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喀喇沁旗区域,秦朝和西汉均属右北平郡辖地。东汉时,初属乌桓、鲜卑,后属鲜卑地。魏晋时期,初属鲜卑部,后属前燕地。南北朝时代,属库莫奚。唐代,属契丹、奚活动地。辽代,今喀喇沁旗东部属中京道大定府恩州,州治所在今旗境西桥乡一带;西部属大定府松山州,治所在今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金代,属北京路大定府,恩州改恩化镇,西部地区属松山县。元代,今喀喇沁旗地西北部属上都路,东部属大宁路。明初,属大宁都司,后为兀良哈三卫地。
后金天聪二年(1628),喀喇沁部向后金通款。天聪九年(1635),编喀喇沁部为左、右翼两个札萨克旗,喀喇沁右翼旗(其境包括今喀喇沁旗),隶属于卓索图盟。自天聪九年(1635)朵颜卫兀良哈为喀喇沁封建主后,驻地未定,只有屯兵场所,居今喀喇沁旗十家乡的称巴罕明安(意为小一千),居于其北的称达里明安(今元宝山区境内,意为海一千),居于哈喇兀苏称依克明安(现建平县黑水镇,意为大一千)。直到崇德之初,才在小喀喇沁(今建平境内)安居下来,仍沿称旧名喀喇沁,即喀喇沁右翼旗治所。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析喀喇沁右翼旗南及东南置喀喇沁中旗。康熙九年(1670),迁至石碑沟河(今称锡伯河)龙山脚下(今喀喇沁旗龙山乡)。康熙五十五年(1716),迁至今锦山镇花山脚下。乾隆二十二年(1757),迁至柏山脚下。雍正初年,设热河厅、八沟厅、喀喇河屯厅、塔子沟厅、乌兰哈达厅、三座塔厅、四旗厅,今喀喇沁旗属八沟(平泉)厅统辖。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热河厅为承德府,其余各厅改为一州五县,一州即平泉州,喀喇沁右旗属平泉州管辖。光绪三十年(1904),辟喀喇沁右旗东部、平泉县北部、建昌县西部,增设建平县。
今喀喇沁旗区域,秦朝和西汉均属右北平郡辖地。东汉时,初属乌桓、鲜卑,后属鲜卑地。魏晋时期,初属鲜卑部,后属前燕地。南北朝时代,属库莫奚。唐代,属契丹、奚活动地。辽代,今喀喇沁旗东部属中京道大定府恩州,州治所在今旗境西桥乡一带;西部属大定府松山州,治所在今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金代,属北京路大定府,恩州改恩化镇,西部地区属松山县。元代,今喀喇沁旗地西北部属上都路,东部属大宁路。明初,属大宁都司,后为兀良哈三卫地。
后金天聪二年(1628),喀喇沁部向后金通款。天聪九年(1635),编喀喇沁部为左、右翼两个札萨克旗,喀喇沁右翼旗(其境包括今喀喇沁旗),隶属于卓索图盟。自天聪九年(1635)朵颜卫兀良哈为喀喇沁封建主后,驻地未定,只有屯兵场所,居今喀喇沁旗十家乡的称巴罕明安(意为小一千),居于其北的称达里明安(今元宝山区境内,意为海一千),居于哈喇兀苏称依克明安(现建平县黑水镇,意为大一千)。直到崇德之初,才在小喀喇沁(今建平境内)安居下来,仍沿称旧名喀喇沁,即喀喇沁右翼旗治所。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析喀喇沁右翼旗南及东南置喀喇沁中旗。康熙九年(1670),迁至石碑沟河(今称锡伯河)龙山脚下(今喀喇沁旗龙山乡)。康熙五十五年(1716),迁至今锦山镇花山脚下。乾隆二十二年(1757),迁至柏山脚下。雍正初年,设热河厅、八沟厅、喀喇河屯厅、塔子沟厅、乌兰哈达厅、三座塔厅、四旗厅,今喀喇沁旗属八沟(平泉)厅统辖。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热河厅为承德府,其余各厅改为一州五县,一州即平泉州,喀喇沁右旗属平泉州管辖。光绪三十年(1904),辟喀喇沁右旗东部、平泉县北部、建昌县西部,增设建平县。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