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通辽市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地处北纬42°15′~45°41′,东经119°15′~123°43′。东连吉林省,起于科尔沁左翼中旗东部和科尔沁左翼后旗东部;南临辽宁省,起于科尔沁左翼中旗南部、库伦旗南部和奈曼旗南部;西接赤峰市,起于奈曼旗西部、开鲁县西部和扎鲁特旗西部;北与兴安盟和锡林郭勒盟毗邻,起于霍林郭勒市北部。总面积59 535平方公里。 通辽市下辖8个旗县市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19.4万。其中,蒙古族人口154万人,占全国蒙古族人口的四分之一,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最聚集的地方。通辽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涌现出了孝庄文皇后、僧格林沁、嘎达梅林等众多历史名人,被誉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中国民族曲艺之乡”、“中国版画艺术之乡”、“中国马王之乡”、“中国蒙医蒙药之乡”、“中国蒙餐之都”。通辽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中国东北经济区和东北亚三角经济区,与东北经济区中的哈尔滨、长春、沈阳一起被国务院规划为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把通辽市摆在与东北三省省会城市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区位优势明显。周边800公里范围内有15个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优越的区位使通辽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强、资源配置半径小、市场空间大。通辽境内有5条铁路交汇,有4条国道和1条省级大通道贯穿,通辽机场已开通到北京、天津、上海、南京、重庆、长春、沈阳、大连、济南、哈尔滨、呼和浩特、海拉尔、鄂尔多斯、郑州、广州、海口、杭州、石家庄、昆明等22个城市,运营航线达到19条。通辽市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均列第一位,是国家重点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风能资源可利用规模为3000~5000万千瓦;已探明煤炭、石油、硅砂等矿产41种,其中煤炭储量123亿吨,石油远景储量8亿吨,天然硅砂储量550亿吨。通辽形成新型煤电铝、现代煤化工、玉米生物科技、清洁能源、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先进装备制造、新型玻璃建材、新型特种钢、现代蒙药和新材料等10大工业支柱产业,商贸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新兴服务业蓬勃兴起,是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之一。 2014年,面对市场需求不足、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通辽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和改革创新,全年经济运行平稳健康,主要经济指标处于中高速增长合理区间,结构、效益持续向好,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民生不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经济】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43项重点工作行动计划,经济实现稳中有进。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886.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增速高于全区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67.61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065.47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53.72亿元,增长7.3%。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14.4∶57.7∶27.9调整为14.2∶56.5∶29.3,与上年相比,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了1.4个百分点,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分别减少0.2和1.2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0 380元,按2014年平均汇率计算为9829美元,增长8.8%。
【财政收支】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13.06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税收收入71.97亿元,增长6.4%;非税收收入41.09亿元,增长14.2%。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5.24亿元,下降18.3%;营业税15.39亿元,增长1.9%;企业所得税3.23亿元,下降16.9%;个人所得税1.33亿元,增长16.7%。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18.20亿元,增长6.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9.52亿元,下降13.1%;教育支出43.39亿元,增长3.3%;科学技术支出1.61亿元,下降24.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68亿元,下降8.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1.75亿元,增长18.7%;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0.37亿元,增长8.9%;节能环保支出9.10亿元,下降14.0%;交通运输支出13.91亿元,下降10.1%;住房保障支出15.40亿元,增长8.1%;用于城乡社区事务和农林水事务的支出分别增长26.9%和1.3%。
【服务业】旅游、物流、电子商务、金融等服务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中国蒙餐烹饪大赛、全区第六届乌兰牧骑艺术节、哲里木赛马节等节庆活动,通辽市被命名为“中国蒙餐之都”。旅游业收入增长25%,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2%,社会融资总量新增273亿元,民航机场客运量达到70.9万人次,增长23.8%。
【城乡统筹】落实主城区城市建设管理、产业发展及民生改善一揽子行动计划,开工建设了新世纪大桥、孝庄河南北路等桥梁道路工程,实施了12个民族文化专题博物馆和科技馆、图书馆、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社会事业工程。辽河公园、胜利河和孝庄河休闲景观带基本建成,完成了主城区外环线、街角游园等重点绿化工程。通过不懈努力,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统筹推进县城、特色镇、美丽乡村建设,舍伯吐城乡一体化示范镇建设成效明显。
【深化改革开放】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少91项,精简幅度达到31%,行政审批时限压缩54%。实施工商登记便利化改革,全市新增市场主体3.8万户,总量达到16万户。落实大用户直供电量30.3亿度,占蒙东地区交易量的90%以上,北部区域微型电网试点列入国家振兴东北发展战略。加强通辽科技大市场等创新平台建设,有效促进了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村牧区多种形式流转土地715万亩。助农金融服务网点实现行政嘎查村全覆盖。启动与俄蒙对接合作,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翻番。围绕“三大产业集群”,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产业层次和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二级以上公路208公里,新建通村公路1247公里,通畅率达到64%,提高10个百分点。霍林郭勒市珠斯花至锡林郭勒盟珠恩嘎达布其口岸铁路全线通车。霍林郭勒民用机场主体工程完成过半。辽宁昌图至通辽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并具备供气条件。
