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区域建制
哲里木盟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北部,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东与吉林省双辽市、长岭县、通榆县为邻,南与辽宁省铁岭市、阜新市交界,西、西北与赤峰市敖汉旗、阿鲁科尔沁旗和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毗连,北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接壤。盟境南北长约
哲里木盟行政公署驻通辽市,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1480公里。管辖区域划分为:通辽市、霍林郭勒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开鲁县,计8个县级行政区域建制单位。下辖县级市派出的13个街道办事处;44个建制镇、87个苏木、64个乡,计195个基层行政区域建制单位;1358个嘎查委员会、1337个村民委员会和218个居民委员会。盟的行政区划代码152300。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68年1月,哲里木盟革命委员会成立。
三、历史沿革
今哲里木盟区域,秦朝属东胡,汉至西晋基本上属鲜卑。东晋前燕建熙七年(公元366年),今盟境基本属契丹。隋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今盟境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属契丹,霍林郭勒市、扎鲁特旗、开鲁县基本属霫族。唐总章二年(公年669年),设置居延都督府(古霫族),管辖今盟部分地区,隶属安北都护府。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时,设置松漠都督府(契丹族),治所在今林西县南部双井店故址,管辖有今哲里木盟的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等区域,隶属河北道。辽代早期置韩州(治所今科尔沁左翼后旗浩坦苏木浩坦塔班格日古城遗址)。辽天庆元年(1111年),置有龙化州(治所今奈曼旗境)、福州(治所今科尔沁左翼后旗境)、宁州和豫州(治所约在今扎鲁特旗境),上述各州隶属上京道临潢府。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今盟境属临潢路泰州。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置者(折)连怯呆儿万户府,辖者(折)连川(今通辽以东的西辽河至新开河流域)。元世祖至顺元年(1330年)时,今盟境大部区域属辽阳行省宁昌路。明朝永乐元年至宣德八年(1403~1433年),今盟区域分属于奴尔干都司泰宁卫的有今扎鲁特旗、科尔沁左翼中旗和开鲁县;属于山东广宁卫的有今通辽市、库伦旗;属于京师老哈河卫的有今奈曼旗等。明洪熙元年(1425年),蒙古一部首领奎蒙克塔斯哈刺因被瓦刺所败,率众退居嫩江流域,号称嫩江科尔沁(后简称科尔沁)之后,科尔沁部服属于察哈尔部。“奎蒙克塔斯哈剌经五传至奧巴,便与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失和,遂率部投后金努尔哈赤”。
明思宗崇祯九年、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清王朝将归附的科尔沁部编为科尔沁左翼中、前两旗(由达尔罕亲王掌管);科尔沁右翼中、前、后三旗(由土谢图亲王掌管),均为札萨克旗。同年编成奈曼旗。清顺治三年(1646年),设置盛京锡埒图库伦札萨克喇嘛旗,是政教合一的旗(曾隶属卓索图盟)。清顺治五年(1648年),编扎鲁特部为扎鲁特左旗、扎鲁特右旗。清顺治七年(1650年),新编科尔沁左翼后旗(郡王札萨克驻双合山)。至此,科尔沁左翼前、中、后三旗和科尔沁右翼前、中、后三旗与扎赉特旗、杜尔伯特旗、郭尔罗斯前、后两旗,十旗札萨克在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今巴仁哲里木苏木西北3华里处)的哲里木山下(有记载在哲里木河畔)会盟,称哲里木盟。科尔沁左、右两翼六旗受盛京将军节制;郭尔罗斯前旗受吉林将军节制;郭尔罗斯后旗、扎赉特旗、杜尔伯特旗受黑龙江将军节制。清康熙三年(1664年),扎鲁特左、右两旗和奈曼旗的札萨克参加了阿鲁科尔沁旗等11旗札萨克在翁牛特左旗境内的昭乌达(今翁牛特旗境内)会盟,隶属昭乌达盟。