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区域建制
乌兰察布盟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部。大青山横贯盟境。京包、集二、集通三条铁路交会境内。东与河北省康保、尚义、怀安三县为邻;东、北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毗连;南与山西省天镇县、阳高县、大同市、左云县、右玉县以长城为界;西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呼和浩特市郊区、武川县、和林格尔县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中蒙国境线长
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驻集宁市,西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50年1月,绥远省人民政府决定,撤销绥东蒙旗办事处,建立绥东蒙旗中心旗制,以察哈尔右翼正红旗为绥东中心旗(盟级临时建制,设主任),直属绥远省人民政府。同时将察哈尔右翼镶红旗与察哈尔右翼镶蓝旗合并,组建为镶蓝镶红联合旗。绥东中心旗驻平地泉,领导绥东中心旗、镶蓝镶红联合旗(八苏木)和正黄旗(卓资山)的蒙旗工作。同年4月1日,乌兰察布盟改设为乌兰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设主任),驻乌兰花。
1978年10月,依法撤销乌兰察布盟革命委员会,恢复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建制。
三、历史沿革
乌兰察布盟,以清初所编蒙古四子部落等4部为6旗的札萨克会盟于红螺谷(蒙古语称为乌兰察布)而得名。(对乌兰察布盟会盟地址,有两种记述:一说,四子部落等4部6旗札萨克在康熙年间首次会盟于大青山脚下,今呼和浩特市东北
今乌兰察布盟地区,战国时赵武灵王使林胡、楼烦部族臣服后,在阴山下筑长城至高厥塞(今乌拉特后旗西南),使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与中南部地隔开。赵长城在今兴和县、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四子王旗、卓资县境内留有遗迹。战国后期,匈奴政权控制了长城以北的地区。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时,今乌兰察布盟的集宁、丰镇、察哈尔右翼前旗和凉城等旗县市地区属雁门郡(治所善无,今山西省右玉县南)管辖;今乌兰察布盟的兴和县、商都县和丰镇市部分地区属代郡(治所代县,在今河北省蔚县东北)管辖;今乌兰察布盟的集宁市西南部、卓资县部分地区属云中郡(治所今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管辖;乌兰察布盟的大青山北部地区为匈奴的领地。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修筑秦长城从河北进入乌兰察布盟商都县,经兴和县、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卓资县等,沿大青山西去。当时,乌兰察布盟地区是秦王朝与匈奴政权争战的重要地区。秦末,匈奴政权在楚汉相争之际,南下占领了包括今乌兰察布盟在内的今内蒙古大部地区。
西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今乌兰察布盟地区为匈奴中部政权统辖地,最高首领单于庭设在今四子王旗境内。西汉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沿袭秦制代郡、雁门郡、云中郡,今乌兰察布盟东、南部地区仍为上述三郡分别所辖;大青山北部地区仍为匈奴政权统治地区。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析云中郡东部地置定襄郡(治所成乐,在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土城子村),辖境包括今卓资县大部地区。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云中、定襄、雁门等郡被依附于匈奴政权的地方割据势力卢芳所控制。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上述各郡之地重归东汉王朝。在今乌兰察布盟地区置有强阴县(治所今凉城县东),辖区包括今凉城县和丰镇市大部地区,隶属雁门郡。
三国、西晋时,今乌兰察布盟地区基本上属于鲜卑拓跋政权统治区。东晋十六国时期,代建国二十九年(公元366年)时,今盟境为代(鲜卑拓跋氏)统治区域;前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乌盟境为前秦(氐族苻氏)政权统辖区;魏登国十年(公元395年),今盟境为魏政权统治活动的重要地区。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王朝灭北凉政权统一北方地区后,开始修筑长城,设置军政重镇,防御北方柔然族南侵。在今乌兰察布盟地区设有抚冥镇(治所在今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土城子古城)、柔玄镇(治所在今兴和县台基庙乡境。另有记载说在今察哈尔右翼中旗塔布忽洞乡;还有说在今察哈尔右翼后旗白音查干古城)。