【生态环境保护】启动建设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和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工程,完成植树造林193万亩,草原建设679万亩,退耕还林还草155万亩。城郊百万亩森林建设任务全部完成,罕山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环保整治“百日行动”,对存在环境隐患和重大问题的园区、企业及项目进行挂牌督办,严格惩处环境违法行为。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和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节能减排和降碳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个。年末,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别完成减排5300吨、650吨、6000吨和11 000吨,比2013年分别下降2.6%、4.7%、2.4%和5.5%。年内设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100%。全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32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9.9%。
【平安通辽建设】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和嘎查村“532”工作法,基层法律服务实现全覆盖。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推进信访改革,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妥善化解了一批信访积案。实施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加大专项检查力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狠抓安全生产监管和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进展。
【消费】主城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2.0%。其中,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3%。
【就业】全市常住人口312.40万人,出生人口3.18万人,死亡人口1.91万人,城镇人口141.7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45.36%。截至12月末,通辽市新增城镇就业1.80万人,农牧民工转移就业48.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4%,低于调控目标0.36个百分点。
【粮食产量位居全区首位】全市新建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170万亩,累计建成651万亩。压减机电井8305眼,累计压井2.2万眼,年农业节水4亿立方米。粮食产量位居全区首位,达到132.6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百亿斤以上。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67.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年初实有耕地面积135.09万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3.4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47万公顷,增长0.5%。其中,谷物播种面积89.5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85万公顷,增长2.1%。全年粮食产量663.05万吨,比上年增产0.05万吨。其中:稻谷13.40万吨;小麦1.72万吨;玉米624.79万吨;谷子2.97万吨;高粱12.74万吨;荞麦2.15万吨;豆类3.16万吨;折粮薯类1.43万吨。
【牧业年度牲畜实有头数2006.91万头(只)】农牧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力度加大,在北京、呼和浩特成功举办绿博会,提升了通辽市绿色农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牧业年度牲畜实有头数2006.91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18.87万头(只),增长6.3%。其中:牛274.99万头,羊1148.55万只,猪539.67万口,比上年分别增长8.3%、8.0%和1.0%。年末,全市牲畜实有头数1119.44万头(只),比上年末增加40.03万头(只),增长3.7%。其中:大牲畜194.51万头;羊668.37万只;猪256.56万口。年末,实有家禽981.06万只,比上年增加18.66万只,同比增长1.9%。全年猪肉产量26.16万吨,牛肉产量10.52万吨,羊肉产量7.09万吨,禽肉产量5.73万吨,禽蛋产量5.88万吨,生牛奶产量41.01万吨。
【工业】强化要素支撑和创新驱动,火电、风电、光伏互补的霍林河循环经济示范项目获联合国气候大会“今日变革进步奖”,探索出了高载能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子。实施工业延伸升级项目352个,福耀汽车玻璃、欣意高端电缆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铝新材料新增产品137个,累计达到260个品种,原铝转化率达到80%。玉米生物科技新增产品55个,累计达到119个品种,玉米淀粉转化率达到53%。现代煤化工、新能源、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现代蒙医药等产业快速成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985.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增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0.9%,增幅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从分注册类型实现增加值情况看:国有企业同比增长0.5%,集体企业同比下降43.1%,股份制企业同比增长12.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12.8%,其它经济类型企业同比下降2.2%。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同比增长19.8%,重工业同比增长6.7%。轻工业生产步伐加快,增速高于重工业13.1个百分点。分行业实现增加值情况看:重点行业稳步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增长20.3%,食品制造业同比增长188.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4.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同比增长17.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28.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9.1%。从产品产量情况看,增长的产品有:发电量同比增长4.1%,水泥同比增长5.2%,铝材同比增长33.6%,铜材同比增长85.9%,单晶硅同比增长44.4%,发酵酒精同比增长76.8%,合成纤维单体同比增长46.7%,商品混凝土同比增长39.7%。下降的产品有:原煤同比下降4.8%,电解铝同比下降1.2%,平板玻璃同比下降15.3%,液体乳同比下降29.0%,白酒同比下降22.0%。