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区域建制
呼和浩特市市区位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中部,距首都北京669公里。面积2056平方公里。北依大青山,东临蛮汗山,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市辖4个区,人口99.68万,有蒙古、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
呼和浩特地区包括市区和1旗4县,面积17 225平方公里。总人口201.68万,其中非农业人口90.05万,有51个民族,蒙古族占总人口的7.9%。呼和浩特地区北、东部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四子王旗、卓资县、凉城县接壤,南与山西省交界,西南部与准格尔旗隔黄河相望,西部与土默特右旗、固阳县毗连。境内主要河湖有:大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枪盘河(水磨沟河)、哈素海。这些河湖之水汇入大黑河,流归黄河。
呼和浩特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驻中山西路。管辖区域划分为: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郊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计4区1旗4县共9个县级行政区域建制单位。辖属14个镇、82个乡、20个街道办事处,1096个村民委员会,398个居民委员会。呼和浩特市的行政区划代码150101。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49年9月19日,归绥市和平解放。1950年1月18日,绥远省军政委员会决定成立归绥市人民政府(1月20日,归绥市人民政府成立)。2月2日,归绥市辖区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区公所,各区公所设区长,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同年,撤销第一区公所,设置回民自治区,为县级行政区域建制单位。同年,呼和浩特市成立郊区工作委员会,时辖麻花板、什拉门更、西菜园、碱滩4个乡。1951年6月,将第五、六两区公所合并为第一区人民政府;将第四区公所改为第二区人民政府;将第二、三两个区公所合并为第三区人民政府。各区人民政府设区长,均为市辖县级行政区域建制单位。同年,将归绥市第一区命名新城区。1954年3月,将归绥市第二区命名庆凯区;将第三区命名玉泉区。
1954年3月6日,归绥市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4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命令,将归绥市更名呼和浩特市(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定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府。4月25日,归绥市正式更名呼和浩特市。当时,市区“东起如意和,西至孔家营,北起防风林,南至小黑河”,“面积53平方公里,人口48.6万”。市辖三区设街道办事处19个、居民委员会264个,是一座以机械、轻纺、化工等初具规模的工业城市,是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5年5月25日,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改称呼和浩特市人民委员会(仍设市长)。同年12月,将市辖回民自治区改称回民区。1956年11月,撤销市辖庆凯区,其区域分别划归回民区和玉泉区。1960年2月1日,将乌兰察布盟所属土默特旗划归呼和浩特市;1963年3月31日,又将土默特旗划回乌兰察布盟。
1966年5月16日,呼和浩特市开始“文化大革命”。1967年,将玉泉区更名向阳区、新城区更名东风区、回民区更名红旗区。同年10月18日,呼和浩特市成立革命委员会取代呼和浩特市人民委员会。1970年10月,国务院、党中央军委批准,1971年7月,自治区革命委员会通知将乌兰察布盟所属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1978年10月,红旗区恢复回民区。1979年11月,撤销呼和浩特市革命委员会,恢复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同年,东风区恢复新城区。1980年3月,向阳区恢复玉泉区。1995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所属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1995年11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所属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呼和浩特市形成城乡联合、市管旗县的行政区域建制体制。
三、历史沿革
呼和浩特地区行政建制历史悠久。战国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赵国武灵王以“胡服骑射”臣服林胡、楼烦部,筑长城,置云中郡(治所今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管辖大青山以南广大地区。有记载说云中城是今内蒙古草原上最早的城池,是“草原第一城”。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沿置云中郡(治所今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领云中、武泉(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巴彦镇塔利村塔布托拉罕城址)、原阳(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大黑河左岸,金河镇境)等县城。辖区相当今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卓资县以西,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呼和浩特平原。