清仁宗嘉庆五年(1800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清王朝在哲里木盟境内“实行招垦”、“移民实边”,并将先后设置的3府(长春府、昌图府、洮南府)、3厅(大赉厅、肇州厅、安达厅)、1州(辽源州)、12县(醴泉、奉化、怀德、康平、农安、靖安、开通、安广、法库、长岭、镇东、德惠等县)“划出旗界”,分别归属吉林、盛京、黑龙江省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沿袭清制,哲里木盟辖科尔沁左、右两翼6旗和扎赉特旗、郭尔罗斯前、后两旗及杜尔伯特旗,共10旗,归蒙藏事务局管辖,同时分别受东三省监督节制(其中科尔沁左、右两翼6旗受奉天省监督节制,郭尔罗斯前旗受吉林省监督节制,郭尔罗斯后旗、扎赉特旗、杜伯尔特旗受黑龙江省监督节制)。民国7年(1918年),在科尔沁左翼中旗境内设置通辽县,隶属奉天省洮昌道。民国17年(1928年),国民政府调整行政区划,将通辽县划归辽宁省管辖;将开鲁县划归热河省管辖。民国20年(1931年)3月,国民政府颁发库伦旗政教分治办法,废除政教合一制度,重新设置库伦旗。民国21年(1932年)8月,将鲁北设治局改建鲁北县。
民国21年(1932年),伪满洲国取消哲里木盟,成立伪兴安南分省(驻郑家屯,原名辽源),隶属伪满洲国国务院兴安局(后改为兴安总署)。兴安南分省管辖:科尔沁左翼前、中、后三旗,科尔沁右翼前、中、后三旗,扎赉特旗。原哲里木盟所辖郭尔罗斯前旗划归吉林省,郭尔罗斯后旗划归滨江省,杜尔伯特旗划归龙江省;通辽县归属奉天省(1935年9月,通辽县归属兴安南省)。民国22年(1933年),伪满洲国将开鲁县和扎鲁特左、右二旗划归兴安西分省(驻开鲁)。同年3月,将奈曼旗划入伪热河省管辖(1934年又划归兴安西省)。民国23年(1934年)12月,伪满洲国将兴安南分省改为兴安南省(1935年9月,兴安南省省会迁驻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隶属伪满洲国国务院蒙政部。民国24年(1935年)3月,伪满洲国撤销绥东县,其区域分别划归奈曼旗、库伦旗。同时将喀尔喀左翼旗(原属昭乌达盟)和唐古特喀尔喀旗(原属卓索图盟)并入库伦旗(驻库伦街),并将库伦旗由伪热河省划入伪兴安南省。同年5月,将扎鲁特左旗、扎鲁特右旗合并建立扎鲁特旗(驻鲁北街)。隶属伪兴安西省。民国32年(1943年)10月,撤销伪兴安南、东、西三个省后,原伪兴安南省改置为兴安南地区行署,隶属伪兴安总省。
一、行政区域建制
哲里木盟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北部,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东与吉林省双辽市、长岭县、通榆县为邻,南与辽宁省铁岭市、阜新市交界,西、西北与赤峰市敖汉旗、阿鲁科尔沁旗和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毗连,北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接壤。盟境南北长约
哲里木盟行政公署驻通辽市,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1480公里。管辖区域划分为:通辽市、霍林郭勒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开鲁县,计8个县级行政区域建制单位。下辖县级市派出的13个街道办事处;44个建制镇、87个苏木、64个乡,计195个基层行政区域建制单位;1358个嘎查委员会、1337个村民委员会和218个居民委员会。盟的行政区划代码152300。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68年1月,哲里木盟革命委员会成立。
三、历史沿革
今哲里木盟区域,秦朝属东胡,汉至西晋基本上属鲜卑。东晋前燕建熙七年(公元366年),今盟境基本属契丹。隋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今盟境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属契丹,霍林郭勒市、扎鲁特旗、开鲁县基本属霫族。唐总章二年(公年669年),设置居延都督府(古霫族),管辖今盟部分地区,隶属安北都护府。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时,设置松漠都督府(契丹族),治所在今林西县南部双井店故址,管辖有今哲里木盟的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等区域,隶属河北道。辽代早期置韩州(治所今科尔沁左翼后旗浩坦苏木浩坦塔班格日古城遗址)。