从十大支柱产业情况看:十大支柱产业企业数达到259户,占规上工业企业数的42.0%。工业总产值总量占全部规上工业的57.2%,同比增长12.1%。分产业看,增长的有:玉米生物产业同比增长66.6%,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同比增长13.6%,现代煤化工产业同比增长10.6%,新型玻璃产业同比增长28.7%,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同比增长7.8%,新型特种钢产业同比增长323.5%,新材料产业同比增长5.2%。下降的有:新型煤电铝产业同比下降4.8%,现代蒙药产业同比下降46.5%,清洁能源产业同比下降1.4%。全市622户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428.34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股份制企业、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速较快,分别增长14.5%和9.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2.45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轻工业实现利润69.74亿元,同比增长18.6%;重工业实现利润72.71亿元,同比下降11.5%。从资金利用情况看:应收账款66.72亿元,同比增长7.0%,产成品库存28.58亿元,同比增长15.7%。两项资金占用额为95.30亿元,同比增长9.4%。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为24.7%,同比减少 2.9个百分点。
【建筑业】全年建筑业增加值91.00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全市有工作量的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56个,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签订的合同额为103.02亿元,同比增长2.5%。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8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城乡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866.36亿元,增长18.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58.25亿元,增长46.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45.04亿元,增长14.5%,其中:工业完成投资942.00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63.07亿元,增长18.5%。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由去年的6.8∶52.4∶40.8调整为8.5∶50.6∶40.9。分行业看:制造业完成投资745.78亿元,增长25.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183.02亿元,下降1.93%;批发和零售业完成投资68.86亿元,增长6.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165.18亿元,增长7.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249.43亿元,增长43.2%。
【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88.71亿元】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88.71亿元,增长28.2%。其中:商品住宅投资51.33亿元,增长4.8%;办公楼完成投资4.50亿元,增长246.0%;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19.35亿元,增长90.8%;其它用房完成投资13.53亿元,增长54.5%。全年房屋施工面积879.0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5%。其中:住宅施工面积616.1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0%;房屋竣工面积128.7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01.4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6.5%;商品房销售面积137.1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8.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10.28万平方米,占全部商品房销售的80.4%。
【交通运输】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07.17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全市公路里程18 48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30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8984万吨,比上年增长39.9%,公路货运周转量155.05亿吨公里,增长21.0%;全年公路客运量1792万人,同比下降14.3%;公路旅客周转量18.40亿人公里,同比下降7.0%。2014年铁路货运发送量5554万吨,同比增长12.4%;铁路客运发送量651万人,同比下降17.8%。全年民航旅客运输总量70.91万人, 旅客运输周转量6.55亿人公里;全年民航货物运输总量0.31万吨, 货物运输周转量300.89万吨公里。
【邮电】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8.96亿元,邮政业务总量0.85亿元。全市有邮政局(所、处)129个,邮路总长度5243公里,农村投递路线长度为22 067公里。全年特快专递24.97万件,报纸期发数13.54万份,杂志期发数4.74万份。城镇固定电话普及率22.00部/百户;农村17.23部/百户。城镇移动电话普及率234部/百户;农村232.55部/百户。每百户城镇和农村居民家用计算机数分别为69台和29.85台。
【旅游】全年旅游总收入150.08亿元,同比增长25.1%。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30.10万人次,同比增长26.0%。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4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901.63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48.88亿元。通辽市已有A级景区23家,AAA级景区达到10家,4A级景区4家;有星级饭店31家。
