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至秦初,今松山区境属燕国和秦右北平郡;秦末、西汉初,属匈奴左地;西汉中后期,属乌桓(乌丸)和汉右北平郡、辽西郡,境内有廷陵县(治在今三眼井乡古城址);东汉中期至三国前期,全境属鲜卑。
东晋十六国时期,今区境先后属羯族、慕容鲜卑和氐族相继建立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和北燕。自北魏太延二年(436)北魏征服北燕,到西魏恭帝三年(556)北周并北齐的100余年中,今松山区境部分地区先后属北魏、东魏、北齐和北周,大部地区属库莫奚。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今松山区属松漠都督府(契丹)辖区。五代时期,属契丹统治区。辽天庆元年(1111),置有松山州、松山县(治所在今松山区城子乡古城址),隶属于中京道大定府。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设有松山县(治所在今松山区城子乡古城址),隶属北京路大定府。元至顺元年(1330),置有松州(治所在今松山区境内),今松山区大部区域属松州管辖,隶属于中书省上都路。今松山区东北部部分地区属高州管辖,隶属辽阳行省大宁路。明永乐元年至宣德八年(1403—1433),京师老哈河卫辖有今松山区境。明万历十年(1582),今松山区约属蒙古(当时称鞑靼)朵颜(哈剌慎)管辖区域,后自称翁牛特(部落)。
清崇德元年(1636),编设翁牛特右翼旗,驻英格什尔哈齐呼朗(今大庙镇小庙子村),后迁移至王府。今松山区大部为翁牛特右旗辖区。同年,编敖汉旗,管辖区域包括今松山区东北部小部分区域。清雍正七年(1729),今松山区属八沟厅北境。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析置乌兰哈达厅于赤峰,今松山区属乌兰哈达厅管辖。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乌兰哈达厅为赤峰县(为赤峰得名之始),辖区包括今松山区大部区域。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月,升赤峰县为赤峰直隶州,辖区包括今松山区大部。隶属承德府。
战国末至秦初,今松山区境属燕国和秦右北平郡;秦末、西汉初,属匈奴左地;西汉中后期,属乌桓(乌丸)和汉右北平郡、辽西郡,境内有廷陵县(治在今三眼井乡古城址);东汉中期至三国前期,全境属鲜卑。
东晋十六国时期,今区境先后属羯族、慕容鲜卑和氐族相继建立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和北燕。自北魏太延二年(436)北魏征服北燕,到西魏恭帝三年(556)北周并北齐的100余年中,今松山区境部分地区先后属北魏、东魏、北齐和北周,大部地区属库莫奚。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今松山区属松漠都督府(契丹)辖区。五代时期,属契丹统治区。辽天庆元年(1111),置有松山州、松山县(治所在今松山区城子乡古城址),隶属于中京道大定府。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设有松山县(治所在今松山区城子乡古城址),隶属北京路大定府。元至顺元年(1330),置有松州(治所在今松山区境内),今松山区大部区域属松州管辖,隶属于中书省上都路。今松山区东北部部分地区属高州管辖,隶属辽阳行省大宁路。明永乐元年至宣德八年(1403—1433),京师老哈河卫辖有今松山区境。明万历十年(1582),今松山区约属蒙古(当时称鞑靼)朵颜(哈剌慎)管辖区域,后自称翁牛特(部落)。
清崇德元年(1636),编设翁牛特右翼旗,驻英格什尔哈齐呼朗(今大庙镇小庙子村),后迁移至王府。今松山区大部为翁牛特右旗辖区。同年,编敖汉旗,管辖区域包括今松山区东北部小部分区域。清雍正七年(1729),今松山区属八沟厅北境。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析置乌兰哈达厅于赤峰,今松山区属乌兰哈达厅管辖。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乌兰哈达厅为赤峰县(为赤峰得名之始),辖区包括今松山区大部区域。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月,升赤峰县为赤峰直隶州,辖区包括今松山区大部。隶属承德府。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