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乌达”系蒙古语,意为“柳树”。因境内有柳树生长的地方,故名。位于乌海市西南部,区辖地南北长约21.5公里,东西宽约16.4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9°26′~39°38′,东经106°36′~106°46′,总面积219.716平方公里。乌达区辖一镇七个街道办事处,40个社区居委会和6个村委会。全区总人口为约13万人,居住着蒙古、汉、回、满等17个民族。
201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63亿元,同比增长18.4%。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9.23亿元,同比增长18.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21 962元,同比增长13.2%;农区居民均纯收入实现11 501元,同比增长19.7%。
【农业】 2011年,乌达区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不断整合农业资源,着力调整农区产业结构,加快转移农区劳动力,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 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农作物播种面积达 536公顷,比上年同期下降73%。其中:粮食作物达276公顷,比上年同期下降75.5%;油料达162公顷,比上年同期下降59.4%;蔬菜达92公顷,比上年同期下降80%;瓜类达6公顷,比上年同期增长2倍。
在保留的8 600亩农业用地上建成设施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区,通过良种繁育,引进蔬菜种植高薪技术栽培,培育有机蔬菜,形成规模化、现代化蔬菜产业,保障居民日常农副产品的供应。全力实施“菜篮子”工程,完成农副产品集散地规划选址,3家蔬菜直销店投入运营。
【工业】 2011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1.77亿元,同比增长39.5%。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完成81.7亿元,同比增长23.5%;非公有工业总产值完成162.19亿元,同比增长48.2%;工业产品销售产值完成258.74亿元,同比增长42.5%。规模以上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煤完成564.05万吨,年度累计增长26.1%;洗煤产业完成968.16万吨,年度累计增长4.4%;焦炭产业完成154.1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75倍。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04亿元,增长17%。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化工行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全力推进“双百亿工程”,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君正PVC、烧碱扩建项目全面建成,集团公司成功挂牌上市;恒业成一期20万吨有机硅、2×12兆瓦动力车间建成试车,8万吨工业硅项目开工建设;美方一期120万吨焦化、300万吨洗煤、1.5万吨金属镁、腾龙一期2万吨氯乙酸、草甘膦、亚磷酸二甲脂等项目陆续竣工;利康1万吨氰尿酸、3万吨生态有机肥、3 000吨PVC助剂、华铭8 000吨异型钢等项目相继投产。当年投入1.2亿元,完成经济开发区给排水、供热、电力线路等基础设施。铺设给排水、天然气、蒸汽管网67公里;建成君正铁路专用线;完成10户企业土地征收整合工作,整合土地51.7万平方米。搭建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应用平台,君正科技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利康、腾龙研发中心被认定为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
【人民生活】 2011年,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 500元,增长12%。城镇新增就业2 916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 056万元,成功创业487人。全年开发公益性岗位1 021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 001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截至11月底,低保对象3 562户、7 261人,占全区总人口5.6%。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际参保29 505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实际参保91 011人,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实际参保14 206人,城镇生育保险实际参保20 015人。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共计4 983人,缴费总金额为3 148万元。
为黄河库区水利工程移民、旧城改造搬迁人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搬迁居民及符合条件的居民办理缴纳养老保险等相关手续,总参保人数为2 820人,总金额为10 310.95万元。为5 350名关闭破产国有企业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人员办理了一次性缴费手续。对神华乌海能源公司、乌海市企业解除劳动关系13 000余人缴纳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费实行补贴,截至2011年10月底,神华乌海能源公司原乌达矿业公司买断职工享受补贴人员3 907名,补贴金额为777.88万元;乌海市原国有企业买断人员享受补贴1 311名,补贴金额为268.11万元。
基本医疗保险转院报销382人次共计739万元,进入大额医疗保险转院报销14人次共计46.8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转外就医报销医疗费264人次共计267万元,居民生育保险报销156人次,共计23.4万元;异地安置报销医疗费62人次共计115万元;退医保个人账户52人次共计4.32万元。行政事业单位生育保险报销29人次共计8.9万元,企业生育保险享受待遇12人次共计9.7万元,享受工伤保险待遇17人次共计18.9万元,一次性伤残补助13人次共计19.5万元,上年转入供养亲属7人。对居民医保政策作出调整,报销比例统一为80%,封顶上限提高至9万元,每连续缴费上一篇:
【概况】 “乌达”系蒙古语,意为“柳树”。因境内有柳树生长的地方,故名。位于乌海市西南部,区辖地南北长约21.5公里,东西宽约16.4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9°26′~39°38′,东经106°36′~106°46′,总面积219.716平方公里。乌达区辖一镇七个街道办事处,40个社区居委会和6个村委会。全区总人口为约13万人,居住着蒙古、汉、回、满等17个民族。
201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63亿元,同比增长18.4%。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9.23亿元,同比增长18.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21 962元,同比增长13.2%;农区居民均纯收入实现11 501元,同比增长19.7%。
【农业】 2011年,乌达区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不断整合农业资源,着力调整农区产业结构,加快转移农区劳动力,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 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农作物播种面积达 536公顷,比上年同期下降73%。其中:粮食作物达276公顷,比上年同期下降75.5%;油料达162公顷,比上年同期下降59.4%;蔬菜达92公顷,比上年同期下降80%;瓜类达6公顷,比上年同期增长2倍。
在保留的8 600亩农业用地上建成设施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区,通过良种繁育,引进蔬菜种植高薪技术栽培,培育有机蔬菜,形成规模化、现代化蔬菜产业,保障居民日常农副产品的供应。全力实施“菜篮子”工程,完成农副产品集散地规划选址,3家蔬菜直销店投入运营。
【工业】 2011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1.77亿元,同比增长39.5%。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完成81.7亿元,同比增长23.5%;非公有工业总产值完成162.19亿元,同比增长48.2%;工业产品销售产值完成258.74亿元,同比增长42.5%。规模以上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煤完成564.05万吨,年度累计增长26.1%;洗煤产业完成968.16万吨,年度累计增长4.4%;焦炭产业完成154.1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75倍。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04亿元,增长17%。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化工行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全力推进“双百亿工程”,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君正PVC、烧碱扩建项目全面建成,集团公司成功挂牌上市;恒业成一期20万吨有机硅、2×12兆瓦动力车间建成试车,8万吨工业硅项目开工建设;美方一期120万吨焦化、300万吨洗煤、1.5万吨金属镁、腾龙一期2万吨氯乙酸、草甘膦、亚磷酸二甲脂等项目陆续竣工;利康1万吨氰尿酸、3万吨生态有机肥、3 000吨PVC助剂、华铭8 000吨异型钢等项目相继投产。当年投入1.2亿元,完成经济开发区给排水、供热、电力线路等基础设施。铺设给排水、天然气、蒸汽管网67公里;建成君正铁路专用线;完成10户企业土地征收整合工作,整合土地51.7万平方米。搭建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应用平台,君正科技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利康、腾龙研发中心被认定为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
【人民生活】 2011年,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 500元,增长12%。城镇新增就业2 916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 056万元,成功创业487人。全年开发公益性岗位1 021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 001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截至11月底,低保对象3 562户、7 261人,占全区总人口5.6%。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际参保29 505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实际参保91 011人,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实际参保14 206人,城镇生育保险实际参保20 015人。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共计4 983人,缴费总金额为3 148万元。
为黄河库区水利工程移民、旧城改造搬迁人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搬迁居民及符合条件的居民办理缴纳养老保险等相关手续,总参保人数为2 820人,总金额为10 310.95万元。为5 350名关闭破产国有企业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人员办理了一次性缴费手续。对神华乌海能源公司、乌海市企业解除劳动关系13 000余人缴纳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费实行补贴,截至2011年10月底,神华乌海能源公司原乌达矿业公司买断职工享受补贴人员3 907名,补贴金额为777.88万元;乌海市原国有企业买断人员享受补贴1 311名,补贴金额为268.11万元。
基本医疗保险转院报销382人次共计739万元,进入大额医疗保险转院报销14人次共计46.8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转外就医报销医疗费264人次共计267万元,居民生育保险报销156人次,共计23.4万元;异地安置报销医疗费62人次共计115万元;退医保个人账户52人次共计4.32万元。行政事业单位生育保险报销29人次共计8.9万元,企业生育保险享受待遇12人次共计9.7万元,享受工伤保险待遇17人次共计18.9万元,一次性伤残补助13人次共计19.5万元,上年转入供养亲属7人。对居民医保政策作出调整,报销比例统一为80%,封顶上限提高至9万元,每连续缴费上一篇: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