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区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内蒙古军区等领导机关驻地,是自治区文化、教育、科技、新闻和大专院校等1692个行政、事业、企业单位的集中地,是满族居民聚居区。历史上是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将军衙署、都统府和省政府驻地。
一、行政区域建制
新城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城区的东部。西邻回民区、玉泉区,东、南、北与呼和浩特市郊区接壤,北依大青山,南临黑河水。区境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6公里,面积41平方公里。人口38.64万,其中非农业人口37.79万,有51个民族,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4.7%,满族人口占2.7%。
新城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驻新城西街72号。管辖区域划分为9个街道办事处,为区人民政府的派出单位。辖193个居民委员会。行政区划代码150102。
西街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中心。1958年成立西街人民公社,1962年属新城街道办事处,1965年6月25日析置西街街道办事处(驻西街统建楼4号)。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6万。辖22个居民委员会。
大学西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东南部。1976年由西街、东街街道办事处析置朝阳街道办事处,1982年更名大学西路街道办事处,驻师范附中东巷。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6万。辖28个居民委员会。
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西部。1958年成立新华人民公社,1962年改建中山路街道办事处,1982年更名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驻人民巷1号。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4.1万。辖23个居民委员会。
人民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西南部。1976年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驻呼伦南路279号。面积2.1平方公里,人口3.2万。辖18个居民委员会。
海拉尔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北部。1958年成立海拉尔路人民公社,1962年改建海拉尔路街道办事处,驻八一路西巷19号。面积9平方公里,人口5.3万。辖22个居民委员会。境内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最大的赛马场。
锡林郭勒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西北部。1958年成立铁路人民公社,1962年改建锡林路街道办事处,驻锡林郭勒北路。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3.4万。辖20个居民委员会。
新城东街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中部。1958年成立东街人民公社,1962年属新城街道办事处,1965年6月析建东街街道办事处,驻马神庙街82号。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2.8万。辖20个居民委员会。
东风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东部。1976年以区东境新建的一条路及居民区命名为东风路街道办事处,驻东影北街79号。面积11.3平方公里,人口4.9万。辖23个居民委员会。
迎春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东城郊部。1986年新建街道办事处,驻迎新东路9号。面积5平方里,人口3.4万。辖17个居民委员会。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49年9月19日,归绥市和平解放时,新城区是归绥市的第五区公所(新城)和第六区公所(火车站)。1950年废保建政,五区组建29个闾,六区组建26个闾。1951年6月,归绥市调整区划,将第五区公所和第六区公所合并建立归绥市第一区人民政府,为县级行政区域建制单位。区人民政府设区长,驻关帝庙街。1953年5月,将区人民政府所辖7个农业行政村划归归绥市郊区管辖。同年11月,召开新城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将归绥市第一区人民政府改称归绥市新城区人民政府,并选举产生区长、副区长及区政府组成人员。区人民政府驻地迁至建设街,辖居民委员会10个。1955年5月,新城区人民政府改称新城区人民委员会。1958—1961年相继成立铁路、西街、东街、新华、海拉尔路5个人民公社。1962年重新划分为新城、锡林路、中山路、海拉尔路4个街道办事处(以后又调整为9个街道办事)。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成立东风区革命委员会取代新城区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1973年东风区革命委员会迁驻新城西街70号。1979年,东风区恢复新城区。1980年10月,召开新城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和人民政府区长等。
