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县是历史上有行政建制较早的地区。抗日战争时为晋绥、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和解放军为解放清水河县城先后经历了“八进七出”的艰苦斗争。清水河县城关镇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与山西省边境商业贸易集散地。
一、行政区域建制
清水河县位于呼和浩特市最南部。东与山西省平鲁县交界,南以长城为界与山西偏关县为邻,西濒黄河与伊克昭盟准格尔旗隔河相望,北有古力半儿河与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相连。地处黄土高原北部边缘的延伸地。南北长约85公里,东西宽约80公里,面积2859平方公里。人口13.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2万。1998年全县的国内生产总值51 842万元,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6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04元。行政区划代码150124。
清水河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驻城关镇,管辖区域划分为2镇12乡,计14个基层行政区域建制单位。辖村民委员会126个,居民委员会2个。
城关镇 位于县境中部,清水河北岸。清乾隆元年起先后是清水河协理通判、抚民理事通判厅驻地。民国元年之后是清水河县署(知事)、县政府(县长)驻地。1938年前为古城坡村公所,1938年后是伪县政府城关公所。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城关街政府驻地,1958年成立城关人民公社,1981年改建城关镇。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1.8万。县人大和人民政府驻花园巷。辖城关、南沟、神池窑、祁家沟4个村民委员会和2个居民委员会。
喇嘛湾镇 位于县境西北,距县政府30公里。境内的喇嘛湾渡口是历史悠久的交通要道。1954年建喇嘛湾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建镇。面积231平方公里,人口1.5万。镇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喇嘛湾村。辖前进、跃进、红旗、榆树湾、乌兰井、樊山沟、杨西梁、牛上咀、阴背、前什拉乌素、后什拉乌素、沙沟子、落四平13个村民委员会。
小庙子乡 位于县城周围。解放初设小庙子乡,1958年属城关人民公社,1964年分建小庙子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233平方公里,人口1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小庙子村。距县政府所在地2.5公里。辖小庙子、曹家沟、芦子沟、水门、八龙湾、大路壕、贺家山、庄古窑、生地湾、芨墕、潘家沟、桦树沟12个村民委员会。
五良太乡 位于县境北,距县政府35公里(原名五良什太,蒙古语意有杨树的地方),人们惯称五良太。1958年成立五良太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340平方公里,人口1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五良太村。辖五良太、白旗窑、青豆沟(又名康堡)、菠菜营、康圣庄、三十一号、厂汉沟、喇嘛庙8个村民委员会。
王桂窑乡 位于县境北,距县政府30公里。1958年成立王桂窑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245平方公里,人口1.2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西库联图村。辖巴图墕(人们简便写作“也”)、靳家梁、城道窑、范四窑、胶泥峁、解放、栅梢墕、园子湾、高茂泉窑、一间房10个村民委员会。
小缸房乡 位于县境西,距县政府32公里。1961年划设小缸房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108平方公里,人口0.5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梀木沟村。辖梀木沟、铁驼墕、卜灿洼、阴咀子、小缸房、畔峁子、南墕、碓九墕8个村民委员会。
窑沟乡 位于县境西南,距县政府43公里。1958年成立窑沟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133平方公里,人口1.2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窑沟村。辖窑沟(1450年在此建煤窑,陶瓷生产也有360年历史)、塔尔梁、柳青、暖泉墕、大井沟、上狼窝咀、道则石盘、侯家圪洞、柳青河、黑矾沟、苏家阳破、城湾梁12个村民委员会。
暖泉乡 位于县境南,距县政府38公里。南临长城与山西偏关交界,属山区地带。1954年建暖泉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300平方公里,人口0.8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暖泉村。辖暖泉、阳湾子、长沟门、杜家沟、八道峁、杏树峁、双碾儿、三黄水、四道坪9个村民委员会。
北堡乡 位于县境东南,距县政府50公里,在古长城脚下。1962年成立北堡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189平方公里,人口0.7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北堡村。辖北堡(约1570年在此筑城堡)、口子上、老熊沟、桦树沟、阳井上、碓臼坪、账房湾、老牛坡8个村民委员会。
韭菜庄乡 位于县境东、距县政府30公里,东临长城与山西省交界。1954年建韭菜庄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315平方公里,人口1.1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韭菜庄。辖韭菜庄、北圪洞、黑山子、双台子、大双墩、大桦树沟(亦称桦木沟)、北槽碾、榆树庄、狮子塔、双井子、前营盘、十七沟12个村民委员会。
盆地青乡 位于县城东北,距县政府45公里,古长城脚下。1954年建盆地青乡,1958年属韭菜庄人民公社,1962年建盆地青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132平方公里,人口0.5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盆地青村。辖盆地青、三岔河、座峰、七墩沟、新村、碓臼沟(也叫对九沟)、三元号、朱毛草8个村民委员会。