西汉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西汉王朝沿袭秦制,置有云中郡(治所今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领云中、武泉、原阳、北舆(中部都尉,治所今呼和浩特市境)、寿阳、桢陵(西部都尉治所)和沙陵(这后3县均在今托克托县境);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析云中郡东南地新置定襄郡,治所成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土城子村古城址),领武皋(中部都尉,约在今呼和浩特东北)、定襄、安陶(约在今呼和浩特市郊区黄合少镇二十家子村西)、武进(西部都尉,今和林格尔县境)、武城、桐过、骆县(这后3县在今清水可县境)等县。辖区主要在今内蒙古长城以北的卓资、和林格尔、清水河县一带。东汉时,基本沿袭西汉时的行政建制,只是定襄郡治所移到善无(今山西省右玉县),原成乐为县邑,辖境仍包括今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部分地区。三国魏甘露三年(258年),鲜卑拓跋力微部迁于定襄之盛乐(汉时的成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土城子村)。西晋愍帝建兴元年(313年),西晋王朝封鲜卑拓跋猗卢为代王,建立代政权。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拓跋什翼犍即位。代建国三年(340年),什翼犍建都云中盛乐宫(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土城子村)。代都城云中盛乐宫的筑城年代,有两种记载:一为东晋咸康三年(337年),拓跋翳槐所筑,在盛乐故城南十里;一为代建国四年(341年),由拓跋什翼犍所筑,在盛乐故城南八里。前秦氐族苻氏建文十二年(376年)时,今呼和浩特地区属前秦统辖区内。
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鲜卑什翼犍之孙拓跋珪在牛川(一说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一说在今凉城县附近)大会诸部,复即代王位,建元登国,国号代。二月,迁都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土城子村),今呼和浩特地区属北魏统辖区内。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年),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原都城盛乐变为城邑。北魏时设置朔州,治所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土城子村),辖有白道城(今呼和浩特市攸攸板乡坝口子附近)、昆新城(今清水河县境)。北魏时白道是阴山南北的重要通道,南谷口有白道城,城北有白道岭,有白道川(均在呼和浩特市至武川的公路一带)。北魏太武帝神二年(429年)八月,北魏袭高车,高车诸部落迎降数十万落(一落即一帐或一户),皆徒置漠南。《魏书》作千里之地,使之耕牧而收其贡赋。高车即敕勒人(敕勒,铁勒是音译,高车是意译,都是所谓“诸夏”称呼敕勒族为“车”族的意思),在阴山地区的平原上驻牧(今呼和浩特地区)故称敕勒川。北魏武帝太延五年(439年),设置武川镇(今武川县西乌兰不浪乡土城梁古城)。
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设有云州总管府(治所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土城子村)。隋文帝开皇十九年(599年),隋王朝封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修筑大利城(今和林格尔县境),安置启民可汗及其部众。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修筑金河城(今托克托县城关镇哈拉板申古城),为启明可汗及其部众驻地。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云州总管府为定襄郡,治所大利(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领大利、原阳(今呼和浩特郊区金河镇大黑河左岸)、白道城(今呼和浩特市攸攸板乡境)等县、城邑。辖区相当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武川县等地区。史籍中有隋炀帝溯黑河而上,亲至突厥首领牙帐,与启民可汗会谈的“金河会盟”,就在今托克托县与和林格尔县一带。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唐王朝任命右武侯突厥族阿史那思摩大将军为可汗,在定襄故城(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设立牙帐,统领迁入今呼和浩特平原一带的突厥部众。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都护府(治所今和林格尔县境)。据有关资料记载:今和林格尔县上土城子古城是突厥人阿思德向唐高宗建议而修筑的,模仿天象建筑的多边形城垣,这在中国还不多见。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筑东受降城于黄河东北岸(今托克托县南的大皇城)。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将东受降城徙至今托克托城。唐乾元元年(758年),置振武节度使(唐方镇),治所单于都护府(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管辖有今呼和浩特地区。
