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在古代就是重镇,有几处古城遗址。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大青山抗日游击队司令部驻地。
一、行政区域建制
武川县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部,大青山脉北麓,内蒙古高原南缘,大青山脉由西向东横贯县境南部。东、东南与卓资县、呼和浩特市郊区相连,南、西南与土默特左、右旗接壤,西与包头市固阳县为邻,北、东北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四子王旗交界。县境东西长110公里,南北宽60公里,面积4885平方公里。人口17.2万,其中非农业人口3万。1998年全县的国内生产总值58 828万元,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5269元,农村居民均纯收入1364元。行政区划代码150125。
武川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驻可可以力更镇,管辖区域划分为1镇19乡,计20个基层行政区域建制单位。辖123个村民委员会,6个居民委员会。
可可以力更镇位于县境中东部,大青山北麓,距呼和浩特市45公里。民国4年(1915年)为武川县政府驻地。解放初是武川县一区,1958年成立城关镇人民公社,1968年成立革命委员会,1984年恢复镇。面积317平方公里,人口2.2万。镇人大和人民政府辖6个居民委员会和福如东村民委员会。镇内有大青山英雄纪念碑。
大青山乡位于县境南,距县政府11公里。乡境内有赵、秦古长城、北魏行宫遗址。抗日战争时期为绥蒙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1953年建南乌兰不浪乡,1957年更名井尔沟乡,1958年属城关人民公社,1961年分设大青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建乡。面积527.9平方公里,人口0.7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乌兰不浪。辖乌兰不浪、干只汗(干只汗毛都)、五道沟、种地窑、东滩(亦称东马莲滩)、大兴有、坝顶、井尔沟(前柜)8个村民委员会。
大豆铺乡位于县境东,距县政府15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车铺乡,1958年属哈乐人民公社,1962年分设车铺人民公社,1982年更名大豆铺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256平方公里,人口0.8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大豆铺。辖大豆铺、车铺、唐坊、三道营、义兴元、大前地、振兴元、卜圪素8个村民委员会。
大蓝旗乡位于县境东,距县政府35公里。1956年建大蓝旗乡,1958年成立大蓝旗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红旗人民公社,1981年恢复大蓝旗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287.3平方公里,人口0.5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大蓝旗。辖查干脑包、德胜营、永和泉、前窑子、乌素图、黄岱沟6个村民委员会。
西红山子乡位于县境西,距县政府60公里。1956年建西红山子乡,1958年属二份子人民公社,1961年划设西红山子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356平方公里,人口1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红山子。辖厂汉此老(发现有明代土城)、黑浪壕、白彦花、黑沙图、奶母沟、姚家、老来毛、讨号图8个村民委员会。
哈拉哈少乡位于县境西南,距县政府60公里。1955年为哈拉哈少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343.4平方公里,人口0.7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哈拉哈少村。辖哈拉哈少、公忽洞、半沟、脑包、庙渠子5个村民委员会。
东土城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政府15公里。境内东土城村西有北魏古城。1958年成立东土城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225平方公里,人口1.1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东土城村。辖南土城、芨滩、马王庙、三间房、五家、三道河、乌兰陶勒盖、蒙独脑包8个村民委员会。
安字号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政府2公里。清道光十年(1830年),这里垦务放地,分远、阜、充、营、裕、久、安、吉、巨、丰10字排村序,安字号为一村之名。1957年建安字号乡,1958年属城关人民公社,1961年分设安字号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267平方公里,人口1.1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大河边村。辖福兴元、巨字号、大兴昌、三圣太、安字号、天力木图、大水圪洞、乌兰忽洞、广胜兴、定襄营10个村民委员会。