杨家窑乡 位于县境东北,距县政府12公里,清水河畔。1958年属五良太人民公社,1961年分设杨家窑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168平方公里,人口0.6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杨家窑村。辖杨家窑、大湾、七墩窑、韩庆坝、石湾子、孔读林、西山沟7个村民委员会。
桦树墕乡 位于县境西南,距县政府28公里。1962年成立桦树墕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114平方公里,人口0.5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桦树墕村。辖桦树墕、小阳塔、阳崖、中咀梁、三台子、徐家梁、正峁沟、后阳塔8个村民委员会。
单台子乡 位于县境西南,距县政府50公里。南与山西偏关县交界。1958年属窑沟人民公社,1961年分设单台子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154平方公里,人口0.7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单台子村。辖单台子、长咀梁、石胡梁、狮子梁、营盘峁、大岔梁、樟峁梁7个村民委员会。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49年6月,清水河县解放,全县划分为6个区、47个行政村(其中城关和喇嘛湾是两个镇),属和林专员公署(原绥南公署)。1950年,清水河县人民政府隶属萨县专署,1952年11月属集宁专署,1954年3月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平地泉行政区。1956年8月9日,将和林县崞县窑乡的13号、8号、20号、16号、17号等5个村划入清水河县。1957年全县将农业区划分为26个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成立13个人民公社,1959年合并成为6个人民公社,1961年再次划为13个人民公社,1967年调整为14个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建乡”,撤销人民公社建制,建立2镇12个乡。1995年11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所属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12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集宁市召开将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交接协调会议。)
三、历史沿革
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设置武城县(治所在今县城关镇偏西北)、桐过县(治所在今县小缸房乡上城湾村附近),骆县(治所在今县城关镇南),隶属定襄郡。东汉时期定襄郡治迁移至善元(今山西省境内),上述三县仍在今清水河县境。三国西晋时,今县境属拓跋鲜卑辖地。东晋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时,今县境为前秦(氐族苻氏)政权统辖地。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鲜卑拓跋珪建都城盛乐时,今县境为都畿内地。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设置昆新城(在今县境古城坡上),其后置有尖山县(在今县城南)、树颓县(在今县东北),均隶属朔州。隋朝大业八年(612年),今县境浑河南部地属马邑郡,浑河北今喇嘛湾镇、王桂窑乡属定襄郡(治所在今和林格尔县)。唐朝时今县境为胜州河滨县之河东辖境,有河滨关即古君子津。又设唐龙镇(在今县西南,濒于黄河,为戍守之地)。五代晋天祐五年(908年),今县境属晋之胜州;唐清泰元年(934年),今县浑河南部地区属唐,浑河北地属契丹,后全境入契丹管辖地。辽天祚帝保大二年(1122年)四月,设置宁边州(治所在今县窑沟乡下古城湾古城),属西京道大同府。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沿置宁边州(治所在今县窑沟乡下古城湾古城),隶属西京路总管府。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今县境北部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尉司大同路东胜州(治所在今托克托县),南部属武州(治所今山西省境)。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以前,今县境属镇虏卫(今托克托县黑城乡)和东胜卫(今托克托县城关)。明万历十年(1582年)时,今县为土默特部驻牧地。明末称清水营。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今清水河县境属土默特左翼旗管辖区域内。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设置清水河协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升为清水河理事通判厅,隶属归绥道。清德宗光绪十年(1884年),改为清水河抚民理事通判厅,属归绥道。
民国(1912年)5月,改为清水河县(知事),属绥远城将军监辖。民国3年(1914年),清水河县属绥远特别区都统管辖。同年8月属绥远特别区绥远道(道尹)管辖。民国17年(1928年)9月20日,清水河县属绥远临时区政府。翌年1月,归属绥远省政府。同时,清水河县署(知事)改为清水河县政府(县长)。全县划分为4个区、17个乡、557个自然村。民国26年(1937年)12月,清水河县属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巴彦塔拉盟管辖。
民国26年(1937年)10月22日,清水河县战地动员委员会成立。民国27年(1938年)6月,将清水河县战地动员委员会改建为清水河县牺牲救国同盟会。民国28年(1939年)1月,中共清水河县委与中共平鲁县委合并建立中共清(水河)平(鲁)县委和清(水河)平(鲁)县抗日民主政府。同年秋,又成立凉(城)和(林格尔)清(水河)抗日民主县政府,隶属中共雁北地委领导。民国29年(1940年)建立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抗日民主县政府,隶属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绥南专员公署。民国31年(1942年)5月,成立偏(关)清(水河)办事处,领导和组织反扫荡斗争。民国34年(1945年)5、6月间,成立中共清水河县委和抗日民主县政府。8月,清水河县获第一次解放。民国36年(1947年)3月,成立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游击民主政府。后又在游击区成立清水河民主县政府。