辽圣宗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时,辽王朝置有:丰州,开始应天军、后为天德军,治所富民(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太平庄乡白塔村古城址)。领富民、振武(今和林格尔县境)等县,辖区相当今大青山以南大黑河流域;云内州,治所在今土默特左旗东南,辖区包括今土默特左旗等;东胜州,治所在今托克托县。这3州管辖区域包括今呼和浩特地区,隶属西京道大同府。金代沿袭置丰州、云内州、东胜州,新置宁边州(治所在今清水河县)。金海陵王天德元年(1149年),改天德军节度使为天德总管府,府尹兼西南面招讨司。元朝沿袭丰州、云内州、东胜州。考古发现的许多文物证明和新近研究者的书籍记载,丰州城曾是“辽、金、元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至正年间(约1341—1368年),丰州毁于战火。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在东胜州设有东胜卫,治所大皇城(今托克托县城关镇);置丰州(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太平庄乡白塔村)、云内州(今土默特左旗东南),新置镇虏卫(今托克托县黑城子)。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东胜卫、丰州、云内州等地居民内迁,建制废。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东胜左、右卫。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卫所南迁。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恢复丰州,改云内州为云内县,隶属丰州。明英宗正统末年(1450年)以前,州县迁徙山西。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达延汗与其夫人满都海彻辰“统一了蒙古诸部,实行六部万户的政治体制”。右翼万户之一的土默特部万户统辖今呼和浩特地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蒙古族达延汗嫡孙阿勒坦汗所领土默特部驻牧于今呼和浩特平原,开发丰州滩,筑“板申”,“开云内、丰州地万顷,连村数百”(“板申”蒙古语意为房子)。因土默特部长期驻牧这一地区,又以土默川著称。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五月,阿勒坦汗(即俺答汗)至大同得胜堡,受明王朝所封顺义王称号。翌年阿勒坦汗在丰州滩筑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玉泉区境)。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明王朝应顺义王阿拉坦汗之请赐库库和屯名“归化”城。清代,西土默特又称归化城土默特。
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清王朝编设归化城土默特部为土默特左翼旗,土默特右翼旗,各设都统均驻归化城。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任命裕亲王为抚远大将军,驻守归化城。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五月,任命领侍卫内大臣费扬古为安北将军,驻守归化城,总管归化城官兵,实行屯兵防守,对漠南蒙古加强了控制。清世祖雍正元年(1723年),清王朝设置归化城理事同知,治所在今呼和浩特市,隶属山西大同府。呼和浩特地区的蒙汉分治由此开始。清高宗乾隆元年至四年(1736—1739年),建绥远城,清王朝赐名“绥远”,并任命绥远城将军驻守。同时,在绥远城设置理事同知(今新城区粮饷府街),专管驻军粮饷。清高宗乾隆六年(1741年),设置山西总理旗民蒙古事务分巡归绥道(道台衙署驻扎达盖河西岸)。归绥道管辖归化城抚民理事同知厅、绥远城理事同知厅,和先后设置的和林格尔、托克托、清水河等协理通判厅(后改为理事通判厅、抚民理事通判厅)。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裁归化城土默特都统1人。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廷旨谕裁归化城都统,只设副都统管理归化城和土默特二旗事务,受绥远城将军管辖。从此归化城副都统与归绥道分别受绥远城将军领导。归化城副都统级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清德宗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析归化城厅辖北境设置武川厅,隶属归绥道。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2日,山西革命军以孙中山、黄兴名义任命经权为归化城副都统,安详为归绥道道尹。5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归绥道为归绥观察使公署。同年,归化城、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武川各厅改建为县(知事)。归化城副都统仍为专管归化城土默特旗的长官,受绥远城将军节制。民国2年(1913年),将归化县与绥远粮饷同知厅合并组建为归绥县。民国3年(1914年)1月,改归绥观察使公署为归绥道尹公署。同年,中华民国政府令,归化城副都统职由绥远将军兼任。7月6日,中华民国政府下令,改绥远城将军为绥远都统,都统府驻“绥远将军府”,为军政长官。8月,归绥、和林格尔、清水河、托克托、武川等县属绥远道(道尹)管辖。12月15日,经袁世凯临时大总统批准,设立土默特旗总管,专理该旗蒙民事务。同年,归绥“自辟为商埠”。(当时商埠是“国内外通商之地”)。民国4年(1915年)1月,土默特旗总管公署成立(又称土默特别旗,驻议事厅),绥远道和土默特旗均隶属绥远特别区都统领导。