庙沟乡位于县境西南,距县政府80公里。1953年建庙沟乡,1956年更名土城子乡。1958年成立庙沟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247.9平方公里,人口0.4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下庙沟。辖庙沟、榆树店、乌兰乌素、土城子(有汉代古城遗址)4个村民委员会。
上秃亥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政府16公里。1953年建上秃亥乡,1958年属厂汉木台人民公社,1961年设上秃亥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129平方公里,人口0.8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上秃亥村。辖上秃亥、小西滩、东房子、黑沙图4个村民委员会。
纳令沟乡位于县境南,距县政府35公里。1953年建纳令沟乡,1958年成立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更名为纳令沟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273平方公里,人口0.5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酒馆村。辖纳令沟、大有城、大路壕、前窑子、东坡5个村民委员会。
哈拉门独乡位于县境西,距县政府75公里。1957年建哈拉门独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247.7平方公里,人口0.5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东窑村。辖东窑、大庙、后营子、花圪台、腮忽洞5个村民委员会。
哈乐乡位于县境东北,距县政府25公里。1950年为一区,1953年建哈乐乡,1958年成立哈乐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161平方公里,人口1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哈乐。辖八股地、圪料坝、旧营子、白沙泉、腮乌素、哈乐6个村民委员会。
壕赖山乡位于县境东北,距县政府30公里。1958年东部属哈乐人民公社,西部属厂汉木台人民公社,1961年划建壕赖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建壕赖山乡。面积159.2平方公里,人口1.1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壕赖山。辖壕赖山、大沙岱、五福堂、南房子、小西滩、东小泉、圪顶盖、大沙窝、黄羊渠9个村民委员会。
厂汉木台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政府20公里。1953年建厂汉木台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163.8平方公里,人口1.1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东厂汉木台。辖白泥壕、下滩、刘家小泉、麻迷图、七号、圪奔、六合营7个村民委员会。
蘑菇窑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政府30公里。1939~1941年大青山抗日游击队司令部和绥中专员公署驻乡境。1953年建蘑菇窑乡,1958年属东土城人民公社,1961年分设蘑菇窑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196平方公里,人口0.3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后营子。辖圪塔子、黑沙图、大顺成、毛林坝、小碱滩5个村民委员会。
中后河乡位于县境北,距县政府35公里。清康熙年间放垦建村。1956年建中后河乡,1958年属“八一”人民公社,1961年分设中后河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262平方公里,人口0.9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中后河。辖什八台、四大永、巨宝山、大以克、东后河、红山子6个村民委员会。
东红胜乡位于县境西北,距县政府58公里。1956年建东红胜乡,1958年属二份子人民公社,1961年分设东红胜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188.4平方公里,人口0.7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东红胜。辖西红胜、南泉子、湾图河、花牛卜子、双玉成、南苏计6个村民委员会。
西乌兰不浪乡位于县境西,距县政府45公里。1950年设四区,1953年为六区,1955年称乌兰不浪区,1956年建乡,1958年成立“八一”人民公社,1962年更名西乌兰不浪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356.3平方公里,人口1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西乌兰不浪。辖西乌兰不浪、大滩、三号、圪妥、庙营子、后湾图、什拉图7个村民委员会。
