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区域建制
赤峰市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大兴安岭南段山地和燕山北麓山地,分布在西拉沐沦河的南北和老哈河流域。赤峰市驻地距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府呼和浩特市
赤峰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驻红山区。管辖区域划分为红山、元宝山、松山3个市区,克什克腾、巴林左、巴林右、阿鲁科尔沁、翁牛特、喀喇沁、敖汉7个旗和林西、宁城2个县,计12个旗、县、区行政区域建制单位。辖10个街道办事处,70个镇、42个苏木、158个乡、3个民族乡。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三、历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气右北平郡(郡治所,一说在今宁城县黑城村,二说在无终,今天津市蓟县),辖有今赤峰市红山区以南地区;辽西郡(治所阳乐,今辽宁省),辖有今敖汉旗南部地区。今赤峰市的北部地区属东胡统辖。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设置护乌桓校尉,监领迁徙到右北平郡(辖境包括今赤峰市英金河以南地区)、辽西郡(辖境包括今敖汉旗南半部地区)等地区的乌桓人。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有:右北平郡(郡治所在今宁城县甸子乡黑城村古城),辖区有今赤峰市、宁城县、喀喇沁旗区域;辽西郡(郡治所在今辽宁省锦州市),辖区包括今敖汉旗南部地区。上述两郡隶属于幽州刺史部。今赤峰市北部地区属乌桓辖区。东汉时今赤峰市地区为鲜卑统辖区。三国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今赤峰市地区属东部鲜卑辖地。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赤峰市南部地区属宇文部占据区,北部地区属鲜卑辖地。东晋康帝建元二年(公元344年),前燕(鲜卑慕容氏)设置昌黎郡,辖区包括今赤峰市英金河以南地区及敖汉旗南部地区。东晋海西公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前秦(氐族苻氏)吞并前燕,仍置昌黎郡(郡治所在今辽宁省义县),辖区包括今赤峰市南部地区。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后燕(鲜卑慕容氏)建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县),仍置昌黎郡,辖区有今赤峰市以南地区。前燕至后燕期间,今赤峰市北部地区分属库莫奚和契丹。北魏明元帝永兴元年(公元409年),今赤峰市地区大部属库莫奚,东北部部分地区属契丹。隋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今赤峰市南部宁城县和喀喇沁旗部分地区属奚占据地;敖汉旗以北至西拉沐沦河以南地区属契丹;西拉沐伦河以北地区属霫。
唐朝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置有:居延都督府(霫部),管辖区域包括今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饶乐都督府(治所在奚王牙帐,今宁城县境内),管辖今喀喇沁旗、宁城县等;松漠都督府(契丹族、治所在今林西县双井店古城址),管辖有今赤峰城区、翁牛特旗、林西县、克什克腾旗等。五代晋高祖天福三年、辽太宗天显十三年(公元938年),契丹改国号为大辽,皇都上京临潢府(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南),管辖今赤峰市地区北部各旗县。辽圣宗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建成陪都大定府城(今宁城县大明良种场大明城址),置中京道,管辖今赤峰市区、敖汉旗及南部旗县。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金王朝改北京为临潢府路,辖区包括今赤峰市地区北部各旗县。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年),改辽中京为北京,置北京留守司,与大定府同治一城(今宁城县大明城)。大定府辖今赤峰市辖区、敖汉旗及南部旗县。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在武平县(治所在今敖汉旗东白塔子村)临潢境内有“牧群”。
蒙古汗国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建应昌府(在今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直属中书省。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升应昌府为应昌路。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改武平路为大宁路(治所在今宁城县大明城),辖今宁城县、喀喇沁旗和元宝山区各一部分地区,隶属于辽阳行省。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设全宁府(治所在今翁牛特旗乌丹镇一中西侧古城)。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升全宁府为全宁路,属中书省。元至顺元年(1330年),应昌路和全宁路管辖区域包括临潢(今巴林左旗境内)、庆州(今巴林右旗境内),其区域相当今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阿鲁科尔沁旗等。同时置有松州(治所在今赤峰市松山区),辖区包括今赤峰市辖区大部和喀喇沁旗大部地区,隶属于上都路(治所开平,今正蓝旗境)。