三、历史沿革
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清王朝根据“重其近边要害之地以镇守”的方略,议定兴建八旗军驻防城(今新城),并派兵部尚书通智督办筑城垦田等事宜。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初七,清王朝批准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境)东5里处建新城,并开始动工筑城。翌年春末夏初,筑城工程大部完工。负责督办筑城的通智所作的碑记说:“雍正十三年(1735年)奉旨兴工建造城垣,至乾隆二年工竣、具奏、奉旨,赐满汉名曰绥远城”。清王朝即派遣右卫健威将军统领八旗军官兵及家眷进驻新城。八月,右卫八旗蒙古兵进驻新城。清乾隆四年(1739年),新城全部竣工。曾任绥远城将军定安所作碑记说:“绥远城在归化城东五里,周九里许,建于乾隆四年……”。实指竣工时间。绥远城有4门,东门名“迎旭”、南门名“承薰”,西门名“阜安”,北门名“镇宁”。绥远城将军衙署是按清官制一品级官员等级建造的,位置在今新城立交桥党中央(原鼓楼址)西、西街东口今“绥远城将军衙署”遗址处(1737—1912年,先后授任79位将军)。同年(1739年),设置绥远城理事同知(今粮饷府街),专管驻军粮饷。据记载,清绥远城开始设驻防将军1人,副都统2人,满洲协领8人,佐领、防御、骁骑各19人,满蒙汉籍士兵、工匠等数千人。这是清朝为镇守边疆、巩固统治所设置的驻防军事单位。驻防将军又节制地方行政单位,故有军政区域建制之称。清朝中后期,由军治为主向民治为主转变,驻防将军成为军政区域建制的最高长官。新城成为绥远将军最高长官的治所。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沿置绥远城将军,驻“清绥远城将军衙署”。10月,改称绥远将军府。民国2年(1913年),将绥远城理事同知厅与归化县合并为归绥县(今新城区为归绥县城区的一部分)。民国3年(1914年)7月6日,绥远将军改为绥远特别行政区都统,都统府驻“绥远城将军府”(今新城区“清绥远城将军衙署”故址)。民国17年(1928年)9月20日,绥远特别区都统府改为绥远临时区政府(设主席和委员4人),临时区政府驻原“绥远将军府”。民国18年(1929年)1月,绥远省政府成立,省会归绥市。省政府驻今新城区“清绥远城将军衙署”故址,新城成为绥远省最高长官的治所。
民国26年(1937年)10月14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归绥市。10月27日,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后又更名“厚和豪特市”),市区划设6个镇,新城设第五镇公所;火车站区域设第六镇公所。
民国34年(1945年)8月22日,国民党绥远省政府由陕坝迁回归绥市原绥远省政府旧址(今新城区“清绥远城将军衙署”故址)。9月20日,归绥市政务委员会成立后,将归绥市分设6个区,新城设第五区公所,辖新城街巷和桥靠、麻花板等行政村;火车站设第六区公所,辖火车站街巷和府兴营行政村等。
新城区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内蒙古军区等领导机关驻地,是自治区文化、教育、科技、新闻和大专院校等1692个行政、事业、企业单位的集中地,是满族居民聚居区。历史上是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将军衙署、都统府和省政府驻地。
一、行政区域建制
新城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城区的东部。西邻回民区、玉泉区,东、南、北与呼和浩特市郊区接壤,北依大青山,南临黑河水。区境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6公里,面积41平方公里。人口38.64万,其中非农业人口37.79万,有51个民族,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4.7%,满族人口占2.7%。
新城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驻新城西街72号。管辖区域划分为9个街道办事处,为区人民政府的派出单位。辖193个居民委员会。行政区划代码150102。
西街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中心。1958年成立西街人民公社,1962年属新城街道办事处,1965年6月25日析置西街街道办事处(驻西街统建楼4号)。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6万。辖22个居民委员会。
大学西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东南部。1976年由西街、东街街道办事处析置朝阳街道办事处,1982年更名大学西路街道办事处,驻师范附中东巷。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6万。辖28个居民委员会。
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西部。1958年成立新华人民公社,1962年改建中山路街道办事处,1982年更名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驻人民巷1号。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4.1万。辖23个居民委员会。
人民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西南部。1976年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驻呼伦南路279号。面积2.1平方公里,人口3.2万。辖18个居民委员会。