二份子乡位于县境西北,距县政府70公里。有北魏古城遗址和金界壕遗址。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百灵庙垦务放地划分十份,此为二份子地。解放初为七区,1958年成立二份子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229平方公里,人口0.8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二份子。辖二份子、五份子、纳令河、奎素、哈拉图、蔺家圪卜5个村民委员会。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48年9~10月,华北野战军发动察绥战役,解放了包括武川县以东广大地区。绥蒙政府将武川县东北至东南一线划出,设置武东县,驻大滩(今察哈尔右翼中旗大滩乡),隶属绥蒙政府。1949年9月19日,武川县和平解放。1950年4月,组成武川县人民政府,驻可可以力更镇。当时,全县划分为1镇(街人民政府),5个区(公所),57个行政村(相当于小乡)。1952年11月27日,武川县隶属绥远省集宁区专员公署。1954年3月,武川县隶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平地泉行政区。1957年12月21日,呼和浩特市与武川县就郊区攸攸板乡与乌兰不浪乡划分区域界线达成协议。1958年4月,武川县划归乌兰察布盟。同年4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5月22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通知,撤销武东县建制,将西部的厂汉此老、高家沟、西河子、东梁底等4个乡划归武川县。1958年全县在“人民公社化”中建立城关、哈乐、大蓝旗、二份子、哈拉哈少、东士城、庙沟、厂汉木台、东风(纳令沟)、哈拉门独、八一(中后河)等11个人民公社。1984年全县进行“改社建乡”,撤销人民公社建制,建立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1987年6月,全县划分为1镇19乡,131村。1995年5月18日,将乌兰察布盟所属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
三、历史沿革
汉代在武川县南境有:莎尔登古城(今县青山乡),是控制山前(土默川)与山后(草地)的要道(古城遗址中发现有汉代的陶片、大口陶罐等);土城子古城(今县庙沟乡),城东北为山河环绕,西南有孤山作屏障,东通黑牛沟,南达美岱沟,北通草地。武川县北境为匈奴统辖地。东汉时,今武川县境为鲜卑族统辖地。三国、西晋时,今县境为拓跋鲜卑政权统治区内。东晋十六国时期,代建国二十九年(366年),今县境属代统治区内;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今县境属前秦(氐族苻氏)政权统辖区内。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王朝设置武川镇(治所今县大青山乡)是“六镇之一”。隋朝今县境属定襄郡辖区内。唐朝今县境属单于都护府北境。辽代今县境属丰州“兼领山北地”。金代今县境属净州天山县。元朝置有甸城(古名白道谷,今称蜈蚣坝),在今大青山乡与呼和浩特市攸攸板乡交界地带,称这里是甸城路(后人所记:“为归武二县交通孔道”)。明朝为土默特部驻牧地。清朝初“为西土默特及乌盟四子王部落、喀尔喀右翼等三旗设立界堆分牧之地”。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时,克克伊尔根(今可可以力更镇)属归化城土默特左翼旗区域。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析四子部落旗、茂明安旗、达尔罕旗交界之农业区设置武川抚民理事通判厅(治所寄驻归化城),隶属归绥道。
民国元年(1912年)5月,改武川厅为武川县,改通判为知事,隶属绥远城将军监辖。民国3年(1914年)1月,武川隶属绥远特区都统。同年8月,属绥远特区新设的绥远道(道尹)管辖。民国4年(1915年),划归绥县北区的可可以力更镇归属武川县,县治所由归绥迁到该镇。民国8年(1919年),划出武川县原辖达尔罕地、茂明安地归属固阳县管辖。民国17年(1928年)9月20日,武川县隶属绥远临时区政府(主席)管辖。民国18年(1929年)1月,武川县隶属绥远省政府。同时,武川县署(知事)改为武川县政府(县长)。民国26年(1937年)11月14日,伪武川县公署成立,隶属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所属巴彦塔拉盟管辖(民国28年,1939年9月,伪武川县公署隶属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巴彦塔拉盟管辖)。
民国27年(1938年)8月,大青山抗日支队进入武川县。同年11月绥远省委书记白如冰等从伊克昭盟来到大青山。绥远省委机关驻武川县大南沟,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李井泉等驻大滩等地。12月,建立中共归武工作委员会。民国28年(1939年)8月,中共绥远省委决定,以武川县城为中心,将武川县一分为四。以归绥至武川公路为界,路东北成立武川县,路东南成立归武县,路西北成立武固(阳)县,路西南成立武归县,开展对日伪的游击战争。民国31年(1942年)7月,在日军大扫荡时,武川县境内的井儿沟、得胜沟曾是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的驻地。民国34年(1945年)8月16日,武川县城解放。8月26日,国民党傅作义部占领武川县城。10月5日,贺龙部队再度解放武川县城,10月6日武川县人民政府成立(郝秀山任县长)。后武川县被国民党军队占领。民国36年(1947年)8月,武川县政府属绥远省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武川在古代就是重镇,有几处古城遗址。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大青山抗日游击队司令部驻地。
