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商朝时期,乌海地区就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游牧狩猎之地。清朝后期,逐渐有人来这里开矿挖煤,拓荒种地。1958年以后,随着国家对西部煤炭资源的开发,乌达矿务局、卓子山矿务局(1973年改称海勃湾矿务局)相继成立。1961年,乌达市、海勃湾市成立,分别归属于巴彦淖尔盟和伊克昭盟。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1976年1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两个县级市合并成自治区直辖的乌海市。
【地形地貌】 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南高北低,黄河由南向北纵穿市区而过。河东有桌于山,甘德尔山、千里山。桌子山为最高,主峰海拔2 149.4米。甘德尔山与桌子山之间,形成宽谷洼地,宽约3-6公里,海拔1 200-1 280米,相对高差在80-100米之间。两山的南部以残山丘陵为主,起伏不大,多为北东、南西走向的浅平沟谷,平均海拔1 260米,相对高差在20-60米之间。河西为贺兰山余脉,山势起伏,由南向北渐低,五虎山主峰高1 396米。山区相对高差最大达1 000米左右。山前倾斜平原是南北带状分布,宽约4-8公里,整个山前平原高出黄河水面(海拔1066米左右)20-90米之间,自山麓向黄河倾斜。沙漠区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以北,黄河谷地以西,属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南边缘地带。黄河水面,在乌海市境内约40平方公里。
【气候】 因地处中纬度大陆深处,远离海洋,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度4.05,为极干旱荒漠区。其主要特点是:降水少,气温高,大风多,日照长,蒸发强烈,干旱严重,四季分明,冬季寒长,夏短炎热。年平均气温9.3度。极端最高气温39.4度,极端最低气温-32.6度,最大温差达72度。作物生长期(4-9月)平均气温20.1度,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度,初日平均在4月17日。终日平均在10月9日,初终间平均日数176天,积温平均3 660度。日照时数年平均为3 000--3 200小时,属多日照地区。夏季多东南风,冬春季多西北风,年平均风速3.1米/秒,日平均风速大于3米/秒的启动风速日数全年平均183天(即风能可利用日数)。年平均降水量为160--170毫米之间,最多的年份可达357.6毫米,最少的年份仅42毫米。雨季集中在6--8月。
【水文】 黄河是乌海地区的最大干流流经市区75.5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为1018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5 82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60.8立方米/秒,年平均水位变动幅度在2~4米之间。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321.35亿立方米,是乌海市工农牧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水源。季节性降雨形成的山洪,除少量被农作物和自然植被吸收外,大部分排注入黄河。地下水资源也较丰富,已查明乌达、海勃湾两区地下水储量87亿立方米,海南区黄河沿岸地下水储量6.4亿立方米。全市地下水补给量为2458.76万立方米。
【自然资源】 乌海市自然资源丰富,配套互补条件好,综合开发利用价值高,形成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已探明矿藏资源36种。煤炭总储量44亿吨,炼焦用煤达43亿吨,占自治区炼焦用煤总储量的82.6%,素有"乌金之诲"的美誉。铁矿主要有磁铁矿和褐铁矿,储量分别为627万吨和116万吨。石灰岩远景储量在200亿吨以上,质量上乘,品种齐全,是冶金、化工、建材行业的主要原料。煤系高岭土11亿吨以上,石英砂、石英岩50多亿吨。乌海市水土光热资源十分丰富。黄河流经市区,年流量达321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丰富且地下地上构成互补系统,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乌海土地辽阔,环境承载能力强。每年无霜期达156~165天,年均日照时间3000多小时,而且昼夜温差大,适宜瓜果蔬菜,特别是葡萄的生长,是自治区主要的葡萄生产基地。乌海市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经过40年的开发建设,已形成国有、集体、私营、合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中小结合,以能源化工、建材为主,兼有冶金、机械、轻工业等产业的工业体系,是自治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煤炭工业是乌海的基础产业,全市原煤生产能力达1 50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33.65万千瓦,年发电量19.5亿千瓦时。乌海是自治区最大的建材产基地,有建材企业30多家,水泥生产能力达125万吨,平板玻璃243万重量箱,墙体料2.4亿块,陶瓷锦砖108万平方米。化工产品有烧碱、纯碱、小苏打、泡花碱、电石多种系列产品。冶金工业主要以生铁、硅铁、金属镁、工业硅为主。机械工业有年产达120万支摩托车前叉的大型企业,成为全国最大的摩托车减震器生产基地。
【概况】 乌海市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南缘。东邻鄂托克旗,西连阿拉善左旗,南界鄂托克旗、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北接鄂托克旗、阿拉善左旗。介于北纬39°02′30″~39°54′55″,东经106°36′25″~107°08′05″之间,东西相距约45公里,南北距离约100公里。总面积1 754平方公里,辖3区,4镇、16个街道办事处。
【人口 民族】 2008年末,乌海市常住人口48.2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1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6‰,死亡率5.02‰,自然增长率4.58‰。少数民族人口3.15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 81万人。城镇人口45.0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达93.26%。
【人民生活】 2008年,乌海城市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15 999元,比上年增长17.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人均消费支出为12 920元,比上年增长2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3%。2008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8 %,比2007年上涨0.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均住房建筑面积29.76 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2平方米。