民国17年(1928年)9月5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53次会议决定,并于9月17日由国民政府正式下令,绥远特别区(都统)改建为绥远省(主席)。同月20日,绥远特别区改为绥远临时区政府(设主席)。归绥、和林格尔、托克托、清水河、武川等县隶属绥远临时区政府(主席)管辖。民国18年(1929年)1月1日,绥远省政府成立,省会归绥市(关于省会归绥市设置有如下记述:1928年任绥远临时区政府主席的李培基,视省城建设现状与省会地位不相称,以归绥县城区为归绥市;“民国17年(1928年)建绥远省,设归绥市”,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盟市旗县概况》,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政研室编,1985年印;“192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归绥市,并为省会”(见《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辞典》1997年版“呼和浩特市”;“1928年由归绥县城区设市”,见《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889页、第1287页)。土默特别旗和归绥县、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和武川县均直属绥远省政府管辖。各县公署改为县政府(县长)。民国23年(1934年),土默特别旗总管公署改为土默特别旗政府。
民国26年(1937年)10月27日,日本侵略军操纵下在归绥市召开的第二次蒙古大会,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后更名“厚和豪特市”),将市辖区域分设6镇,隶属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12月,将归绥、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武川等县及土默特旗划归新建的巴彦塔拉盟管辖。民国27年(1938年)1月10日,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政务院决定,将归绥县更名“巴彦县”。8月,又将“巴彦县”划归伪厚和豪特市。民国28年(1939年)9月,伪巴彦塔拉盟公署驻“厚和豪特市”,并管辖该市(伪厚和豪特市公署驻大北街原土默特左旗都统署旧址)。民国34年(1945年)8月22日,国民党绥远省政府由陕坝迁回归绥市新城原绥远省政府旧址(清“将军衙署”)。9月28日,成立归绥市政务委员会;次年3月,归绥市政府成立(驻大北街路西);同时恢复归绥县(驻归绥市县府街);土默特旗政府驻归绥市议事厅巷(原土默特旗议事厅)。
民国38年(1949年)7月11日,华北人民政府驻归绥联络处(潘纪文任处长)首批工作人员由鲁志浩带领进驻归绥。8月,中共归绥市委在丰镇组建,准备接收归绥市。
一、行政区域建制
呼和浩特市市区位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境中部,距首都北京669公里。面积2056平方公里。北依大青山,东临蛮汗山,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市辖4个区,人口99.68万,有蒙古、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
呼和浩特地区包括市区和1旗4县,面积17 225平方公里。总人口201.68万,其中非农业人口90.05万,有51个民族,蒙古族占总人口的7.9%。呼和浩特地区北、东部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四子王旗、卓资县、凉城县接壤,南与山西省交界,西南部与准格尔旗隔黄河相望,西部与土默特右旗、固阳县毗连。境内主要河湖有:大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枪盘河(水磨沟河)、哈素海。这些河湖之水汇入大黑河,流归黄河。
呼和浩特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驻中山西路。管辖区域划分为: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郊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计4区1旗4县共9个县级行政区域建制单位。辖属14个镇、82个乡、20个街道办事处,1096个村民委员会,398个居民委员会。呼和浩特市的行政区划代码150101。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49年9月19日,归绥市和平解放。1950年1月18日,绥远省军政委员会决定成立归绥市人民政府(1月20日,归绥市人民政府成立)。2月2日,归绥市辖区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区公所,各区公所设区长,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同年,撤销第一区公所,设置回民自治区,为县级行政区域建制单位。同年,呼和浩特市成立郊区工作委员会,时辖麻花板、什拉门更、西菜园、碱滩4个乡。1951年6月,将第五、六两区公所合并为第一区人民政府;将第四区公所改为第二区人民政府;将第二、三两个区公所合并为第三区人民政府。各区人民政府设区长,均为市辖县级行政区域建制单位。同年,将归绥市第一区命名新城区。1954年3月,将归绥市第二区命名庆凯区;将第三区命名玉泉区。
