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陷区 “满蒙”、“蒙疆”建制
民国16年(1927年)
1.伪满洲国撤盟设分省(省)制
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内蒙古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呼伦贝尔和西布特哈地区相继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民国21年(1932年)
(1)伪兴安南(分)省 民国21年(1932年)3月,撤销哲里木盟建制,设伪兴安南分省,分省公署驻郑家屯(原名辽源)。辖科尔沁左翼前旗(驻西扎哈齐)、科尔沁左翼中旗(驻巴彦塔拉)、科尔沁左翼后旗(驻吉尔格朗图)、科尔沁右翼前旗(驻乌兰哈达)、科尔沁右翼中旗(驻代钦塔拉)、科尔沁右翼后旗(驻察尔森)、扎赉特旗,计7旗。7月,将科尔沁左翼前、中、后3旗更名为东科前旗、东科中旗、东科后旗,将科尔沁右翼前、中、后3旗更名为西科前旗、西科中旗、西科后旗。将兴安镇恢复王爷庙。将原属哲里木盟管辖的郭尔罗斯前旗划归吉林省,郭尔罗斯后旗划归新建的滨江省,杜尔伯特旗划归新建的龙江省,通辽县改隶奉天省。民国23年(1934年)
(2)伪新安北(分)省 民国21年(1932年)6月,在呼伦贝尔地区建立伪兴安北分省,分省公署驻海拉尔。撤销呼伦贝尔副都统和呼伦贝尔市政筹备处。将原新巴尔虎右翼4旗合并,建立新巴尔虎右旗(驻阿尔坦额莫勒);将原新巴尔虎左翼4旗合并,建立新巴尔虎左旗(驻阿穆古郎);将索伦右翼4旗合并,建立索伦右翼旗;将原索伦左翼白旗、镶黄旗合并,建立索伦左翼旗。民国22年(1933年)10月,又将索伦左翼旗、索伦右翼旗、额鲁特旗、布里亚特旗合并,建立索伦旗。同年,撤销室韦县、奇乾县,分置额尔古纳左旗(驻奈如穆图,今三河镇);额尔古纳右旗(驻吉如穆图)。还辖有陈巴尔虎旗、满洲里。民国23年(1934年)
(3)伪兴安东(分)省 民国21年(1932年)6月,在西布特哈地区建立伪兴安东分省,分省公署初驻齐齐哈尔(1933年迁驻扎兰屯)。撤销雅鲁县,分置布特哈左翼旗、布特哈右翼旗(1941年5月,将布特哈左、右2旗合并设置布特哈旗,驻扎兰屯);将鄂伦春族游猎的托河路一带置鄂伦春旗(1933年7月,撤销鄂伦春旗,其区域划归兴安北省);将科尔沁右翼前旗境内索伦设治局改为索伦县(1941年改为喜扎嘎尔旗)。民国22年(1933年),在西布特哈总管公署和设治局区域,析置莫力达瓦旗(驻尼尔基);巴彦旗(驻额尔和);阿荣旗(驻红花梁子,1941年迁驻那吉屯)。民国23年(1934年)
(4)伪兴安西(分)省 民国22年(1933年)3月,撤销昭乌达盟,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建立兴安西分省,分省公署驻开鲁县城。辖克什克腾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扎鲁特左旗、扎鲁特右旗(1935年将扎鲁特左、右2旗合并置扎鲁特旗,驻鲁北街)、阿鲁科尔沁旗、林西县、开鲁县。民国23年(1934年)
(5)伪热河省 民国22年(1933年)3月,撤销卓索图盟,在原热河省范围内、西拉木伦河以南地区,建立伪热河省,省公署驻承德。辖区包括:原卓索图盟的喀喇沁左旗、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旗、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唐古特喀尔喀旗、库伦旗(民国24年、1935年3月将喀尔喀左翼旗、唐古特喀尔喀旗并入库伦旗,并将库伦旗划入伪兴安南省);原昭乌达盟的敖汉左旗、敖汉右旗、敖汉南旗、翁牛特左旗、翁牛特右旗、奈曼旗;赤峰、宁城、绥东等15个县(民国24年、1935年3月,撤销绥东县,其区域并入库伦旗、奈曼旗,并划入伪兴安南省)。
同年(1933年),在翁牛特左旗西部析置乌丹县。民国23年(1934年),将翁牛特左旗、奈曼旗划入伪兴安西省。