清水河县是历史上有行政建制较早的地区。抗日战争时为晋绥、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和解放军为解放清水河县城先后经历了“八进七出”的艰苦斗争。清水河县城关镇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与山西省边境商业贸易集散地。
一、行政区域建制
清水河县位于呼和浩特市最南部。东与山西省平鲁县交界,南以长城为界与山西偏关县为邻,西濒黄河与伊克昭盟准格尔旗隔河相望,北有古力半儿河与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相连。地处黄土高原北部边缘的延伸地。南北长约85公里,东西宽约80公里,面积2859平方公里。人口13.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2万。1998年全县的国内生产总值51 842万元,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6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04元。行政区划代码150124。
清水河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驻城关镇,管辖区域划分为2镇12乡,计14个基层行政区域建制单位。辖村民委员会126个,居民委员会2个。
城关镇 位于县境中部,清水河北岸。清乾隆元年起先后是清水河协理通判、抚民理事通判厅驻地。民国元年之后是清水河县署(知事)、县政府(县长)驻地。1938年前为古城坡村公所,1938年后是伪县政府城关公所。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城关街政府驻地,1958年成立城关人民公社,1981年改建城关镇。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1.8万。县人大和人民政府驻花园巷。辖城关、南沟、神池窑、祁家沟4个村民委员会和2个居民委员会。
喇嘛湾镇 位于县境西北,距县政府30公里。境内的喇嘛湾渡口是历史悠久的交通要道。1954年建喇嘛湾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建镇。面积231平方公里,人口1.5万。镇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喇嘛湾村。辖前进、跃进、红旗、榆树湾、乌兰井、樊山沟、杨西梁、牛上咀、阴背、前什拉乌素、后什拉乌素、沙沟子、落四平13个村民委员会。
小庙子乡 位于县城周围。解放初设小庙子乡,1958年属城关人民公社,1964年分建小庙子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233平方公里,人口1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小庙子村。距县政府所在地2.5公里。辖小庙子、曹家沟、芦子沟、水门、八龙湾、大路壕、贺家山、庄古窑、生地湾、芨墕、潘家沟、桦树沟12个村民委员会。
五良太乡 位于县境北,距县政府35公里(原名五良什太,蒙古语意有杨树的地方),人们惯称五良太。1958年成立五良太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340平方公里,人口1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五良太村。辖五良太、白旗窑、青豆沟(又名康堡)、菠菜营、康圣庄、三十一号、厂汉沟、喇嘛庙8个村民委员会。
王桂窑乡 位于县境北,距县政府30公里。1958年成立王桂窑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245平方公里,人口1.2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西库联图村。辖巴图墕(人们简便写作“也”)、靳家梁、城道窑、范四窑、胶泥峁、解放、栅梢墕、园子湾、高茂泉窑、一间房10个村民委员会。
小缸房乡 位于县境西,距县政府32公里。1961年划设小缸房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108平方公里,人口0.5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梀木沟村。辖梀木沟、铁驼墕、卜灿洼、阴咀子、小缸房、畔峁子、南墕、碓九墕8个村民委员会。
窑沟乡 位于县境西南,距县政府43公里。1958年成立窑沟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133平方公里,人口1.2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窑沟村。辖窑沟(1450年在此建煤窑,陶瓷生产也有360年历史)、塔尔梁、柳青、暖泉墕、大井沟、上狼窝咀、道则石盘、侯家圪洞、柳青河、黑矾沟、苏家阳破、城湾梁12个村民委员会。
暖泉乡 位于县境南,距县政府38公里。南临长城与山西偏关交界,属山区地带。1954年建暖泉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300平方公里,人口0.8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暖泉村。辖暖泉、阳湾子、长沟门、杜家沟、八道峁、杏树峁、双碾儿、三黄水、四道坪9个村民委员会。
北堡乡 位于县境东南,距县政府50公里,在古长城脚下。1962年成立北堡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189平方公里,人口0.7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北堡村。辖北堡(约1570年在此筑城堡)、口子上、老熊沟、桦树沟、阳井上、碓臼坪、账房湾、老牛坡8个村民委员会。
韭菜庄乡 位于县境东、距县政府30公里,东临长城与山西省交界。1954年建韭菜庄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面积315平方公里,人口1.1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韭菜庄。辖韭菜庄、北圪洞、黑山子、双台子、大双墩、大桦树沟(亦称桦木沟)、北槽碾、榆树庄、狮子塔、双井子、前营盘、十七沟12个村民委员会。
盆地青乡 位于县城东北,距县政府45公里,古长城脚下。1954年建盆地青乡,1958年属韭菜庄人民公社,1962年建盆地青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132平方公里,人口0.5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盆地青村。辖盆地青、三岔河、座峰、七墩沟、新村、碓臼沟(也叫对九沟)、三元号、朱毛草8个村民委员会。
