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区域建制
呼伦贝尔盟,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北部,大兴安岭山地纵贯全境中部。东与黑龙江省漠河、呼玛、嫩江、龙江、讷河等县市毗连,南与兴安盟扎赉特旗、阿尔山市相邻,西与西南部同蒙古国接壤,北及西北与俄罗斯交界。盟境南北长700公里,东西宽630公里,面积263953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1.2%。国界线总长1685.82公里,其中,中俄段长1010公里;中蒙段长675.82公里。全盟人口272.4万,非农业人口181.03万,有31个民族,蒙古族人口占总人数的6.7%、达斡尔族人口占2.6%、鄂温克族人口占0.7%、鄂伦春族人口占0.1%多,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4.9%。行政区划代码152100。
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驻海拉尔市,管辖的行政区域划分为:海拉尔、满洲里、牙克石、扎兰屯、额尔古纳、根河6个市,鄂伦春、鄂温克族、莫力达瓦达斡尔族3个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新巴尔虎右、陈巴尔虎、阿荣4个旗,计13个旗市级行政区域建制单位。(扎赉诺尔和大雁两个县级矿区,按驻在行政区域分别列在满洲里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区域内记述)。全盟有镇76个、苏木38个、乡32个、民族乡12个,街道办事处31个;居民委员会1119个、村民委员会744个、嘎查委员会184个。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46年“四·三”会议后,
三、历史沿革
今呼伦贝尔盟区域,秦时属东胡,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时,“为左贤王庭辖地”。西汉、东汉时,今盟境基本属鲜卑。三国、西晋时,今盟境大兴安岭以西地区属鲜卑,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基本属夫余。东晋太康三年(公元382年)时,今盟境属乌洛侯。南北朝陈太建四年、齐武平三年(公元572年)时,今盟境属室韦。隋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时,今盟境属室韦。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在室韦部活动地区设置室韦都督府(辖区包括今呼伦贝尔盟区域),隶属河北道。有记载“蒙兀室韦部即是在额尔古纳河东的呼伦贝尔草原驻牧。”五代晋天福八年(公元943年)时,今盟境额尔古纳市、根河市北部部分地区属韈劫子外,其余绝大部分地区属辽。辽道宗咸雍四年(1068年),置乌古敌烈统军司,镇抚乌古、敌烈诸部,辖境包括今呼伦贝尔盟地区。辽天庆元年(1111年),今呼伦贝尔盟绝大部分区域属辽上京道乌古敌烈统军司管辖;今鄂伦春自治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境属东京道室韦王府管辖。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改乌古敌烈统军司为招讨司,治乌古、敌烈部(今鄂伦春自治旗),统辖今呼伦贝尔盟等区域。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今盟境鄂伦春自治旗属上京蒲与路;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境属临潢府路;今盟境大兴安岭以西区域属蒙古广吉刺部。元至顺元年(1330年)时,辽阳行省开元路(治所今吉林省农安),辖有今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各一部分区域;辽阳行省泰宁路(今吉林省白城市东南),辖有今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鄂伦春自治旗西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部分区域;岭北行省齐王部(搠只合撒儿后王封地),辖有今额尔古纳市、根河市、陈巴尔虎旗、海拉尔市、满洲里市、鄂温克族自治旗、牙克石市、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部分区域;广宁王部(别里古台后王封地)辖有今新巴尔虎右旗西南部区域。