1954年3月6日,归绥市划归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4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命令,将归绥市更名呼和浩特市(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定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府。4月25日,归绥市正式更名呼和浩特市。当时,市区“东起如意和,西至孔家营,北起防风林,南至小黑河”,“面积53平方公里,人口48.6万”。市辖三区设街道办事处19个、居民委员会264个,是一座以机械、轻纺、化工等初具规模的工业城市,是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5年5月25日,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改称呼和浩特市人民委员会(仍设市长)。同年12月,将市辖回民自治区改称回民区。1956年11月,撤销市辖庆凯区,其区域分别划归回民区和玉泉区。1960年2月1日,将乌兰察布盟所属土默特旗划归呼和浩特市;1963年3月31日,又将土默特旗划回乌兰察布盟。
1966年5月16日,呼和浩特市开始“文化大革命”。1967年,将玉泉区更名向阳区、新城区更名东风区、回民区更名红旗区。同年10月18日,呼和浩特市成立革命委员会取代呼和浩特市人民委员会。1970年10月,国务院、党中央军委批准,1971年7月,自治区革命委员会通知将乌兰察布盟所属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1978年10月,红旗区恢复回民区。1979年11月,撤销呼和浩特市革命委员会,恢复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同年,东风区恢复新城区。1980年3月,向阳区恢复玉泉区。1995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所属武川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1995年11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所属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呼和浩特市形成城乡联合、市管旗县的行政区域建制体制。
三、历史沿革
呼和浩特地区行政建制历史悠久。战国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赵国武灵王以“胡服骑射”臣服林胡、楼烦部,筑长城,置云中郡(治所今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管辖大青山以南广大地区。有记载说云中城是今内蒙古草原上最早的城池,是“草原第一城”。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沿置云中郡(治所今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领云中、武泉(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巴彦镇塔利村塔布托拉罕城址)、原阳(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大黑河左岸,金河镇境)等县城。辖区相当今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卓资县以西,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呼和浩特平原。
西汉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西汉王朝沿袭秦制,置有云中郡(治所今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领云中、武泉、原阳、北舆(中部都尉,治所今呼和浩特市境)、寿阳、桢陵(西部都尉治所)和沙陵(这后3县均在今托克托县境);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析云中郡东南地新置定襄郡,治所成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土城子村古城址),领武皋(中部都尉,约在今呼和浩特东北)、定襄、安陶(约在今呼和浩特市郊区黄合少镇二十家子村西)、武进(西部都尉,今和林格尔县境)、武城、桐过、骆县(这后3县在今清水可县境)等县。辖区主要在今内蒙古长城以北的卓资、和林格尔、清水河县一带。东汉时,基本沿袭西汉时的行政建制,只是定襄郡治所移到善无(今山西省右玉县),原成乐为县邑,辖境仍包括今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部分地区。三国魏甘露三年(258年),鲜卑拓跋力微部迁于定襄之盛乐(汉时的成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土城子村)。西晋愍帝建兴元年(313年),西晋王朝封鲜卑拓跋猗卢为代王,建立代政权。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拓跋什翼犍即位。代建国三年(340年),什翼犍建都云中盛乐宫(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土城子村)。代都城云中盛乐宫的筑城年代,有两种记载:一为东晋咸康三年(337年),拓跋翳槐所筑,在盛乐故城南十里;一为代建国四年(341年),由拓跋什翼犍所筑,在盛乐故城南八里。前秦氐族苻氏建文十二年(376年)时,今呼和浩特地区属前秦统辖区内。
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鲜卑什翼犍之孙拓跋珪在牛川(一说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一说在今凉城县附近)大会诸部,复即代王位,建元登国,国号代。二月,迁都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土城子村),今呼和浩特地区属北魏统辖区内。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年),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原都城盛乐变为城邑。北魏时设置朔州,治所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土城子村),辖有白道城(今呼和浩特市攸攸板乡坝口子附近)、昆新城(今清水河县境)。北魏时白道是阴山南北的重要通道,南谷口有白道城,城北有白道岭,有白道川(均在呼和浩特市至武川的公路一带)。北魏太武帝神二年(429年)八月,北魏袭高车,高车诸部落迎降数十万落(一落即一帐或一户),皆徒置漠南。《魏书》作千里之地,使之耕牧而收其贡赋。高车即敕勒人(敕勒,铁勒是音译,高车是意译,都是所谓“诸夏”称呼敕勒族为“车”族的意思),在阴山地区的平原上驻牧(今呼和浩特地区)故称敕勒川。北魏武帝太延五年(439年),设置武川镇(今武川县西乌兰不浪乡土城梁古城)。
