的3.7万辆增加到2017年的477.7万辆,比1978年增长128.1倍。交通设施的逐步完善促使运输量较快增长。2017年,全区主要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1.61亿人,比1978年增长3.7倍;旅客周转量362.75亿人公里,比1980年增长7.4倍;完成货运量22.75亿吨,比1978年增长26.7倍;货物周转量5206.49亿吨公里,比1980年增长28.8倍。
(二)邮政业实现快速发展
40年来,邮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快递业迅速崛起,助推传统行业不断创新发展。从1978年到2017年间,全区邮电局所由857处增加到1462处,是1978年的1.7倍,目前,邮政行业已基本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多种运输形式的现代邮政网络,邮寄和投递能力大幅提升。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快递市场迅速崛起。2017年,快递业务总量由1988年的1万件激增到1.1亿件,30年间增长了1.1万倍,2017年完成快递业务收入23.96亿元,占邮政业务收入的一半以上,成为推动邮政业务发展的主要业务。邮政行业市场持续扩张,从1990年到2017年,全区邮政业务总量由7373万元增长到34.32亿元,增长了45.5倍,实现快速发展。
(三)电信业不断突破创新
随着通信技术不断革新,电信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进展。光纤宽带加快普及,2017年,光缆线路长度达到98.6万公里。移动通信领域,从1G到5G的移动通信不断崛起。2017年,移动电话用户从1991年的70户增长到2017年的2841.18万户,4G用户总数达到2017年的1881.14万户,已占到移动电话用户的66.2%。电信业务总量迅速增长。随着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电信用户规模不断扩大。1990—2017年,全区电信业务总量从1.38亿元增加到482.59亿元;2017年,电信业务收入为227.75亿元,实现电信行业的飞速发展。
(四)消费市场持续活跃
近年来,全区贯彻落实稳增长、促销费的政策导向,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费市场持续活跃。2017年,内蒙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60.2亿元,是1978年的194.6倍。1979—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5%。商品零售收入由2010年的2946.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6039.7亿元,年均增长10.8%;餐费收入由2010年的437.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120.5亿元,年均增长14.4%。
(五)金融业发展规模持续扩大
随着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体系日益健全,内蒙古逐渐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金融业体系,全区金融业稳定发展。2017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速为8.1%,比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出4.1个和1.9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4.9%提高到2017年的13.7%,上升了8.8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从1978年的16.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2 952.8亿元,增长了1390.1倍。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从1978年的40.3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1 456.0亿元,增长了531.4倍,金融业对经济贡献持续增大。
(六)旅游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旅游业的发展显示出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旅游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奢侈品”转变为人民日常生活的“调味剂”。2017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11646.0万人次,是1991年的79.7倍。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1 461.2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184.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40.1亿元,是1991年的1556.1倍。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358.6亿元,入境旅游创汇12.5亿美元。内蒙古依靠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特色优势,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为打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北疆亮丽风景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七)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内蒙古依托自然条件、地区和能源优势,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17年,呼和浩特已引进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建成的云计算基地均已正式投入使用;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赤峰、呼伦贝尔等地正在积极筹划云计算产业发展。内蒙古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成。呼和浩特市“首府商业第一街”商业零售核心集聚区、鄂尔多斯响沙湾沙漠娱乐区、赤峰红山物流园区等功能性集聚区有力促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的快速集聚,有效地推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网络科技不断进步,带来消费领域创新变革,电子商务消费模式迅速崛起。2017年,全区电商交易额已突破千亿元。各类本地电商平台不断涌现,通过本地电商平台实现的交易额占到全区电商交易额的近六成。其中,伊利、蒙牛和煤炭交易市场等一批本土企业电商交易逐渐成为全区电商交易的主导。服务业中,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衣食住行等线上线下交易不断融合,信息、休闲、旅游等享受型消费快速增长,服务业新动能不断孕育。
回顾40年发展历程,服务业成就显著。展望未来,服务业前景广阔,机遇和挑战并存。今后,内蒙古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充分利用服务业政策红利、激发服务业内生活力、推动服务业融合发展,最终实现内蒙古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