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时,北魏王朝设置有:凉城郡(治所今凉城县岱海东北麦胡图乡古城),领参合县(治所在今凉城县西南)、沃野县(治所在今凉城县弓坝河西南岸)、旋鸿县(治所在今丰镇市北部),这1郡3县隶属于恒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另有记载,州治所曾在今凉城县双古城乡双古城村古城)。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王朝改恒州为马邑郡,郡治善阳(今山西省朔州市),辖境包括今凉城县、丰镇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和集宁地区;改代州为雁门郡(治所今山西省代县),辖境包括今兴和县、商都县、化德县等地区。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王朝改隋置云州为北恒州,辖境包括今乌兰察布盟丘陵南段地区。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又在北恒州境内设置云州,辖境不变。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王朝为了安置归附的东突厥人,将原颉利可汗统治区(漠南地区),分为六州,左方置定襄都督府,辖今锡林郭勒盟北部地区,右方置云中都督府,辖有今乌兰察布盟东北部地区。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置桑乾都督府(治所约在今凉城县境)。辖区包括今乌兰察布盟大部地区。各都督府分别任用突厥贵族为都督,隶属于云中都护府,后改为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古城)。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后突厥政权被回纥攻灭,阴山以北地区转归回纥控制。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设振武军(治所在今托克托县南),辖地包括今盟境西南地区。辽天庆元年(1111年)时,西京道大同府统辖之德州,治宣德(今凉城县岱海东北岸边),领有天成县(今凉城境内)、宣德县(今凉城县南),管辖区域包括今盟境之凉城县、卓资县、丰镇市等地区;丰州,治所富民(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太平庄乡白塔村),辖区包括今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集宁市等地区;奉圣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县),辖区包括今察哈尔右翼前旗、兴和县、商都县、化德县等地区。金熙宗皇统九年(1149年),金王朝升丰州天德军节度使为天德总管府,置西南路招讨司,以天德尹兼领,辖区包括今盟境大青山北各部族。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改辽西京道为西京路都总管府,所辖大同府领宣宁县(治所今凉城县岱海东北淤泥滩古城),辖区包括今卓资县和凉城县等地区。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置净州(治所天山,今四子王旗吉生太乡城卜子村古城),辖区包括今四子王旗部分地区;抚州(治所今河北省张北县喇巴尔哈孙古城),辖区包括今盟境东南部地区。
蒙古国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蒙古王朝将隆兴府(治所在今河北省张北县)从上都路分出自成一路,称隆兴路,设路总管府,下属高原县、威宁县、宝昌州辖区包括今盟境东部地区。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设置有宣宁县(治所今凉城县岱海东北淤泥滩村古城)、平地县(治所今察哈尔右翼前旗三号地乡苏集村南古城),此二县辖今盟境东南部地区,隶属大同路。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升净州(治所今四子王旗吉生太乡城卜子村)为净州路,直属中书省。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元王朝在今盟境置沙井路(原金代边城,城址今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希拉莫仁庙西南)、集宁路(城址在今察哈尔右翼前旗巴音塔拉乡土城子村),此二路直属中书省。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改隆兴路为兴和路,治所高原(今河北省张北县),所辖宝昌州(治所在今太仆寺旗南境)、威宁县(治所在今兴和县东境),辖境包括今太仆寺旗、兴和县、化德县等地区,直属中书省。
明朝初,蒙古各部落退到大漠南北,各据一方。明洪武八年(1375年),将官山千户所升为官山卫(今卓资县北)。明成宗正德五年(1510年),蒙古大汗巴图蒙克称达延汗,统一了蒙古诸部后,今乌兰察布地区大部归右翼三万户之一的土默特万户所辖。后来俺答汗(阿拉坦汗)称雄漠南,把土默特万户和永谢部万户合并。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王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察哈尔部林丹汗继位,经过征战统一了漠南蒙古各部,乌兰察布地区成为林丹汗政权统辖地。明崇祯五年、清天聪六年(1632年),四子部落、归化城土默特等部封建主降清。