民国24年(1935年),在敖汉左、右、南3旗境析置新惠县,隶属热河省。民国26年(1937年),将翁牛特左旗再次划入热河省。民国29年(1940年)1月,撤销新惠县,并将敖汉左、右、南3旗一并撤销,设置敖汉旗,(驻新惠);撤销乌丹县,其区域划归翁牛特左旗,旗公署驻乌丹;撤销赤峰县,其区域划归翁牛特右旗,旗公署驻赤峰;撤销宁城县,其区域分别划归喀喇沁中旗(旗公署驻平泉)、喀喇沁右旗(驻平庄);撤销建平县,其区域划归喀喇沁右旗;撤销建昌县和凌源县,其区域划归喀喇沁左旗(驻公营子)。
(6)伪锦州省 民国23年(1934年)12月,将原卓索图盟所属的、已划入热河省的朝阳、阜新2县和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划归伪锦州省管辖。
(7)伪兴安总省 民国32年(1943年)
2.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建制
(1)伪蒙古军政府 民国22年(1933年),日本侵略军打着“复兴蒙古”旗号,将其侵略范围向西扩展。9月,日本侵略军函邀察哈尔左翼八旗(牧群)总管开会,讨论日后“复兴蒙古”重要关系事件。会后,驻多伦特务机关宣布设立“察绥蒙古各盟旗联合办事处”。同年,在多伦成立“察东特别自治区”。翌年(1934年)3月上旬,成立“察东特别自治区行政长官公署”,将乌珠穆沁旗、商都县也划入“察东特别自治区”。民国25年(1936年),成立“察(哈尔)盟公署”(驻张北县)。同时将宝昌县和沽源县合并为宝源县;将化德设治局改为县;将察哈尔明安牧场改置明安旗;将商都牧场改置商都旗;将太仆寺左翼牧场改置太仆寺左旗;将太仆寺右翼牧场改置太仆寺右旗。察哈尔盟辖察哈尔正蓝、正白、镶白、镶黄、明安、商都、太仆寺左、太仆寺右8旗,多伦、宝源、商都、化德等8县。同年(1936年)
(2)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 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向华北进犯。民国26年(1937年)
(3)“蒙疆联合自治政府”、“蒙疆自治邦政府” 民国26年(1937年)
民国28年(1939年)
民国34年(1945年)
沦陷区 “满蒙”、“蒙疆”建制
民国16年(1927年)
1.伪满洲国撤盟设分省(省)制
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内蒙古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呼伦贝尔和西布特哈地区相继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民国21年(1932年)
(1)伪兴安南(分)省 民国21年(1932年)3月,撤销哲里木盟建制,设伪兴安南分省,分省公署驻郑家屯(原名辽源)。辖科尔沁左翼前旗(驻西扎哈齐)、科尔沁左翼中旗(驻巴彦塔拉)、科尔沁左翼后旗(驻吉尔格朗图)、科尔沁右翼前旗(驻乌兰哈达)、科尔沁右翼中旗(驻代钦塔拉)、科尔沁右翼后旗(驻察尔森)、扎赉特旗,计7旗。7月,将科尔沁左翼前、中、后3旗更名为东科前旗、东科中旗、东科后旗,将科尔沁右翼前、中、后3旗更名为西科前旗、西科中旗、西科后旗。将兴安镇恢复王爷庙。将原属哲里木盟管辖的郭尔罗斯前旗划归吉林省,郭尔罗斯后旗划归新建的滨江省,杜尔伯特旗划归新建的龙江省,通辽县改隶奉天省。民国23年(1934年)
(2)伪新安北(分)省 民国21年(1932年)6月,在呼伦贝尔地区建立伪兴安北分省,分省公署驻海拉尔。撤销呼伦贝尔副都统和呼伦贝尔市政筹备处。将原新巴尔虎右翼4旗合并,建立新巴尔虎右旗(驻阿尔坦额莫勒);将原新巴尔虎左翼4旗合并,建立新巴尔虎左旗(驻阿穆古郎);将索伦右翼4旗合并,建立索伦右翼旗;将原索伦左翼白旗、镶黄旗合并,建立索伦左翼旗。民国22年(1933年)10月,又将索伦左翼旗、索伦右翼旗、额鲁特旗、布里亚特旗合并,建立索伦旗。同年,撤销室韦县、奇乾县,分置额尔古纳左旗(驻奈如穆图,今三河镇);额尔古纳右旗(驻吉如穆图)。还辖有陈巴尔虎旗、满洲里。民国23年(1934年)