辽天庆元年(1111年),置有龙化州(治所今奈曼旗境)、福州(治所今科尔沁左翼后旗境)、宁州和豫州(治所约在今扎鲁特旗境),上述各州隶属上京道临潢府。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今盟境属临潢路泰州。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置者(折)连怯呆儿万户府,辖者(折)连川(今通辽以东的西辽河至新开河流域)。元世祖至顺元年(1330年)时,今盟境大部区域属辽阳行省宁昌路。明朝永乐元年至宣德八年(1403~1433年),今盟区域分属于奴尔干都司泰宁卫的有今扎鲁特旗、科尔沁左翼中旗和开鲁县;属于山东广宁卫的有今通辽市、库伦旗;属于京师老哈河卫的有今奈曼旗等。明洪熙元年(1425年),蒙古一部首领奎蒙克塔斯哈刺因被瓦刺所败,率众退居嫩江流域,号称嫩江科尔沁(后简称科尔沁)之后,科尔沁部服属于察哈尔部。“奎蒙克塔斯哈剌经五传至奧巴,便与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失和,遂率部投后金努尔哈赤”。
明思宗崇祯九年、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清王朝将归附的科尔沁部编为科尔沁左翼中、前两旗(由达尔罕亲王掌管);科尔沁右翼中、前、后三旗(由土谢图亲王掌管),均为札萨克旗。同年编成奈曼旗。清顺治三年(1646年),设置盛京锡埒图库伦札萨克喇嘛旗,是政教合一的旗(曾隶属卓索图盟)。清顺治五年(1648年),编扎鲁特部为扎鲁特左旗、扎鲁特右旗。清顺治七年(1650年),新编科尔沁左翼后旗(郡王札萨克驻双合山)。至此,科尔沁左翼前、中、后三旗和科尔沁右翼前、中、后三旗与扎赉特旗、杜尔伯特旗、郭尔罗斯前、后两旗,十旗札萨克在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今巴仁哲里木苏木西北3华里处)的哲里木山下(有记载在哲里木河畔)会盟,称哲里木盟。科尔沁左、右两翼六旗受盛京将军节制;郭尔罗斯前旗受吉林将军节制;郭尔罗斯后旗、扎赉特旗、杜尔伯特旗受黑龙江将军节制。清康熙三年(1664年),扎鲁特左、右两旗和奈曼旗的札萨克参加了阿鲁科尔沁旗等11旗札萨克在翁牛特左旗境内的昭乌达(今翁牛特旗境内)会盟,隶属昭乌达盟。清仁宗嘉庆五年(1800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清王朝在哲里木盟境内“实行招垦”、“移民实边”,并将先后设置的3府(长春府、昌图府、洮南府)、3厅(大赉厅、肇州厅、安达厅)、1州(辽源州)、12县(醴泉、奉化、怀德、康平、农安、靖安、开通、安广、法库、长岭、镇东、德惠等县)“划出旗界”,分别归属吉林、盛京、黑龙江省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沿袭清制,哲里木盟辖科尔沁左、右两翼6旗和扎赉特旗、郭尔罗斯前、后两旗及杜尔伯特旗,共10旗,归蒙藏事务局管辖,同时分别受东三省监督节制(其中科尔沁左、右两翼6旗受奉天省监督节制,郭尔罗斯前旗受吉林省监督节制,郭尔罗斯后旗、扎赉特旗、杜伯尔特旗受黑龙江省监督节制)。民国7年(1918年),在科尔沁左翼中旗境内设置通辽县,隶属奉天省洮昌道。民国17年(1928年),国民政府调整行政区划,将通辽县划归辽宁省管辖;将开鲁县划归热河省管辖。民国20年(1931年)3月,国民政府颁发库伦旗政教分治办法,废除政教合一制度,重新设置库伦旗。民国21年(1932年)8月,将鲁北设治局改建鲁北县。
民国21年(1932年),伪满洲国取消哲里木盟,成立伪兴安南分省(驻郑家屯,原名辽源),隶属伪满洲国国务院兴安局(后改为兴安总署)。兴安南分省管辖:科尔沁左翼前、中、后三旗,科尔沁右翼前、中、后三旗,扎赉特旗。原哲里木盟所辖郭尔罗斯前旗划归吉林省,郭尔罗斯后旗划归滨江省,杜尔伯特旗划归龙江省;通辽县归属奉天省(1935年9月,通辽县归属兴安南省)。民国22年(1933年),伪满洲国将开鲁县和扎鲁特左、右二旗划归兴安西分省(驻开鲁)。同年3月,将奈曼旗划入伪热河省管辖(1934年又划归兴安西省)。民国23年(1934年)12月,伪满洲国将兴安南分省改为兴安南省(1935年9月,兴安南省省会迁驻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隶属伪满洲国国务院蒙政部。民国24年(1935年)3月,伪满洲国撤销绥东县,其区域分别划归奈曼旗、库伦旗。同时将喀尔喀左翼旗(原属昭乌达盟)和唐古特喀尔喀旗(原属卓索图盟)并入库伦旗(驻库伦街),并将库伦旗由伪热河省划入伪兴安南省。同年5月,将扎鲁特左旗、扎鲁特右旗合并建立扎鲁特旗(驻鲁北街)。隶属伪兴安西省。民国32年(1943年)10月,撤销伪兴安南、东、西三个省后,原伪兴安南省改置为兴安南地区行署,隶属伪兴安总省。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