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清王朝将归附的四子部落编为四子部落旗,俗称四子王旗;清世祖顺治五年(1648年),将乌喇特所部编为乌喇特后旗、乌喇特中旗、乌喇特前旗,俗称东公旗、中公旗、西公旗;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年),编成喀尔喀右翼旗,亦称达尔罕旗;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年),编成茂明安旗。以上六旗均为札萨克旗,各置札萨克掌理旗务,世袭罔替,隶清理藩院,归乌兰察布盟所辖。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廷废察哈尔部主世袭王公和札萨克爵职,将察哈尔部众从义州(今辽宁省义县)迁往口外地编为八旗(察哈尔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属于今乌兰察布盟辖区)。清高宗乾隆十五年(1750年),析察哈尔右翼正红、镶红二旗部分垦地设丰镇厅和宁远厅,丰镇厅隶山西大同府,宁远厅隶山西朔平府。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廷曾授归化城土默特部辅国公爵位,并增设归化城土默特札萨克旗。辖归化城土默特大青山北部地区,隶属乌兰察布盟。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归化城土默特札萨克旗被裁撤。清德宗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将丰镇厅、宁远厅划归山西归绥道。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析四子王旗、达尔罕旗部分垦地村落,设置武川厅;析丰镇厅东境芦家营等地及察哈尔右翼正黄旗九佐领地,设置兴和厅;析宁远厅北境灰腾梁各村落及毗连察哈尔右翼正黄、正红二旗部分地,设置陶林厅,三厅均隶属山西归绥道。
民国元年(1912年),盟旗制度从清,各厅改县。民国3年(1914年),中华民国政府批准设立绥远特别区、察哈尔特别区(都统)。并对行政区域作了调整,丰镇、兴和、陶林、凉城(原宁远县)4县,划归察哈尔特别区兴和道,乌兰察布盟及所辖6旗,划归绥远特别区。民国5年(1916年),置商都设治局。民国7年(1918年),改商都县。民国10年(1921年),置平地泉设治局。民国13年(1924年),改集宁县。商都、集宁2县隶属察哈尔特别区。民国17年(1928年),乌兰察布盟及所辖各旗改隶绥远省。同时,将丰镇、兴和、陶林、凉城、集宁5县,划归绥远省。民国23年(1934年)
一、行政区域建制
乌兰察布盟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中部。大青山横贯盟境。京包、集二、集通三条铁路交会境内。东与河北省康保、尚义、怀安三县为邻;东、北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毗连;南与山西省天镇县、阳高县、大同市、左云县、右玉县以长城为界;西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呼和浩特市郊区、武川县、和林格尔县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中蒙国境线长
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驻集宁市,西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50年1月,绥远省人民政府决定,撤销绥东蒙旗办事处,建立绥东蒙旗中心旗制,以察哈尔右翼正红旗为绥东中心旗(盟级临时建制,设主任),直属绥远省人民政府。同时将察哈尔右翼镶红旗与察哈尔右翼镶蓝旗合并,组建为镶蓝镶红联合旗。绥东中心旗驻平地泉,领导绥东中心旗、镶蓝镶红联合旗(八苏木)和正黄旗(卓资山)的蒙旗工作。同年4月1日,乌兰察布盟改设为乌兰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设主任),驻乌兰花。
1978年10月,依法撤销乌兰察布盟革命委员会,恢复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建制。
三、历史沿革
乌兰察布盟,以清初所编蒙古四子部落等4部为6旗的札萨克会盟于红螺谷(蒙古语称为乌兰察布)而得名。(对乌兰察布盟会盟地址,有两种记述:一说,四子部落等4部6旗札萨克在康熙年间首次会盟于大青山脚下,今呼和浩特市东北
今乌兰察布盟地区,战国时赵武灵王使林胡、楼烦部族臣服后,在阴山下筑长城至高厥塞(今乌拉特后旗西南),使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与中南部地隔开。赵长城在今兴和县、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四子王旗、卓资县境内留有遗迹。战国后期,匈奴政权控制了长城以北的地区。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时,今乌兰察布盟的集宁、丰镇、察哈尔右翼前旗和凉城等旗县市地区属雁门郡(治所善无,今山西省右玉县南)管辖;今乌兰察布盟的兴和县、商都县和丰镇市部分地区属代郡(治所代县,在今河北省蔚县东北)管辖;今乌兰察布盟的集宁市西南部、卓资县部分地区属云中郡(治所今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管辖;乌兰察布盟的大青山北部地区为匈奴的领地。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修筑秦长城从河北进入乌兰察布盟商都县,经兴和县、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卓资县等,沿大青山西去。当时,乌兰察布盟地区是秦王朝与匈奴政权争战的重要地区。秦末,匈奴政权在楚汉相争之际,南下占领了包括今乌兰察布盟在内的今内蒙古大部地区。