【国内贸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增幅比上年高出0.2个百分点。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09.84亿元,增长10.7%;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5.60亿元,增长12.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高出城镇1.6个百分点。按行业分: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76.34亿元,增长11.2%,其中零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18.32亿元,增长13.4%,高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3.1%。住宿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9.10亿元,增长9.1%,其中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4.94亿元,增长9.5%,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6%。2014年,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及个体经营户达到290户,比2013年末增加23户。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及个体经营户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2.23亿元,同比增长7.4%,高于去年同期13.5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3.58亿元,增长13.4%,高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3亿元,增长18.9%,高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7.7个百分点。从商品销售类值看,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销售稳步增长。2014年,石油及制品类完成零售额60.81亿元,增长7.0%,占全市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的45.9%。2014年,完成零售额27.83亿元,增长39.8%,占全市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的21.0%。煤炭及制品类销售继续下降。由于煤炭需求收窄,煤炭价格持续下滑,从而导致煤炭市场销售持续下降。2014年,通辽市煤炭企业实现零售额11.13亿元,下降52.9%。
【对外经济】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4亿美元大关,达到43 000万美元,同比增长106.0%,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39 200万美元,同比增长218.8%;进口3800万美元,同比下降55.8%。全市民营企业累计进出口额38 585万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89.7%,同比增长94.2%。其中:出口38 402万美元,同比增长3.33倍;进口额183万美元,同比下降97.8%。国有企业进出口额2959万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6.9%,同比增长3.65倍。其中:出口额1294万美元,同比增长62.1%;进口额1665万美元,同比增长151.3倍。外资企业进出口额1456万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3.4%,同比增长8倍。其中:出口额134万美元,同比下降22.1%;进口额1322万美元,同比增长132.2倍。
【金融】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11.12亿元,比年初增加11.76亿元,增长1.7%。其中:单位存款225.95亿元,比年初减少13.81亿元,下降5.8%;个人存款459.03亿元,比年初增加30.44亿元,增长7.1%。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35.87亿元,比年初增加32.87亿元,增长4.7%,增幅比上年低10.5个百分点。
【保险】全年保险保费收入26.69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3.67亿元,同比增长9.3%,赔款7.90亿元,同比增长43.0%;人寿保险保费收入13.02亿元,同比增长17.4%,赔款1.48亿元,同比增长17.1%。
【文化广播】完成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4万户,建设地面数字电视发射基站11个,使20万农牧民观看到通辽市和本地区电视节目。建成一批文化活动室和文体广场,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和“三大球”联赛,城乡居民文体活动日益活跃。通辽市潮尔、库伦旗布鲁被评为中国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11项、传承人达到9名。年末,全市有艺术事业研究所2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5个,城市电影院3个,图书馆9个,图书馆藏书100.27万册。艺术表演团体9个,艺术团体共演出1427场(次),观众达80.43万人次。全市有县广播电视台7座,乡广播电视站74个,通电视的村2127个,调频台42座。无线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4套,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17%。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67%,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有线电视入户率为53.1%,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
【教育】进一步完善教育规划布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均衡发展。在全区率先实现了每个苏木镇、中心嘎查村都有一所公办幼儿园的目标。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所,全年共招生14 379人,共有在校生44 617人。其中,研究生707人,本(专)科28 244人;共有教职工2713人。其中,专任教师1689人。全市幼儿园51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96所,民办幼儿园321所。在园(班)幼儿7.34万人,从事幼儿教育的专任教师0.40万人。全市有小学495所,招生2.74万人,在校生18.37万人,毕业生3.27万人;初中110所,招生3.17万人,在校生9.37万人,毕业生3.02万人;普通高中26所,招生2.28万人,在校生6.48万人,教职工0.5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0.43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24%,比上年提高了0.25个百分点,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有19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7%;各类中等职业学校26所,在校生1.59万人,教职工有0.14万人,专任教师0.11万人;全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8所,共有在校生960人。其中,在特殊学校就读学生有476人,有484名残疾学生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任教师110名。其中,接受特殊专业培训的有51名专业教师。
【卫生】强化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与北京市部分医院合作,带动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市健康体检中心投入使用,旗县医院整体达到二甲水平。各项人口计划生育目标圆满完成。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628个。其中:医院6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484个,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61个。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4 346张。其中,医院有床位10 372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603张,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71张。全市卫生人员合计22 513人,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5 32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558人,注册护士4908人,药师(士)821人,技师(士)952人。
上一篇:
【概况】通辽市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地处北纬42°15′~45°41′,东经119°15′~123°43′。东连吉林省,起于科尔沁左翼中旗东部和科尔沁左翼后旗东部;南临辽宁省,起于科尔沁左翼中旗南部、库伦旗南部和奈曼旗南部;西接赤峰市,起于奈曼旗西部、开鲁县西部和扎鲁特旗西部;北与兴安盟和锡林郭勒盟毗邻,起于霍林郭勒市北部。总面积59 535平方公里。 通辽市下辖8个旗县市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19.4万。其中,蒙古族人口154万人,占全国蒙古族人口的四分之一,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最聚集的地方。通辽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涌现出了孝庄文皇后、僧格林沁、嘎达梅林等众多历史名人,被誉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中国民族曲艺之乡”、“中国版画艺术之乡”、“中国马王之乡”、“中国蒙医蒙药之乡”、“中国蒙餐之都”。通辽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中国东北经济区和东北亚三角经济区,与东北经济区中的哈尔滨、长春、沈阳一起被国务院规划为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把通辽市摆在与东北三省省会城市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区位优势明显。周边800公里范围内有15个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优越的区位使通辽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强、资源配置半径小、市场空间大。通辽境内有5条铁路交汇,有4条国道和1条省级大通道贯穿,通辽机场已开通到北京、天津、上海、南京、重庆、长春、沈阳、大连、济南、哈尔滨、呼和浩特、海拉尔、鄂尔多斯、郑州、广州、海口、杭州、石家庄、昆明等22个城市,运营航线达到19条。通辽市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均列第一位,是国家重点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风能资源可利用规模为3000~5000万千瓦;已探明煤炭、石油、硅砂等矿产41种,其中煤炭储量123亿吨,石油远景储量8亿吨,天然硅砂储量550亿吨。通辽形成新型煤电铝、现代煤化工、玉米生物科技、清洁能源、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先进装备制造、新型玻璃建材、新型特种钢、现代蒙药和新材料等10大工业支柱产业,商贸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新兴服务业蓬勃兴起,是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之一。 2014年,面对市场需求不足、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通辽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和改革创新,全年经济运行平稳健康,主要经济指标处于中高速增长合理区间,结构、效益持续向好,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民生不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经济】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43项重点工作行动计划,经济实现稳中有进。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886.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增速高于全区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67.61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065.47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53.72亿元,增长7.3%。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14.4∶57.7∶27.9调整为14.2∶56.5∶29.3,与上年相比,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了1.4个百分点,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分别减少0.2和1.2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0 380元,按2014年平均汇率计算为9829美元,增长8.8%。
【财政收支】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13.06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税收收入71.97亿元,增长6.4%;非税收收入41.09亿元,增长14.2%。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5.24亿元,下降18.3%;营业税15.39亿元,增长1.9%;企业所得税3.23亿元,下降16.9%;个人所得税1.33亿元,增长16.7%。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18.20亿元,增长6.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9.52亿元,下降13.1%;教育支出43.39亿元,增长3.3%;科学技术支出1.61亿元,下降24.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68亿元,下降8.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1.75亿元,增长18.7%;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0.37亿元,增长8.9%;节能环保支出9.10亿元,下降14.0%;交通运输支出13.91亿元,下降10.1%;住房保障支出15.40亿元,增长8.1%;用于城乡社区事务和农林水事务的支出分别增长26.9%和1.3%。
【服务业】旅游、物流、电子商务、金融等服务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中国蒙餐烹饪大赛、全区第六届乌兰牧骑艺术节、哲里木赛马节等节庆活动,通辽市被命名为“中国蒙餐之都”。旅游业收入增长25%,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2%,社会融资总量新增273亿元,民航机场客运量达到70.9万人次,增长23.8%。
【城乡统筹】落实主城区城市建设管理、产业发展及民生改善一揽子行动计划,开工建设了新世纪大桥、孝庄河南北路等桥梁道路工程,实施了12个民族文化专题博物馆和科技馆、图书馆、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社会事业工程。辽河公园、胜利河和孝庄河休闲景观带基本建成,完成了主城区外环线、街角游园等重点绿化工程。通过不懈努力,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统筹推进县城、特色镇、美丽乡村建设,舍伯吐城乡一体化示范镇建设成效明显。
【深化改革开放】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少91项,精简幅度达到31%,行政审批时限压缩54%。实施工商登记便利化改革,全市新增市场主体3.8万户,总量达到16万户。落实大用户直供电量30.3亿度,占蒙东地区交易量的90%以上,北部区域微型电网试点列入国家振兴东北发展战略。加强通辽科技大市场等创新平台建设,有效促进了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村牧区多种形式流转土地715万亩。助农金融服务网点实现行政嘎查村全覆盖。启动与俄蒙对接合作,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翻番。围绕“三大产业集群”,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产业层次和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二级以上公路208公里,新建通村公路1247公里,通畅率达到64%,提高10个百分点。霍林郭勒市珠斯花至锡林郭勒盟珠恩嘎达布其口岸铁路全线通车。霍林郭勒民用机场主体工程完成过半。辽宁昌图至通辽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并具备供气条件。