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年),设置大宁卫(今宁城县境)并设大宁都指挥使司。翌年,改称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并分大宁卫为左、中、右三卫,不久又增加大宁前、后二卫,称大宁五卫。辖有今赤峰市南部地区(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大宁卫搬迁)。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改全宁路为全宁卫(今翁牛特旗境内)。明永乐元年至宣德八年(1403~1433年)时,泰宁卫管辖区域包括今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等,隶属于奴儿干都使司;老哈河卫管辖有今赤峰市辖区的敖汉旗、喀喇沁旗、宁城县,隶属于京师;开平卫管辖有今克什克腾旗,隶属于京师。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蒙古(当时称鞑靼)察哈尔部东迁到西拉沐伦河流域,兼并了泰宁、福余二卫。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后,为蒙古林丹汗政权所统辖。
明思宗崇祯八年、后金太宗天聪九年(1635年),清王朝编喀喇沁部为左、右两翼旗,其中喀喇沁右翼旗辖区包括今喀喇沁旗境。明思宗崇祯九年、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分编阿鲁科尔沁旗、翁牛特左旗、翁牛特右旗、敖汉旗、奈曼旗,均为札萨克旗。明崇祯十二年、清太宗崇德四年(1639年),阿鲁科尔沁等旗札萨克在翁牛特左旗东部的“扎滚乌达音朝格拉干”会盟,简称昭乌达(蒙古语意为“百柳”),以会盟地名命名昭乌达盟。同年,喀喇沁左、右两翼等旗札萨克于土默特右旗境内的卓索图会盟,称卓索图盟。清世宗顺治五年(1648年),编巴林左翼旗、巴林右翼旗和扎鲁特左、右两翼旗。清顺治九年(1652年),编克什克腾旗。这五旗札萨克也会盟于昭乌达盟。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年),编喀尔喀左翼札萨克旗,会盟于昭乌达盟。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分置喀喇沁中旗,隶属于卓索图盟。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设置热河直隶厅,管辖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部分蒙旗的蒙汉交涉事务。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年),在翁牛特右旗乌兰哈达地区(今赤峰市红山区),设置乌兰哈达税务司,又称理藩院乌兰哈达大臣衙门,管理乌兰哈达地区税务及喀喇沁、翁牛特、巴林、阿鲁科尔沁等地的蒙汉交涉事宜。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吏部议准设乌兰哈达巡检司。清乾隆二十九年(1774年),设立乌兰哈达直隶厅,管理昭乌达盟部分蒙旗的垦地和蒙汉商民交涉事宜。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将乌兰哈达厅改为赤峰县,隶属于承德府,原乌兰哈达厅管事务不变,还兼辖翁牛特、巴林、奈曼等旗满汉商民事务。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时,今赤峰市辖区和巴林左旗、巴林右旗、翁牛特旗、林西县、敖汉旗、喀喇沁旗、宁城县等属直隶承德府管辖范围。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二月,朝廷“从热河都统廷杰请”,“升热河赤峰县为直隶州,添设开鲁、巴西、绥东三县”。
民国元年(1912年),赤峰直隶州降为赤峰县。同年,沿袭清制设热河都统,监督节制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及其境内所设府县。民国3年,设热河特别区热河道(道尹),管辖昭乌达地区,民国18年(1929年)1月,热河省政府成立,辖区包括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相继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民国21年(1932年),将天山、林东两设治局分别改为县(有记载:“巴林之西建县曰林西,其东曰林东”。)同年,宁城设治局改为宁城县。民国22年(1933年)3月,伪满洲国取消昭乌达盟建制,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成立伪兴安西分省,驻开鲁县城,隶属于伪满洲国兴安总署。伪兴安西分省管辖克什克腾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扎鲁特左旗、扎鲁特右旗、阿鲁科尔沁旗、林西县、开鲁县。并相继撤销经棚、天山、林东、鲁北四县。同年,将敖汉左旗、敖汉右旗、敖汉南旗、翁牛特左旗、翁牛特右旗、喀尔喀左旗(1935年3月,喀尔喀左旗并入库伦旗)划归伪热河省管辖。同时,在翁牛特左旗西部设置乌丹县。民国23年(1934年),将伪兴安西分省改为兴安西省,隶属于伪满洲国蒙政部。同年,将热河省管辖的翁牛特右旗划入伪兴安西省(民国26年、1937年,翁牛特右旗又划入热河省)。民国24年(1935年),在敖汉旗境内设置新惠县,属伪热河省。民国29年(1940年),伪满洲国撤销新惠县,合敖汉左、右、南三旗为敖汉旗,伪旗公暑驻新惠;撤销乌丹县,其区域并入翁牛特左旗,伪旗公署驻乌丹;撤销赤峰县,其区域并入翁牛特右旗,伪旗公署驻赤峰;撤销宁城县,其区域分别并入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旗。民国32年(1943年)10月,伪满洲国撤销兴安西省,改称兴安西地区行署,隶属伪兴安总省。