一、行政区域建制
武川县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部,大青山脉北麓,内蒙古高原南缘,大青山脉由西向东横贯县境南部。东、东南与卓资县、呼和浩特市郊区相连,南、西南与土默特左、右旗接壤,西与包头市固阳县为邻,北、东北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四子王旗交界。县境东西长110公里,南北宽60公里,面积4885平方公里。人口17.2万,其中非农业人口3万。1998年全县的国内生产总值58 828万元,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5269元,农村居民均纯收入1364元。行政区划代码150125。
武川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驻可可以力更镇,管辖区域划分为1镇19乡,计20个基层行政区域建制单位。辖123个村民委员会,6个居民委员会。
可可以力更镇位于县境中东部,大青山北麓,距呼和浩特市45公里。民国4年(1915年)为武川县政府驻地。解放初是武川县一区,1958年成立城关镇人民公社,1968年成立革命委员会,1984年恢复镇。面积317平方公里,人口2.2万。镇人大和人民政府辖6个居民委员会和福如东村民委员会。镇内有大青山英雄纪念碑。
大青山乡位于县境南,距县政府11公里。乡境内有赵、秦古长城、北魏行宫遗址。抗日战争时期为绥蒙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1953年建南乌兰不浪乡,1957年更名井尔沟乡,1958年属城关人民公社,1961年分设大青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建乡。面积527.9平方公里,人口0.7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乌兰不浪。辖乌兰不浪、干只汗(干只汗毛都)、五道沟、种地窑、东滩(亦称东马莲滩)、大兴有、坝顶、井尔沟(前柜)8个村民委员会。
大豆铺乡位于县境东,距县政府15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车铺乡,1958年属哈乐人民公社,1962年分设车铺人民公社,1982年更名大豆铺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256平方公里,人口0.8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大豆铺。辖大豆铺、车铺、唐坊、三道营、义兴元、大前地、振兴元、卜圪素8个村民委员会。
大蓝旗乡位于县境东,距县政府35公里。1956年建大蓝旗乡,1958年成立大蓝旗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红旗人民公社,1981年恢复大蓝旗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287.3平方公里,人口0.5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大蓝旗。辖查干脑包、德胜营、永和泉、前窑子、乌素图、黄岱沟6个村民委员会。
西红山子乡位于县境西,距县政府60公里。1956年建西红山子乡,1958年属二份子人民公社,1961年划设西红山子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356平方公里,人口1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红山子。辖厂汉此老(发现有明代土城)、黑浪壕、白彦花、黑沙图、奶母沟、姚家、老来毛、讨号图8个村民委员会。
哈拉哈少乡位于县境西南,距县政府60公里。1955年为哈拉哈少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343.4平方公里,人口0.7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哈拉哈少村。辖哈拉哈少、公忽洞、半沟、脑包、庙渠子5个村民委员会。
东土城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政府15公里。境内东土城村西有北魏古城。1958年成立东土城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225平方公里,人口1.1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东土城村。辖南土城、芨滩、马王庙、三间房、五家、三道河、乌兰陶勒盖、蒙独脑包8个村民委员会。
安字号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政府2公里。清道光十年(1830年),这里垦务放地,分远、阜、充、营、裕、久、安、吉、巨、丰10字排村序,安字号为一村之名。1957年建安字号乡,1958年属城关人民公社,1961年分设安字号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267平方公里,人口1.1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大河边村。辖福兴元、巨字号、大兴昌、三圣太、安字号、天力木图、大水圪洞、乌兰忽洞、广胜兴、定襄营10个村民委员会。