【生态环境保护】启动建设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和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工程,完成植树造林193万亩,草原建设679万亩,退耕还林还草155万亩。城郊百万亩森林建设任务全部完成,罕山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环保整治“百日行动”,对存在环境隐患和重大问题的园区、企业及项目进行挂牌督办,严格惩处环境违法行为。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和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节能减排和降碳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个。年末,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别完成减排5300吨、650吨、6000吨和11 000吨,比2013年分别下降2.6%、4.7%、2.4%和5.5%。年内设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100%。全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32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9.9%。
【平安通辽建设】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和嘎查村“532”工作法,基层法律服务实现全覆盖。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推进信访改革,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妥善化解了一批信访积案。实施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加大专项检查力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狠抓安全生产监管和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进展。
【消费】主城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2.0%。其中,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3%。
【就业】全市常住人口312.40万人,出生人口3.18万人,死亡人口1.91万人,城镇人口141.7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45.36%。截至12月末,通辽市新增城镇就业1.80万人,农牧民工转移就业48.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4%,低于调控目标0.36个百分点。
【粮食产量位居全区首位】全市新建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170万亩,累计建成651万亩。压减机电井8305眼,累计压井2.2万眼,年农业节水4亿立方米。粮食产量位居全区首位,达到132.6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百亿斤以上。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67.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年初实有耕地面积135.09万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3.4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47万公顷,增长0.5%。其中,谷物播种面积89.5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85万公顷,增长2.1%。全年粮食产量663.05万吨,比上年增产0.05万吨。其中:稻谷13.40万吨;小麦1.72万吨;玉米624.79万吨;谷子2.97万吨;高粱12.74万吨;荞麦2.15万吨;豆类3.16万吨;折粮薯类1.43万吨。
【牧业年度牲畜实有头数2006.91万头(只)】农牧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力度加大,在北京、呼和浩特成功举办绿博会,提升了通辽市绿色农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牧业年度牲畜实有头数2006.91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18.87万头(只),增长6.3%。其中:牛274.99万头,羊1148.55万只,猪539.67万口,比上年分别增长8.3%、8.0%和1.0%。年末,全市牲畜实有头数1119.44万头(只),比上年末增加40.03万头(只),增长3.7%。其中:大牲畜194.51万头;羊668.37万只;猪256.56万口。年末,实有家禽981.06万只,比上年增加18.66万只,同比增长1.9%。全年猪肉产量26.16万吨,牛肉产量10.52万吨,羊肉产量7.09万吨,禽肉产量5.73万吨,禽蛋产量5.88万吨,生牛奶产量41.01万吨。
【工业】强化要素支撑和创新驱动,火电、风电、光伏互补的霍林河循环经济示范项目获联合国气候大会“今日变革进步奖”,探索出了高载能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子。实施工业延伸升级项目352个,福耀汽车玻璃、欣意高端电缆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铝新材料新增产品137个,累计达到260个品种,原铝转化率达到80%。玉米生物科技新增产品55个,累计达到119个品种,玉米淀粉转化率达到53%。现代煤化工、新能源、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现代蒙医药等产业快速成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985.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增幅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0.9%,增幅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从分注册类型实现增加值情况看:国有企业同比增长0.5%,集体企业同比下降43.1%,股份制企业同比增长12.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12.8%,其它经济类型企业同比下降2.2%。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同比增长19.8%,重工业同比增长6.7%。轻工业生产步伐加快,增速高于重工业13.1个百分点。分行业实现增加值情况看:重点行业稳步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增长20.3%,食品制造业同比增长188.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4.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同比增长17.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28.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9.1%。从产品产量情况看,增长的产品有:发电量同比增长4.1%,水泥同比增长5.2%,铝材同比增长33.6%,铜材同比增长85.9%,单晶硅同比增长44.4%,发酵酒精同比增长76.8%,合成纤维单体同比增长46.7%,商品混凝土同比增长39.7%。下降的产品有:原煤同比下降4.8%,电解铝同比下降1.2%,平板玻璃同比下降15.3%,液体乳同比下降29.0%,白酒同比下降22.0%。从十大支柱产业情况看:十大支柱产业企业数达到259户,占规上工业企业数的42.0%。