一、行政区域建制
赤峰市位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东部,大兴安岭南段山地和燕山北麓山地,分布在西拉沐沦河的南北和老哈河流域。赤峰市驻地距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首府呼和浩特市
赤峰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驻红山区。管辖区域划分为红山、元宝山、松山3个市区,克什克腾、巴林左、巴林右、阿鲁科尔沁、翁牛特、喀喇沁、敖汉7个旗和林西、宁城2个县,计12个旗、县、区行政区域建制单位。辖10个街道办事处,70个镇、42个苏木、158个乡、3个民族乡。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三、历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气右北平郡(郡治所,一说在今宁城县黑城村,二说在无终,今天津市蓟县),辖有今赤峰市红山区以南地区;辽西郡(治所阳乐,今辽宁省),辖有今敖汉旗南部地区。今赤峰市的北部地区属东胡统辖。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设置护乌桓校尉,监领迁徙到右北平郡(辖境包括今赤峰市英金河以南地区)、辽西郡(辖境包括今敖汉旗南半部地区)等地区的乌桓人。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有:右北平郡(郡治所在今宁城县甸子乡黑城村古城),辖区有今赤峰市、宁城县、喀喇沁旗区域;辽西郡(郡治所在今辽宁省锦州市),辖区包括今敖汉旗南部地区。上述两郡隶属于幽州刺史部。今赤峰市北部地区属乌桓辖区。东汉时今赤峰市地区为鲜卑统辖区。三国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今赤峰市地区属东部鲜卑辖地。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赤峰市南部地区属宇文部占据区,北部地区属鲜卑辖地。东晋康帝建元二年(公元344年),前燕(鲜卑慕容氏)设置昌黎郡,辖区包括今赤峰市英金河以南地区及敖汉旗南部地区。东晋海西公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前秦(氐族苻氏)吞并前燕,仍置昌黎郡(郡治所在今辽宁省义县),辖区包括今赤峰市南部地区。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后燕(鲜卑慕容氏)建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县),仍置昌黎郡,辖区有今赤峰市以南地区。前燕至后燕期间,今赤峰市北部地区分属库莫奚和契丹。北魏明元帝永兴元年(公元409年),今赤峰市地区大部属库莫奚,东北部部分地区属契丹。隋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今赤峰市南部宁城县和喀喇沁旗部分地区属奚占据地;敖汉旗以北至西拉沐沦河以南地区属契丹;西拉沐伦河以北地区属霫。
唐朝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置有:居延都督府(霫部),管辖区域包括今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饶乐都督府(治所在奚王牙帐,今宁城县境内),管辖今喀喇沁旗、宁城县等;松漠都督府(契丹族、治所在今林西县双井店古城址),管辖有今赤峰城区、翁牛特旗、林西县、克什克腾旗等。五代晋高祖天福三年、辽太宗天显十三年(公元938年),契丹改国号为大辽,皇都上京临潢府(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南),管辖今赤峰市地区北部各旗县。辽圣宗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建成陪都大定府城(今宁城县大明良种场大明城址),置中京道,管辖今赤峰市区、敖汉旗及南部旗县。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金王朝改北京为临潢府路,辖区包括今赤峰市地区北部各旗县。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年),改辽中京为北京,置北京留守司,与大定府同治一城(今宁城县大明城)。大定府辖今赤峰市辖区、敖汉旗及南部旗县。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在武平县(治所在今敖汉旗东白塔子村)临潢境内有“牧群”。
蒙古汗国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建应昌府(在今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直属中书省。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升应昌府为应昌路。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改武平路为大宁路(治所在今宁城县大明城),辖今宁城县、喀喇沁旗和元宝山区各一部分地区,隶属于辽阳行省。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设全宁府(治所在今翁牛特旗乌丹镇一中西侧古城)。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升全宁府为全宁路,属中书省。元至顺元年(1330年),应昌路和全宁路管辖区域包括临潢(今巴林左旗境内)、庆州(今巴林右旗境内),其区域相当今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阿鲁科尔沁旗等。同时置有松州(治所在今赤峰市松山区),辖区包括今赤峰市辖区大部和喀喇沁旗大部地区,隶属于上都路(治所开平,今正蓝旗境)。