明成祖永乐元年至宣德八年(1403~1433年),设置有阮里河卫(今雅鲁河流域)、呕罕河卫(今倭肯河流域)、阿伦卫(今阿伦河流域)、只儿蛮卫(今海拉尔河流域)、坚河卫(今根河流域)、哈刺孩卫(今哈拉哈河一带)、海刺儿千户所(今海拉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哈喇哈所(今哈拉哈河一带),上述卫所辖区基本是今呼伦贝尔盟区域,统归奴儿干都司管辖(明制户分军民,府州县领民户,卫所领军户,当时今呼伦贝尔地区为军制统治区域)。明万历十年(1582年)时,今呼伦贝尔盟区域属蒙古(当时称鞑靼)统辖区。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王朝设置布特哈总管衙门,管辖大兴安岭以东地区的索伦(鄂温克)、达呼尔(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民族。清雍正十年(1732年),清王朝将索伦“八围”壮丁编成八旗,称作布特哈八旗,亦称打牲八旗(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阿荣旗等地区)。同年,从布特哈地方遴选索伦壮丁1630人、达斡尔壮丁730人、陈巴尔虎壮丁280人、鄂伦春壮丁360人,连同壮丁家属迁往呼伦贝尔,将壮丁3000人编左、右两翼八旗50佐领,清王朝设统领管辖,通称呼伦贝尔索伦八旗。同年,清王朝由察哈尔移额鲁特兵100人至呼伦贝尔地区,编为两个佐领自成一旗,为额鲁特镶黄旗,游牧于伊敏河流域。清世宗雍正十二年(1734年),移喀尔喀车臣所辖巴尔虎部40佐领入呼伦贝尔地区,以其壮丁2400人编为新巴尔虎八旗,每旗五佐,分左、右两翼。左翼四旗驻牧于今新巴尔虎左旗一带,右翼四旗驻牧于今新巴尔虎右旗一带。清高宗乾隆八年(1743年),清王朝改呼伦贝尔统领为呼伦贝尔副都统衔总管,辖有布特哈兵3000人、额鲁特兵109人、巴尔虎兵2400人,隶属于黑龙江将军。(清仁宗嘉庆十三年、1808年,编审呼伦贝尔地区户口,其中呼伦贝尔八旗4769户,29713人;布特哈八旗4033户,18933人)。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呼伦贝尔总管衙门驻呼伦布雨尔(今海拉尔市),辖今海拉尔市、满洲里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牙克石市、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等区域;齐齐哈尔副都统衙门(驻今齐齐哈尔市),辖今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各一部地区;墨尔根副都统衙门(驻今嫩江),管辖有今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各大部区域;布特哈“打牲总管”衙门,驻伊倭齐(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境),辖黑龙江境内各游猎部落。以上2副都统,2总管隶属黑龙江。清德宗光绪七年(1881年),黑龙江将军定安奏请朝廷议准,将呼伦贝尔总管改为呼伦贝尔副都统。清光绪八年(1882年),撤去布特哈总管对鄂伦春的管理,在兴安岭太平湾建城设署,按其兵丁的多少编为八旗,分防管束。光绪二十年(1894年),布特哈总管改设副都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裁撤布特哈副都统,依嫩江为界,分别设东布特哈总管(驻原布特哈副都统衙门址),辖嫩江以东地区;西布特哈总管驻宜卧奇后屯(今旗尼尔基镇境内),辖嫩江以西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裁撤呼伦贝尔副都统,改设呼伦道,兵备道加参领衔、兼辖旗务。辖有呼伦厅(驻呼伦贝尔城,今海拉尔市),管理索伦、新巴尔虎、陈巴尔虎、额鲁特诸旗牧场;胪滨府(今满洲里市);布西厅(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吉拉林设治局(今额尔古纳市境);舒都厅(今牙克石市免渡河镇),并添设道员、各厅同知等官员。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呼伦贝尔额鲁特总管胜福率军武装进入呼伦贝尔城,占领官署,成立了隶属于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市)政府的“自治政府”。3月,呼伦贝尔“自治政府”决定取消清王朝所设呼伦贝尔兵备道,恢复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同时撤销了呼伦厅、胪滨府、吉拉林设治局等建制。