农区居民均纯收入7 475元,比上年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4%。农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0%,较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农区居民均住房面积29.92 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9平方米。
【经济】 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0.1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1%,连续第1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6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158.88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78.46亿元,增长19.9%。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达50 036元(折合7 314美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2.6%。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6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贡献率为50.45%,比上年降低19.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8.94%,比上年提高19.2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65.6:33.2调整为1.2:66.2:32.6。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47.06亿元,比上年增长50.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97亿元,比上年增长43.2%。财政支出总计38.24亿元,比上年增长37.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1.47亿元,增长41.8%。在一般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医疗卫生支出1.34亿元,比上年增长75.3%;教育支出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6%。
【农牧业】 2008年,实现“粮改菜”面积1 500亩。设施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葡萄面积3 300亩、温室350 亩,葡萄种植、温室建设和规模养殖的公司化比例达70%以上。汉森、双清、田野、云飞、新时针等一批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乌海被评为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2个葡萄品种被评为“中华名果”。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4上一篇:
早在商朝时期,乌海地区就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游牧狩猎之地。清朝后期,逐渐有人来这里开矿挖煤,拓荒种地。1958年以后,随着国家对西部煤炭资源的开发,乌达矿务局、卓子山矿务局(1973年改称海勃湾矿务局)相继成立。1961年,乌达市、海勃湾市成立,分别归属于巴彦淖尔盟和伊克昭盟。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1976年1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两个县级市合并成自治区直辖的乌海市。
【地形地貌】 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南高北低,黄河由南向北纵穿市区而过。河东有桌于山,甘德尔山、千里山。桌子山为最高,主峰海拔2 149.4米。甘德尔山与桌子山之间,形成宽谷洼地,宽约3-6公里,海拔1 200-1 280米,相对高差在80-100米之间。两山的南部以残山丘陵为主,起伏不大,多为北东、南西走向的浅平沟谷,平均海拔1 260米,相对高差在20-60米之间。河西为贺兰山余脉,山势起伏,由南向北渐低,五虎山主峰高1 396米。山区相对高差最大达1 000米左右。山前倾斜平原是南北带状分布,宽约4-8公里,整个山前平原高出黄河水面(海拔1066米左右)20-90米之间,自山麓向黄河倾斜。沙漠区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以北,黄河谷地以西,属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南边缘地带。黄河水面,在乌海市境内约40平方公里。
【气候】 因地处中纬度大陆深处,远离海洋,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度4.05,为极干旱荒漠区。其主要特点是:降水少,气温高,大风多,日照长,蒸发强烈,干旱严重,四季分明,冬季寒长,夏短炎热。年平均气温9.3度。极端最高气温39.4度,极端最低气温-32.6度,最大温差达72度。作物生长期(4-9月)平均气温20.1度,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度,初日平均在4月17日。终日平均在10月9日,初终间平均日数176天,积温平均3 660度。日照时数年平均为3 000--3 200小时,属多日照地区。夏季多东南风,冬春季多西北风,年平均风速3.1米/秒,日平均风速大于3米/秒的启动风速日数全年平均183天(即风能可利用日数)。年平均降水量为160--170毫米之间,最多的年份可达357.6毫米,最少的年份仅42毫米。雨季集中在6--8月。
【水文】 黄河是乌海地区的最大干流流经市区75.5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为1018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5 82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60.8立方米/秒,年平均水位变动幅度在2~4米之间。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321.35亿立方米,是乌海市工农牧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水源。季节性降雨形成的山洪,除少量被农作物和自然植被吸收外,大部分排注入黄河。地下水资源也较丰富,已查明乌达、海勃湾两区地下水储量87亿立方米,海南区黄河沿岸地下水储量6.4亿立方米。全市地下水补给量为2458.76万立方米。