庙沟乡位于县境西南,距县政府80公里。1953年建庙沟乡,1956年更名土城子乡。1958年成立庙沟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247.9平方公里,人口0.4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下庙沟。辖庙沟、榆树店、乌兰乌素、土城子(有汉代古城遗址)4个村民委员会。
上秃亥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政府16公里。1953年建上秃亥乡,1958年属厂汉木台人民公社,1961年设上秃亥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129平方公里,人口0.8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上秃亥村。辖上秃亥、小西滩、东房子、黑沙图4个村民委员会。
纳令沟乡位于县境南,距县政府35公里。1953年建纳令沟乡,1958年成立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更名为纳令沟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273平方公里,人口0.5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酒馆村。辖纳令沟、大有城、大路壕、前窑子、东坡5个村民委员会。
哈拉门独乡位于县境西,距县政府75公里。1957年建哈拉门独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247.7平方公里,人口0.5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东窑村。辖东窑、大庙、后营子、花圪台、腮忽洞5个村民委员会。
哈乐乡位于县境东北,距县政府25公里。1950年为一区,1953年建哈乐乡,1958年成立哈乐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161平方公里,人口1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哈乐。辖八股地、圪料坝、旧营子、白沙泉、腮乌素、哈乐6个村民委员会。
壕赖山乡位于县境东北,距县政府30公里。1958年东部属哈乐人民公社,西部属厂汉木台人民公社,1961年划建壕赖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建壕赖山乡。面积159.2平方公里,人口1.1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壕赖山。辖壕赖山、大沙岱、五福堂、南房子、小西滩、东小泉、圪顶盖、大沙窝、黄羊渠9个村民委员会。
厂汉木台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政府20公里。1953年建厂汉木台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163.8平方公里,人口1.1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东厂汉木台。辖白泥壕、下滩、刘家小泉、麻迷图、七号、圪奔、六合营7个村民委员会。
蘑菇窑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政府30公里。1939~1941年大青山抗日游击队司令部和绥中专员公署驻乡境。1953年建蘑菇窑乡,1958年属东土城人民公社,1961年分设蘑菇窑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196平方公里,人口0.3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后营子。辖圪塔子、黑沙图、大顺成、毛林坝、小碱滩5个村民委员会。
中后河乡位于县境北,距县政府35公里。清康熙年间放垦建村。1956年建中后河乡,1958年属“八一”人民公社,1961年分设中后河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262平方公里,人口0.9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中后河。辖什八台、四大永、巨宝山、大以克、东后河、红山子6个村民委员会。
东红胜乡位于县境西北,距县政府58公里。1956年建东红胜乡,1958年属二份子人民公社,1961年分设东红胜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188.4平方公里,人口0.7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东红胜。辖西红胜、南泉子、湾图河、花牛卜子、双玉成、南苏计6个村民委员会。
西乌兰不浪乡位于县境西,距县政府45公里。1950年设四区,1953年为六区,1955年称乌兰不浪区,1956年建乡,1958年成立“八一”人民公社,1962年更名西乌兰不浪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356.3平方公里,人口1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西乌兰不浪。辖西乌兰不浪、大滩、三号、圪妥、庙营子、后湾图、什拉图7个村民委员会。