民国4年(1915年)11月6日,中华民国政府派代表同沙俄公使在北京签订《中俄合订呼伦贝尔条件》,呼伦贝尔“自治政府”宣告结束,将呼伦贝尔地区划为特别区域,直隶中华民国党中央政府节制,并受黑龙江省监督。同年(1915年),在西布特哈总管衙门设置布西设治局,由西布特哈总管兼任设治员,隶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民国11年,1922年,布西设治局改为布西县)。民国8年(1919年),呼伦贝尔索伦左翼镶黄、正蓝两旗之陈巴尔虎蒙古分出,设置陈巴尔虎旗,属呼伦贝尔副都统管辖。民国9年(1920年)1月,撤销呼伦贝尔特别区域,保留呼伦贝尔副都统,专管蒙旗事宜,受黑龙江省节制。同时,设置呼伦县(今海拉尔市)、胪滨县(今满洲里市)、室韦县和奇乾设治局(后2县局治所均在今额尔古纳市境内;民国10年、1921年,奇乾设治局改为县)。2月5日,改原呼伦贝尔兵备道为呼伦贝尔善后督办兼交涉员公署(驻海拉尔),管理上述3县1局及沿边18卡伦和外交事务,实行督办与副都统分治。民国11年(1922年),安置在今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的布里亚特蒙古人(约160余户、700多人)和由俄境迁入在锡尼河一带的哈木尼堪牧民,析陈巴尔虎旗境内锡尼河流域地区建立布里亚特旗,归黑龙江省节制。民国14年(1925年)5月,改呼伦贝尔善后督办公署为呼伦贝尔道尹公署,驻海拉尔。民国16年(1927年)3月,设置满洲里市政公所。翌年,呼伦贝尔索伦六旗中的额鲁特部落(1723年由布特哈迁入)分出,成立额鲁特旗,隶属呼伦贝尔副都统管辖。民国18年(1929年)1月,改雅鲁设治局为雅鲁县(辖区相当于扎兰屯区域)。同年2月15日,呼伦贝尔道尹公署改为呼伦贝尔市政筹备处。原道尹公署所属各县公署改为县政府,县知事改为县长。
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呼伦贝尔、西布特哈地区相继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民国21年(1932年),伪满洲国在呼伦贝尔地区设立兴安北分省(驻海拉尔)。同时撤销呼伦贝尔副都统和呼伦贝尔市政筹备处;将原新巴尔虎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合并建新巴尔虎右翼旗(驻阿尔坦额莫勒);将新巴尔虎左翼正白、正蓝、镶白、镶黄四旗合并建新巴尔虎左翼旗(驻阿穆古郎);将索伦左翼正白、镶黄二旗合并建索伦左翼旗;将索伦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合并建索伦右翼旗。上述改建的4个旗和陈巴尔虎旗、额鲁特旗、布里亚特旗及室韦县、奇乾县以及海拉尔、满洲里归属兴安北分省管辖。
民国21年(1932年),伪满洲国在西布特哈地区设置兴安东分省(分省公署初驻齐齐哈尔,翌年迁驻扎兰屯)。同时撤销雅鲁县改建布特哈左翼旗、布特哈右翼旗;将科尔沁右翼前旗境内索伦设治局改为索伦县。兴安东分省管辖布特哈总管公署及布特哈左、右二旗和布西县、索伦县。民国22年(1933年)1月,伪满洲国在西布特哈总管公署和布西县所辖区域内,设置莫力达瓦旗(驻尼尔基)和巴彦旗(驻额尔和);3月,设置阿荣旗(驻红花梁子,民国30年、1941年迁驻那吉屯,今那吉镇);5月,又将布特哈左翼旗和布特哈右翼旗合并建布特哈旗(旗公署驻扎兰屯)。改建后的各旗仍隶属于兴安东分省。
民国22年(1933年)10月,伪满洲国将索伦左翼旗、索伦右翼旗、额鲁特旗、布里亚特旗四旗合并,建索伦旗(驻南屯),隶属兴安北分省。同年,伪满洲国将索伦县改建为喜扎嘎尔旗,隶属兴安东分省。同年撤销室韦县、奇乾县建制,设置额尔古纳左翼旗(驻奈如穆图、今三河镇)和额尔古纳右翼旗(驻吉如穆图),隶属兴安北分省。
民国23年(1934年)10月1日,伪满洲国公布新的《省官制》,兴安北分省和兴安东分省遂分别改为省,隶属于同年12月伪满洲国将兴安总署升格的蒙政部。民国23年(1934年)设满洲里市。民国25年(1936年)1月1日,海拉尔成立市政公署。民国29年(1940年)5月,海拉尔设市。民国32年(1943年)10月1日,伪满洲国撤销兴安东省,改建为兴安东地区行署,隶属于兴安总省。保留兴安北省。
民国34年(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设置兴安省,管辖有呼伦贝尔和西布特哈地区。10月8日,在苏联红军的支持下,呼伦贝尔省政府在海拉尔成立,辖呼伦贝尔和西布特哈地区。民国35年(1946年)3月27日,纳文慕仁省政府在扎兰屯成立,辖兴安东地区布特哈、阿荣、巴彦、莫力达瓦等旗。同年3月,呼伦贝尔省政府改称呼伦贝尔临时地方自治政府。呼伦贝尔临时地方自治政府驻海拉尔,辖岭西各旗市;纳文慕仁省政府辖岭东各旗。