海拉尔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北部。1958年成立海拉尔路人民公社,1962年改建海拉尔路街道办事处,驻八一路西巷19号。面积9平方公里,人口5.3万。辖22个居民委员会。境内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最大的赛马场。
锡林郭勒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西北部。1958年成立铁路人民公社,1962年改建锡林路街道办事处,驻锡林郭勒北路。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3.4万。辖20个居民委员会。
新城东街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中部。1958年成立东街人民公社,1962年属新城街道办事处,1965年6月析建东街街道办事处,驻马神庙街82号。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2.8万。辖20个居民委员会。
东风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东部。1976年以区东境新建的一条路及居民区命名为东风路街道办事处,驻东影北街79号。面积11.3平方公里,人口4.9万。辖23个居民委员会。
迎春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东城郊部。1986年新建街道办事处,驻迎新东路9号。面积5平方里,人口3.4万。辖17个居民委员会。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49年9月19日,归绥市和平解放时,新城区是归绥市的第五区公所(新城)和第六区公所(火车站)。1950年废保建政,五区组建29个闾,六区组建26个闾。1951年6月,归绥市调整区划,将第五区公所和第六区公所合并建立归绥市第一区人民政府,为县级行政区域建制单位。区人民政府设区长,驻关帝庙街。1953年5月,将区人民政府所辖7个农业行政村划归归绥市郊区管辖。同年11月,召开新城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将归绥市第一区人民政府改称归绥市新城区人民政府,并选举产生区长、副区长及区政府组成人员。区人民政府驻地迁至建设街,辖居民委员会10个。1955年5月,新城区人民政府改称新城区人民委员会。1958—1961年相继成立铁路、西街、东街、新华、海拉尔路5个人民公社。1962年重新划分为新城、锡林路、中山路、海拉尔路4个街道办事处(以后又调整为9个街道办事)。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成立东风区革命委员会取代新城区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1973年东风区革命委员会迁驻新城西街70号。1979年,东风区恢复新城区。1980年10月,召开新城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和人民政府区长等。
三、历史沿革
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清王朝根据“重其近边要害之地以镇守”的方略,议定兴建八旗军驻防城(今新城),并派兵部尚书通智督办筑城垦田等事宜。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初七,清王朝批准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境)东5里处建新城,并开始动工筑城。翌年春末夏初,筑城工程大部完工。负责督办筑城的通智所作的碑记说:“雍正十三年(1735年)奉旨兴工建造城垣,至乾隆二年工竣、具奏、奉旨,赐满汉名曰绥远城”。清王朝即派遣右卫健威将军统领八旗军官兵及家眷进驻新城。八月,右卫八旗蒙古兵进驻新城。清乾隆四年(1739年),新城全部竣工。曾任绥远城将军定安所作碑记说:“绥远城在归化城东五里,周九里许,建于乾隆四年……”。实指竣工时间。绥远城有4门,东门名“迎旭”、南门名“承薰”,西门名“阜安”,北门名“镇宁”。绥远城将军衙署是按清官制一品级官员等级建造的,位置在今新城立交桥党中央(原鼓楼址)西、西街东口今“绥远城将军衙署”遗址处(1737—1912年,先后授任79位将军)。同年(1739年),设置绥远城理事同知(今粮饷府街),专管驻军粮饷。据记载,清绥远城开始设驻防将军1人,副都统2人,满洲协领8人,佐领、防御、骁骑各19人,满蒙汉籍士兵、工匠等数千人。这是清朝为镇守边疆、巩固统治所设置的驻防军事单位。驻防将军又节制地方行政单位,故有军政区域建制之称。清朝中后期,由军治为主向民治为主转变,驻防将军成为军政区域建制的最高长官。新城成为绥远将军最高长官的治所。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沿置绥远城将军,驻“清绥远城将军衙署”。10月,改称绥远将军府。民国2年(1913年),将绥远城理事同知厅与归化县合并为归绥县(今新城区为归绥县城区的一部分)。民国3年(1914年)7月6日,绥远将军改为绥远特别行政区都统,都统府驻“绥远城将军府”(今新城区“清绥远城将军衙署”故址)。民国17年(1928年)9月20日,绥远特别区都统府改为绥远临时区政府(设主席和委员4人),临时区政府驻原“绥远将军府”。民国18年(1929年)1月,绥远省政府成立,省会归绥市。省政府驻今新城区“清绥远城将军衙署”故址,新城成为绥远省最高长官的治所。
民国26年(1937年)10月14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归绥市。10月27日,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后又更名“厚和豪特市”),市区划设6个镇,新城设第五镇公所;火车站区域设第六镇公所。
民国34年(1945年)8月22日,国民党绥远省政府由陕坝迁回归绥市原绥远省政府旧址(今新城区“清绥远城将军衙署”故址)。9月20日,归绥市政务委员会成立后,将归绥市分设6个区,新城设第五区公所,辖新城街巷和桥靠、麻花板等行政村;火车站设第六区公所,辖火车站街巷和府兴营行政村等。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