西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今乌兰察布盟地区为匈奴中部政权统辖地,最高首领单于庭设在今四子王旗境内。西汉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沿袭秦制代郡、雁门郡、云中郡,今乌兰察布盟东、南部地区仍为上述三郡分别所辖;大青山北部地区仍为匈奴政权统治地区。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析云中郡东部地置定襄郡(治所成乐,在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土城子村),辖境包括今卓资县大部地区。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云中、定襄、雁门等郡被依附于匈奴政权的地方割据势力卢芳所控制。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上述各郡之地重归东汉王朝。在今乌兰察布盟地区置有强阴县(治所今凉城县东),辖区包括今凉城县和丰镇市大部地区,隶属雁门郡。
三国、西晋时,今乌兰察布盟地区基本上属于鲜卑拓跋政权统治区。东晋十六国时期,代建国二十九年(公元366年)时,今盟境为代(鲜卑拓跋氏)统治区域;前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乌盟境为前秦(氐族苻氏)政权统辖区;魏登国十年(公元395年),今盟境为魏政权统治活动的重要地区。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王朝灭北凉政权统一北方地区后,开始修筑长城,设置军政重镇,防御北方柔然族南侵。在今乌兰察布盟地区设有抚冥镇(治所在今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土城子古城)、柔玄镇(治所在今兴和县台基庙乡境。另有记载说在今察哈尔右翼中旗塔布忽洞乡;还有说在今察哈尔右翼后旗白音查干古城)。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时,北魏王朝设置有:凉城郡(治所今凉城县岱海东北麦胡图乡古城),领参合县(治所在今凉城县西南)、沃野县(治所在今凉城县弓坝河西南岸)、旋鸿县(治所在今丰镇市北部),这1郡3县隶属于恒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另有记载,州治所曾在今凉城县双古城乡双古城村古城)。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王朝改恒州为马邑郡,郡治善阳(今山西省朔州市),辖境包括今凉城县、丰镇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和集宁地区;改代州为雁门郡(治所今山西省代县),辖境包括今兴和县、商都县、化德县等地区。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王朝改隋置云州为北恒州,辖境包括今乌兰察布盟丘陵南段地区。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又在北恒州境内设置云州,辖境不变。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王朝为了安置归附的东突厥人,将原颉利可汗统治区(漠南地区),分为六州,左方置定襄都督府,辖今锡林郭勒盟北部地区,右方置云中都督府,辖有今乌兰察布盟东北部地区。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置桑乾都督府(治所约在今凉城县境)。辖区包括今乌兰察布盟大部地区。各都督府分别任用突厥贵族为都督,隶属于云中都护府,后改为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古城)。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后突厥政权被回纥攻灭,阴山以北地区转归回纥控制。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设振武军(治所在今托克托县南),辖地包括今盟境西南地区。辽天庆元年(1111年)时,西京道大同府统辖之德州,治宣德(今凉城县岱海东北岸边),领有天成县(今凉城境内)、宣德县(今凉城县南),管辖区域包括今盟境之凉城县、卓资县、丰镇市等地区;丰州,治所富民(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太平庄乡白塔村),辖区包括今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集宁市等地区;奉圣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县),辖区包括今察哈尔右翼前旗、兴和县、商都县、化德县等地区。金熙宗皇统九年(1149年),金王朝升丰州天德军节度使为天德总管府,置西南路招讨司,以天德尹兼领,辖区包括今盟境大青山北各部族。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改辽西京道为西京路都总管府,所辖大同府领宣宁县(治所今凉城县岱海东北淤泥滩古城),辖区包括今卓资县和凉城县等地区。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置净州(治所天山,今四子王旗吉生太乡城卜子村古城),辖区包括今四子王旗部分地区;抚州(治所今河北省张北县喇巴尔哈孙古城),辖区包括今盟境东南部地区。