一、行政区域建制
呼伦贝尔盟,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北部,大兴安岭山地纵贯全境中部。东与黑龙江省漠河、呼玛、嫩江、龙江、讷河等县市毗连,南与兴安盟扎赉特旗、阿尔山市相邻,西与西南部同蒙古国接壤,北及西北与俄罗斯交界。盟境南北长700公里,东西宽630公里,面积263953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1.2%。国界线总长1685.82公里,其中,中俄段长1010公里;中蒙段长675.82公里。全盟人口272.4万,非农业人口181.03万,有31个民族,蒙古族人口占总人数的6.7%、达斡尔族人口占2.6%、鄂温克族人口占0.7%、鄂伦春族人口占0.1%多,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4.9%。行政区划代码152100。
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驻海拉尔市,管辖的行政区域划分为:海拉尔、满洲里、牙克石、扎兰屯、额尔古纳、根河6个市,鄂伦春、鄂温克族、莫力达瓦达斡尔族3个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新巴尔虎右、陈巴尔虎、阿荣4个旗,计13个旗市级行政区域建制单位。(扎赉诺尔和大雁两个县级矿区,按驻在行政区域分别列在满洲里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区域内记述)。全盟有镇76个、苏木38个、乡32个、民族乡12个,街道办事处31个;居民委员会1119个、村民委员会744个、嘎查委员会184个。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46年“四·三”会议后,
三、历史沿革
今呼伦贝尔盟区域,秦时属东胡,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时,“为左贤王庭辖地”。西汉、东汉时,今盟境基本属鲜卑。三国、西晋时,今盟境大兴安岭以西地区属鲜卑,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基本属夫余。东晋太康三年(公元382年)时,今盟境属乌洛侯。南北朝陈太建四年、齐武平三年(公元572年)时,今盟境属室韦。隋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时,今盟境属室韦。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在室韦部活动地区设置室韦都督府(辖区包括今呼伦贝尔盟区域),隶属河北道。有记载“蒙兀室韦部即是在额尔古纳河东的呼伦贝尔草原驻牧。”五代晋天福八年(公元943年)时,今盟境额尔古纳市、根河市北部部分地区属韈劫子外,其余绝大部分地区属辽。辽道宗咸雍四年(1068年),置乌古敌烈统军司,镇抚乌古、敌烈诸部,辖境包括今呼伦贝尔盟地区。辽天庆元年(1111年),今呼伦贝尔盟绝大部分区域属辽上京道乌古敌烈统军司管辖;今鄂伦春自治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境属东京道室韦王府管辖。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改乌古敌烈统军司为招讨司,治乌古、敌烈部(今鄂伦春自治旗),统辖今呼伦贝尔盟等区域。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今盟境鄂伦春自治旗属上京蒲与路;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境属临潢府路;今盟境大兴安岭以西区域属蒙古广吉刺部。元至顺元年(1330年)时,辽阳行省开元路(治所今吉林省农安),辖有今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各一部分区域;辽阳行省泰宁路(今吉林省白城市东南),辖有今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鄂伦春自治旗西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部分区域;岭北行省齐王部(搠只合撒儿后王封地),辖有今额尔古纳市、根河市、陈巴尔虎旗、海拉尔市、满洲里市、鄂温克族自治旗、牙克石市、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部分区域;广宁王部(别里古台后王封地)辖有今新巴尔虎右旗西南部区域。