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六年(1649),再封授多罗郡王世袭,四子部奉令西迁,札萨克府驻乌兰额尔济坡,几经搬迁,落脚在查干补力格(今旗查干补力格苏木),俗称四子王旗。旗境划分为28个苏木(清朝中期改为20个苏木),隶属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析四子王旗部分地区归新设置的武川厅,隶山西归绥道。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9月,垦务委员图伽本、宋万楫有一禀报:“统计四子王旗可开之地供在南半旗,而南半旗东西情形复不同,以土脉论则东较腴,以地气论,则西较暖。其初,四子王旗开放时,百户择肥耕种,竟趋于东,所谓东新地也。乌兰花适居其中,已成镇,民商麋集,是东南其亩几无余隙,而西面民人罕至,荒地较多”。清末放垦时,西面地也尽数开放。到民国年间,四子王旗开垦的南部农业区全部归武川县,本旗衙门管辖范围只剩旗北部荒旱草地。
清顺治六年(1649),再封授多罗郡王世袭,四子部奉令西迁,札萨克府驻乌兰额尔济坡,几经搬迁,落脚在查干补力格(今旗查干补力格苏木),俗称四子王旗。旗境划分为28个苏木(清朝中期改为20个苏木),隶属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析四子王旗部分地区归新设置的武川厅,隶山西归绥道。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9月,垦务委员图伽本、宋万楫有一禀报:“统计四子王旗可开之地供在南半旗,而南半旗东西情形复不同,以土脉论则东较腴,以地气论,则西较暖。其初,四子王旗开放时,百户择肥耕种,竟趋于东,所谓东新地也。乌兰花适居其中,已成镇,民商麋集,是东南其亩几无余隙,而西面民人罕至,荒地较多”。清末放垦时,西面地也尽数开放。到民国年间,四子王旗开垦的南部农业区全部归武川县,本旗衙门管辖范围只剩旗北部荒旱草地。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