蒙古国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蒙古王朝将隆兴府(治所在今河北省张北县)从上都路分出自成一路,称隆兴路,设路总管府,下属高原县、威宁县、宝昌州辖区包括今盟境东部地区。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设置有宣宁县(治所今凉城县岱海东北淤泥滩村古城)、平地县(治所今察哈尔右翼前旗三号地乡苏集村南古城),此二县辖今盟境东南部地区,隶属大同路。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升净州(治所今四子王旗吉生太乡城卜子村)为净州路,直属中书省。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元王朝在今盟境置沙井路(原金代边城,城址今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希拉莫仁庙西南)、集宁路(城址在今察哈尔右翼前旗巴音塔拉乡土城子村),此二路直属中书省。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改隆兴路为兴和路,治所高原(今河北省张北县),所辖宝昌州(治所在今太仆寺旗南境)、威宁县(治所在今兴和县东境),辖境包括今太仆寺旗、兴和县、化德县等地区,直属中书省。
明朝初,蒙古各部落退到大漠南北,各据一方。明洪武八年(1375年),将官山千户所升为官山卫(今卓资县北)。明成宗正德五年(1510年),蒙古大汗巴图蒙克称达延汗,统一了蒙古诸部后,今乌兰察布地区大部归右翼三万户之一的土默特万户所辖。后来俺答汗(阿拉坦汗)称雄漠南,把土默特万户和永谢部万户合并。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王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察哈尔部林丹汗继位,经过征战统一了漠南蒙古各部,乌兰察布地区成为林丹汗政权统辖地。明崇祯五年、清天聪六年(1632年),四子部落、归化城土默特等部封建主降清。
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清王朝将归附的四子部落编为四子部落旗,俗称四子王旗;清世祖顺治五年(1648年),将乌喇特所部编为乌喇特后旗、乌喇特中旗、乌喇特前旗,俗称东公旗、中公旗、西公旗;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年),编成喀尔喀右翼旗,亦称达尔罕旗;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年),编成茂明安旗。以上六旗均为札萨克旗,各置札萨克掌理旗务,世袭罔替,隶清理藩院,归乌兰察布盟所辖。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廷废察哈尔部主世袭王公和札萨克爵职,将察哈尔部众从义州(今辽宁省义县)迁往口外地编为八旗(察哈尔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属于今乌兰察布盟辖区)。清高宗乾隆十五年(1750年),析察哈尔右翼正红、镶红二旗部分垦地设丰镇厅和宁远厅,丰镇厅隶山西大同府,宁远厅隶山西朔平府。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廷曾授归化城土默特部辅国公爵位,并增设归化城土默特札萨克旗。辖归化城土默特大青山北部地区,隶属乌兰察布盟。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归化城土默特札萨克旗被裁撤。清德宗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将丰镇厅、宁远厅划归山西归绥道。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析四子王旗、达尔罕旗部分垦地村落,设置武川厅;析丰镇厅东境芦家营等地及察哈尔右翼正黄旗九佐领地,设置兴和厅;析宁远厅北境灰腾梁各村落及毗连察哈尔右翼正黄、正红二旗部分地,设置陶林厅,三厅均隶属山西归绥道。
民国元年(1912年),盟旗制度从清,各厅改县。民国3年(1914年),中华民国政府批准设立绥远特别区、察哈尔特别区(都统)。并对行政区域作了调整,丰镇、兴和、陶林、凉城(原宁远县)4县,划归察哈尔特别区兴和道,乌兰察布盟及所辖6旗,划归绥远特别区。民国5年(1916年),置商都设治局。民国7年(1918年),改商都县。民国10年(1921年),置平地泉设治局。民国13年(1924年),改集宁县。商都、集宁2县隶属察哈尔特别区。民国17年(1928年),乌兰察布盟及所辖各旗改隶绥远省。同时,将丰镇、兴和、陶林、凉城、集宁5县,划归绥远省。民国23年(1934年)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