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区域建制
回民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境西北部。南起旧城北门沿人民公园南路邻接玉泉区,西北与郊区相连,东以锡林路、赛罕路为界与新城区接壤。区境东西长约6.7公里,南北最宽距离约6公里,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18.25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8.02万,有18个民族,回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5%。行政区划代码150103。
回民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是县级区行政区域建制单位,驻大寺北街。管辖区域划分为6个街道办事处,辖97个居民委员会。
中山西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东南。1962年建街道办事处,驻南顺城街23号。面积1.9平方公里,人口2.5万。辖16个居民委员会。中山西路是新城区与旧城连接的中心干道。境内有青城公园。
新华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东部。1958年建新华人民公社,1962年与钢铁人民公社合并建新华西路街道办事处,驻通道北街85号。面积1.7平方公里,人口2.8万。辖17个居民委员会。新华大街是60年代初建的市内主要街道。
海拉尔西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北部。解放初为水泉村、小府村,1970年归属新华西路街道办事处,1974年划归糖厂路街道办事处,1975年析建海拉尔西路街道办事处。驻海拉尔西路71号。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3.2万。辖17个居民委员会。
通道街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南部。1958年属新华人民公社,1962年析建通道街街道办事处,驻通道南街176号。面积0.7平方公里,人口1.4万。辖10个居民委员会。境内有清真大寺古迹,建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是呼和浩特名胜古迹之一。
光明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扎达盖河西。1960年建钢铁人民公社,1979年改为糖厂路街道,后以办事处驻地更名为光明路街道。面积7.4平方公里,人口5万。辖24个居民委员会。
环河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西南。1958年建三新人民公社,1962年改建环河街道办事处,驻太平街10号。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2.3万。辖13个居民委员会。境内有“乌兰夫纪念馆”。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49年9月19日,归绥市和平解放。1950年2月归绥市在调整区划时,将回民聚居区域划入归绥市第一区公所辖区。1950年12月28日,撤销归绥市第一区公所,成立归绥市回民自治区。1955年12月,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回民自治区,改称呼和浩特市回民区。1956年11月,呼和浩特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庆凯区时,将其一部分区域划归回民区。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将回民区更名为“红旗区”,并成立红旗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10月恢复回民区。1980年召开回民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回民区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府。
三、历史沿革
清圣祖康熙年间,归化城是塞北一个贸易中心区。从那时起就有从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区来这里的回民商队留居;另有山西大同、右玉等地的回民商队也定居这里。他们以经营商业、屠宰、驼运为业。清高宗乾隆六年(1741年),山西总理旗民蒙古事务分巡归绥道的道台衙门设在扎达盖河西岸(今回民区域内)。清高宗乾隆二十年(1755年),天山南北麓的回民数千人随清军来到归化城,开始住在归化城东南(今八拜村),以后逐渐迁居到归化城北门外(今回民区)。
民国年间的归绥县(公署、政府)驻在扎达盖河西岸(今回民区县府街)。民国18年(1929年)1月,绥远省政府民政厅驻扎达盖河西岸。民国26年(1937年)10月以后,伪巴彦塔拉盟公署和伪巴彦县公署均驻在扎达盖河西岸(今回民区辖境内)。民国34年(1945年)9月以后,今回民区属归绥市第一区公所辖区。
一、行政区域建制
回民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境西北部。南起旧城北门沿人民公园南路邻接玉泉区,西北与郊区相连,东以锡林路、赛罕路为界与新城区接壤。区境东西长约6.7公里,南北最宽距离约6公里,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18.25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8.02万,有18个民族,回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5%。行政区划代码150103。
回民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是县级区行政区域建制单位,驻大寺北街。管辖区域划分为6个街道办事处,辖97个居民委员会。
中山西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东南。1962年建街道办事处,驻南顺城街23号。面积1.9平方公里,人口2.5万。辖16个居民委员会。中山西路是新城区与旧城连接的中心干道。境内有青城公园。
新华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东部。1958年建新华人民公社,1962年与钢铁人民公社合并建新华西路街道办事处,驻通道北街85号。面积1.7平方公里,人口2.8万。辖17个居民委员会。新华大街是60年代初建的市内主要街道。
海拉尔西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北部。解放初为水泉村、小府村,1970年归属新华西路街道办事处,1974年划归糖厂路街道办事处,1975年析建海拉尔西路街道办事处。驻海拉尔西路71号。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3.2万。辖17个居民委员会。
通道街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南部。1958年属新华人民公社,1962年析建通道街街道办事处,驻通道南街176号。面积0.7平方公里,人口1.4万。辖10个居民委员会。境内有清真大寺古迹,建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是呼和浩特名胜古迹之一。
光明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扎达盖河西。1960年建钢铁人民公社,1979年改为糖厂路街道,后以办事处驻地更名为光明路街道。面积7.4平方公里,人口5万。辖24个居民委员会。
环河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西南。1958年建三新人民公社,1962年改建环河街道办事处,驻太平街10号。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2.3万。辖13个居民委员会。境内有“乌兰夫纪念馆”。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49年9月19日,归绥市和平解放。1950年2月归绥市在调整区划时,将回民聚居区域划入归绥市第一区公所辖区。1950年12月28日,撤销归绥市第一区公所,成立归绥市回民自治区。1955年12月,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回民自治区,改称呼和浩特市回民区。1956年11月,呼和浩特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庆凯区时,将其一部分区域划归回民区。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将回民区更名为“红旗区”,并成立红旗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10月恢复回民区。1980年召开回民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回民区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府。
三、历史沿革
清圣祖康熙年间,归化城是塞北一个贸易中心区。从那时起就有从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区来这里的回民商队留居;另有山西大同、右玉等地的回民商队也定居这里。他们以经营商业、屠宰、驼运为业。清高宗乾隆六年(1741年),山西总理旗民蒙古事务分巡归绥道的道台衙门设在扎达盖河西岸(今回民区域内)。清高宗乾隆二十年(1755年),天山南北麓的回民数千人随清军来到归化城,开始住在归化城东南(今八拜村),以后逐渐迁居到归化城北门外(今回民区)。
民国年间的归绥县(公署、政府)驻在扎达盖河西岸(今回民区县府街)。民国18年(1929年)1月,绥远省政府民政厅驻扎达盖河西岸。民国26年(1937年)10月以后,伪巴彦塔拉盟公署和伪巴彦县公署均驻在扎达盖河西岸(今回民区辖境内)。民国34年(1945年)9月以后,今回民区属归绥市第一区公所辖区。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