明成祖永乐元年至宣德八年(1403~1433年),设置有阮里河卫(今雅鲁河流域)、呕罕河卫(今倭肯河流域)、阿伦卫(今阿伦河流域)、只儿蛮卫(今海拉尔河流域)、坚河卫(今根河流域)、哈刺孩卫(今哈拉哈河一带)、海刺儿千户所(今海拉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哈喇哈所(今哈拉哈河一带),上述卫所辖区基本是今呼伦贝尔盟区域,统归奴儿干都司管辖(明制户分军民,府州县领民户,卫所领军户,当时今呼伦贝尔地区为军制统治区域)。明万历十年(1582年)时,今呼伦贝尔盟区域属蒙古(当时称鞑靼)统辖区。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王朝设置布特哈总管衙门,管辖大兴安岭以东地区的索伦(鄂温克)、达呼尔(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民族。清雍正十年(1732年),清王朝将索伦“八围”壮丁编成八旗,称作布特哈八旗,亦称打牲八旗(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阿荣旗等地区)。同年,从布特哈地方遴选索伦壮丁1630人、达斡尔壮丁730人、陈巴尔虎壮丁280人、鄂伦春壮丁360人,连同壮丁家属迁往呼伦贝尔,将壮丁3000人编左、右两翼八旗50佐领,清王朝设统领管辖,通称呼伦贝尔索伦八旗。同年,清王朝由察哈尔移额鲁特兵100人至呼伦贝尔地区,编为两个佐领自成一旗,为额鲁特镶黄旗,游牧于伊敏河流域。清世宗雍正十二年(1734年),移喀尔喀车臣所辖巴尔虎部40佐领入呼伦贝尔地区,以其壮丁2400人编为新巴尔虎八旗,每旗五佐,分左、右两翼。左翼四旗驻牧于今新巴尔虎左旗一带,右翼四旗驻牧于今新巴尔虎右旗一带。清高宗乾隆八年(1743年),清王朝改呼伦贝尔统领为呼伦贝尔副都统衔总管,辖有布特哈兵3000人、额鲁特兵109人、巴尔虎兵2400人,隶属于黑龙江将军。(清仁宗嘉庆十三年、1808年,编审呼伦贝尔地区户口,其中呼伦贝尔八旗4769户,29713人;布特哈八旗4033户,18933人)。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呼伦贝尔总管衙门驻呼伦布雨尔(今海拉尔市),辖今海拉尔市、满洲里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牙克石市、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等区域;齐齐哈尔副都统衙门(驻今齐齐哈尔市),辖今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各一部地区;墨尔根副都统衙门(驻今嫩江),管辖有今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各大部区域;布特哈“打牲总管”衙门,驻伊倭齐(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境),辖黑龙江境内各游猎部落。以上2副都统,2总管隶属黑龙江。清德宗光绪七年(1881年),黑龙江将军定安奏请朝廷议准,将呼伦贝尔总管改为呼伦贝尔副都统。清光绪八年(1882年),撤去布特哈总管对鄂伦春的管理,在兴安岭太平湾建城设署,按其兵丁的多少编为八旗,分防管束。光绪二十年(1894年),布特哈总管改设副都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裁撤布特哈副都统,依嫩江为界,分别设东布特哈总管(驻原布特哈副都统衙门址),辖嫩江以东地区;西布特哈总管驻宜卧奇后屯(今旗尼尔基镇境内),辖嫩江以西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裁撤呼伦贝尔副都统,改设呼伦道,兵备道加参领衔、兼辖旗务。辖有呼伦厅(驻呼伦贝尔城,今海拉尔市),管理索伦、新巴尔虎、陈巴尔虎、额鲁特诸旗牧场;胪滨府(今满洲里市);布西厅(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吉拉林设治局(今额尔古纳市境);舒都厅(今牙克石市免渡河镇),并添设道员、各厅同知等官员。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呼伦贝尔额鲁特总管胜福率军武装进入呼伦贝尔城,占领官署,成立了隶属于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市)政府的“自治政府”。3月,呼伦贝尔“自治政府”决定取消清王朝所设呼伦贝尔兵备道,恢复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同时撤销了呼伦厅、胪滨府、吉拉林设治局等建制。