二份子乡位于县境西北,距县政府70公里。有北魏古城遗址和金界壕遗址。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百灵庙垦务放地划分十份,此为二份子地。解放初为七区,1958年成立二份子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229平方公里,人口0.8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二份子。辖二份子、五份子、纳令河、奎素、哈拉图、蔺家圪卜5个村民委员会。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48年9~10月,华北野战军发动察绥战役,解放了包括武川县以东广大地区。绥蒙政府将武川县东北至东南一线划出,设置武东县,驻大滩(今察哈尔右翼中旗大滩乡),隶属绥蒙政府。1949年9月19日,武川县和平解放。1950年4月,组成武川县人民政府,驻可可以力更镇。当时,全县划分为1镇(街人民政府),5个区(公所),57个行政村(相当于小乡)。1952年11月27日,武川县隶属绥远省集宁区专员公署。1954年3月,武川县隶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平地泉行政区。1957年12月21日,呼和浩特市与武川县就郊区攸攸板乡与乌兰不浪乡划分区域界线达成协议。1958年4月,武川县划归乌兰察布盟。同年4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5月22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人民委员会通知,撤销武东县建制,将西部的厂汉此老、高家沟、西河子、东梁底等4个乡划归武川县。1958年全县在“人民公社化”中建立城关、哈乐、大蓝旗、二份子、哈拉哈少、东士城、庙沟、厂汉木台、东风(纳令沟)、哈拉门独、八一(中后河)等11个人民公社。1984年全县进行“改社建乡”,撤销人民公社建制,建立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1987年6月,全县划分为1镇19乡,131村。1995年5月18日,将乌兰察布盟所属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
三、历史沿革
汉代在武川县南境有:莎尔登古城(今县青山乡),是控制山前(土默川)与山后(草地)的要道(古城遗址中发现有汉代的陶片、大口陶罐等);土城子古城(今县庙沟乡),城东北为山河环绕,西南有孤山作屏障,东通黑牛沟,南达美岱沟,北通草地。武川县北境为匈奴统辖地。东汉时,今武川县境为鲜卑族统辖地。三国、西晋时,今县境为拓跋鲜卑政权统治区内。东晋十六国时期,代建国二十九年(366年),今县境属代统治区内;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今县境属前秦(氐族苻氏)政权统辖区内。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王朝设置武川镇(治所今县大青山乡)是“六镇之一”。隋朝今县境属定襄郡辖区内。唐朝今县境属单于都护府北境。辽代今县境属丰州“兼领山北地”。金代今县境属净州天山县。元朝置有甸城(古名白道谷,今称蜈蚣坝),在今大青山乡与呼和浩特市攸攸板乡交界地带,称这里是甸城路(后人所记:“为归武二县交通孔道”)。明朝为土默特部驻牧地。清朝初“为西土默特及乌盟四子王部落、喀尔喀右翼等三旗设立界堆分牧之地”。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时,克克伊尔根(今可可以力更镇)属归化城土默特左翼旗区域。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析四子部落旗、茂明安旗、达尔罕旗交界之农业区设置武川抚民理事通判厅(治所寄驻归化城),隶属归绥道。
民国元年(1912年)5月,改武川厅为武川县,改通判为知事,隶属绥远城将军监辖。民国3年(1914年)1月,武川隶属绥远特区都统。同年8月,属绥远特区新设的绥远道(道尹)管辖。民国4年(1915年),划归绥县北区的可可以力更镇归属武川县,县治所由归绥迁到该镇。民国8年(1919年),划出武川县原辖达尔罕地、茂明安地归属固阳县管辖。民国17年(1928年)9月20日,武川县隶属绥远临时区政府(主席)管辖。民国18年(1929年)1月,武川县隶属绥远省政府。同时,武川县署(知事)改为武川县政府(县长)。民国26年(1937年)11月14日,伪武川县公署成立,隶属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所属巴彦塔拉盟管辖(民国28年,1939年9月,伪武川县公署隶属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巴彦塔拉盟管辖)。
民国27年(1938年)8月,大青山抗日支队进入武川县。同年11月绥远省委书记白如冰等从伊克昭盟来到大青山。绥远省委机关驻武川县大南沟,大青山抗日游击支队李井泉等驻大滩等地。12月,建立中共归武工作委员会。民国28年(1939年)8月,中共绥远省委决定,以武川县城为中心,将武川县一分为四。以归绥至武川公路为界,路东北成立武川县,路东南成立归武县,路西北成立武固(阳)县,路西南成立武归县,开展对日伪的游击战争。民国31年(1942年)7月,在日军大扫荡时,武川县境内的井儿沟、得胜沟曾是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的驻地。民国34年(1945年)8月16日,武川县城解放。8月26日,国民党傅作义部占领武川县城。10月5日,贺龙部队再度解放武川县城,10月6日武川县人民政府成立(郝秀山任县长)。后武川县被国民党军队占领。民国36年(1947年)8月,武川县政府属绥远省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