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达拉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七十之部”。地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北端,黄河中游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09°00′~110°45′,北纬40°00′~40°30′。达拉特旗地形南高北低,海拔高度由1 500米降至990米,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全旗东西长133公里,南北宽66公里,总面积为8 188平方公里。全旗分布有7个镇、1个苏木,130个村;总人口36.5万人,其中汉族35万人,占总人口的95.9%。蒙古族1.560万人,占总人口的4.3%。回族525人,占总人口的0.14%。满族649人,0.18%。朝鲜族6人,达斡尔族12人,鄂温克族2人,壮族12人,藏族7人,维吾尔族5人,苗族19人,土家族7人,彝族32人,锡伯族1人,其他101人。
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3.6亿元,增长13.8%;实现财政收入38.3亿元,增长42.5%。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实施了一批惠及民生的公益性项目。
【农牧业】 2011年,实施现代农业节水示范项目26.5万亩,总面积达到61万亩,占沿河耕地面积的42%,项目区土地流转率达到50%;购进大中型动力机械400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87万千瓦,农作物机耕、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99%、90%和69%,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完成农作物总播面积199.5万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20万亩,农作物参保面积82万亩。种植露地蔬菜5万亩、保护地蔬菜5 900亩,金泰禾、汗都农产品物流配送园区投入运行,销售供港蔬菜1 800吨;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1.7亿斤,荣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新建和完善肉羊养殖园区54个,生猪养殖场5处,建成奶牛养殖小区40个、牧场18个,骑士、邦成牧场和万通科技示范园成为农业部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生猪、奶牛和獭兔存栏量分别达到15万头、4万头和80万只,年产猪肉1.5万吨、生鲜乳10.8万吨、兔肉2 200吨;新增优质牧草种植面积3万亩,总面积达到12万亩;开挖精养鱼塘5 000亩,养鱼水面达到1.8万亩。全旗直接从事规模化种养的企业达到85家,拥有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500万元以上流通企业分别达到20家和33家。
【工业】 2011年,初步形成煤电、化工、冶金、建材和光伏五大产业集群。完成三垧梁—福源泉—风水梁260平方公里工业园区规划编制工作。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加快三垧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土地收储5.3万亩;新建道路 26.5公里,总里程达到80公里,初步形成“五横七纵”路网格局;建成三垧梁、中轩、陶尔斯3座110千伏变电站;供水、供气、排污等基础设施配套有序推进。工业产品产能稳步提高,全年发电210亿度,增长9.9%;生产原煤3 175万吨、PVC40万吨、精甲醇60万吨,分别增长13.4%、0.8%和87.5%。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节能减排措施有效落实,万元GDP能耗下降3%,削减二氧化硫1 1164.6吨、化学需氧量783.6吨,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55%和522%。
【人民生活】 2011年,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6 057元和10 021元,增长22.3%和14.7%。
【社会保障】 2011年,五保对象集中和分散供养费用标准分别提高到年人均6 300元和4 00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年人均5 040元和3 600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5.2%,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50元和260元。五是努力让城乡居民劳有丰酬。重视人才培育和引进工作,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完成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2 800人、创业培训560人,新增就业人员4 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5%。积极兑现行政事业单位职工政策性增资,提高街道社区等单位聘用人员工资待遇。
【概况】 “达拉特”系蒙古族部落名,意为“七十之部”。地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北端,黄河中游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09°00′~110°45′,北纬40°00′~40°30′。达拉特旗地形南高北低,海拔高度由1 500米降至990米,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全旗东西长133公里,南北宽66公里,总面积为8 188平方公里。全旗分布有7个镇、1个苏木,130个村;总人口36.5万人,其中汉族35万人,占总人口的95.9%。蒙古族1.560万人,占总人口的4.3%。回族525人,占总人口的0.14%。满族649人,0.18%。朝鲜族6人,达斡尔族12人,鄂温克族2人,壮族12人,藏族7人,维吾尔族5人,苗族19人,土家族7人,彝族32人,锡伯族1人,其他101人。
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3.6亿元,增长13.8%;实现财政收入38.3亿元,增长42.5%。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实施了一批惠及民生的公益性项目。
【农牧业】 2011年,实施现代农业节水示范项目26.5万亩,总面积达到61万亩,占沿河耕地面积的42%,项目区土地流转率达到50%;购进大中型动力机械400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87万千瓦,农作物机耕、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99%、90%和69%,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完成农作物总播面积199.5万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20万亩,农作物参保面积82万亩。种植露地蔬菜5万亩、保护地蔬菜5 900亩,金泰禾、汗都农产品物流配送园区投入运行,销售供港蔬菜1 800吨;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1.7亿斤,荣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新建和完善肉羊养殖园区54个,生猪养殖场5处,建成奶牛养殖小区40个、牧场18个,骑士、邦成牧场和万通科技示范园成为农业部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生猪、奶牛和獭兔存栏量分别达到15万头、4万头和80万只,年产猪肉1.5万吨、生鲜乳10.8万吨、兔肉2 200吨;新增优质牧草种植面积3万亩,总面积达到12万亩;开挖精养鱼塘5 000亩,养鱼水面达到1.8万亩。全旗直接从事规模化种养的企业达到85家,拥有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500万元以上流通企业分别达到20家和33家。
【工业】 2011年,初步形成煤电、化工、冶金、建材和光伏五大产业集群。完成三垧梁—福源泉—风水梁260平方公里工业园区规划编制工作。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加快三垧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土地收储5.3万亩;新建道路 26.5公里,总里程达到80公里,初步形成“五横七纵”路网格局;建成三垧梁、中轩、陶尔斯3座110千伏变电站;供水、供气、排污等基础设施配套有序推进。工业产品产能稳步提高,全年发电210亿度,增长9.9%;生产原煤3 175万吨、PVC40万吨、精甲醇60万吨,分别增长13.4%、0.8%和87.5%。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节能减排措施有效落实,万元GDP能耗下降3%,削减二氧化硫1 1164.6吨、化学需氧量783.6吨,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55%和522%。
【人民生活】 2011年,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6 057元和10 021元,增长22.3%和14.7%。
【社会保障】 2011年,五保对象集中和分散供养费用标准分别提高到年人均6 300元和4 00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年人均5 040元和3 600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5.2%,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50元和260元。五是努力让城乡居民劳有丰酬。重视人才培育和引进工作,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完成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2 800人、创业培训560人,新增就业人员4 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5%。积极兑现行政事业单位职工政策性增资,提高街道社区等单位聘用人员工资待遇。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