工业总产值总量占全部规上工业的57.2%,同比增长12.1%。分产业看,增长的有:玉米生物产业同比增长66.6%,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同比增长13.6%,现代煤化工产业同比增长10.6%,新型玻璃产业同比增长28.7%,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同比增长7.8%,新型特种钢产业同比增长323.5%,新材料产业同比增长5.2%。下降的有:新型煤电铝产业同比下降4.8%,现代蒙药产业同比下降46.5%,清洁能源产业同比下降1.4%。全市622户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428.34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股份制企业、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速较快,分别增长14.5%和9.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2.45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轻工业实现利润69.74亿元,同比增长18.6%;重工业实现利润72.71亿元,同比下降11.5%。从资金利用情况看:应收账款66.72亿元,同比增长7.0%,产成品库存28.58亿元,同比增长15.7%。两项资金占用额为95.30亿元,同比增长9.4%。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为24.7%,同比减少 2.9个百分点。
【建筑业】全年建筑业增加值91.00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全市有工作量的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56个,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签订的合同额为103.02亿元,同比增长2.5%。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8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城乡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866.36亿元,增长18.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58.25亿元,增长46.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45.04亿元,增长14.5%,其中:工业完成投资942.00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63.07亿元,增长18.5%。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由去年的6.8∶52.4∶40.8调整为8.5∶50.6∶40.9。分行业看:制造业完成投资745.78亿元,增长25.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183.02亿元,下降1.93%;批发和零售业完成投资68.86亿元,增长6.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165.18亿元,增长7.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249.43亿元,增长43.2%。
【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88.71亿元】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88.71亿元,增长28.2%。其中:商品住宅投资51.33亿元,增长4.8%;办公楼完成投资4.50亿元,增长246.0%;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19.35亿元,增长90.8%;其它用房完成投资13.53亿元,增长54.5%。全年房屋施工面积879.0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5%。其中:住宅施工面积616.1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0%;房屋竣工面积128.7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01.4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6.5%;商品房销售面积137.1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8.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10.28万平方米,占全部商品房销售的80.4%。
【交通运输】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07.17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全市公路里程18 48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30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8984万吨,比上年增长39.9%,公路货运周转量155.05亿吨公里,增长21.0%;全年公路客运量1792万人,同比下降14.3%;公路旅客周转量18.40亿人公里,同比下降7.0%。2014年铁路货运发送量5554万吨,同比增长12.4%;铁路客运发送量651万人,同比下降17.8%。全年民航旅客运输总量70.91万人, 旅客运输周转量6.55亿人公里;全年民航货物运输总量0.31万吨, 货物运输周转量300.89万吨公里。
【邮电】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8.96亿元,邮政业务总量0.85亿元。全市有邮政局(所、处)129个,邮路总长度5243公里,农村投递路线长度为22 067公里。全年特快专递24.97万件,报纸期发数13.54万份,杂志期发数4.74万份。城镇固定电话普及率22.00部/百户;农村17.23部/百户。城镇移动电话普及率234部/百户;农村232.55部/百户。每百户城镇和农村居民家用计算机数分别为69台和29.85台。
【旅游】全年旅游总收入150.08亿元,同比增长25.1%。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30.10万人次,同比增长26.0%。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4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901.63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48.88亿元。通辽市已有A级景区23家,AAA级景区达到10家,4A级景区4家;有星级饭店31家。
【国内贸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增幅比上年高出0.2个百分点。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09.84亿元,增长10.7%;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5.60亿元,增长12.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高出城镇1.6个百分点。按行业分: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76.34亿元,增长11.2%,其中零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18.32亿元,增长13.4%,高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3.1%。住宿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9.10亿元,增长9.1%,其中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4.94亿元,增长9.5%,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6%。