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年),设置大宁卫(今宁城县境)并设大宁都指挥使司。翌年,改称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并分大宁卫为左、中、右三卫,不久又增加大宁前、后二卫,称大宁五卫。辖有今赤峰市南部地区(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大宁卫搬迁)。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改全宁路为全宁卫(今翁牛特旗境内)。明永乐元年至宣德八年(1403~1433年)时,泰宁卫管辖区域包括今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等,隶属于奴儿干都使司;老哈河卫管辖有今赤峰市辖区的敖汉旗、喀喇沁旗、宁城县,隶属于京师;开平卫管辖有今克什克腾旗,隶属于京师。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蒙古(当时称鞑靼)察哈尔部东迁到西拉沐伦河流域,兼并了泰宁、福余二卫。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后,为蒙古林丹汗政权所统辖。
明思宗崇祯八年、后金太宗天聪九年(1635年),清王朝编喀喇沁部为左、右两翼旗,其中喀喇沁右翼旗辖区包括今喀喇沁旗境。明思宗崇祯九年、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分编阿鲁科尔沁旗、翁牛特左旗、翁牛特右旗、敖汉旗、奈曼旗,均为札萨克旗。明崇祯十二年、清太宗崇德四年(1639年),阿鲁科尔沁等旗札萨克在翁牛特左旗东部的“扎滚乌达音朝格拉干”会盟,简称昭乌达(蒙古语意为“百柳”),以会盟地名命名昭乌达盟。同年,喀喇沁左、右两翼等旗札萨克于土默特右旗境内的卓索图会盟,称卓索图盟。清世宗顺治五年(1648年),编巴林左翼旗、巴林右翼旗和扎鲁特左、右两翼旗。清顺治九年(1652年),编克什克腾旗。这五旗札萨克也会盟于昭乌达盟。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年),编喀尔喀左翼札萨克旗,会盟于昭乌达盟。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分置喀喇沁中旗,隶属于卓索图盟。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设置热河直隶厅,管辖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部分蒙旗的蒙汉交涉事务。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年),在翁牛特右旗乌兰哈达地区(今赤峰市红山区),设置乌兰哈达税务司,又称理藩院乌兰哈达大臣衙门,管理乌兰哈达地区税务及喀喇沁、翁牛特、巴林、阿鲁科尔沁等地的蒙汉交涉事宜。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吏部议准设乌兰哈达巡检司。清乾隆二十九年(1774年),设立乌兰哈达直隶厅,管理昭乌达盟部分蒙旗的垦地和蒙汉商民交涉事宜。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将乌兰哈达厅改为赤峰县,隶属于承德府,原乌兰哈达厅管事务不变,还兼辖翁牛特、巴林、奈曼等旗满汉商民事务。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时,今赤峰市辖区和巴林左旗、巴林右旗、翁牛特旗、林西县、敖汉旗、喀喇沁旗、宁城县等属直隶承德府管辖范围。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二月,朝廷“从热河都统廷杰请”,“升热河赤峰县为直隶州,添设开鲁、巴西、绥东三县”。
民国元年(1912年),赤峰直隶州降为赤峰县。同年,沿袭清制设热河都统,监督节制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及其境内所设府县。民国3年,设热河特别区热河道(道尹),管辖昭乌达地区,民国18年(1929年)1月,热河省政府成立,辖区包括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相继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民国21年(1932年),将天山、林东两设治局分别改为县(有记载:“巴林之西建县曰林西,其东曰林东”。)同年,宁城设治局改为宁城县。民国22年(1933年)3月,伪满洲国取消昭乌达盟建制,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成立伪兴安西分省,驻开鲁县城,隶属于伪满洲国兴安总署。伪兴安西分省管辖克什克腾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扎鲁特左旗、扎鲁特右旗、阿鲁科尔沁旗、林西县、开鲁县。并相继撤销经棚、天山、林东、鲁北四县。同年,将敖汉左旗、敖汉右旗、敖汉南旗、翁牛特左旗、翁牛特右旗、喀尔喀左旗(1935年3月,喀尔喀左旗并入库伦旗)划归伪热河省管辖。同时,在翁牛特左旗西部设置乌丹县。民国23年(1934年),将伪兴安西分省改为兴安西省,隶属于伪满洲国蒙政部。同年,将热河省管辖的翁牛特右旗划入伪兴安西省(民国26年、1937年,翁牛特右旗又划入热河省)。民国24年(1935年),在敖汉旗境内设置新惠县,属伪热河省。民国29年(1940年),伪满洲国撤销新惠县,合敖汉左、右、南三旗为敖汉旗,伪旗公暑驻新惠;撤销乌丹县,其区域并入翁牛特左旗,伪旗公署驻乌丹;撤销赤峰县,其区域并入翁牛特右旗,伪旗公署驻赤峰;撤销宁城县,其区域分别并入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旗。民国32年(1943年)10月,伪满洲国撤销兴安西省,改称兴安西地区行署,隶属伪兴安总省。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