(3)伪兴安东(分)省 民国21年(1932年)6月,在西布特哈地区建立伪兴安东分省,分省公署初驻齐齐哈尔(1933年迁驻扎兰屯)。撤销雅鲁县,分置布特哈左翼旗、布特哈右翼旗(1941年5月,将布特哈左、右2旗合并设置布特哈旗,驻扎兰屯);将鄂伦春族游猎的托河路一带置鄂伦春旗(1933年7月,撤销鄂伦春旗,其区域划归兴安北省);将科尔沁右翼前旗境内索伦设治局改为索伦县(1941年改为喜扎嘎尔旗)。民国22年(1933年),在西布特哈总管公署和设治局区域,析置莫力达瓦旗(驻尼尔基);巴彦旗(驻额尔和);阿荣旗(驻红花梁子,1941年迁驻那吉屯)。民国23年(1934年)
(4)伪兴安西(分)省 民国22年(1933年)3月,撤销昭乌达盟,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建立兴安西分省,分省公署驻开鲁县城。辖克什克腾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扎鲁特左旗、扎鲁特右旗(1935年将扎鲁特左、右2旗合并置扎鲁特旗,驻鲁北街)、阿鲁科尔沁旗、林西县、开鲁县。民国23年(1934年)
(5)伪热河省 民国22年(1933年)3月,撤销卓索图盟,在原热河省范围内、西拉木伦河以南地区,建立伪热河省,省公署驻承德。辖区包括:原卓索图盟的喀喇沁左旗、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旗、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唐古特喀尔喀旗、库伦旗(民国24年、1935年3月将喀尔喀左翼旗、唐古特喀尔喀旗并入库伦旗,并将库伦旗划入伪兴安南省);原昭乌达盟的敖汉左旗、敖汉右旗、敖汉南旗、翁牛特左旗、翁牛特右旗、奈曼旗;赤峰、宁城、绥东等15个县(民国24年、1935年3月,撤销绥东县,其区域并入库伦旗、奈曼旗,并划入伪兴安南省)。
同年(1933年),在翁牛特左旗西部析置乌丹县。民国23年(1934年),将翁牛特左旗、奈曼旗划入伪兴安西省。
民国24年(1935年),在敖汉左、右、南3旗境析置新惠县,隶属热河省。民国26年(1937年),将翁牛特左旗再次划入热河省。民国29年(1940年)1月,撤销新惠县,并将敖汉左、右、南3旗一并撤销,设置敖汉旗,(驻新惠);撤销乌丹县,其区域划归翁牛特左旗,旗公署驻乌丹;撤销赤峰县,其区域划归翁牛特右旗,旗公署驻赤峰;撤销宁城县,其区域分别划归喀喇沁中旗(旗公署驻平泉)、喀喇沁右旗(驻平庄);撤销建平县,其区域划归喀喇沁右旗;撤销建昌县和凌源县,其区域划归喀喇沁左旗(驻公营子)。
(6)伪锦州省 民国23年(1934年)12月,将原卓索图盟所属的、已划入热河省的朝阳、阜新2县和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划归伪锦州省管辖。
(7)伪兴安总省 民国32年(1943年)
2.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建制
(1)伪蒙古军政府 民国22年(1933年),日本侵略军打着“复兴蒙古”旗号,将其侵略范围向西扩展。9月,日本侵略军函邀察哈尔左翼八旗(牧群)总管开会,讨论日后“复兴蒙古”重要关系事件。会后,驻多伦特务机关宣布设立“察绥蒙古各盟旗联合办事处”。同年,在多伦成立“察东特别自治区”。翌年(1934年)3月上旬,成立“察东特别自治区行政长官公署”,将乌珠穆沁旗、商都县也划入“察东特别自治区”。民国25年(1936年),成立“察(哈尔)盟公署”(驻张北县)。同时将宝昌县和沽源县合并为宝源县;将化德设治局改为县;将察哈尔明安牧场改置明安旗;将商都牧场改置商都旗;将太仆寺左翼牧场改置太仆寺左旗;将太仆寺右翼牧场改置太仆寺右旗。察哈尔盟辖察哈尔正蓝、正白、镶白、镶黄、明安、商都、太仆寺左、太仆寺右8旗,多伦、宝源、商都、化德等8县。同年(1936年)
(2)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 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向华北进犯。民国26年(1937年)
(3)“蒙疆联合自治政府”、“蒙疆自治邦政府” 民国26年(1937年)
民国28年(1939年)
民国34年(1945年)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