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起源于“尼伦蒙古”的一个氏族。“巴林”系蒙古语,译“捉拿”、“俘获”之意。明代,巴林为喀尔喀五部鄂托克之一。清顺治五年(1648年)巴林部始设置左右翼二旗,巴林右翼旗札萨克驻地在托盔山(今右旗巴彦套白山),1957年巴林右翼旗改称巴林右旗。此名沿用至今。全旗总面积 10 256 平方公里。辖 4个苏木 、5个镇、162个嘎查村、583个独贵龙(组),2个街道办事处、10个社区。至2013年底,全旗总人口 18.6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5万人。男女性别比 103:100。有少数民族15个,人口92 879人。2013年,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7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8.1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4亿元,增长7%。三次产业比重为16.0:56.6 :27.4 。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7亿元,比上年增长2.8%。实现财政总收入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亿元,增长3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99亿元,比年初增加4.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49亿元,比年初增加4.7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2.24亿元,比年初增加12.31亿元。
巴林起源于“尼伦蒙古”的一个氏族。“巴林”系蒙古语,译“捉拿”、“俘获”之意。明代,巴林为喀尔喀五部鄂托克之一。清顺治五年(1648年)巴林部始设置左右翼二旗,巴林右翼旗札萨克驻地在托盔山(今右旗巴彦套白山),1957年巴林右翼旗改称巴林右旗。此名沿用至今。全旗总面积 10 256 平方公里。辖 4个苏木 、5个镇、162个嘎查村、583个独贵龙(组),2个街道办事处、10个社区。至2013年底,全旗总人口 18.6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5万人。男女性别比 103:100。有少数民族15个,人口92 879人。2013年,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7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8.1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4亿元,增长7%。三次产业比重为16.0:56.6 :27.4 。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7亿元,比上年增长2.8%。实现财政总收入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亿元,增长3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99亿元,比年初增加4.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49亿元,比年初增加4.7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2.24亿元,比年初增加12.31亿元。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