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朝郡县、新秦中及匈奴单于庭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实行党中央集权的郡、县地方两级制,郡设郡守掌政务,郡尉辅佐郡守掌军事,县置县令。秦置36郡(后又建12郡为48郡)。按秦朝“四十八郡表”,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境内有:
九原郡。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取匈奴河南地后,改战国时赵九原县为九原郡,治所九原(今包头郊区西)。领九原、临河(今临河市古城乡)等县。辖境相当今包头市、临河市、固阳县、乌拉特前旗、五原县、杭锦后旗、磴口县、达拉特旗、杭锦旗等地区。秦始皇帝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修建直道,北起九原,南到云阳甘泉宫(今陕西淳化西北),使九原等河套地区与关中平原联结起来。(秦末匈奴南下,郡制即废);
云中郡。秦沿袭置,治所云中(今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领云中、武泉(今呼和浩特市巴彦镇塔利村塔布托拉罕古城扯,也有说武泉在托克托县境)等县。辖境相当于今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卓资县和准格尔旗部分地区。
另有郡治所不在今内蒙古境内,但其管辖今内蒙古一部分地区的郡有:
上郡。治所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辖境包括今东胜市、准格尔旗(部分)、伊金霍洛旗、乌审旗等地区;
北地郡。治所义渠(今甘肃省西峰市西北),辖境包括今乌海市、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等地区;
雁门郡。治所善无(今山西省右玉县南),辖境包括今集宁市、丰镇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凉城县等地区;
代郡。治所代县(今河北省蔚县东北),辖境包括今兴和县、商都县等地区;
上谷郡。治所沮阳(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辖境包括今锡林郭勒盟南部部分地区;
右北平郡。治所无终(今天津市蓟县),辖境包括今赤峰市南部、喀喇沁旗、宁城县等地区;
辽西郡。治所阳乐(今辽宁省义县),辖境包括今敖汉旗南部等地区。
新秦中、北假。秦始皇帝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王朝夺取匈奴河南地(今巴彦淖尔盟乌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区,以黄河为塞),筑44个县城(也有说筑34城),一次迁徙数万人到这里屯垦,时称“新秦中”。今巴彦淖尔盟“自高阙(石兰计山口)以东,夹山带河,阳山(今狼山)以往”,秦时称“北假”。就是《史记·匈奴列传》注释:“北方田官,主要田假以贫人,故曰北假”。至于“三十四城与四十四城之迷,历数千百载而终莫之能详耳”(引自《绥远通志稿·卷一·上》)。
匈奴单于庭 秦末诸侯叛秦,中原大乱,楚汉战争。匈奴南下,向东击败东胡,向西打败月氏等部,重新占领今内蒙古绝大部分区域。匈奴“军事行政联盟”最高统治者称“撑犁孤涂单于”(意为天子)。冒顿单于在今乌兰察布盟阴山地区设置“单于庭”。也有记载“其王庭设在今伊克昭盟直北之地”。单于庭号称龙庭,是匈奴部落联盟的政治中心。其下属左贤王等左方王将居今内蒙古东部地区,左贤王庭约在今锡林郭勒盟中部。右贤王等右方王将居今内蒙古西部地区,右贤王庭约在今巴彦淖尔盟南部。冒顿单于政权统辖区域包括今内蒙古地区。(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9年,西汉王朝沉重打击匈奴势力,匈奴单于庭迁往漠北。)
二、西汉郡县、属国、护乌桓校尉府
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区划采用“郡国并行制”。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秦朝郡县制基础上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行政区,长官名剌史,故称十三刺史部(又称十三州)。汉朝的地方行政区域实际划分为州(刺史)、郡(开始仍设郡守,汉景帝时改为太守,郡尉改为都尉)、县(县令)三级建制。当时的郡有不设郡守而单置都尉的,其权颇重(内蒙古境内在县设都尉的情况颇为多见)。西汉时期设置的郡(郡守、太守)和都尉治所在今内蒙古境内的有:
云中郡。西汉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收复云中郡,治所云中(今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领云中、桢陵(西部都尉驻所)、沙陵、阳寿(这4县治所都在今托克托县境)、北舆(中部都尉驻所、治所约在今呼和浩特市境)、武泉、原阳(这2县均在今呼和浩特市东和东南郊区)、咸阳、犊和(这2县均在今土默特右旗境)、沙南(今准格尔旗境)、陶林(东部都尉驻所,治所在今察哈尔右翼中旗)等县。隶属并州刺史部;
定襄郡。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析云中郡东部地置,治所成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土城子村)。领成乐、武皋(中部都尉驻所)、武要(东部都尉驻所,这后2县约在今卓资县境)、武进(西部都尉驻所,在今和林格尔县黑老窑乡)、定襄、安陶(治所约在今呼和浩特市东南郊)、武城、桐过、骆县(这3县治所在今清水河县境)等。隶属并州刺史部;
朔方郡。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治所朔方(今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附近)。领朔方、渠搜(东部都尉驻所,今杭锦旗东北)、呼遒(今杭锦旗东北)、修都(今杭锦旗锡尼镇西)、窳浑(西部都尉驻所,今磴口县北部)、三封(今磴口县西部)、临戎(今磴口县东南)、沃野(今临河市西南)、临河(今乌加河南岸,临河市北部)、广牧(中部都尉驻所,今五原县南部)等县。(有记载汉武帝曾迁徙70万灾民到朔方郡地区屯垦固边)。隶属朔方刺史部;
五原郡。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改置,治所九原(今包头市郊区西,也有记载在乌拉特前旗三顶账房古城)。领九原、稒阳(今包头市郊区古城湾乡)、临沃(今包头市郊区麻池乡)、五原(东部都尉驻所、今包头市郊区哈德门古城)、成宜(中部都尉驻所、今乌拉特前旗境)、西安阳(西部都尉驻所、今乌拉特前旗境)、宜梁(今乌拉特前旗境)、河目(今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东)、河阴、武都、曼柏(这3县治所均在今达拉特旗境)、南舆(今准格尔旗境),据记载还有文国、蒲泽、南兴等县、城邑。隶属朔方刺史部;
西河郡。西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沿置。治所先后有几个记载: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今准格尔旗纳林乡古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今杭锦旗霍洛柴登古城;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西河属国都尉,治在美稷(今准格尔旗纳林乡古城);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治所在平定(今准格尔旗西南)。西河郡领谷罗、广衍、富昌(这3县城在今准格尔旗境)、增山(北部都尉驻所、在今东胜市境)、虎猛(西部都尉驻所、约在今伊金霍洛旗境)、大成(南部都尉驻所、约在今杭锦旗境)等县、城邑。隶属朔方刺史部;
右北平郡。治所平刚(今宁城县甸子乡黑城村古城;也有记载在今辽宁省凌源市境)。辖今赤峰市英金河以南的部分市区和喀喇沁旗、宁城县等地区。隶属幽州刺史部。
另有,治所不在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内,但管辖今内蒙古一部分地区的郡(从西至东)有:
张掖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