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太卜寺”一词,始见于汉代,是专门管马政的机构。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设太卜寺左翼旗牧场,故名。太仆寺旗位于自治区中部,锡盟最南端,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与河北省交界,距北京350公里。总面积3 415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2 000平方公里。现有4个镇、1个苏木、1个乡、174个行政村(其中19个嘎查)和8个居委会。总人口21 万,其中,蒙古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3%。农业人口17.1万人,非农业人口3.9万人。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旗县。
2011年,全旗生产总值完成32亿元,同比增长1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2亿元,同比增长19.8%。全旗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36亿元,同比增长14.7%;全旗地方财政总支出达到12.08亿元,增长15%。个人部分及民生支出3.85亿元,同比增加5 215万元,增长15.6%。
【农牧业】 2011年,太仆寺旗以“菜、薯、乳、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种植蔬菜15.3万亩,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蔬菜产业重点县”。种植马铃薯45万亩,其中种薯面积达到9万亩。牧业年度大小畜存栏13.8万头(只),大小畜改良比重和母畜比重分别达到98%和8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2万亩,累计达到32.68万亩;新增保护地蔬菜大棚500座250亩,累计达1.3万座6 500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成日光温室38座,累计达到71座;建成标准化奶牛、肉牛养殖基地各5处,生猪养殖场6处,“小三养”和特种养殖场15处;新增沼气新能源2 500户。全年共培训农村牧区劳动力2 124人、转移9 890人,实现“零转移家庭”动态为零。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品牌建设成效显著。45万亩粮食和7.5万亩蔬菜基地被自治区认定为无公害基地。500亩莜麦、500亩马铃薯产区被认证为有机农畜产品基地。4大类31小类农畜产品注册“察哈尔”商标。全旗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0.5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
【工业】 2011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9亿元,同比增长48.6%。全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5户,完成总产值14.7亿元,同比增长23.7%。国电电力二期风电项目建设安装单机1 50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33台;草原酿酒公司技改搬迁项目完成生产车间及原料库建设;昌鑫化工电石生产项目完成第二台炉设备安装;红井源二期技改项目完成浸出车间改造等工程并投入运行。中国风电二期升压站综合楼已竣工,吊装风机27台;太旗金豆子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区正在实施探采开拓工程,并完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商用混凝土搅拌站项目顺利建成投产。
【人民生活】 2011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 098元和6 971元,同比增长15%和2.6%。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 900元,同比增长13.5%。
【社会保障】 2011年,投资4 177万元,续建、新建廉租房1 400套,发放廉租房补贴376万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年平均水平达到17 892元,增长16.7%。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 405人,增长14.5%。实施新型农村牧区养老保险试点,参保农牧民68 208人,参保率83%。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为符合条件的1 381人发放基础养老金55万元。城镇低保月保障标准提高至290元,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253元。农村牧区低保年保障标准提高至1 800元,年人均补助水平达到1 204元。全年发放城乡低保资金6 090万元,覆盖2.34万人。完成社会综合福利中心主体工程,建成1处社区服务中心,新建和改扩建4所基层敬老院。发放医疗救助资金54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4 423人。扶贫开发效果明显。投入扶贫资金5 086万元,发放贴息贷款1 400万元,实施了“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等项目,受益贫困人口1万余人。开展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全年征集就业岗位13 580个,落实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920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6%,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概况】 “太卜寺”一词,始见于汉代,是专门管马政的机构。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设太卜寺左翼旗牧场,故名。太仆寺旗位于自治区中部,锡盟最南端,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与河北省交界,距北京350公里。总面积3 415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2 000平方公里。现有4个镇、1个苏木、1个乡、174个行政村(其中19个嘎查)和8个居委会。总人口21 万,其中,蒙古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3%。农业人口17.1万人,非农业人口3.9万人。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旗县。
2011年,全旗生产总值完成32亿元,同比增长1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2亿元,同比增长19.8%。全旗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36亿元,同比增长14.7%;全旗地方财政总支出达到12.08亿元,增长15%。个人部分及民生支出3.85亿元,同比增加5 215万元,增长15.6%。
【农牧业】 2011年,太仆寺旗以“菜、薯、乳、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种植蔬菜15.3万亩,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蔬菜产业重点县”。种植马铃薯45万亩,其中种薯面积达到9万亩。牧业年度大小畜存栏13.8万头(只),大小畜改良比重和母畜比重分别达到98%和8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2万亩,累计达到32.68万亩;新增保护地蔬菜大棚500座250亩,累计达1.3万座6 500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成日光温室38座,累计达到71座;建成标准化奶牛、肉牛养殖基地各5处,生猪养殖场6处,“小三养”和特种养殖场15处;新增沼气新能源2 500户。全年共培训农村牧区劳动力2 124人、转移9 890人,实现“零转移家庭”动态为零。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品牌建设成效显著。45万亩粮食和7.5万亩蔬菜基地被自治区认定为无公害基地。500亩莜麦、500亩马铃薯产区被认证为有机农畜产品基地。4大类31小类农畜产品注册“察哈尔”商标。全旗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0.5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
【工业】 2011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9亿元,同比增长48.6%。全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5户,完成总产值14.7亿元,同比增长23.7%。国电电力二期风电项目建设安装单机1 50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33台;草原酿酒公司技改搬迁项目完成生产车间及原料库建设;昌鑫化工电石生产项目完成第二台炉设备安装;红井源二期技改项目完成浸出车间改造等工程并投入运行。中国风电二期升压站综合楼已竣工,吊装风机27台;太旗金豆子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区正在实施探采开拓工程,并完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商用混凝土搅拌站项目顺利建成投产。
【人民生活】 2011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 098元和6 971元,同比增长15%和2.6%。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 900元,同比增长13.5%。
【社会保障】 2011年,投资4 177万元,续建、新建廉租房1 400套,发放廉租房补贴376万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年平均水平达到17 892元,增长16.7%。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 405人,增长14.5%。实施新型农村牧区养老保险试点,参保农牧民68 208人,参保率83%。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为符合条件的1 381人发放基础养老金55万元。城镇低保月保障标准提高至290元,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253元。农村牧区低保年保障标准提高至1 800元,年人均补助水平达到1 204元。全年发放城乡低保资金6 090万元,覆盖2.34万人。完成社会综合福利中心主体工程,建成1处社区服务中心,新建和改扩建4所基层敬老院。发放医疗救助资金54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4 423人。扶贫开发效果明显。投入扶贫资金5 086万元,发放贴息贷款1 400万元,实施了“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等项目,受益贫困人口1万余人。开展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全年征集就业岗位13 580个,落实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920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6%,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