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顺元年(1330),今盟境置有上都路,治所开平(今正蓝旗“五一”种畜场上都故址);桓州(治所在今正蓝旗),辖区相当今正蓝旗、多伦县、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大部区域,隶属上都路;宝昌州(治所在今太仆寺旗贡宝拉嘎苏木),辖区相当今镶黄旗、正镶白旗和太仆寺旗等区域,隶兴和路。今盟境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等区域,属应昌路应昌府管辖;今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北部区域属岭北行省和宁路东南边辖区;今东乌珠穆沁旗区域为济南王部(合赤温后王)封地。
清崇德六年(1641),清朝将在锡林郭勒河一带的苏尼特、阿巴嘎、阿巴嘎纳尔、浩济特、乌珠穆沁五部,先后分编为左右两翼10旗,各旗均设札萨克(世袭),掌理本旗事务。各旗札萨克会盟于锡林郭勒河北岸的“楚古拉干敖包”岗上,故称锡林郭勒盟。并由会盟10个旗的札萨克推选出盟长,主持会盟。清康熙十四年(1675),清朝将察哈部众从义州(今辽宁省义县地区)迁徙到大同、宣化边外地,按满洲八旗制度,分编为察哈尔左右两翼八旗。察哈尔左翼四旗为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即今盟境南部地区(察哈尔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今属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八旗是“官不能世袭,事不得自专”的内属蒙古总管旗。察哈尔八旗初由在京蒙古都统兼辖。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设察哈尔都统管辖察哈尔游牧八旗。
元至顺元年(1330),今盟境置有上都路,治所开平(今正蓝旗“五一”种畜场上都故址);桓州(治所在今正蓝旗),辖区相当今正蓝旗、多伦县、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大部区域,隶属上都路;宝昌州(治所在今太仆寺旗贡宝拉嘎苏木),辖区相当今镶黄旗、正镶白旗和太仆寺旗等区域,隶兴和路。今盟境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等区域,属应昌路应昌府管辖;今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北部区域属岭北行省和宁路东南边辖区;今东乌珠穆沁旗区域为济南王部(合赤温后王)封地。
清崇德六年(1641),清朝将在锡林郭勒河一带的苏尼特、阿巴嘎、阿巴嘎纳尔、浩济特、乌珠穆沁五部,先后分编为左右两翼10旗,各旗均设札萨克(世袭),掌理本旗事务。各旗札萨克会盟于锡林郭勒河北岸的“楚古拉干敖包”岗上,故称锡林郭勒盟。并由会盟10个旗的札萨克推选出盟长,主持会盟。清康熙十四年(1675),清朝将察哈部众从义州(今辽宁省义县地区)迁徙到大同、宣化边外地,按满洲八旗制度,分编为察哈尔左右两翼八旗。察哈尔左翼四旗为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即今盟境南部地区(察哈尔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今属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八旗是“官不能世袭,事不得自专”的内属蒙古总管旗。察哈尔八旗初由在京蒙古都统兼辖。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设察哈尔都统管辖察哈尔游牧八旗。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