民国4年(1915年)11月6日,中华民国政府派代表同沙俄公使在北京签订《中俄合订呼伦贝尔条件》,呼伦贝尔“自治政府”宣告结束,将呼伦贝尔地区划为特别区域,直隶中华民国党中央政府节制,并受黑龙江省监督。同年(1915年),在西布特哈总管衙门设置布西设治局,由西布特哈总管兼任设治员,隶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民国11年,1922年,布西设治局改为布西县)。民国8年(1919年),呼伦贝尔索伦左翼镶黄、正蓝两旗之陈巴尔虎蒙古分出,设置陈巴尔虎旗,属呼伦贝尔副都统管辖。民国9年(1920年)1月,撤销呼伦贝尔特别区域,保留呼伦贝尔副都统,专管蒙旗事宜,受黑龙江省节制。同时,设置呼伦县(今海拉尔市)、胪滨县(今满洲里市)、室韦县和奇乾设治局(后2县局治所均在今额尔古纳市境内;民国10年、1921年,奇乾设治局改为县)。2月5日,改原呼伦贝尔兵备道为呼伦贝尔善后督办兼交涉员公署(驻海拉尔),管理上述3县1局及沿边18卡伦和外交事务,实行督办与副都统分治。民国11年(1922年),安置在今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的布里亚特蒙古人(约160余户、700多人)和由俄境迁入在锡尼河一带的哈木尼堪牧民,析陈巴尔虎旗境内锡尼河流域地区建立布里亚特旗,归黑龙江省节制。民国14年(1925年)5月,改呼伦贝尔善后督办公署为呼伦贝尔道尹公署,驻海拉尔。民国16年(1927年)3月,设置满洲里市政公所。翌年,呼伦贝尔索伦六旗中的额鲁特部落(1723年由布特哈迁入)分出,成立额鲁特旗,隶属呼伦贝尔副都统管辖。民国18年(1929年)1月,改雅鲁设治局为雅鲁县(辖区相当于扎兰屯区域)。同年2月15日,呼伦贝尔道尹公署改为呼伦贝尔市政筹备处。原道尹公署所属各县公署改为县政府,县知事改为县长。
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呼伦贝尔、西布特哈地区相继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民国21年(1932年),伪满洲国在呼伦贝尔地区设立兴安北分省(驻海拉尔)。同时撤销呼伦贝尔副都统和呼伦贝尔市政筹备处;将原新巴尔虎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合并建新巴尔虎右翼旗(驻阿尔坦额莫勒);将新巴尔虎左翼正白、正蓝、镶白、镶黄四旗合并建新巴尔虎左翼旗(驻阿穆古郎);将索伦左翼正白、镶黄二旗合并建索伦左翼旗;将索伦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合并建索伦右翼旗。上述改建的4个旗和陈巴尔虎旗、额鲁特旗、布里亚特旗及室韦县、奇乾县以及海拉尔、满洲里归属兴安北分省管辖。
民国21年(1932年),伪满洲国在西布特哈地区设置兴安东分省(分省公署初驻齐齐哈尔,翌年迁驻扎兰屯)。同时撤销雅鲁县改建布特哈左翼旗、布特哈右翼旗;将科尔沁右翼前旗境内索伦设治局改为索伦县。兴安东分省管辖布特哈总管公署及布特哈左、右二旗和布西县、索伦县。民国22年(1933年)1月,伪满洲国在西布特哈总管公署和布西县所辖区域内,设置莫力达瓦旗(驻尼尔基)和巴彦旗(驻额尔和);3月,设置阿荣旗(驻红花梁子,民国30年、1941年迁驻那吉屯,今那吉镇);5月,又将布特哈左翼旗和布特哈右翼旗合并建布特哈旗(旗公署驻扎兰屯)。改建后的各旗仍隶属于兴安东分省。
民国22年(1933年)10月,伪满洲国将索伦左翼旗、索伦右翼旗、额鲁特旗、布里亚特旗四旗合并,建索伦旗(驻南屯),隶属兴安北分省。同年,伪满洲国将索伦县改建为喜扎嘎尔旗,隶属兴安东分省。同年撤销室韦县、奇乾县建制,设置额尔古纳左翼旗(驻奈如穆图、今三河镇)和额尔古纳右翼旗(驻吉如穆图),隶属兴安北分省。
民国23年(1934年)10月1日,伪满洲国公布新的《省官制》,兴安北分省和兴安东分省遂分别改为省,隶属于同年12月伪满洲国将兴安总署升格的蒙政部。民国23年(1934年)设满洲里市。民国25年(1936年)1月1日,海拉尔成立市政公署。民国29年(1940年)5月,海拉尔设市。民国32年(1943年)10月1日,伪满洲国撤销兴安东省,改建为兴安东地区行署,隶属于兴安总省。保留兴安北省。
民国34年(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设置兴安省,管辖有呼伦贝尔和西布特哈地区。10月8日,在苏联红军的支持下,呼伦贝尔省政府在海拉尔成立,辖呼伦贝尔和西布特哈地区。民国35年(1946年)3月27日,纳文慕仁省政府在扎兰屯成立,辖兴安东地区布特哈、阿荣、巴彦、莫力达瓦等旗。同年3月,呼伦贝尔省政府改称呼伦贝尔临时地方自治政府。呼伦贝尔临时地方自治政府驻海拉尔,辖岭西各旗市;纳文慕仁省政府辖岭东各旗。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