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多伦”系蒙古语“多伦淖尔”的简称,意为“七星潭”、“七湖”、“七溪”。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盟东南端,阴山北麓,小兴安岭余脉,燕山山脉末端,东经115°51′~116°54′,北纬41°46′~42°36′。总面积3 7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6万亩,草原面积413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309.6万亩。境内水资源丰富,是海河流域滦河水系的源头,有常年性河流47条、大小湖泊62个,水域总面积16.2万亩。有库容 1亿立方米 的大型水库1座、库容0.26亿立方米的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7座,水库工程所蓄积水资源占全盟一半以上。辖2乡2镇(多伦诺尔镇、大北沟镇、大河口乡、蔡木山乡),64个行政村,7个社区。共有41 255户,总人口105 225人,其中城镇人口3.5万人,农牧区人口7万人。人口密度为27人/平方公里。有汉、满、蒙古、回、朝鲜、藏、苗、达斡尔等12个民族,其中汉族84 788人,满族11 258人,蒙古族4 889人,回族4 206人,其它同个民族共计84人。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6.26亿元,同比增长10.1%(可比价)。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亿元,同比下降28.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76亿元,同比增长60.2%。
【农牧业】 2010年,牧业年度全县牛的存栏达到17.2万头,其中肉牛15.1万头、奶牛2.1万头,建成肉牛育肥小区4处、标准化牛舍8. 2万平方米 ,出栏育肥牛2.1万头。种植业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蔬菜、马铃薯产量分别达到4亿斤和2.75亿斤,销售总收入达到2.5亿元,实现灾害之年收入不减。继续支持草莓、油桃等特色种植业发展,加大水产养殖力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新建日光温室232座、蔬菜大棚353座、蔬菜保鲜库2座、大型喷灌圈69处,建成沼气池800座。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全年转移农村人口6 200人,其中常年性转移2 000人,累计争取各类惠农项目资金1.5亿元。
【工业】 2010年,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9.2亿元,增长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24亿元,增长25.3%。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1.4亿元,增长40%;实现税金2亿元,增长10%。全年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0项。全年生产原煤138万吨,发电8.7亿度,生产铁精粉50万吨,奶粉5 700吨。继续完善化工园区西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横五纵”八条主干道路全线贯通,实施了道路两侧亮化、绿化工程;加强园区项目建设,已累计入驻项目21家,有4家企业具备生产运营条件。强化节能减排工作,万元GDP能耗下降5.3%。
【人民生活】 2010年,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 517元,同比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640元,同比增长14.6%。
【社会保障】 2010年,城镇低保补差水平由每人每月180元提高到225元,农村低保补差水平由每人每年800元提高到1 040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 533人,为534名城镇企业档案不全和丢失档案人员办理了退休手续。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县财政匹配资金由人均10元提高到25元,全年累计报销医药费1 000多万元,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330万元。严格落实教育助学补贴和救助政策,全年发放“两免一补”和高中阶段各项补贴资金1 400万元,发放贫困大学生救助资金43万元、助学贷款174万元,近万名学生受益。新建廉租房240套,改造危房295户,发放廉租房补贴160多万元。对城乡低保户、五保户等特困群体的慰问和救助力度,累计发放生活及物价补助382万元。为全县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了长寿保健金,为3 000名农村适龄妇女免费进行了“两癌”检查。年初,政府确定民生领域的“十件实事”已全部完成,累计投入资金4 500万元,受益群众近7万人。
【概况】 “多伦”系蒙古语“多伦淖尔”的简称,意为“七星潭”、“七湖”、“七溪”。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盟东南端,阴山北麓,小兴安岭余脉,燕山山脉末端,东经115°51′~116°54′,北纬41°46′~42°36′。总面积3 7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6万亩,草原面积413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309.6万亩。境内水资源丰富,是海河流域滦河水系的源头,有常年性河流47条、大小湖泊62个,水域总面积16.2万亩。有库容 1亿立方米 的大型水库1座、库容0.26亿立方米的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7座,水库工程所蓄积水资源占全盟一半以上。辖2乡2镇(多伦诺尔镇、大北沟镇、大河口乡、蔡木山乡),64个行政村,7个社区。共有41 255户,总人口105 225人,其中城镇人口3.5万人,农牧区人口7万人。人口密度为27人/平方公里。有汉、满、蒙古、回、朝鲜、藏、苗、达斡尔等12个民族,其中汉族84 788人,满族11 258人,蒙古族4 889人,回族4 206人,其它同个民族共计84人。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6.26亿元,同比增长10.1%(可比价)。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亿元,同比下降28.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76亿元,同比增长60.2%。
【农牧业】 2010年,牧业年度全县牛的存栏达到17.2万头,其中肉牛15.1万头、奶牛2.1万头,建成肉牛育肥小区4处、标准化牛舍8. 2万平方米 ,出栏育肥牛2.1万头。种植业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蔬菜、马铃薯产量分别达到4亿斤和2.75亿斤,销售总收入达到2.5亿元,实现灾害之年收入不减。继续支持草莓、油桃等特色种植业发展,加大水产养殖力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新建日光温室232座、蔬菜大棚353座、蔬菜保鲜库2座、大型喷灌圈69处,建成沼气池800座。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全年转移农村人口6 200人,其中常年性转移2 000人,累计争取各类惠农项目资金1.5亿元。
【工业】 2010年,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9.2亿元,增长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24亿元,增长25.3%。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1.4亿元,增长40%;实现税金2亿元,增长10%。全年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0项。全年生产原煤138万吨,发电8.7亿度,生产铁精粉50万吨,奶粉5 700吨。继续完善化工园区西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横五纵”八条主干道路全线贯通,实施了道路两侧亮化、绿化工程;加强园区项目建设,已累计入驻项目21家,有4家企业具备生产运营条件。强化节能减排工作,万元GDP能耗下降5.3%。
【人民生活】 2010年,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 517元,同比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640元,同比增长14.6%。
【社会保障】 2010年,城镇低保补差水平由每人每月180元提高到225元,农村低保补差水平由每人每年800元提高到1 040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 533人,为534名城镇企业档案不全和丢失档案人员办理了退休手续。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县财政匹配资金由人均10元提高到25元,全年累计报销医药费1 000多万元,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330万元。严格落实教育助学补贴和救助政策,全年发放“两免一补”和高中阶段各项补贴资金1 400万元,发放贫困大学生救助资金43万元、助学贷款174万元,近万名学生受益。新建廉租房240套,改造危房295户,发放廉租房补贴160多万元。对城乡低保户、五保户等特困群体的慰问和救助力度,累计发放生活及物价补助382万元。为全县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了长寿保健金,为3 000名农村适龄妇女免费进行了“两癌”检查。年初,政府确定民生领域的“十件实事”已全部完成,累计投入资金4 500万元,受益群众近7万人。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