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设有云州总管府(治所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土城子村)。隋文帝开皇十九年(599年),隋王朝封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修筑大利城(今和林格尔县境),安置启民可汗及其部众。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修筑金河城(今托克托县城关镇哈拉板申古城),为启明可汗及其部众驻地。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云州总管府为定襄郡,治所大利(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领大利、原阳(今呼和浩特郊区金河镇大黑河左岸)、白道城(今呼和浩特市攸攸板乡境)等县、城邑。辖区相当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武川县等地区。史籍中有隋炀帝溯黑河而上,亲至突厥首领牙帐,与启民可汗会谈的“金河会盟”,就在今托克托县与和林格尔县一带。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唐王朝任命右武侯突厥族阿史那思摩大将军为可汗,在定襄故城(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设立牙帐,统领迁入今呼和浩特平原一带的突厥部众。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都护府(治所今和林格尔县境)。据有关资料记载:今和林格尔县上土城子古城是突厥人阿思德向唐高宗建议而修筑的,模仿天象建筑的多边形城垣,这在中国还不多见。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筑东受降城于黄河东北岸(今托克托县南的大皇城)。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将东受降城徙至今托克托城。唐乾元元年(758年),置振武节度使(唐方镇),治所单于都护府(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管辖有今呼和浩特地区。
辽圣宗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时,辽王朝置有:丰州,开始应天军、后为天德军,治所富民(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太平庄乡白塔村古城址)。领富民、振武(今和林格尔县境)等县,辖区相当今大青山以南大黑河流域;云内州,治所在今土默特左旗东南,辖区包括今土默特左旗等;东胜州,治所在今托克托县。这3州管辖区域包括今呼和浩特地区,隶属西京道大同府。金代沿袭置丰州、云内州、东胜州,新置宁边州(治所在今清水河县)。金海陵王天德元年(1149年),改天德军节度使为天德总管府,府尹兼西南面招讨司。元朝沿袭丰州、云内州、东胜州。考古发现的许多文物证明和新近研究者的书籍记载,丰州城曾是“辽、金、元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至正年间(约1341—1368年),丰州毁于战火。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在东胜州设有东胜卫,治所大皇城(今托克托县城关镇);置丰州(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太平庄乡白塔村)、云内州(今土默特左旗东南),新置镇虏卫(今托克托县黑城子)。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东胜卫、丰州、云内州等地居民内迁,建制废。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东胜左、右卫。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卫所南迁。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恢复丰州,改云内州为云内县,隶属丰州。明英宗正统末年(1450年)以前,州县迁徙山西。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达延汗与其夫人满都海彻辰“统一了蒙古诸部,实行六部万户的政治体制”。右翼万户之一的土默特部万户统辖今呼和浩特地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蒙古族达延汗嫡孙阿勒坦汗所领土默特部驻牧于今呼和浩特平原,开发丰州滩,筑“板申”,“开云内、丰州地万顷,连村数百”(“板申”蒙古语意为房子)。因土默特部长期驻牧这一地区,又以土默川著称。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五月,阿勒坦汗(即俺答汗)至大同得胜堡,受明王朝所封顺义王称号。翌年阿勒坦汗在丰州滩筑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玉泉区境)。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明王朝应顺义王阿拉坦汗之请赐库库和屯名“归化”城。清代,西土默特又称归化城土默特。