【自然资源】 乌海市自然资源丰富,配套互补条件好,综合开发利用价值高,形成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已探明矿藏资源36种。煤炭总储量44亿吨,炼焦用煤达43亿吨,占自治区炼焦用煤总储量的82.6%,素有"乌金之诲"的美誉。铁矿主要有磁铁矿和褐铁矿,储量分别为627万吨和116万吨。石灰岩远景储量在200亿吨以上,质量上乘,品种齐全,是冶金、化工、建材行业的主要原料。煤系高岭土11亿吨以上,石英砂、石英岩50多亿吨。乌海市水土光热资源十分丰富。黄河流经市区,年流量达321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丰富且地下地上构成互补系统,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乌海土地辽阔,环境承载能力强。每年无霜期达156~165天,年均日照时间3000多小时,而且昼夜温差大,适宜瓜果蔬菜,特别是葡萄的生长,是自治区主要的葡萄生产基地。乌海市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经过40年的开发建设,已形成国有、集体、私营、合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中小结合,以能源化工、建材为主,兼有冶金、机械、轻工业等产业的工业体系,是自治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煤炭工业是乌海的基础产业,全市原煤生产能力达1 50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33.65万千瓦,年发电量19.5亿千瓦时。乌海是自治区最大的建材产基地,有建材企业30多家,水泥生产能力达125万吨,平板玻璃243万重量箱,墙体料2.4亿块,陶瓷锦砖108万平方米。化工产品有烧碱、纯碱、小苏打、泡花碱、电石多种系列产品。冶金工业主要以生铁、硅铁、金属镁、工业硅为主。机械工业有年产达120万支摩托车前叉的大型企业,成为全国最大的摩托车减震器生产基地。
【概况】 乌海市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南缘。东邻鄂托克旗,西连阿拉善左旗,南界鄂托克旗、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北接鄂托克旗、阿拉善左旗。介于北纬39°02′30″~39°54′55″,东经106°36′25″~107°08′05″之间,东西相距约45公里,南北距离约100公里。总面积1 754平方公里,辖3区,4镇、16个街道办事处。
【人口 民族】 2008年末,乌海市常住人口48.2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1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6‰,死亡率5.02‰,自然增长率4.58‰。少数民族人口3.15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 81万人。城镇人口45.0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达93.26%。
【人民生活】 2008年,乌海城市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15 999元,比上年增长17.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人均消费支出为12 920元,比上年增长2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3%。2008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8 %,比2007年上涨0.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均住房建筑面积29.76 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2平方米。
农区居民均纯收入7 475元,比上年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4%。农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0%,较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农区居民均住房面积29.92 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9平方米。
【经济】 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0.1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1%,连续第1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6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158.88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78.46亿元,增长19.9%。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达50 036元(折合7 314美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2.6%。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6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贡献率为50.45%,比上年降低19.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8.94%,比上年提高19.2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65.6:33.2调整为1.2:66.2:32.6。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47.06亿元,比上年增长50.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97亿元,比上年增长43.2%。财政支出总计38.24亿元,比上年增长37.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1.47亿元,增长41.8%。在一般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医疗卫生支出1.34亿元,比上年增长75.3%;教育支出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6%。
【农牧业】 2008年,实现“粮改菜”面积1 500亩。设施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葡萄面积3 300亩、温室350 亩,葡萄种植、温室建设和规模养殖的公司化比例达70%以上。汉森、双清、田野、云飞、新时针等一批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乌海被评为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2个葡萄品种被评为“中华名果”。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4上一篇: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