2014年,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及个体经营户达到290户,比2013年末增加23户。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及个体经营户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2.23亿元,同比增长7.4%,高于去年同期13.5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3.58亿元,增长13.4%,高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3亿元,增长18.9%,高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7.7个百分点。从商品销售类值看,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销售稳步增长。2014年,石油及制品类完成零售额60.81亿元,增长7.0%,占全市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的45.9%。2014年,完成零售额27.83亿元,增长39.8%,占全市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的21.0%。煤炭及制品类销售继续下降。由于煤炭需求收窄,煤炭价格持续下滑,从而导致煤炭市场销售持续下降。2014年,通辽市煤炭企业实现零售额11.13亿元,下降52.9%。
【对外经济】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4亿美元大关,达到43 000万美元,同比增长106.0%,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39 200万美元,同比增长218.8%;进口3800万美元,同比下降55.8%。全市民营企业累计进出口额38 585万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89.7%,同比增长94.2%。其中:出口38 402万美元,同比增长3.33倍;进口额183万美元,同比下降97.8%。国有企业进出口额2959万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6.9%,同比增长3.65倍。其中:出口额1294万美元,同比增长62.1%;进口额1665万美元,同比增长151.3倍。外资企业进出口额1456万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3.4%,同比增长8倍。其中:出口额134万美元,同比下降22.1%;进口额1322万美元,同比增长132.2倍。
【金融】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11.12亿元,比年初增加11.76亿元,增长1.7%。其中:单位存款225.95亿元,比年初减少13.81亿元,下降5.8%;个人存款459.03亿元,比年初增加30.44亿元,增长7.1%。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35.87亿元,比年初增加32.87亿元,增长4.7%,增幅比上年低10.5个百分点。
【保险】全年保险保费收入26.69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3.67亿元,同比增长9.3%,赔款7.90亿元,同比增长43.0%;人寿保险保费收入13.02亿元,同比增长17.4%,赔款1.48亿元,同比增长17.1%。
【文化广播】完成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4万户,建设地面数字电视发射基站11个,使20万农牧民观看到通辽市和本地区电视节目。建成一批文化活动室和文体广场,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和“三大球”联赛,城乡居民文体活动日益活跃。通辽市潮尔、库伦旗布鲁被评为中国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11项、传承人达到9名。年末,全市有艺术事业研究所2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5个,城市电影院3个,图书馆9个,图书馆藏书100.27万册。艺术表演团体9个,艺术团体共演出1427场(次),观众达80.43万人次。全市有县广播电视台7座,乡广播电视站74个,通电视的村2127个,调频台42座。无线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4套,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17%。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67%,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有线电视入户率为53.1%,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
【教育】进一步完善教育规划布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均衡发展。在全区率先实现了每个苏木镇、中心嘎查村都有一所公办幼儿园的目标。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所,全年共招生14 379人,共有在校生44 617人。其中,研究生707人,本(专)科28 244人;共有教职工2713人。其中,专任教师1689人。全市幼儿园51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96所,民办幼儿园321所。在园(班)幼儿7.34万人,从事幼儿教育的专任教师0.40万人。全市有小学495所,招生2.74万人,在校生18.37万人,毕业生3.27万人;初中110所,招生3.17万人,在校生9.37万人,毕业生3.02万人;普通高中26所,招生2.28万人,在校生6.48万人,教职工0.5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0.43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24%,比上年提高了0.25个百分点,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有19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7%;各类中等职业学校26所,在校生1.59万人,教职工有0.14万人,专任教师0.11万人;全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8所,共有在校生960人。其中,在特殊学校就读学生有476人,有484名残疾学生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任教师110名。其中,接受特殊专业培训的有51名专业教师。
【卫生】强化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与北京市部分医院合作,带动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市健康体检中心投入使用,旗县医院整体达到二甲水平。各项人口计划生育目标圆满完成。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628个。其中:医院6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484个,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61个。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4 346张。其中,医院有床位10 372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603张,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71张。全市卫生人员合计22 513人,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5 32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558人,注册护士4908人,药师(士)821人,技师(士)952人。
上一篇: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