杨家窑乡 位于县境东北,距县政府12公里,清水河畔。1958年属五良太人民公社,1961年分设杨家窑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168平方公里,人口0.6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杨家窑村。辖杨家窑、大湾、七墩窑、韩庆坝、石湾子、孔读林、西山沟7个村民委员会。
桦树墕乡 位于县境西南,距县政府28公里。1962年成立桦树墕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114平方公里,人口0.5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桦树墕村。辖桦树墕、小阳塔、阳崖、中咀梁、三台子、徐家梁、正峁沟、后阳塔8个村民委员会。
单台子乡 位于县境西南,距县政府50公里。南与山西偏关县交界。1958年属窑沟人民公社,1961年分设单台子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154平方公里,人口0.7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单台子村。辖单台子、长咀梁、石胡梁、狮子梁、营盘峁、大岔梁、樟峁梁7个村民委员会。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49年6月,清水河县解放,全县划分为6个区、47个行政村(其中城关和喇嘛湾是两个镇),属和林专员公署(原绥南公署)。1950年,清水河县人民政府隶属萨县专署,1952年11月属集宁专署,1954年3月属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平地泉行政区。1956年8月9日,将和林县崞县窑乡的13号、8号、20号、16号、17号等5个村划入清水河县。1957年全县将农业区划分为26个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成立13个人民公社,1959年合并成为6个人民公社,1961年再次划为13个人民公社,1967年调整为14个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建乡”,撤销人民公社建制,建立2镇12个乡。1995年11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所属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12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集宁市召开将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交接协调会议。)
三、历史沿革
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设置武城县(治所在今县城关镇偏西北)、桐过县(治所在今县小缸房乡上城湾村附近),骆县(治所在今县城关镇南),隶属定襄郡。东汉时期定襄郡治迁移至善元(今山西省境内),上述三县仍在今清水河县境。三国西晋时,今县境属拓跋鲜卑辖地。东晋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时,今县境为前秦(氐族苻氏)政权统辖地。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鲜卑拓跋珪建都城盛乐时,今县境为都畿内地。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设置昆新城(在今县境古城坡上),其后置有尖山县(在今县城南)、树颓县(在今县东北),均隶属朔州。隋朝大业八年(612年),今县境浑河南部地属马邑郡,浑河北今喇嘛湾镇、王桂窑乡属定襄郡(治所在今和林格尔县)。唐朝时今县境为胜州河滨县之河东辖境,有河滨关即古君子津。又设唐龙镇(在今县西南,濒于黄河,为戍守之地)。五代晋天祐五年(908年),今县境属晋之胜州;唐清泰元年(934年),今县浑河南部地区属唐,浑河北地属契丹,后全境入契丹管辖地。辽天祚帝保大二年(1122年)四月,设置宁边州(治所在今县窑沟乡下古城湾古城),属西京道大同府。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沿置宁边州(治所在今县窑沟乡下古城湾古城),隶属西京路总管府。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今县境北部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尉司大同路东胜州(治所在今托克托县),南部属武州(治所今山西省境)。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以前,今县境属镇虏卫(今托克托县黑城乡)和东胜卫(今托克托县城关)。明万历十年(1582年)时,今县为土默特部驻牧地。明末称清水营。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今清水河县境属土默特左翼旗管辖区域内。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设置清水河协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升为清水河理事通判厅,隶属归绥道。清德宗光绪十年(1884年),改为清水河抚民理事通判厅,属归绥道。
民国(1912年)5月,改为清水河县(知事),属绥远城将军监辖。民国3年(1914年),清水河县属绥远特别区都统管辖。同年8月属绥远特别区绥远道(道尹)管辖。民国17年(1928年)9月20日,清水河县属绥远临时区政府。翌年1月,归属绥远省政府。同时,清水河县署(知事)改为清水河县政府(县长)。全县划分为4个区、17个乡、557个自然村。民国26年(1937年)12月,清水河县属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巴彦塔拉盟管辖。
民国26年(1937年)10月22日,清水河县战地动员委员会成立。民国27年(1938年)6月,将清水河县战地动员委员会改建为清水河县牺牲救国同盟会。民国28年(1939年)1月,中共清水河县委与中共平鲁县委合并建立中共清(水河)平(鲁)县委和清(水河)平(鲁)县抗日民主政府。同年秋,又成立凉(城)和(林格尔)清(水河)抗日民主县政府,隶属中共雁北地委领导。民国29年(1940年)建立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抗日民主县政府,隶属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绥南专员公署。民国31年(1942年)5月,成立偏(关)清(水河)办事处,领导和组织反扫荡斗争。民国34年(1945年)5、6月间,成立中共清水河县委和抗日民主县政府。8月,清水河县获第一次解放。民国36年(1947年)3月,成立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游击民主政府。后又在游击区成立清水河民主县政府。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