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清王朝编设归化城土默特部为土默特左翼旗,土默特右翼旗,各设都统均驻归化城。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任命裕亲王为抚远大将军,驻守归化城。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五月,任命领侍卫内大臣费扬古为安北将军,驻守归化城,总管归化城官兵,实行屯兵防守,对漠南蒙古加强了控制。清世祖雍正元年(1723年),清王朝设置归化城理事同知,治所在今呼和浩特市,隶属山西大同府。呼和浩特地区的蒙汉分治由此开始。清高宗乾隆元年至四年(1736—1739年),建绥远城,清王朝赐名“绥远”,并任命绥远城将军驻守。同时,在绥远城设置理事同知(今新城区粮饷府街),专管驻军粮饷。清高宗乾隆六年(1741年),设置山西总理旗民蒙古事务分巡归绥道(道台衙署驻扎达盖河西岸)。归绥道管辖归化城抚民理事同知厅、绥远城理事同知厅,和先后设置的和林格尔、托克托、清水河等协理通判厅(后改为理事通判厅、抚民理事通判厅)。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裁归化城土默特都统1人。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廷旨谕裁归化城都统,只设副都统管理归化城和土默特二旗事务,受绥远城将军管辖。从此归化城副都统与归绥道分别受绥远城将军领导。归化城副都统级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清德宗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析归化城厅辖北境设置武川厅,隶属归绥道。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2日,山西革命军以孙中山、黄兴名义任命经权为归化城副都统,安详为归绥道道尹。5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归绥道为归绥观察使公署。同年,归化城、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武川各厅改建为县(知事)。归化城副都统仍为专管归化城土默特旗的长官,受绥远城将军节制。民国2年(1913年),将归化县与绥远粮饷同知厅合并组建为归绥县。民国3年(1914年)1月,改归绥观察使公署为归绥道尹公署。同年,中华民国政府令,归化城副都统职由绥远将军兼任。7月6日,中华民国政府下令,改绥远城将军为绥远都统,都统府驻“绥远将军府”,为军政长官。8月,归绥、和林格尔、清水河、托克托、武川等县属绥远道(道尹)管辖。12月15日,经袁世凯临时大总统批准,设立土默特旗总管,专理该旗蒙民事务。同年,归绥“自辟为商埠”。(当时商埠是“国内外通商之地”)。民国4年(1915年)1月,土默特旗总管公署成立(又称土默特别旗,驻议事厅),绥远道和土默特旗均隶属绥远特别区都统领导。民国17年(1928年)9月5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53次会议决定,并于9月17日由国民政府正式下令,绥远特别区(都统)改建为绥远省(主席)。同月20日,绥远特别区改为绥远临时区政府(设主席)。归绥、和林格尔、托克托、清水河、武川等县隶属绥远临时区政府(主席)管辖。民国18年(1929年)1月1日,绥远省政府成立,省会归绥市(关于省会归绥市设置有如下记述:1928年任绥远临时区政府主席的李培基,视省城建设现状与省会地位不相称,以归绥县城区为归绥市;“民国17年(1928年)建绥远省,设归绥市”,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盟市旗县概况》,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政研室编,1985年印;“192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归绥市,并为省会”(见《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辞典》1997年版“呼和浩特市”;“1928年由归绥县城区设市”,见《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889页、第1287页)。土默特别旗和归绥县、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和武川县均直属绥远省政府管辖。各县公署改为县政府(县长)。民国23年(1934年),土默特别旗总管公署改为土默特别旗政府。
民国26年(1937年)10月27日,日本侵略军操纵下在归绥市召开的第二次蒙古大会,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后更名“厚和豪特市”),将市辖区域分设6镇,隶属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12月,将归绥、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武川等县及土默特旗划归新建的巴彦塔拉盟管辖。民国27年(1938年)1月10日,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政务院决定,将归绥县更名“巴彦县”。8月,又将“巴彦县”划归伪厚和豪特市。民国28年(1939年)9月,伪巴彦塔拉盟公署驻“厚和豪特市”,并管辖该市(伪厚和豪特市公署驻大北街原土默特左旗都统署旧址)。民国34年(1945年)8月22日,国民党绥远省政府由陕坝迁回归绥市新城原绥远省政府旧址(清“将军衙署”)。9月28日,成立归绥市政务委员会;次年3月,归绥市政府成立(驻大北街路西);同时恢复归绥县(驻归绥市县府街);土默特旗政府驻归绥市议事厅巷(原土默特旗议事厅)。
民国38年(1949年)7月11日,华北人民政府驻归绥联络处(潘纪文任处长)首批工作人员由鲁志浩带领进驻归绥。8月,中共归绥市委在丰镇组建,准备接收归绥市。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