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通辽市原名“哲里木盟”,得名于今科尔沁右翼中旗内王府北的哲理木山。蒙古人称马鞍扯肚为“哲理木”。此山形同马鞍吊带,所以蒙古人称为哲理木山。通辽市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地处北纬42°15′~45°41′,东经119°15′~123°43′之间。总面积59 535平方公里。通辽市有1个市辖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县级市,1个县,5个旗。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18.7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3.34万人,农业人口195.37万人。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4%。
【农牧业】 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78.26亿元,比上年增长5.7%,增幅较上年提高3.1%。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107.44万公顷,与上年持平。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0.9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70万公顷,增长1.6%。全年粮食产量525.50万吨(105.10亿斤),比上年增产50.25万吨(10.05亿斤),增长10.6%。投入设施农业建设资金3.35亿元。新建50亩以上设施农业小区192个,日光温室小区4.8万亩。全市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5.4万亩。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和种子包衣率达到100%。大力开展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建设玉米吨粮田54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32个,示范区最高亩产达到每亩1 120公斤。
牧业年度牲畜实有头数1 532.42万头(只),比上年减少29.28万头(只),下降1.9%。年末全市家畜实有头数1 063.75万头(只),比上年末增加16.65万头(只),增长1.6%。其中大小牲畜801.15万头(只),增长2.1%;猪262.60万头,与上年持平。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50.09万吨,同比下降1.3%。其中:猪肉25.56万吨,比上年下降1.6%;牛肉10.05万吨,比上年下降8.5%;羊肉7.80万吨,比上年增长2.4%。
2010年,通辽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 000万元,支持优质母牛基地建设、育肥牛生产、肉牛种源建设和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全市共建设秸秆养母牛示范村62个,示范村新增牛18 707头,新增养牛户430个,新增牛舍面积113 425平方米,新增永久性窖池1 215座、49 724立方米,新增秸秆加工机械205台(套)。建设小规模大群体模式的育肥牛专业村10个,新增育肥牛养殖场54个。
【工业】 2010年,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33.80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增幅与上年持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4.30亿元,增长35.5%。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75.20亿元,增长19.4%;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82.25亿元,增长26.2%;食品制造业增加值52.43亿元,增长19.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31.17亿元,增长35.5%;医药制造业增加值10.46亿元,增长16.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39.83亿元,增长28.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101.17亿元,增长36.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47.39亿元,增长16.6%。
【人民生活】 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 263元,增长11.33%,增幅比上年上升2.04个百分点。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 403元,增长14.09%。农村居民均纯收入6 002.2元,增长12.93%,增幅比上年上升6.8个百分点。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 264.23元,增长6.79%。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1.45%和37.87%。
【社会保障】 2010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212.20万人、34.30万人、18.60万人、14.10万人和23.53万人,其中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净增192.07万人、2.61万人、1.0万人和5.05万人,失业保险人员与去年持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0.13万人;农牧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207.59万人,参合率为96.5%。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到9.68万人,占非农业人口的7.8%,有6.88万户低收入家庭得到救助。农村享受定期救济户数2 946户,五保户2 336户。年末有收养性福利事业单位、农村收养性老年福利机构156个,职工1 076人,床位数9 030张,年末在院人数7 793人,其中:老人6 049人,儿童377人。
【概况】 通辽市原名“哲里木盟”,得名于今科尔沁右翼中旗内王府北的哲理木山。蒙古人称马鞍扯肚为“哲理木”。此山形同马鞍吊带,所以蒙古人称为哲理木山。通辽市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地处北纬42°15′~45°41′,东经119°15′~123°43′之间。总面积59 535平方公里。通辽市有1个市辖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县级市,1个县,5个旗。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18.7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3.34万人,农业人口195.37万人。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4%。
【农牧业】 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78.26亿元,比上年增长5.7%,增幅较上年提高3.1%。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107.44万公顷,与上年持平。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0.9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70万公顷,增长1.6%。全年粮食产量525.50万吨(105.10亿斤),比上年增产50.25万吨(10.05亿斤),增长10.6%。投入设施农业建设资金3.35亿元。新建50亩以上设施农业小区192个,日光温室小区4.8万亩。全市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5.4万亩。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和种子包衣率达到100%。大力开展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建设玉米吨粮田54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32个,示范区最高亩产达到每亩1 120公斤。
牧业年度牲畜实有头数1 532.42万头(只),比上年减少29.28万头(只),下降1.9%。年末全市家畜实有头数1 063.75万头(只),比上年末增加16.65万头(只),增长1.6%。其中大小牲畜801.15万头(只),增长2.1%;猪262.60万头,与上年持平。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50.09万吨,同比下降1.3%。其中:猪肉25.56万吨,比上年下降1.6%;牛肉10.05万吨,比上年下降8.5%;羊肉7.80万吨,比上年增长2.4%。
2010年,通辽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 000万元,支持优质母牛基地建设、育肥牛生产、肉牛种源建设和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全市共建设秸秆养母牛示范村62个,示范村新增牛18 707头,新增养牛户430个,新增牛舍面积113 425平方米,新增永久性窖池1 215座、49 724立方米,新增秸秆加工机械205台(套)。建设小规模大群体模式的育肥牛专业村10个,新增育肥牛养殖场54个。
【工业】 2010年,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33.80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增幅与上年持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4.30亿元,增长35.5%。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75.20亿元,增长19.4%;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82.25亿元,增长26.2%;食品制造业增加值52.43亿元,增长19.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31.17亿元,增长35.5%;医药制造业增加值10.46亿元,增长16.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39.83亿元,增长28.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101.17亿元,增长36.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47.39亿元,增长16.6%。
【人民生活】 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 263元,增长11.33%,增幅比上年上升2.04个百分点。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 403元,增长14.09%。农村居民均纯收入6 002.2元,增长12.93%,增幅比上年上升6.8个百分点。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 264.23元,增长6.79%。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1.45%和37.87%。
【社会保障】 2010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212.20万人、34.30万人、18.60万人、14.10万人和23.53万人,其中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净增192.07万人、2.61万人、1.0万人和5.05万人,失业保险人员与去年持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0.13万人;农牧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207.59万人,参合率为96.5%。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到9.68万人,占非农业人口的7.8%,有6.88万户低收入家庭得到救助。农村享受定期救济户数2 946户,五保户2 336户。年末有收养性福利事业单位、农村收养性老年福利机构156个,职工1 076人,床位数9 030张,年末在院人数7 793人,其中:老人6 049人,儿童377人。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